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福他們不知道從哪兒弄來了一輛人家拉貨用的小板車,將所有的行李往車上一放,推起來十分輕鬆。
有人還以為他是專門提供這項服務的,過來問他幫忙推一次行李多少錢。
“你什麽眼神!”他氣得瞪大眼睛,“這是我閨女、這是我女婿,這是我媳婦!什麽拉貨的!”
臊得那人悻悻離開。
張鴻福想回家的心態用迫不及待來形容,半點也不為過。
他吭哧吭哧推著行李走在最前頭;張靜槐推著曲學林坐著的輪椅;張靜禾一左一右,攙扶著幾近半年沒見的曲奶奶和常秀姑。
一行六人走出火車站。
因為小轎車隻有五個位置,所以他們六人是指定坐不下的。
張鴻福早有準備,打算一會兒自己去車站坐大巴車,回到鎮上之後再騎摩托回去。
哪怕前幾天才下過雪,地上的積雪都未融盡。
不料,他們一出車站,就發現張靜禾的轎車旁邊還停了一輛黑色的小轎車。
轎車上走下來張靜鐺和衛永春。
衛永春立馬走向張鴻福,要幫老丈人搬行李。
張靜鐺則是走向妹妹妹夫。
她停到曲學林和張靜槐的麵前,看著消瘦了不止一圈的兩人,詫異得捂住了嘴巴。
是曲學林最先打破了沉默,笑著說:“對不住了二姐,沒能回來參加你和二姐夫的婚禮。”
因為他年紀比張靜鐺大,所以他平常很少管張靜鐺叫做二姐。
現如今叫張靜鐺一聲‘二姐’,有開玩笑、活躍氣氛的成分在裏麵。
張靜鐺沒好氣地剜他一眼,隨後看向張靜槐,說:“隻要你人沒事,到時候能按時出席和俺家小妮兒的婚禮就好!”
幾句話加上先前沉默的時間,衛永春和張鴻福已經把行李都放好了,現如今正在扯皮。
張鴻福堅持要先坐大巴回到鎮上,再從鎮上騎摩托車回家,說是馬上就要年關了,摩托車放在街上他不放心。
衛永春和張靜禾他們則是一致堅持,讓他坐轎車回家,省得再在這大冷天凍出點什麽毛病來。
雙方僵持不下,最後找到了張靜鐺和張靜槐來做判決。
“讓你坐車,你就坐車唄!”張靜鐺一如既往急性子,並未因成家而有所改變,“前天我就跟你說過了,到時候我們會借一輛車來,你是不是沒跟俺姐說,然後你自個兒又忘了?”
“我沒忘!”張靜槐典型地越老越倔,梗著脖子說:“那我也說了,讓你別費這號功夫,你沒聽見?讓你買車你不買,還借人家的車,人家的車是那麽好借的麽?你就不想想,人家心裏頭到底願不願意借給你!”
“你管那麽多閑事幹啥?!我借來了就是借來了,你老老實實坐車不就完事了麽?非要抬杠是不是?”
“好了!”張靜槐豎起一手,跟裁判似的,中斷了父親和二姐之間的辯論。
她忍著笑意說:“你們不要再爭了,我們從車上下來,還沒吃飯呢,現在就想早點回家,吃上一頓熱飯菜。爸,你就坐我二姐夫開的車吧,到時候再讓她們在鎮上放你下來,讓你去騎摩托車不就行了?”
張鴻福沉默,低著頭,明顯是在猶豫。
張靜槐緊接著趁熱打鐵,繼續又說:“您咋也不想想,您自個兒去車站坐車,還得出車票錢呢。我二姐夫和我二姐她們開車,你坐不坐,都是要費那麽些油。您還不如省下那點車票錢呢。”
他依舊沉默,但是張靜鐺和張靜禾都看出,他這是已經被說服了。
張靜鐺衝衛永春使了個眼色,衛永春當即會意,連攙帶拉地將張鴻福塞進了車裏。
隨後一家人分成兩輛車,從縣裏回家。
起初,張鴻福還惦記著到鎮上的時候下車,去將自己的摩托車騎回家。
結果路沒走到一半,他就在搖搖晃晃的車裏睡著了,一直到快回到家,他這才悠悠轉醒。
發現兒女們沒有叫醒自己,他連聲哎呀,直拍大腿。
“恁正是不精細啊!”他著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若不是車正在行駛著,他肯定要馬上打開車門下車。
“沒事的。”坐在副駕駛的張靜鐺勸,“一輛破摩托車,誰會要你的。”
“啥破摩托車!我天天擦,隔三差五地洗,還新得跟新買的一樣!而且它再破,那也是摩托車,多少人幹一輩子活都買不起嘞!”
“爸,沒事的,您忘記您女婿我是幹什麽的了?”開車的衛永春也安慰。
張鴻福覺得自己不好跟女婿鬧紅臉,再加上女婿的職業確實讓他安心了不少,這才閉上嘴。
兩輛轎車,一前一後,終於駛到了張家門口。
家裏張英益張英武兩兄弟早就做好了準備,在家門口點燃了一個火盆,並在門框兩側插上了幹艾草。
這明顯是要曲學林跨過這火盆,驅去晦氣。
曲學林坐著輪椅,英益英武兩兄弟就默契地走過去,一左一右,直接抬著輪椅跨過了火盆。
火在曲奶奶常秀姑她們眼裏跳躍著,給她們帶了歡喜,她們也提著褲子跨過了火盆,然後在進入家門之後長長呼出一口氣,表情也變得愉悅放鬆。
一家人跨火盆的這幕,被路過的村民瞧見了。
特別是英益英武兩兄弟將輪椅抬過火盆的那幕,最是讓人震撼。
村裏人是知道曲學林出車禍這一消息的,畢竟當初張鴻福他們匆匆忙忙北上,曲奶奶和常秀姑又待了將近半年才回來。
可曲學林的傷勢到底如何,沒人清楚。
現如今瞧見曲學林坐著輪椅,村民當即想到的,就是曲學林殘疾了!
不出一天的功夫,曲學林車禍殘疾的消息就傳遍了村裏的每一個角落。
這個消息甚至通過在工廠裏工作的工人,還傳到了相鄰的村子裏去。
一時間,人們唏噓不已。
既有感歎曲學林命苦,年紀輕輕就殘疾的;也有兩眼八卦,議論張靜槐這個大學生是否還會跟著曲學林這個‘殘疾人’的。
村民們都知道張家人的脾氣,所以大多也隻是私底下議論議論,不敢攤在明麵上說。
可有些人就是看熱鬧不嫌事大,比如給張鴻福和常秀姑牽媒搭線的王四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