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9節 建設新軍隊(2)

現代戰爭,打得就是後勤。軍隊強大的作戰能力來源於強大的後勤保障,因此後勤保障部隊也是東北軍眼下很需要加強的。除此之外,張學良還額外命令秘密地建立數支特種部隊、狙擊手部隊、偵察兵部隊,並普及全軍,這些規模不大的部隊將是以後的戰爭中的一支奇兵。在真正地掌管了東北軍後,張學良通過切身體會總算逐漸領悟了一個後世眾多軍事愛好者們的普遍疑問:為什麽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不像德軍蘇軍那樣組建狙擊手部隊?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子彈不夠。曆史上,在抗戰的前幾年,中國軍隊每年自己生產和進口得到的子彈數量約為2.8億發,在美國參戰後是3億多發每年,按照當時中國軍隊的數量一般在300萬人左右來計算,每個中國士兵每年隻能得到100發子彈。可以想象,在抗戰期間,中國軍人就靠著這麽一點彈藥去抵抗日軍,是多麽的不容易。最重要的不僅僅是戰鬥時的子彈不夠充足,更嚴重的是,中國軍隊的新兵們根本就沒有子彈去進行戰前訓練。抗戰時期,一個中國新兵最多用五發子彈來學會怎麽開槍,然後就去上戰場了,因為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子彈讓中國新兵成為合格的射手。如果訓練時把子彈打光了,那上戰場就沒有子彈殺敵了,但訓練時子彈不夠,士兵們上戰場根本沒有能力準確地射殺日軍。在後世,很多紙上談兵的憤青們常常自作聰明地抨擊抗戰時中國軍隊的表現如何如何無能,還說為什麽中國軍隊不訓練大量的狙擊手上戰場。道理就這麽簡單,因為狙擊手是高級兵種,培訓一個優秀的狙擊手,起碼需要上千發子彈進行訓練,當時嚴重缺乏子彈的中國軍隊根本就玩不起。有些網絡寫手寫主角穿越到抗戰期間後如何大快朵頤地消滅日軍,根本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按照那樣不把彈藥當回事的戰爭手段去進行戰爭,即便把蔣介石本人也逼著去造子彈,中國每年的子彈生產量也根本武裝不了一個軍。而日本軍隊每個士兵的射擊訓練則是200發子彈每個月,使得日軍的射擊能力遠遠高於中國士兵,因為日本士兵是用子彈堆起來的,射擊準確性非常高。在抗戰期間,很多中國軍隊的戰役都給人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戰役後期,中國士兵們的槍膛裏沒有子彈了。有時候,中國軍隊一個師被一個大隊的日軍追得到處跑,其實也是很無奈的,也是因為沒有子彈了。一個中國士兵上戰場後,身上就幾十發子彈,如果像抗戰神劇裏那樣不停開火,打不了幾分鍾就要熄火了。常德會戰是中國軍隊在抗戰期間單次戰役消耗子彈最多的一次,整個戰役消耗子彈2000萬發,把中國軍隊的庫存子彈給打掉了一半。後世的人看前人,總是自作聰明地指手畫腳,那是因為後人不理解前人的無奈和辛酸。如果抗戰期間的中國軍隊能擁有美軍那樣的後勤彈藥供應能力,那中國軍隊的殺敵戰果也絕不會輸給美軍。東北軍創建狙擊手部隊,也遇到了這個問題。簡單地說,張學良若要養一個團的狙擊手,那就要拿出可以供應一個軍的子彈來供應給這些狙擊手。因此,雖然東北軍有自己的兵工廠,但狙擊手部隊也養不了太多,僅僅一個團而已。對於一支軍隊來說,武器裝備優劣程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用血肉之軀去抵擋鋼鐵戰車,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而且代價太大。殺敵一千自損一萬的勝利其實不是勝利,而是一種悲哀。雖說軍隊打仗不能全靠武器裝備,德國著名的“軍神”漢斯·馮·塞克特將軍也曾說過,“先進的裝備能夠戰勝人的血肉之軀,但無法戰勝不朽的精神”,但是光靠著精神意誌去打仗也就成了二戰中日軍高喊萬歲衝向美軍火力網的那種愚蠢行為了。一支軍隊,既要擁有先進強大的武器,也要擁有鋼鐵般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才能戰無不勝。此時,張學良接收的東北軍工業基礎可謂是相當不錯,由於張作霖的重視,東北軍工業已經擁有亞洲數一數二的軍械生產能力,每天的軍火產量可以武裝一個營。此時東北的大型兵工廠共有兩座,都位於沈陽,一座是在原奉天軍械廠基礎上擴建而來的“奉天兵工廠”,另一座是在原奉天修械司基礎上擴建而來的“奉天迫擊炮廠”。在陶治平、李宜春、韓麟春、楊宇霆等東北軍工專家的苦心經營下,這兩座兵工廠無論是規模還是生產力,都位居亞洲之首。奉天兵工廠占地4000畝,所有機器設備都進口於日本和德國,廠房設備和機器工具由丹麥文德公司承辦,兵工廠內部共分為無煙火藥廠、槍彈廠、槍械廠、炮彈廠、機器廠、發電廠、火炮廠、火具廠、鑄造廠、製酸廠、冶鐵廠、木工所、火工所、鹽素電解所、硫酸所、硝酸所、炸藥所、印刷廠、黃銅抽伸所、兵工學校、炮兵射擊場、工人俱樂部、工人醫院、工人宿舍等部門場所,可謂分工明確、一應俱全。而楊宇霆在1924年接手奉天兵工廠擔任該廠督辦後,更加是把這座兵工廠建設得如火如荼,發展得日新月異,管理得井井有條。此時的奉天兵工廠,擁有機器8000多部,製備電機4台,並具有各種檢測儀器,全廠職員人數達1000餘人,工人1.8萬餘人,衛兵1300餘人,同時又重金聘請了日、德、奧、俄、捷、瑞典等外籍兵工專家三十餘人擔任兵工廠的工程師和指導專家。此時,奉天兵工廠已是全中國乃至全亞洲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兵工廠。該廠每年能生產大口徑火炮150多門、炮彈20萬枚、步槍6萬支、子彈1.8億發、輕重機槍1000多挺,還能製造口徑100毫米以上的火炮,甚至口徑240毫米的重型榴彈炮。整個兵工廠耗資驚人,光是建設費用加起來就達3億銀圓,每年的開支更是達到五百多萬元。另一個東北的大型兵工廠奉天迫擊炮廠位於沈陽的東北軍軍事要地北大營附近,全廠職工有1400多人,主要生產迫擊炮、火炮、炮彈等重武器。全廠月產火炮80門、炮彈4萬發,每月的經費達到十萬元以上。此時東北軍的兵工廠所生產的步槍主要是韓麟春設計的、仿照捷克毛瑟98/22式步槍的“遼十三年式步槍”(1924年開始生產的),該槍的性能算是中上等。奉天迫擊炮廠在1922年就能生產迫擊炮和炮彈,比漢陽兵工廠都要早一兩年,生產出的迫擊炮是仿英國斯托克斯式的,因為奉天兵工廠的總工程師是英國人沙頓,這種迫擊炮是1926年定型的,因此被稱為16年式,性能十分優良,射程遠、威力大,每門迫擊炮還隨帶中型的火炮牽引車一輛、彈藥車一輛,每輛彈藥車可裝載10發炮彈。這種機械化的先進程度連此時的關東軍都比不上。東北兵工廠是此時國內唯一能生產加農炮的兵工廠,也是最早實現了機槍和榴彈炮量產的兵工廠。此時在東北軍的軍械庫裏,光是沈陽地區的幾個軍械庫裏,就有步槍10萬支、各種輕重機槍2300挺、火炮600多門、各式迫擊炮2000多門。由此可見,東北軍的家底有多厚實。毋庸置疑,張作霖留給張學良的東北軍工業基礎是非常雄厚的,不需要張學良白手起家。但張學良並沒有滿足現狀,決定再接再厲,讓東北軍工業的生產力更上一層樓,同時讓東北軍工業的製造能力也突飛猛進。楊宇霆是這方麵的人才,因此張學良任命他為東北軍工業總監和東北兵工廠總督辦,全權負責此事。張學良要求楊宇霆,在東北現有軍工業和兵工廠的基礎上,在沈陽保留一座規模中等的綜合性兵工廠和一座軍械維修廠即可,再在黑龍江省境內也建立一座規模中等的綜合性兵工廠和一座軍械維修廠,因為遼寧和黑龍江在以後都會是前線,兵工廠自然不能建在前線,隻需在前線建立一兩座兵工廠用於戰地救急即可,真正的軍工業和兵工廠,肯定是要建在後方腹地。此時的東北四省,也隻有吉林省能稱為張學良的後方腹地了。因此張學良命令楊宇霆,將奉天兵工廠和奉天迫擊炮廠的大部分人員和設備都遷到吉林省境內,並進行擴大建設,把東北各地零散的軍工業作坊都合並進這兩個兵工廠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