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元朝初期兩次東征日本目的乃為了穩定統治,但對後來晚期明朝決定東征日本提供了借鑒。

眾所周知,遊牧民族相較於農耕民族的生產力水平並不高,對於土地的概念多半是用於放牧。因此,“蒙元朝廷”的大臣別迭等人曾經建議窩闊台:“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場。”

這說明,蒙古人在未入主中原之前,所獲得生產資料、財富的方式除了放牧,就是在漢地邊境進行掠奪,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因此,元朝攻打南宋的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同時還進行了第二次西征。

長期戰爭消耗,使得“蒙古帝國”的國庫早已空虛。而其後方生產水平不高,很難滿足前線士兵的日常生活與訓練需要。是故,“蒙元朝廷”才毅然決然出兵攻打日本,其實也是為了掠奪財富,彌補戰爭消耗。

而且,在當時還有傳言日本盛產黃金、白銀等貴金屬,並且在馬可波羅的“遊記”中還曾這樣描寫道:

“……殿堂的藻井也同樣是用黃金建造的,許多宮室內都擺放著厚重的純金案台,窗戶也用黃金裝飾……。這座島上還盛產珍珠,色澤粉紅,形狀圓潤,個體很大。這種珍珠與白珍珠等價,有的甚至還要高於白珍珠。”日本自古就盛產黃金、白銀,在與宋朝長期貿易中,金沙、黃金、白銀、硫黃等乃大宗貨物。

史料中關於宋、日貿易的記載非常多。比如《開慶四明續誌》卷八載:“倭人冒鯨波之險,舳爐相銜,以物來售。”這說明當時的日本向中國宋朝輸出的主要商品是砂金、黃金、木材、硫橫、工藝品和稻穀等。

當時,日本盛產黃金、砂金,導致大量的黃金、砂金用於出口與宋朝交換各種商品。而後世的日本學者加藤繁在《中國經濟史考證》一書中指出,當時宋朝國內黃金價格大約是日本國內市場的63倍,這主要是因為日本當時的黃金年產量很高。與之相反的是宋朝的黃金產量很低,或因宋朝商品經濟太繁榮所致。

加藤繁經過對相關史料的研究之後,認為每年從日本出口到宋朝的黃金可能多達四五千兩以上!另外,還有日本學者森克己在《續日宋貿易之研究》中認為到南宋末年“每年輸入中國的日本黃金近萬兩”!

當時,宋朝從日本進口了大量的木材回來,用於建造各種寺廟。比如,宋朝趙汝適寫的《諸藩誌》卷下的《倭國》條中有記載:“多產杉木、羅木,長至四十丈,徑四五丈餘,土人解為枋板,以巨艦搬運,至我泉貿易。”

宋朝人樓胡也在自己所寫的《玫瑰集》中記載了日本旅宋僧人榮西,在歸國後征集了大量的木材,用海船運抵中國,來幫助宋朝修緒明州的“天童山千佛閣”。

由於日本列島正好分布在“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地震帶”上,因此不僅火山噴發頻分,地震海嘯常有,就連大大小小的“活火山”都幾乎隨處可見。這就有利於當地人敢於冒險去火山口附近采集“硫黃”了。

並且,“硫橫”是製造“黑火藥”的重要成分,所以,宋朝從日本進口大量硫橫用來製造“火器”。有史料記載,北宋神宗元豐七年(西元1084年)二月八曰,“知明州”馬琉言:“遵朝旨,募商人於日本國市硫磺五十萬斤,乞每十萬斤為一綱,募官員管押。”

日本的手工藝品也非常精美,深得宋人喜歡,所以大量出口到宋朝。而當時的宋朝人也非常欣賞日本的折扇,並賦詩讚美。可見當時日本手工藝品的製作是非常精良的,居然能讓更加文明先進的宋人欣賞。

古代的日本不僅折扇在宋朝暢銷,而且其他工藝品如金銀荷繪、屏風等也很暢銷。例如,在日本的文獻《皇帝編年記》中還有關於日本向宋朝出口稻穀的記載,例如“寬治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宣布停止西國米穀渡唐事。”以上皆為古代日本向中國宋朝出口的大宗商品。說明宋朝和日本之間的雙邊貿易非常活躍。

宋朝出口到日本的大宗商品,主要有香料、藥材、茶葉、絲綢、陶器、瓷器、宋版書籍、各種年號銅錢等。由於當時的日本寺廟佛事特別繁盛,所以需要大批量的香料,而且官員和莊園主在日常生活中也喜好用香料,所以從東南亞和西亞運來的香料,被宋朝商人大量轉運到了日本高價出售,以便牟取暴利。

例如,在唐朝時期的“天平”六年(西元734年)和“天平”八年(西元736年),日本平城宮皇先後贈賜“法隆寺”的香料計有:熏陸香七百一十五兩,沈水香九十六兩……甘鬆香九十六兩,蘇合香一十二兩。”

在“鐮倉幕府”時代,雖然大多數莊園已經可以大批量生產絲織品,但日本的莊園主和官員們仍更喜歡中國的絲織品,畢竟中國古代的絲織品無論是質量還是口碑都更好,使大量的宋朝絲織品被出口到日本。

“到北宋初期,一般官吏已不再穿日本出產的絲織品,甚至連其婢女亦皆穿戴進口衣服……連內侍也穿唐式衣服。”宋朝的‘蜀錦’和‘吳續’在日本也深受歡迎。“

《平氏物語》中說:“平清盛擁有‘揚州之金,荊州之珠,吳郡之綾,蜀江之錦,七珍萬寶”。宋朝的瓷器比前代更加精美,其中青瓷和白瓷是主要代表作品,被用來大量出口。 因此,斯波義信在《宋代的海外貿易》中指出“日本鐮倉可能是中國瓷器和銅錢的最大進口者”。而大量宋版書籍的出口也頗為引人注目。

由於日本上層社會把饋贈宋版書籍視為一種時尚,所以大量宋版書籍被貿易到了日本。但是,宋朝統治者擔心本國的機密泄露給周圍的對峙政權,所以一直禁止宋版書籍的出口,但是由於巨大利潤空間的存在,所以還是有很多書籍被走私到日本。

“宋商劉文仲於仁平年間(以《東坡指蒙圖》二貼、《五代記》十貼、《唐書》十貼獻給左大臣藤原賴長;平清盛於治承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以從宋朝輸入的《太平禦覽》獻給高倉天皇。”

世紀宋朝銅錢大量出口到日本,不僅有相關史料的記載,還有大量的考古發現做印證。銅錢出口對宋日兩國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中日兩國學者對此都比較關注。宋朝除王安石變法時期外,其他時期一律禁止銅錢外流,並屢發禁令,如宋太祖幵寶三年、宋神宗熙寧七年、宋哲宗元祐六年都發出過禁令。

到了南宋時期,“市舶司”會派官吏檢查出海的商船,以防銅錢外流,但銅錢外流還是屢禁不止。銅錢大量出口到日本的主要原因,是當時日本商業發展很快,急需大量優質的宋朝銅錢來作為商品等價交換工具。此外,銅錢在日本市場價格很高,利潤空間巨大,致使宋、日兩國商人都想盡辦法偷運銅錢到日本。

宋朝商人在購買日本貨物時,多用宋朝的銅錢交換,而日本商人在購買宋朝貨物時,則多用砂金、黃金、白銀來進行交換。因此,在近代的考古發掘中,大量的宋朝銅錢在日本境內各地都有所發現。

宋朝銅錢在日本分布範圍非常之廣,而且出土的宋朝銅錢總量也特別的大,這些都直接印證了宋、日銅錢貿易的繁盛,以及宋銅錢大量流入日本境內的事實。

後世學者李嘉圖發表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係統性的提出了比較優勢論,認為發生國際貿易的原因是不同國家在不同行業間的生產效率不同,各國也都傾向生產自身優勢比較明顯的商品。

比如宋朝在銅錢生產和水稻生產上的生產效率都髙於日本,但是在古代東亞貿易中我們還是發現宋朝從進口水稻,而日本從宋朝進口銅錢。這是因為宋朝在銅錢生產上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遠遠高於日本,

這種優勢特別的明顯。但在水稻生產上,宋朝的優勢顯然就沒那麽明顯了,因此還從日本進口糧食。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係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