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盡心竭力,凡是偏離本質的工作,絕對不可能創造成果。我在西友人事部擔任課長、負責職能開發期間,親身驗證了這件事。
那是20世紀80年代,綜合超市的商業模式剛過全盛時期,西友業績每況愈下的時候。
為了重振業績,公司認為高層管理者的意識改革是當務之急,於是把這項任務交給負責職能開發的我。
為了那一次的意識改革,公司竟然撥下兩億元的預算,此舉令我壯誌滿懷,決定推動全日本最好―不,全世界最好的意識改革教育訓練。我查遍了日本國內的所有意識改革教育訓練,並深入研究其內容,最後找到了一套精神上相當嚴格、美國甚至有人為此自殺的教育訓練模式。我心想,既然真心想要投入意識改革,就算稍嫌嚴格也應該選擇效果較好的,因此建議公司:“這一套做法是最合適的。”
從結論而言,那一次的教育訓練不僅沒能改革管理者的意識,也沒能讓西友的業績起死回生。猶記得當時有位管理者這麽對我說:“幹嗎推動這樣的教育訓練?你腦袋壞了嗎?”
現在回想起來,那位管理者說得沒錯,我承認我確實做了相當愚蠢的事。現在的我非常明白,凡是偏離本質的工作,無論如何盡心竭力,都無法換來成果。
當時的工作本質,應該是重振西友的業績。既然如此,改革管理的意識就是一項偏離本質的工作,因為改革管理者的意識並不能讓業績起死回生。
想要重振西友的業績,為逐漸失去競爭力的綜合超市改革商業模式,才是本質性的工作。通過商業模式的改革,進而改變管理者和員工的行動,然後借由改變行動來影響意識,這才是正確的順序。
換句話說,意識改革是隨之而來的附加效果,而不是最初投入工作的目的。
當時不明白本質性工作的我,隻知道按照上頭的指示做事,結果就和把兩億元丟進水溝裏並無二致。盡管那次經驗讓我獲益良多,但付出的代價未免過於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