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回宮

“大婚?”剛剛趕回京城的萬曆,猛然聽到這個詞卻是一愣,自己過了年才十五歲,還是個未成年人,現在讓自己結婚是不是太早了點。“是不是太快樂點。”話剛說出口,就想到自己所在的是大明朝,十五歲結婚實在是在正常不過了。

“馬上就要十五了,已經不小了。”陳太後勸誡的語氣說道:“等皇上大婚了,就該親政了。”

“孩兒已經……”聽了這話,萬曆呆了呆,連忙說道。

“已經親政了不是?”陳太後玩味的一笑:“皇上真的這麽覺得?沒有一點不滿。”

萬曆沉默。

“哀家知道皇上這幾年做了不少事,妹妹不理解,哀家卻是明白,皇上翅膀硬了,不是我們這些個宮中婦人能夠控製住的,這些馮保和張大學士給哀家說的明白,既然如此,皇上不如早日大婚,徹底親政,省得到時候哀家有些念想,幹預了朝中大事。”陳太後開始懷著勸誡的語氣說著,後幾句卻是格外的認真。

萬曆還是不說話,陳太後說的不錯,自己雖然憑借後世的知識,讓自己得到了馮保以及張居正的支持,現在甚至已經將手伸向軍權,但說到底,在朝中許多大臣眼中,自己依舊還是個孩子,權力實際上還是在太後手中的,隻是太後並沒有過多插手而已。自己的想法隻能通過馮保以及張居正才能出去,離真正的掌握大權還遠著呢。

最直接的表現,自己的生母李太後現在還以照顧自己的名義和自己一起居住在乾清宮裏,自己的很多言行都要注意自己的母親的看法,這次自己出宮,聽說她就大為惱火,連要廢掉自己的這種話已經說出來了,可見事情的眼中。

想到這裏,萬曆又抬頭看著自己的嫡母陳太後,迎來的是關切的目光,萬曆心裏一歎,陳太後說讓自己盡快親政,免得到時她幹預了朝政,和自己有了間隙,明麵上是說自己,但誰不知道,從自己登基到現在,自己的這位嫡母沒有一絲一毫地幹預過內宮外的任何事,這麽說,隻是不好說自己和生母李太後漸漸產生的衝突,委婉地告訴自己,盡早親政,將這種情況消滅在萌芽狀態。

“孩兒知道了。”萬曆站在陳太後麵前,深深一拜,“多謝母後提醒,孩兒知道該怎麽做了。”對於這個沒有兒子,將自己當成親子一樣對待的嫡母,萬曆還是很有感情的,從這具身體上繼承來的記憶影響著他,每次見到陳太後,他總覺得親切,反而是自己的生母,每次麵對,這具身體都不由自主的緊張。

“皇上既然明白了,哀家總算是沒有白說這麽多,這樣哀家就放心了。”陳太後鬆了口氣,欣慰的說道。接著問道:“皇上剛回宮,可有去見妹妹?不如留下陪哀家吃頓飯。”

“孩兒身為皇帝,自當需遵從禮法,先來看望母後。”萬曆說道。

“哦?”陳太後略微驚訝,隨後卻是一笑,玩笑道:“我看皇上遵從禮法是假,怕受罰到哀家這裏搬救兵是真。”萬曆聽了這話,臉色卻是稍微尷尬。

“怎麽?讓哀家說對了。”說完又似笑非笑的看著萬曆。

“孩兒確實是想想請母後幫忙,勸勸母親。”既然被陳太後說破,萬曆隻好實話實說。自己沒有經過李氏同意,就悄悄做準備,不聲不響的調兵去了天津,搞得她連要把自己廢了的這種話都說出來了,這種情況回去,搞不好真的少不了一陣懲罰,不如拐到自己嫡母這裏,看看能不能讓她出麵給自己說個情,免了自己到時跪太廟之苦。

“你這孩子倒也誠實。”陳太後笑著說道,同時心裏感慨,自己雖說不是萬曆的生母,但萬曆對待自己和對待生母卻是沒有什麽區別,怎麽說心裏難免不由感動,幾千年來這種情況能做到雙方和睦地例子又有多少。

“既然如此,哀家就幫你一把。”陳太後轉手對一旁的宮女說道:“吩咐一聲,說我請妹妹來慈慶宮一敘。

“是。”宮女屈身應了一聲後退下。

等李太後車架到了慈慶宮,進去一看,萬曆犯了錯的小孩一樣低頭站立在一旁。

“孩兒參見母後。”

“你還知道有我這個母後。”李太後厲聲責問道:“好大的膽子,竟然私自跑出宮去,竟然還打算整頓軍營,若是以後哀家的話稍微不順你的心意,你是不是就要逼宮了。”

這話說道倒是有點重了,嚇得萬曆身體一激靈,連忙說道:“孩兒不敢。”

“妹妹說的哪裏話。”陳太後打圓場道:“陛下到底是小孩子心性,喜好兵事,本來也不是什麽大事,況且張先生也說了,陛下此舉雖然看似胡鬧了點,但實際卻是有深意的。”

“他能有什麽深意,不過是張先生幫他打圓場罷了。”李太後說道,說完還瞪向在一旁侍立的萬曆。

“妹妹怎麽這般糊塗。”陳太後心道,我這也是在打圓場,嘴上還是勸道:“妹妹說張先生為他打圓場,張先生身為陛下的老師,平時可有包庇過陛下?”

“這……”李太後一時語塞,張居正作為萬曆的老師,對待萬曆一直是非常嚴格的,要說包庇萬曆,也不太可能。

“既然張先生認為陛下做的不錯,那必定是有幾分道理,並且妹妹莫非忘了,張先生還稱讚皇上有世宗之風。”陳太後說道,轉眼看向萬曆,使了個眼色,說道:“但不管如何,皇上畢竟身為一國之君,這麽不聲不響地跑了出去,可知你母後有多擔心,還不認錯道歉。”

萬曆趕緊跪下,說道:“孩兒知錯,請母親責罰。”

“哀家倒是不要你認錯。”李太後看著萬曆說道:“你倒是給哀家說說,你這次出宮,到底有何道理,說出道理來,哀家就不責罰你,不然,哀家定然不饒。”

《萬曆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