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康工作時,不少朋友鼓勵我將發表的文稿匯集成冊。可那時總想,保康範圍不大,自己才疏學淺,即使一些刊發的東西稱得上是文章,也有一定局限性,費心勞神編印集子後,不僅沒有市場,還容易產生沽名釣譽之嫌。所以我一直沒有考慮過出本自己的書的事。

但是,離開保康僅僅一年,自己曾不予考慮的事,卻恰恰變成了一個願望。我知道,這種願望源於自己對故鄉的一種深深依戀,源於對自己一段人生履痕的珍惜,也源於一種緣分——保康建縣五百周年而恰逢我的本命年。按照老輩人“人過三十六,喜的喜來愁的愁”的說法,我必須在本命年裏做件有意義的事,以喜驅愁,祝願平安。而這件事做起來了也確實具有紀念意義,這即是我選編《大山通途》的初衷。

我平時無所用心,對發表的一些文稿未加細心收藏,一些報刊用稿後寄來的樣報樣刊,我隨意塞入屜櫃,很少翻動。十數年來,月積年累,及至工作調動,清理字桌書櫃,才發現屜櫃裏的樣報樣刊,灰塵厚積,“書魚兒”(一種食紙小蟲)四遊。望著一大堆故紙,翻翻已沉入個人曆史的文稿,我不禁為自己感動了一回——嗬,過去的歲月我並未完全虛度,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獲!

讀讀過去的東西,既能喚起一些辛苦的記憶,也能勾起喜悅的回憶,所謂“辛苦討得快活來”的古訓,唯於此時咀嚼,才別具一番滋味——一個人甘甘苦苦的經曆是與他的成長緊密相連的,一個人憂憂喜喜的心路是與他的成熟休戚相關的。也正是這些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樂,才構成了一個人的完整人生吧。

歲月流逝,青春不再。選編這本集子,盡管不能拽回歲月的腳步,卻可以留住一段青春的足跡。為此,本著寧精勿濫的原則,經過精心遴選和潤飾,形成了這個集子。

收入本書的文章,基本上是我1988年從襄陽師專幹部班畢業回保康,至1997年調離縣委辦公室這十個年頭裏,發表在省級以上報紙和期刊上的研究論文、調查報告、通訊特寫以及少數訪談錄。其中少數篇章是過去縣委主要領導給我的“點題作文”,還有幾篇文章是我與過去的同事一起調研、共同切磋、合寫成文的。對這部分文稿的收選均在文後做了說明;同時,所有收選文章都注明了原發表報刊的名稱及發表時間與期刊號。我以為,這樣做是對老領導、老同事,對發表我文章的報紙和雜誌的一種不可忘卻的留念。

本書在選編出版的過程中,得到了我過去的老領導、老同事、老朋友的大力支持,中共襄樊市委副書記張振華同誌在百忙中審閱了大部分文稿並為本書作序,襄樊市水利局局長、書法家乾俊禮同誌欣然揮毫為本書題寫書名,美術設計師魏琦先生、賀功軍先生無償幫助設計了精美的封麵,在此一並深表謝意。同時,也感謝襄樊飛環印務有限公司為本書提供的優質服務。限於水平,本書疏漏難免,懇望批評指正。

最後,我要說的一句話是——謹以此書獻給保康建縣五百周年,獻給養育我的保康山水,獻給培養我的保康人民!

(稿於1998年7月,原載香港南洋出版社《大山通途》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