上回講到明朝時的軍刀威力遠不如日本“倭刀”,但並不妨礙明軍借助“鴛鴦陣”,以團隊作戰打敗倭寇。

明朝的“火器”發展逐漸成熟,遠射的火炮已基本上取代了“回回炮”與“床弩”,但單兵使用的火器如“碗口銃”、“三眼銃”、“倭銃”、“鳥銃”等“手銃”因裝填費時,並在陰雨天因火藥受潮影響,未能完全派上用場。

因此,刀劍、弓弩、矛盾、斧錘等傳統冷兵器仍為步兵基本裝備,並因“倭寇”侵擾而有重大的變革。

當時,明軍在與“倭寇”接戰時,手中的兵器常遭精良的“倭刀”劈砍磕折,甚至直接削斷,死傷極重。後來,明軍便發展出厚背砍刀相抗,雖不再易斷,但一經正麵砍架,刃口常翻卷,甚至不能傷敵,況且兵器沉重,遠不如“倭刀”靈動沉猛。這時,“戚家軍”裝備的“戚家刀”在“鴛鴦陣”掩護下,對倭作效果大為改觀。

“戚家刀”和倭寇的“武士刀”最大區別是:“刀莖”不同;刀身長度、寬厚都有所不同;刀與柄的固定方式不同。“倭刀”是靠目釘橫穿目釘孔,而“戚家刀”多是尾鉚。所謂“戚家刀”,狹義上是指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將士普遍使用的佩刀,廣義上是指自“戚家軍”以後,明清兩朝生產的類似戚繼光改良“刀姿”後的戰刀。

這類刀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倭刀”的弧度樣式,其刀柄一般是直的或者前下彎,而不類似倭刀的後彎式,因為這符合中國士兵長期以來的持刀習慣。同時,“戚家刀”的鍛造也都符合戚繼光提出的“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要求,即用“百煉鋼”做刀身,用“純鋼”做刀刃,以便盡量做到從整體上達到剛柔並濟的要求。

從現有保存的“戚家刀”來看,幾乎沒有采用過日本刀的鍛造方式。“倭刀”鍛造之最大的特點,是使用軟鐵做“刀芯”,外包“刃鋼”,用爛泥覆蓋刀刃淬火,形成波浪花紋,鍛造方法複雜,性能很好,但成本太高。

“倭刀”雖然鋒利且堅韌,在互相對砍時能輕易斬斷明朝士兵手裏的刀劍,但因鍛造成本過高,不適合大規模作戰時使用。所以,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刃口夾鋼”的方式,來簡單處理“剛柔兼顧”的問題,成本低。

“戚家刀”雖然學習了日本刀的“姿態”並從整體上一改往日風格,但明軍不用像倭寇般隻注重單個刀體精研打磨,而更加注重整體功效和製造成本,不像造價昂貴的“武士刀”,根本無法大規模普及,形同雞肋。

像“戚家刀”這種類型的“明刀”,其整體強度都是非常好的,雖然不能與“倭刀”直接對砍,但通過“藤牌”護身後欺近上前反手砍中對方,或捅穿放血,也照樣能殺敵人,故易於普及,很適合大規模的戰場格鬥。

為此,戚繼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將還專門編著了此種戰刀的刀法。而“戚家刀”後來也被在刀體上開出“血槽”,便於像劍一樣刺傷敵人,同時快速放血。這種刀型在清朝早期也有沿用,但中期以後基本絕跡。

“戚武毅公寶刀歌謝萊陽徐明府桂寶同年” 清朝王懿榮昔年曾刻《南塘集》:“今朝喜得‘戚家刀’。刀輕如紙光如水,兩行款識秋芒豪。上鐫萬曆十年字,是時公居薊鎮地。登州戚氏嶽家軍,鑄刀初成姓為記。

憶昔浙閩與三邊,公所到處皆淩煙。虜酒朔風不成醉,精神炯炯三百年。幾經流傳濟南驛,徐侯得之若拱壁。銀函未改明時裝,鸊鵜血染苔花碧。我今持節過萊陽,下馬直上徐侯堂。

徐侯寶刀舉相贈,知餘團練兼禦防。千金掛樹生不疑,楚弓楚得千古奇。即今防邊無二義,關東諸將何離披。北洋舟師更無論,一擲二千六百萬。遂令窮島逞天驕,海夾蝦夷任滋蔓。

朝廷命我治鄉兵,徐侯與我同歲生。俯仰東南天半壁,酒酣斫地淚縱橫。”寫出了主人公之睹物生情。雖說明朝後期的中國軍隊仍能輕鬆打敗日本古代最強的“百戰雄師”,但清朝末年的“甲午海戰”卻讓人詬病。

古代日本軍事實力究竟如何?能不能和古代中國叫板?先不說發生在唐高宗年間的“白江口海戰”把“倭人”打得沒了脾性,不得不密集遣使來朝,全盤照搬唐朝文化與政治製度,光是九百年後發生在西元十六世紀末的萬曆援朝抗倭戰爭的過程和結果,便是對此問題的最好回答,因為此時的中日兩國差距是最小的。

“萬曆三大征”的對手就是倭國日本。中、日兩軍在平壤周圍的戰鬥,從萬曆二十年四月的“祖承訓”偷襲平壤失利開始,一直到次年李如鬆大軍攻破平壤後,迫使小西行長率領6000餘殘兵敗將逃往王京才結束。

關於祖承訓襲擊平壤一戰,隻不過是中、日兩軍的一次小規模接觸戰而已,不具備參考性,因為兩軍的真正對抗,則是第二年李如鬆攻打平壤之戰。

在戰前,李如鬆曾經給柳成龍鼓勁,說:倭且恃鳥銃,我用大炮皆過五、六裏,彼何可當耶?這段話固然有誇大自身武力之嫌,但也點出了中、日兩軍裝備的差距,即明軍重型火器要遠遠多於倭軍,而單兵火器除了“快槍”、“單管銃”、“佛郎機銃”(火繩槍)、“鳥銃等這類常規火器外,還有“明火箭”和“毒火箭”。

可見,在火力上,倭軍完全不是明朝軍隊的對手。關於這一點,在這此戰鬥中便體現得淋漓盡致了。

在明軍大舉攻城之前,日軍守將小西行長曾經派遣女婿宗義智率兵襲擊明軍大營,結果遭到李如柏火箭陣的阻擊,導致日軍無法抵擋明軍的強大火力,不得不扔下了上千具屍體後便倉皇逃回了平壤城中。

次日,李如鬆指揮明軍大舉攻城。日本的《征韓偉略》記載了當時的明軍攻擊力度之大,讓敵人膽寒:“以大炮攻之,聲震地數十裏,山嶽皆動,火箭布空如織,煙氣蔽天,箭入城中處處起火,草木皆焚…"

倭軍被火炮打死,火箭射死,毒火箭熏死者不計其數。平壤附近的日軍將領大友義統畏懼明軍,率部逃跑。而朝鮮王京的日軍將領也不敢出兵,導致平壤城僅一日就被明軍攻破,小西行長率領殘兵敗將逃走。後來,他檢視部隊時發現,原先近20000人的第一軍團,此時隻剩下了不到5000人,戰死三分之二!

豐臣秀吉的“征明大軍”在第一次正麵與明朝軍隊對戰時就遭到了如此之慘敗。在此戰中,倭軍在明軍強大的火力之下如同土雞瓦狗一般地慌亂潰退,可見當時的中、日兩國之間軍事實力差距之大毋庸置疑。

到了萬曆二十四年(西元1596年)明、倭談判破裂,戰端再起,直到西元1598年。在這期間,明、倭兩軍的大戰,有“南原之戰”、“稷山之戰”、“蔚山之戰”、“島山城之戰”、“順天之戰”、“泗洲之戰”、“露梁海戰”。在這些戰鬥中,明軍處於攻勢一方,而倭軍則處於受勢。不過,由於種種原因,明君未能擊敗對手。

其中,“南原之戰”時,雙方實力差距太大,使明朝損兵折將,明軍隻有3000人,而倭軍有50000人。“稷山之戰”時,明軍的詐術立下大功。而真正能體現明倭兩國陸軍實力的,還是蔚山、順天一帶的戰事。

“蔚山之戰”開始於明萬曆二十六年(西元1598年)十一月,明朝將領楊鎬領兵20000人去圍攻加藤清正的倭軍於“蔚山”,但久而不克。倭寇援軍大至,迫使明軍戰敗後撤退,以致數千人戰死當場!

從順天“倭城之戰”開始,於明朝萬曆26年(西元1600年)九月,明、鮮聯軍由劉挺、陳璘、李舜臣、權溧率領,圍攻小西行長於順天,也是久而不克。後來,由於泗洲董一元慘敗,使得聯軍不得不撤退了。

平心而論,第二次“萬曆援朝戰爭”打得並不好,慘痛的失敗接二連三地出現。不過,要是仔細的觀察一下這些戰鬥記錄,就會發現日軍的勝利,很多時候都隻是偶然,也就是說有很大幾率是外部實力幹涉。

比如,“蔚山之戰”,在開戰之初,明軍騎兵先擊潰了出城應戰的日軍,隨後參將茅國器率軍攻克了日軍的木柵外城,導致日本守軍一片混亂。可就在此時,楊鎬居然下令茅國器先組織士兵割取首級。

原來,他要等待李如梅的遼東騎兵,原因居然隻是他和李如梅曾經在遼東共過事,想讓這位“老同事”搶個“首功”。結果,就在這段時間內,日軍重新布防,導致接下來的戰鬥出現了反轉,是明軍敗退撤走。

更悲哀的是,“泗洲之戰”,原本明軍已經快要破城了,而且島津義弘都準備要切腹自盡了,結果卻是明軍中有火炮的炮手操作失誤,導致大炮起火爆炸(炸膛),順便引燃了彈藥庫,讓日軍趁機出城反擊。

於是,明軍全線崩潰,三千士兵陣亡,四百餘人被俘,而協同作戰的朝鮮軍隊也死亡上千人。“泗洲潰敗”的直接結果,就是順天的劉挺,權栗等人不得不命令軍隊撤退。這種巧合不排除有“忍者”在其中搗亂。

雖然說這幾仗打得挺難看的,但是總體上,日軍還是被壓縮在朝鮮半島南部的沿海地區,一點反攻的能力都沒有。這幾仗的日軍全是在被動防禦,所以最後哪怕豐臣秀吉不死,日本人被趕下海也遲早的事。

明、倭雙方最大的一次海上衝突就是“露梁海戰”了。西元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後,日本攝政的五大老命令在朝鮮的日軍撤退,而駐守泗洲的島津義弘決定先去順天接小西行長部隊一起回國,好從長計議。

結果,倭軍在“露梁海峽”遭到明、鮮聯軍的伏擊,幾乎全軍覆滅,而島津義弘隻率著幾十隻僥幸逃生的小破船回到了日本。毫不誇張地說,這場海戰完全就是一場勝利者對戰敗者的大屠殺,還被載入史冊。

明朝軍隊所擁有的高大船隻像車輪碾死蟲子那樣,將日本戰船一艘一艘的撞沉擊毀,各種火器大顯神威,並且這一仗總共擊沉了日本的戰船200艘,殺死和溺水而死者萬餘人。相反,明朝與朝鮮聯軍卻損失輕微。據史書記載,明軍損失戰船兩艘,朝鮮軍也隻是損失戰船四艘,聯軍陣亡者包括鄧子龍,李舜臣。

這場戰爭充分說明了當時的日本在中國麵前,其軍事實力仍是十分弱小,畢竟明朝萬曆皇帝此刻正在忙著調撥30萬大軍去鎮壓貴州省的世襲土司楊應龍的反叛,畢竟對方家族從唐朝世襲至今,擁兵七八萬。

而明朝援助朝鮮抵抗日本入侵的軍隊也才幾萬人馬,算上水師(海軍)也不到十萬人,故無論從哪個方麵看都是一樣。萬曆援朝戰爭的勝利,不僅是由於明軍戰鬥力的強大,更是由當時中國的國力所支持。

至於清朝人在自己編撰的《明史》中說什麽:"中國與朝鮮迄無勝算。"卻是睜眼說瞎話,自欺欺人。不過,這些盡管已經發生過了,但對於二三十年後的“崇禎朝”來說,或許仍有借鑒意義,隻不過決定明倭戰爭最終勝利的並非世俗間的爭鬥,而是根植於華夏大地的“修真大聯盟”與“東洋島國修真界”之間的爭鬥。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係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