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儒學更是中華文化之主峰,若將儒學喻為中華文化之皇冠,則心學無疑就是這頂皇冠上最耀眼之明珠。儒學自孔孟始,流傳近兩千年,伴隨朝代之興亡而起伏更迭,雖然代有盛衰,而學脈從未中斷。

有明一代,天生陽明先生,在儒學衰微之時鼓倡心學,以為儒學振敝起衰。先生天資聰慧,兼受儒道兩家之學相激發,於龍場困病之日徹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遂發出震古爍今的“心外無理”之言旨,毅然扛起“致良知”之大旗,更以“知行合一”“事上磨”之法為教旨,一掃世儒衰頹之風,開四百餘年儒學之新氣象。心學之名稱,雖然首倡於宋代陸九淵,而至陽明先生,方集其大成。

良知之學既興,流傳四百餘年,更遠播鄰邦日韓,影響尤為深遠。心學之宗旨,極為簡要,而內涵吞吐六合,兼及八荒,人之作止起息,思慮言動,皆囊括無遺。真可謂舉一而兼萬,領挈而衣整,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陽明先生一生道德文章,民政軍事,皆蔚為大觀,繁葉之下,其學為根。故世之羨陽明先生之德性事功者,莫佳於求陽明先生之學說。而陽明先生之學說,更以《傳習錄》為精華,無奈流傳至今,因年代久遠,精義蕪翳,大眾徒有窺其學之心而無登其室之力。小子質本淺陋,謀稻粱於粵東,於先聖之學,雖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故以本業之餘暇,冒昧解經,冀能倡往聖之學於今日中華複興之盛世,不學無術之亂談,權做拋磚之用。

沙灘孤雁己亥年書於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