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節 建設新軍隊(3)
楊宇霆一絲不苟地執行了張學良的命令,隨後他在吉林省內反複勘察,把這兩個兵工廠的新廠址分別安排在了鬆原縣附近的查幹湖畔以及濛江縣附近的山林裏,這兩地的位置都比較偏僻,但附近有湖泊江河和煤炭鐵礦資源,便於兵工廠就地取材和正常運轉,外界與兵工廠的通道隻有新建廠房時修建的一兩條公路,也便於對外保密。隨後的幾個月內,奉天兵工廠和奉天迫擊炮廠的機器設備、職員工人陸續遷移入吉林省境內,並以此為基礎而新建起鬆原兵工廠和濛江兵工廠,前者主要生產火炮、迫擊炮、炮彈,後者主要生產槍械、輕重機槍、子彈、手榴彈、炸藥、炸彈、地雷。到1930年底的時候,楊宇霆又逐步按照張學良的命令,分別在四平縣、公主嶺縣、長春市又建立了四平兵工廠、公主嶺兵工廠、長春兵工廠。四平兵工廠用於生產坦克、裝甲車、軍用汽車(包括卡車、吉普車、摩托車等)、車輛發動機等;公主嶺兵工廠用於生產飛機、航空炸彈、飛機發動機等;長春兵工廠則是軍需廠,生產鋼盔、軍服、軍靴、軍用水壺、軍用飯盒、工兵鍬、工兵鏟等軍需品。這五座規模和生產力都亞洲第一、世界前列的兵工廠再加上位於沈陽和哈爾濱的前線兵工廠、軍械維修廠,最終形成了東北的軍工業體係。每座兵工廠內還建有軍工學校、火炮研製局、槍械研製局、戰車研製局、飛機研製局等軍械兵器研製機構,用於培訓軍工人才和開發新式武器裝備。而在一兩年之後,張學良在東北境內又陸續建立了幾座規模中等但科研生產能力更加先進的兵工廠和軍工研製機構,用於研製和生產雷達、無線電台、導彈、火箭、潛艇、水麵艦艇、細菌武器、毒氣武器等更加尖端的現代化武器。在1930年底的時候,為了應付可能爆發的戰事,四平兵工廠把大部分的人員和機器都轉移到了沈陽北部十多公裏的虎石台鎮,建立虎石台坦克工廠。
陸軍步兵的單兵裝備也是重點,目前東北軍步兵的裝備比起國內還算可以,能夠堪比國民政府的中央軍部隊,但是比起國外軍隊(主要是日軍和蘇軍),差距還是不小的。在張學良的規劃中,東北軍的步兵部隊將逐步實現“仿德式”裝備,士兵統一佩帶仿德國的M-1917式鋼盔(M-17鋼盔就是後來著名的M-35鋼盔的前身。德式鋼盔相比其他國家各型號的鋼盔而言,對士兵頭部的保護麵積能達到最大,並且造型威武美觀,士兵佩戴起來也比較舒適),同時配發鋁製水壺飯盒、防毒麵具,用牛皮短靴配合綁腿,東北軍的陸軍軍裝顏色統一為深灰色,分為夏冬以及春秋共三季服,冬天加發軍大衣防寒,特種部隊可以試驗性地開始使用迷彩服,校級以上的軍官配發禮服。東北軍步兵目前使用的是步槍主要為六五式、七九式等,型號繁雜,口徑不一。張學良命令東北的槍械兵工廠一邊繼續生產“遼十三式”步槍,同時研製性能更加優秀的新式步槍。東北陸軍步槍所配置的刺刀為張學良啊親自設計的“三棱刺刀”,這種仿製後期解放軍56式槍刺的“三棱刺刀”刀刃分為三椎,且帶有背部鋸齒和側麵血槽,刺入人體內後能造成巨大的創傷,而且難以止血,殺傷力很大(反正以後主要是用來對付小日本的,也就不需要同畜生講人道了),但在長度上則進行一定的加長,達到50厘米,使之能在肉搏戰中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因為日軍此時所普遍使用的是明治三十年式刺刀,該刺刀長達51.2厘米,反應日軍非常重視白刃戰。東北軍既以日軍為主要假想敵,且東北軍也屬於東方軍隊,因此在白刃戰上不能輸給日軍。另外,東北軍營長以上的軍官配發手槍。至於衝鋒槍、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步兵炮、火焰噴射器等步兵武器,暫時也隻能慢慢按部就班了。為了減輕後勤負擔,除了重機槍、高射機槍、航空機槍外,東北軍各式槍械的口徑統一規定為口徑。
步兵的三大技能分別是:射擊、拚刺刀、投擲手榴彈。手榴彈在實戰中的作用是很大的,日軍就是世界上最先重視和普及手榴彈的軍隊,這在日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東北軍的手榴彈暫時仿製日軍此時的大正十年式手榴彈,就是那種外形像個檸檬、彈殼進行凹痕處理,並在彈頭裏裝滿鋼珠鐵砂的破片爆炸式手榴彈,而不采用德國的那種M1918式長柄手榴彈。因為那種手榴彈的手柄是木製的,浪費木材資源,同時那種長柄手榴彈的引信爆炸事件太長,甚至長達五秒以上,在戰鬥中經常發生雙方士兵撿起地上嗤嗤冒煙但沒有爆炸的手榴彈來回互相拋擲的情況,甚至會導致己方士兵反而被對方又扔回來的己方手榴彈給誤炸。
其實張學良非常想讓自己的部隊裝備兩樣在後世大名鼎鼎、威名赫赫且物美價廉、工藝簡單的武器,一樣是著名的“槍王”AK-47突擊步槍,一樣是解放軍最著名的63式火箭炮。AK-47就不用說了,但他的設計者卡拉什尼科夫現在才過他的十歲生日,顯然不能操之過急;至於63式火箭炮,隻需一頭驢就能拖動,九個炮管一個齊射,殺傷力極大,但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此時都沒問世,張學良眼下就想著63式火箭炮,實在是高瞻遠矚得過了頭了。
軍人的素質也是軍隊戰鬥力的關鍵所在。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官兵和軍事人才,張學良決定把始建於1909年且與黃埔軍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雲南講武堂合稱為“中國四大軍校”的東北陸軍講武堂進一步地發揚光大,將其建設為全國一流乃至世界先列的東北軍校。張學良的計劃是,把東北陸軍講武堂進一步擴建,總部仍然在沈陽大東區珠林路二十五號,但在東北其他地方設立分校,下轄步兵學院、炮兵學院、工兵學院、騎兵學院、水兵學院、航空兵學院、裝甲兵學院、艦艇兵學院等,同時再成立士官學院和軍官學院,擴大講武堂的規模,以培養高素質的基層軍官和中層軍官,並以東北講武堂的名義發行《講武軍報》給東北軍各個部隊,委派軍校畢業生前往東北軍基層部隊擔任“文化教導員”,讓東北軍的士兵們在戰事訓練之餘學習知識、掃除文盲、提高素質,並增強政治思想覺悟,灌輸“忠於領袖、忠於民族”的愛國思想,這樣也就減少了士兵因為覺悟低而受蒙蔽,從而產生嘩變叛亂事件等等。為了能徹底改掉舊軍閥式軍隊的種種陋習,張學良又特地親自擬定了“東北軍的五大紀律和三大原則”,由憲兵部隊來負責維護軍隊的紀律和風氣。東北軍的五大紀律是:
一、東北軍在任何時候都不得將槍口對準本國人民,不得以任何方式欺壓本國人民;
二、堅決服從上級的指揮,不得擅自行動,不得違背命令,不得抗命不遵;
三、東北軍各部的任何官兵都不得沾染任何玷汙軍人榮譽的不良癖好;
四、與外敵交戰時,不得主動投降;如果不幸被俘,不得向敵方泄露任何情報機密;
五、東北軍任何部隊在撤退時必須帶走全部的傷員、帶走全部陣亡官兵的遺體或遺物,如果沒有執行這點,該部官兵一律處罰;在撤退時,武器裝備如果無法帶走,必須徹底毀壞。
東北軍的三大信念是:忠誠、團結、榮譽
對於張學良製定的這“東北軍的五大紀律三大信念”,參會的東北軍將領們都表示讚同。
張學良接著又陸續製定和規範了東北軍陸海空軍的軍歌、軍旗、軍徽。
東北軍陸軍的軍旗是長寬比例為三比二的矩形旗幟,底色由“黑紅黑”兩種顏色的三橫帶部分組成,黑色象征鋼鐵般的意誌和毅力,紅色象征對國家的忠誠和為國而戰的熱血決心,黑紅色寓意著“鐵血尚武精神”,軍旗的正中央為青天白日旗正中央的那個四周射出十二道銳角三角形叉光的白日圖案(畢竟東北軍此時在名義上是國民革命軍一部分,並且要受到國民政府的指揮),這麵軍旗全稱“鐵血青天白日旗”,簡稱“鐵血軍旗”。東北軍陸軍的軍徽為底色黑紅黑三色圓形,正中為白日圖案,叫“鐵血軍徽”。東北軍海軍的軍旗和東北軍空軍的軍旗仍然用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海軍的軍徽為深藍色圓形,正中間鑲嵌著左右兩邊各有一道浪花的白日圖案;空軍的軍徽為淺藍色圓形,正中央為鑲嵌著左右各有一道白色飛翼的白日圖案。東北軍的海軍軍歌和空軍軍歌也采用國民革命軍的海空軍軍歌,但東北軍的陸軍軍歌為單獨的《鐵血進行曲》。歌詞作者是張學良,沒什麽文采,但通俗易懂、言簡意賅,滿含悲苦國恥,以激勵東北軍的官兵們為國而戰,該歌的曲譜由著名音樂家蕭友梅和著名作曲家劉天華共同所創,曲調鏗鏘有力、振奮人心:
萬裏長城狼煙起,九州陸沉幾度秋!
五洲強敵風雲動,四海虎狼爭相來!
華夏山河成魚肉!炎黃後裔任欺淩!
滾滾黃河皆血淚!濤濤長江盡恨仇!
軍旗舞,劍在手,我輩男兒待何時?
戰鼓鳴,號角揚,中國不亡有我在!
眾誌成城,萬裏江山千廢興!
前赴後繼,百年國恥一朝雪!
中國覺醒在今朝!雄立世界萬萬年!…
這場涉及到東北的經濟發展、社會民生建設、軍隊改編等各方麵項目的“東北全麵發展大綱和東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會議連續開了五天,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是張學良在滔滔不絕、口若懸河陳述他的長遠計劃和宏偉構想而已。當然了,他的這些也不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在製定出這份巨細無遺的大綱時,他也一次次和張作相、楊宇霆、莫德惠、張景惠、於學忠、王樹常等東北的政務軍務高層進行探討和研究,並加以修改和補充,同時還虛心聆聽了各方麵專家的看法和意見,最終才製定出這麽一本厚厚的發展計劃書。會議上,參會者的東北軍政高層裏也有不少人提出了異議,都被張學良認真地加以接納和斟酌。當張學良最後豪氣萬丈地宣讀東北全麵建設的種種計劃藍圖時,確實讓下麵的眾人都興奮不已,都深深覺得這個少帥確實是個目光長遠、思想深邃的英明決策者和領導人,而建設東北的以後種種美好設想也讓眾人憧憬不已。最終,這份東北的全麵發展計劃書就在全場參會者的一致同意中通過了。
1929年春季,開始正式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東北四省猶如一列緩緩發動起來的火車般走上了一條穩重發展的道路,而東北的國家機器和新的社會秩序也在總設計師張學良的計劃下正式啟動。實際上,此時的張學良不客氣地說,就是東北地區的獨裁者,可謂大權獨攬、乾綱獨斷。但獨裁者也有獨裁者的“好處”,曆史上,英明的獨裁者反而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有所成就,比如唐太宗、希特勒等等。正因為張學良此時也是個獨裁者,所以他大手一揮,省去了很多麻煩的過程,直接便用鐵腕手段讓東北走上了他構想中的道路。當然,這個道路注定是坎坷崎嶇、布滿荊棘的,更多的挑戰和考驗還在後麵等著張學良。
在張學良的計劃裏,自己是1929年開始建設東北的,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1939年爆發的,那麽他有整整十年的時間來準備。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張學良決心抓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