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文學
第一節 概述
歐洲古代文學包括古希臘文學和古羅馬文學。古希臘和古羅馬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當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創造出燦爛的古代文化時,歐洲其他絕大部分地區還處於野蠻蒙昧的狀態。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對後世歐洲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古希臘文學是西方文學的開端,同時也是歐洲文學的第一次高峰。在神話傳說、史詩、戲劇創作、文藝理論等方麵,都取得了輝煌燦爛的成就。古羅馬文學是在繼承古希臘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同時也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它是溝通古希臘文學與歐洲近代文學的橋梁。古希臘、古羅馬文學為歐洲近代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並與古希伯來—基督教文學一起成為歐洲文學、文化的兩大源頭,被人們並稱為“兩希”傳統。
一、古希臘文學
古希臘位於歐洲南部、地中海的東北部,包括今巴爾幹半島南部、小亞細亞半島西岸和愛琴海的許多島嶼。它東、南、西三麵臨海,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海岸線,最遠的陸地離海僅50公裏,海上交通四通八達。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古希臘人靠海經商、海上冒險的生存方式,造就出古希臘民族自由奔放、富有想象力及崇尚力量、智慧的民族性格;同時,也為古希臘人學習吸收古代東方的外來先進文化、輸出自己的民族文化提供極大便利。古希臘文化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以及其他地區的東方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匯整合的結果,特別是地處北非的埃及在工業、農業、建築、數學、文藝方麵,都取得驚人的成就,對古希臘文化的發展繁榮產生重大影響。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祥地。在公元前3000年後半期至公元前12世紀間,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西部沿海地帶的愛琴文化區域,曾經出現一個高度繁盛的奴隸製文明——愛琴文明,因這一區域的中心先後在克裏特島和邁錫尼城,因此又被稱為“克裏特—邁錫尼文明”。古希臘文化就是在愛琴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公元前7世紀,古希臘原始公社製社會逐步解體,逐漸形成奴隸製城邦。當時兩個最大的城邦是雅典和斯巴達。為爭奪希臘的霸權,雅典為首的希臘民主城邦同盟“提洛同盟”與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經常進行戰爭。以雅典為代表的城邦奴隸製民主製優於斯巴達的貴族寡頭專政。雅典的工商業發達,經濟繁榮,城邦政治生活十分活躍,文化藝術取得巨大成就,成為希臘的商貿中心和文明中心。古希臘文學實質上就是雅典文學。
希臘文學的發展同希臘奴隸製形成、發展的曆史同步,大致經曆了四個時期:
(一)氏族公社向奴隸製社會過渡時期(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史稱“英雄時代”或“荷馬時代”,主要文學成就是神話和荷馬史詩。
希臘神話是古希臘人在遠古時代口頭創作的主要收獲。它是歐洲最早的文學形式,是生活於氏族社會末期的古希臘人留給後人的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荷馬史詩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最重要的紀念碑式的巨著,代表著古希臘文學的最高成就,兩千多年來一直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至今仍具有巨大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
荷馬史詩之後,出現了一位著名的敘事詩人赫西俄德。他給後人留下兩首長篇敘事詩《農作與日子》和《神譜》。當時,氏族社會開始瓦解,階級分化日趨明顯,氏族貴族利用權勢把貧苦農民的土地集中到自己手裏,失地破產的農民淪為奴隸,小自耕農也感到生活的艱辛。赫西俄德不務正業的弟弟憑借當地貴族的權勢,要奪取他應得的財產,赫西俄德便寫了《農作與日子》這首教誨詩,規勸弟弟走正直勞動的道路,不要走巧取豪奪的邪路。詩作還反映出當時希臘農村的現實,詩人講到人類經曆了金、銀、銅、英雄和鐵5個時代。農民生活每況愈下,他自己生活其中的鐵的時代更是“白天是完不了的苦工和痛苦,晚上是無盡的疲勞,神還要送來煩惱”。長詩的後半部分以一個參加勞動的人的親身感受,描繪了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和美麗的農村景色。《神譜》主要敘述諸神的由來和譜係。作者收集了許多古代傳說,力圖把不同的神話傳說組成一個完整的體係。《神譜》是最早關於宇宙起源和神的譜係的係統描述。
(二)希臘氏族社會解體、奴隸主城邦形成時期(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史稱“大移民時期”。這一時期出現的大規模移民活動,促進了階級分化和奴隸製的確立。在雅典,由於從事工商業的平民力量的增長,奴隸主民主政治製度得以建立。這一時期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抒情詩和寓言。
抒情詩的繁榮同社會結構重組、人的意識與情感世界的變化有密切關係。在氏族社會向奴隸製城邦演變的過程中,原先分散的部落紛紛向城邦集結,小家庭逐步形成,人們的個體意識增強,情感世界更加豐富。一些失去氏族庇護的氏族成員(主要是一些失意貴族)有感於社會動亂,個人生活、地位以及安全難以保障,感物傷時,於是,適合抒發個人情感的抒情詩便應運而生,出現繁榮局麵。
抒情詩源於民歌,多以雙管、排簫和豎琴伴唱,主要體裁有哀歌、諷刺詩和琴歌。著名獨唱抒情詩人是薩福(前612—?)和阿那克裏翁(前570—?),合唱體抒情詩的代表是品達(前518—前442或前438)。
女詩人薩福出身於萊斯博斯島的貴族家庭,在當時民主派對貴族的鬥爭中曾被迫流亡國外。她曾辦過一所音樂學校。她在情感生活方麵體驗較多,寫過頌歌、婚歌、哀歌、聖歌等9卷詩作,但由於中世紀基督教會認為這些抒發個人情感的詩歌有傷風化,被當作禁書毀棄,隻有些殘章短簡被保留至今。她的詩作主題大多是詠歎戀愛的痛苦與歡樂,或歌頌崇高的母愛與緬懷友人情誼。語言樸素自然,感情真摯,音樂性強。薩福的代表作有《給所愛》等,她在詩壇上享有極高的聲譽,柏拉圖稱其為“第十位文藝女神”。
阿那克裏翁的詩往往歌詠生活的樂趣,謳歌大自然,讚頌愛情,以清新、優美,形式完整取勝,這種詩後來被稱為“阿那克裏翁體”。品達寫過各種合唱琴歌,如頌神歌、酒神頌、迎神賽會合唱歌、少女合唱歌等,尤以寫競技勝利者頌見長。他的詩作共17卷,保存下來4卷。他的詩歌充滿愛國熱情和道德教訓,詩風莊重,詞藻華麗。古典主義時期的詩人把他的詩看作“崇高的頌歌”的典範。
與此同時,希臘民間還流傳著許多以動物生活為主要內容的小寓言。相傳作者是一個名叫伊索的獲釋奴隸,這些寓言因此被稱為“伊索寓言”。《伊索寓言》主要表現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思想情感,是他們的生活教訓和鬥爭經驗的總結。在藝術上,善於運用擬人手法,賦予動物以人的性格,具有濃鬱的民間文學色彩。如《狼和小羊》中的狼,尋找種種借口想要吃掉羊,謊言被戳穿後露出本相,毫不掩飾地說:“即使你辯解也好,我也不能放過你”,這則故事抨擊了壓迫者的專橫殘暴,他們迫害人總會找到借口的。《農夫和蛇》指出不能對敵人仁慈;《龜兔賽跑》說明驕傲者必敗;《農夫和他的孩子們》闡明團結就是力量;《運鹽的驢子》教育人要按客觀規律辦事;《狼來了》勸人不要說謊。《伊索寓言》思想性很強,形式短小精悍,比喻生動恰當,對後來法國的拉封丹、德國的萊辛、俄國的克雷洛夫等都產生了影響。
(三)希臘奴隸製發展全盛時期(公元前6世紀末至公元前4世紀初),史稱“古典時期”,主要文學成就是戲劇、散文和文藝理論。
在雅典全盛時期,奴隸製經濟的繁榮和公民民主政治的發展,使得希臘文學比過去具有更為廣泛的民主性質。為貴族娛樂而演唱的荷馬史詩成為公民教育的教材。抒發個人情感、反映貴族情趣的抒情詩已不適應民主文化生活的需求,富有群眾性的戲劇藝術應運而生。與人間貴族有著類似思想感情的希臘神話諸神,其故事成為大眾劇作家借以表達當時一般人的情感糾紛的素材。希臘文學在雅典全盛時期達到了高峰,湧現出著名的三大悲劇詩人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裏庇得斯,著名的喜劇詩人阿裏斯托芬。他們的戲劇創作反映了雅典奴隸主民主製的社會生活。
古希臘散文並非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主要由一些曆史著作和演說詞構成。著名的曆史著作是希羅多德(約前484—約前425)的《希臘波斯戰爭史》、修昔底德(約前460—約前400)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和色諾芬(前430—前355)的《長征記》。同時,由於民主政治空前活躍,政治紛爭激烈,雄辯術(演說)在議事會、陪審法庭和公民大會興起,這些政治家、演說家的演說詞就是優美的文學散文。文體講究和諧,注重節奏,強調修辭和文學技巧。其中最著名的雄辯家是伊索克拉底(前436—前338)和狄摩西尼(前383—前322),他們對後世雄辯術和散文作家產生很大影響。
“古典時期”的文藝理論為後來歐洲的文藝理論奠定了基礎,柏拉圖(前427—前347)和亞裏士多德(前384—前322)是最傑出的代表。
柏拉圖是奴隸主貴族派的思想家,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一生撰寫了40多篇哲學對話,《理想國》《斐德羅斯篇》《會飲篇》《伊安篇》等是其中的名篇。柏拉圖文藝理論的核心是“理念論”。他認為理念是萬物的本源,現實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摹仿,而文藝作品是對個別、具體事物的摹仿,亦即“摹仿的摹仿”,“和真理隔著兩層”,從而否定文藝的真實性。就文藝的社會功用來說,他明確肯定了文藝要為社會服務,強調文學的政治效用,當然,他的政治標準是屬於貴族階級的。在文藝創作的原動力問題上,他堅持認為才能源於靈感,詩人處在迷狂狀態時才能寫出好作品。他的這種 “迷狂說”對後世的浪漫主義文學乃至現代主義文學都產生了影響。
亞裏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是代表奴隸主中等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古希臘學術的集大成者,歐洲美學思想的奠基人。亞裏士多德肯定文藝對現實模仿的真實性,認為藝術的本質就是對現實的模仿。他建立了現實主義的摹仿理論體係,使自然摹仿這一傳統觀點成為西方文藝理論的主流。在他的文藝理論著作中,《修辭學》主要闡述演說藝術和散文藝術;《詩學》主要討論悲劇和史詩。關於悲劇理論,他提出了悲劇主角的“過失”說和悲劇的“淨化”說。他認為悲劇主角因某種過失和缺點遭到毀滅,從而引起人的憐憫和恐懼來使人的感情得到淨化,肯定了悲劇的審美價值和教育作用。他從生物學裏引進“有機整體”概念,強調悲劇動作的統一和情節結構內在聯係的單一完整。他的理論與以後的現實主義文學有密切聯係。《詩學》成為西方第一部係統完整的美學著作,為西方文藝理論奠定了基礎,影響西方文壇兩千餘年。
(四)奴隸製衰落時期(公元前4世紀末至公元前2世紀中葉),史稱“希臘化時期”。主要文學成就是新喜劇和田園詩。
在“希臘化時期”,希臘被馬其頓征服,希臘文化不斷向外傳播,形成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勢。這一時期,希臘文學處於衰落局麵。文學創作脫離群眾,講究辭藻,追求形式,感傷情調嚴重。劇場不再是群眾性的政治文化活動中心,而是富人的娛樂場所,滿足富人情趣的新喜劇由此產生。
新喜劇在阿裏斯托芬喜劇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它回避社會政治問題,多以日常生活、愛情婚姻、倫理道德為題材,通過愛情故事和家庭關係來反映當時的社會風尚,表現貴族青年男女要求自由獨立的願望。因此,又稱“世態喜劇”。新喜劇的重要角色是一些類型化的人物,如專橫的父親、熱情而又荒唐的兒子、善良的藝妓、機智的家奴等等。新喜劇描寫細膩,諷刺生動,提倡寬大仁慈,勸善規過,但缺乏深刻的思想性。
米南德(前342—前292)是新喜劇的著名代表作家。他出身貴族,寫過一百多部喜劇,主要作品有《恨世者》《薩摩斯女子》《公斷》等。他的劇作多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結構緊湊,性格鮮明,語言接近口語,對文藝複興和現代喜劇產生了一定影響。田園詩的代表作家是忒奧克裏托斯(前310—前245),他擅長寫鄉情鄉景,劇作風格自然,質樸清新。
二、古羅馬文學
羅馬城的建立大概在公元前8世紀。古羅馬人受伊特魯利亞文明的影響,逐漸形成包括歌舞、說唱和摹擬等形式在內的鄉土文化。大約在公元前580年之後,羅馬人開始間接接觸古希臘文明,但由於各種內外矛盾的糾纏,羅馬文學的發展長期停留在比較初級的階段。公元前510年,羅馬人擺脫了伊特魯利亞王朝的統治,進入共和時期。其後,羅馬人繼續對外擴張,雄心勃勃尋求海外利益,與滲透在西西裏、小亞細亞和愛琴海島國中的古希臘文化頻頻接觸,經過三次布匿戰爭,逐漸成為地中海地區的強權之邦。隨著對外交往的增多,羅馬人接受古希臘文明的陶冶,並吸取希臘文化的精髓,從移植和編譯入手,由照搬向借鑒乃至創作過渡,一步步地建立起羅馬的民族文學。
與希臘海洋民族不同,古羅馬屬於內陸民族,主要以耕牧方式生存,具有上古農牧民勤勞、勇敢、粗鄙的民族特征。他們憑借自己強勁的軍事力量和社會凝聚力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大帝國。他們在武力與政治上超越並征服了希臘,但在文化上卻被希臘所征服,古羅馬成了古希臘文化的直接繼承者。然而,古羅馬人崇尚武力,追求社會與國家、法律與集權的強盛與完美,富於犧牲精神和責任觀念。這種民族性格使古羅馬文學具有比古希臘文學更強烈的理性精神、集體意識和莊嚴崇高的氣質,但又缺少了古希臘文學那種生動活潑的精神靈氣和無拘無束的兒童式的天真爛漫。相比之下,古羅馬文學顯出精神與情感世界的相對貧乏。與之相應,古羅馬文學在藝術上強調均衡、嚴整、和諧、重視修辭和句法,技巧上偏於雕琢與矯飾,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古希臘文學自然質樸的特征。古羅馬文學在文學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它是連接古希臘文學和近代文學之間的橋梁,文藝複興時期歐洲資產階級“複興”古代文化,接觸到的主要是古羅馬文學。
古羅馬文學的發展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
(一)早期古羅馬文學(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
公元前3世紀,隨著羅馬奴隸主統一意大利半島、對外擴張的腳步,羅馬國力日漸強盛,與外部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加,受希臘等地先進文化的影響,到世紀中葉羅馬文學開始形成。
古羅馬文學的奠基人是利維烏斯·安德羅尼庫斯(前280—前204),他翻譯了荷馬的《奧德賽 》,並翻譯和介紹了許多古希臘的抒情詩。此外,還寫過一部《布匿戰爭》,內容以描寫第一次布匿戰爭為主,穿插了某些取自神話和傳說的故事。《布匿戰爭》為維吉爾撰寫《埃涅阿斯紀》提供了某些有價值的參考。
早期古羅馬文學的主要成就在戲劇方麵。羅馬民間以前就曾流行阿特拉笑劇、擬劇兩種簡單的戲劇形式,演劇、觀劇對羅馬人來說並不陌生。後來在擴張戰爭中,羅馬奴隸主掠得大批財富、奴隸,因奢侈生活和娛樂的需要,人們對戲劇的興趣大增,加上受希臘新喜劇的影響,在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戲劇創作出現繁榮局麵。由於當時的執政者不允許文藝幹預國政,戲劇創作多限於對愛情、家庭生活的描摹和對風情世態的譏諷,代表作家是普勞圖斯和泰倫斯。
提圖斯·瑪求斯·普勞圖斯(約前254—前184)出身貧民下層,在劇院當過木工和演員,長期從事戲劇活動,據說他寫過130部劇本,流傳至今的有20部。他的喜劇大都根據希臘新喜劇改編,借用希臘的題材,反映羅馬人的生活,揭露當時羅馬上層階級的生活腐化和道德敗壞,婦女地位的卑下和婚姻的不自由,具有一定的民主傾向。《吹牛的軍人》裏的奴隸巴勒斯特裏奧,運用機智和勇敢,不僅自己擺脫了一個軍人的奴役,還幫助被軍人霸占的一個妓女重新回到她心愛的青年身邊。17世紀的喜劇大師莫裏哀在其劇本中塑造的“智仆”形象即取法於此。《孿生兄弟》描寫一對幼年失散的兄弟被人錯認,引起種種誤會終於重逢的經過,成為後來莎士比亞的《錯誤的喜劇》的題材來源。《一壇黃金》把一個吝嗇鬼拾得一壇黃金後那種東猜西疑、坐臥不寧的心理狀態刻畫得入木三分。莫裏哀據此寫出名作《慳吝人》。普勞圖斯的喜劇人物性格鮮明,風格生動、活潑、粗獷,充滿喜劇性情節和戲謔場麵,語言生動自然,深受一般觀眾的歡迎,對後世喜劇創作產生一定影響。
泰倫斯(約前190—前159)是一個生於迦太基的奴隸,隨主人到羅馬,受到貴族教育,後來獲得自由,從事戲劇創作。他隻寫過6部喜劇,這些劇作幾乎都是對米南德喜劇的模仿改編,基本傾向是通過父子、兄弟、夫妻之間的家庭矛盾糾葛,宣揚仁愛、忍讓、自我犧牲精神和循規蹈矩的小市民道德。《婆母》是泰倫斯早期喜劇的代表作,描寫青年潘菲路斯夫婦間的一段婚姻糾葛,肯定了潘的母親和情婦的自我犧牲精神,說明婦女同奴隸一樣,應該為了愛人或兒女的利益而犧牲自己。他後期的代表作《哥倆兒》中,描寫了兩兄弟以寬容和嚴峻兩種教育方式管教子女的不同結果,主張寬容、相互理解的思想得到了新的體現。泰倫斯的戲劇結構嚴謹,人物心理刻畫細致,語言優美流暢,風格嚴肅莊重,與普羅圖斯滑稽粗獷的喜劇相比,大相異趣,他所代表的是一種嚴肅的喜劇體裁。
(二)中期古羅馬文學(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即共和國末期、帝國初期文學,這一時期為拉丁語和廣義上的拉丁文學(包括修辭、曆史和哲學)發展史上的古典或輝煌時期,史稱羅馬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
在共和國末期幾十年混戰後,屋大維掌握政權,建立元首製,號稱“奧古斯都”,實行軍事獨裁,羅馬實際上已向帝製過渡。戰後屋大維施行減免賦稅、與民生息的國策,使羅馬社會出現生活安定、經濟繁榮景象。同時他還重視扶持文化事業,利用親信麥凱納斯把當時著名作家聚集在他的周圍,在經濟上給作家以資助,利用他們宣揚羅馬的曆史使命、帝國的強盛業績和振興經濟的國策,培養公民的愛國情感,為新政權服務,從而使文學創作在前一時期繁榮的基礎上達到頂峰。這一時期主要成就是詩歌和文學理論,代表人物是“詩壇三雄”維吉爾、賀拉斯與奧維德。
維吉爾(前70—前19)是古羅馬最重要的詩人。他生長於農村,對自然之美有獨特而深刻的感受,這對他的創作產生了直接影響。幼年時他被父親送往羅馬學習,內戰時他遊曆意大利南部,發表《牧歌》而引起麥凱納斯注意,成為麥凱納斯文學集團的成員,受到屋大維的尊重。維吉爾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傾其畢生精力創作的3部詩作《牧歌》《農事詩》和史詩《埃涅阿斯紀》。
《牧歌》是維吉爾的成名作。詩中描寫田園的自然景色,流露出對內戰引起的農村破產的不滿,反映出小土地所有者的思想情緒。《農事詩》共4卷,是作者應屋大維之命而作,旨在傳播農事知識,對人們進行訓誡。詩作不僅介紹了大量的種植穀物以及養蜂、畜牧等農、林、牧方麵的知識,同時歌頌勞動創造,讚美意大利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美麗的四季景色,堪稱成功地宣傳屋大維農業政策的詩作。
代表作《埃涅阿斯紀》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詩,是作者生命最後11年的心血結晶。史詩共12卷,約1萬行,史詩追述了羅馬建國的光榮曆史。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特洛伊的一位英雄,戰敗後,他在母親愛神維納斯的保護下逃出特洛伊,遵照神的旨意到意大利去建立一個新國家。在漂流的第7年,迦太基女王狄多愛上了他,兩人結為夫妻。後來天神命令他離開狄多,狄多因絕望而自殺。埃涅阿斯來到西西裏島,由女巫帶領遊曆地府,見到了陣亡的特洛伊英雄們。亡父向他預示了未來光榮而輝煌的前景,從而使他堅定了締造羅馬帝國的決心和信心。他來到了意大利的拉丁姆地區,當地國王遵照神意要把女兒嫁給他,此事觸怒了另一求婚者魯圖利亞國王圖爾努斯,從而引發了戰爭。最後,埃涅阿斯與圖爾努斯決戰,並把他殺死。史詩的主題是通過埃涅阿斯遵奉神意曆經艱難曲折、開創基業的經曆,宣揚羅馬先祖的英勇、建國的艱辛,肯定羅馬民族的神統,讚頌羅馬帝國強大昌盛的命運。史詩成功塑造了古羅馬奠基者埃涅阿斯的形象。
《埃涅阿斯紀》以荷馬史詩為範本進行創作,前6卷模仿《奧德賽》,寫主人公的漂泊生活;後6卷模仿《伊利亞特》,寫為爭奪一個女人特洛伊人和拉丁姆人之間的戰爭。但《埃涅阿斯紀》並非簡單模仿之作,而是在借鑒曆史題材和傳統文學形式時有所改造創新,表現了羅馬時代精神,帶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如主人公除了勇敢、剛毅外,還具備了敬神、愛國、仁愛、公正等品德,能克製個人感情,表現出較強的理性意識、集體意識、責任觀念和自我犧牲精神。在藝術上,它的風格哀婉嚴肅,格律嚴整,在心理刻畫上超過荷馬史詩。
賀拉斯(前65—前8)是奧古斯都時期傑出的抒情詩人、諷刺詩人和文藝批評家。他的早期作品《諷刺詩集》和《長短句集》嘲笑了羅馬社會吝嗇、貪婪、**靡之風,宣揚中庸的生活哲學。《歌集》共4卷百餘首,是作者詩歌創作思想藝術方麵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一部分以讚頌屋大維、宣揚愛國思想和奴隸主階級的道德風範為主旨,代表作是《世紀之歌》;另一部分則以美、愛情、友誼為題材,其主旨一言以蔽之即“行樂”,代表作品是《及時行樂》。
《詩藝》是賀拉斯用詩體書信形式寫成的文藝論著,係統闡述了作者的文藝觀點。第一,在文藝與現實的關係上,作者承襲亞裏士多德闡述的文藝“模仿自然說”。第二,在文藝的社會功用問題上,強調文藝的教育和美感作用,提出把二者有機結合“寓教於樂”的原則。第三,在創作原則、方法上,他提出“一切創作都要合乎情理;要注意整體效果”的總原則。在創作方法上,特別強調程式和遵從傳統。此外,他還闡述了如何全麵、公正評價一部作品的問題。《詩藝》前承亞裏士多德的《詩學》,後啟歐洲文藝複興,直至啟蒙運動文藝理論的初露端倪,對西方文藝理論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奧維德(前43—18)是帝國初期的大詩人,長詩《變形記》是他的代表作。它是由250個神話故事組成的故事詩集,描寫希臘羅馬神話中人神變成動植物和石頭的故事。詩人通過這些變形故事來否定宗教,反映羅馬貴族社會的道德風貌。詩人按時間順序安排故事,采用故事套故事、人物講故事的方式,使全詩情節成為一個有機聯係的整體。這種結構上的獨特性對薄伽丘的《十日談》和喬叟的《埃特伯雷故事集》都有影響。
(三)後期羅馬文學(公元2世紀至公元5世紀)。
屋大維之後,羅馬帝國完全走向君主專製道路。為了維持帝國龐大的官僚機構和軍隊開支,統治者更加殘酷地對各行省人民進行壓榨剝削,以獨裁、恐怖手段對付共和民主勢力,鎮壓各地人民的反抗鬥爭。這一時期的文學,由於政治上缺乏言論自由,文學創作多雕琢形式,內容空洞,宮廷趣味十分濃厚,較有價值的是外省作家反映下層奴隸思想意識的諷刺詩文和小說創作。
塞內加(前4—65)是古羅馬著名的斯多葛學派哲學家和悲劇家,並曾擔任過著名暴君尼祿的老師。他興趣廣泛,頗多著述,但羅馬皇帝卡利古拉對他的哲學著作的評價是:滿是沙子,缺少黏合的成分。他寫的10部悲劇,其中9部都是根據希臘三大悲劇家的作品寫成。他的悲劇比較適合於閱讀和小範圍內的朗誦,而不太適合劇場裏的演出,對文藝複興早期的戲劇影響很大。
諷刺詩文創作方麵的主要代表是馬希爾和朱文納爾。詩人馬希爾(馬爾庫斯·瓦利留斯·馬爾提阿利斯,40?—104?)沿用古希臘對句格創作銘文,主要成就是《碑銘體詩集》,共12卷,1500多首,代表了拉丁銘文詩的最高成就。歐洲文學中的警句詩體裁從馬希爾起基本定型。朱文納爾(德奇姆斯·尤利烏斯·尤文納利斯,60?—127?)留下詩集5卷共16首,詩作對皇帝、政客、無恥文人、暴發戶商人進行尖銳的諷刺嘲弄,語氣尖利,棱角分明,選詞節儉、精細,往往能用三言兩語勾勒出生動、鮮活的形象。德萊頓翻譯過他的作品,亞曆山大·蒲柏受過他的影響,而斯威夫特是最得朱文納爾“真傳”的英國諷刺文學家。
在小說方麵的重要作品有彼特隆紐斯創作的歐洲最早的流浪漢小說《薩蒂裏卡》以及阿普列尤斯(124?—175?)的小說《變形記》(又名《金驢記》)。
思考題
1.古希臘羅馬文學的曆史地位。
2.古希臘羅馬文學的發展階段及主要成就。
3.古希臘文學對後世歐洲文學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