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哈代(1840—1928)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著名的小說家和詩人,是英國19世紀後期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一、生平與創作
哈代1840年6月2日誕生在英國西南部多塞特郡的上博克安普頓村一個鄉村手藝人家庭。哈代是一個過早來到塵世的早產兒,因此體弱多病。但他從小聰明過人,並且受到來自父母的文化熏陶。父親是位石匠,後來發展為砌磚石的包工頭,愛好音樂,是教堂唱詩班的主要成員。父親的遺傳和影響,使哈代從小就迷醉於音樂,並且具有良好的音樂素質。母親聰慧過人,讀過很多書,尤其喜歡朗誦民歌、民謠,她在哈代很小的時候就教他讀書、寫字,使他能夠閱讀淺顯的書籍。
哈代隻在本村、本鎮受過正式的初等教育,16至22歲在建築行業當學徒,同時刻苦自學拉丁語、法語、希臘語,並在20歲前後開始寫詩,得到當時多塞特郡有名的語言學家和詩人威廉·巴恩斯的指導。1862年,22歲的哈代出師後在倫敦和多切斯特當建築師。他一方麵認真從事建築工作,鑽研建築藝術,寫作關於建築藝術的文章,並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學會優秀論文獎;另一方麵,繼續刻苦自學,勤奮創作詩歌。然而,在長達七八年的時間裏,其詩作一再被各刊物拒之門外,無可奈何之餘隻得轉向小說創作。1871年,寫成第一部小說《窮漢與淑女》,又遭到出版人拒絕,以後從未出版。第二部小說《非常手段》(一譯《計出無奈》)幾乎等於自費出版,但問世後依舊反應冷淡。第三部小說《綠林蔭下》、第四部小說《一雙湛藍的眼睛》出版後,仍未引起關注。直到1874年11月,第五部長篇小說《遠離塵囂》出版,才使他一舉成名。他放棄了作為謀生手段的建築工作,專門從事小說創作,接連創作並出版了十來部長篇小說和《威塞克斯故事集》等四部中短篇小說集。
哈代深受古希臘悲劇的命運觀、莎士比亞悲劇尤其是叔本華哲學的影響,認為支配宇宙的是一種冷漠無情、神秘莫測的強大宿命力量,人類在其捉弄下釀成種種悲劇。因此,他大力描寫人與社會,性格與環境,愛情與宗教、法律、世俗觀念的衝突,同時表現人被宿命力量(偶然)捉弄的悲劇。但他依舊相信人性善的力量,從悲觀走向社會“向善論”。這些集中表現在他一生中創作的最後兩部小說中,並導致他此後退出小說創作。1891年《苔絲》(一譯《德伯家的苔絲》)出版,哈代遭到抨擊和妻子愛瑪的誤解;1895年《無名的裘德》出版,更使他受到猛烈的攻擊和包括妻子在內的多方責難。於是,他斷然放棄小說創作,轉而集中全力寫詩。在30多年裏,他出版了8本詩集,還創作了不朽的史詩劇《列王》。他的詩歌也曾受到指責,被認為晦澀難懂。
1928年1月11日,哈代逝世,享年88歲。
哈代一生刻苦勤奮,從1865年發表第一篇散文到1925年完成最後一部詩集的60年間,創作了長篇小說14部,中短篇小說集4部(共44篇),詩集8部(近千首詩),詩劇2部(其中史詩劇《列王》長達10553行),論文20餘篇。哈代的創作以詩歌開始,又以詩歌結束,但他在英國文壇的地位主要是靠小說創作的成就奠定的。
哈代在小說方麵的成就主要體現在長篇小說上,他曾把自己的長篇小說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性格與環境小說”,包括《綠林蔭下》(1872)、《遠離塵囂》(1874)、《還鄉》(1878)、《卡斯特橋市長》(1886)、《林居人》(一譯《林地居民》,1887)、《苔絲》(1891)、《無名的裘德》(1895)等著名小說;第二類是“羅曼史和幻想作品”,包括《一雙湛藍的眼睛》(1873)、《號兵長》(一譯《司號長》,1880)、《塔中戀人》(1882)、《意中人》(1892—1897);第三類是“愛情陰謀故事”(張玲認為應譯為“精於結構小說”),包括《計出無奈》(1871)、《貝妲的婚姻》(1876)、《冷淡女子》(1881)。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一類“性格與環境小說”,主要揭示人物性格與環境的衝突,在這一包含善與惡以及善與善的衝突中,人物一步步走向死亡。這類小說中最出色的是《還鄉》《卡斯特橋市長》《苔絲》《無名的裘德》。
《還鄉》主要寫了男女主人公克林·姚伯和遊苔莎的悲劇。克林受過良好教育,在法國巴黎生活、工作多年後,回到家鄉——荒僻的愛敦荒原,試圖辦學校搞教育,改變家鄉落後的現狀,但最後因得不到母親、妻子的理解和支持等原因而失敗。遊苔莎則厭惡荒原,一心想跳出這個地方,她嫁給克林,就是希望婚後被帶到巴黎去生活,然而,這一希望卻被命運嘲弄了:首先是克林在家鄉辦學的誌向已定,更嚴重的是克林的眼睛出了毛病,根本無法再遠出從事其他工作。絕望的遊苔莎最後在試圖獨自逃離荒原時因大雨失足落水而死。小說寫出了生活中的多種悲劇:克林母子無法溝通的悲劇;克林作為有知識、有水平的人想過平凡日子而不可得的悲劇;遊苔莎想衝出單調而乏味的荒原過浪漫日子的悲劇;韋狄在兩個女人間徘徊不定的悲劇;紅土販子文恩長時間愛而不得其愛的悲劇,等等。遊苔莎的形象相當豐滿動人,較之《包法利夫人》中的愛瑪富有更多的哲理、詩意和純淨之美,也比哈代筆下的其他大多數女性形象更為深沉渾厚。
《卡斯特橋市長》在描寫環境和命運對人的影響的同時,更主要表現的是人的性格影響自己的命運:男主人公亨察德早年酒醉後一時衝動,賣了妻女,後發誓不再喝酒,並最終發財致富,且當了市長,但剛愎自用過於好強的性格絲毫未改,對精明能幹的法夫瑞最初能識才、重用,繼之因嫉妒而失去理智,從而導致自己在行政、商業方麵的巨大失敗,最終又因過於愛和自尊而悄然離開女兒伊麗莎白簡,淒然死去。這部小說發人深省,也震撼人心,是一部可與希臘悲劇、《李爾王》等媲美的悲劇作品。
《無名的裘德》主要寫裘德的悲劇。裘德出身貧寒,但誌向遠大,希望通過刻苦自學,能進入大學學習,卻被基督寺大學(影射牛津)正統人士拒之門外。他想在愛情方麵實現自己的理想,也以悲劇告終:被工於心計的輕浮女子艾拉白拉引誘並和她結了婚,後來發現與表妹淑情投意合,但當時社會風俗和教會都反對離婚,因此淑被迫嫁給自己不愛的男人費勞遜。裘德和淑後來大膽地同居了幾年,但這“傷風敗俗”的行為,為社會深深不容,他因此被剝奪了從事勞動的權利,生活困窘,甚至無處棲身,他與艾拉白拉所生的兒子殺死他和淑所生的兩個幼兒並且自殺。淑認為這是自己叛逆社會和宗教的報應,又回到丈夫身邊。遭受毀滅性打擊的裘德最終悲慘離世。貧苦青年好學、上進卻無法成才的悲劇,先行者反抗現存秩序的悲劇,因為重大災難而改弦易轍、自我懲罰的悲劇,無情有欲、工於心計的世俗者的精心算計,社會、宗教、習俗、禮法對人的束縛與扼殺,人們的重形式勝過真情、為表麵的形式和秩序絞死正常的情感與生命的衝動,文明對生命的壓抑……這些豐富凝重的內容,使得該小說成為哈代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在思想深度上甚至超過《苔絲》。
哈代的小說大都以他的家鄉——英國西南部多塞特郡一帶廣大農村地區為背景,許多故事都發生在這裏,人物也大都是本地土生土長的,尤其是“性格與環境小說”,更是都發生在這個他稱之為“威塞克斯”的多塞特郡一帶。因為這裏不僅鳥語花香,風景優美,而且曾是古老的威塞克斯王國的心髒,保留了許多古老的文化傳統和民風民俗。因此,哈代的這類小說被稱為“威塞克斯小說”。所謂“威塞克斯小說”,即指哈代19世紀後期創作的一係列以英國西南部威塞克斯廣大農村地區為背景的小說,描繪了古色古香的傳統農業社會的生活和民風民俗,以及美麗雄奇而又神秘可怖的自然風光,表現了在現代工業文明的衝擊下,傳統生活方式的衰落和農民的貧困,更借此展示了有超前意識和強烈個性的個人與社會、自然等環境的衝突,揭示了人類生存的困境。
哈代是英國文學史上偉大的詩人,這在20世紀後期才被人們普遍承認。在30多年的時間裏,他創作了8本詩集近千首詩歌和兩部詩劇。其詩歌最重要的主題有愛情、戰爭、宗教、自然、時間、死亡,主要是對人類生存困境的探索;形式上則往往把敘事性與抒情性結合起來,注重詩歌的音韻效果,大量采用反諷和對比手法。
二、《苔絲》
《苔絲》(一譯《德伯家的苔絲》)是哈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威塞克斯小說”係列中的一部力作。作品主要描述一位純潔姑娘的悲慘命運。家境貧寒的美麗農家少女苔絲,為幫助父母弟妹,外出到與自己同姓的暴發戶德伯家打工,不幸被主人家的大兒子亞雷·德伯奸汙。本就不喜歡亞雷的苔絲對他更加厭惡,毅然離開他回到家裏,並生下一個私生子。為此,她受到社會的恥笑和指責。小孩生下不久就夭折了,苔絲為了改換環境,離開家鄉來到南部一個牛奶場工作,遇到了牧師的兒子安璣·克萊。兩人在勞動中相愛,並且結婚。新婚之夜,克萊首先向苔絲坦白自己曾和一個不相識的女人**地生活過,苔絲馬上原諒了他,但苔絲向他坦白自己的過去後,克萊竟殘忍地將她拋棄,獨自去了巴西。生活困苦、備受侮辱的苔絲苦等克萊回來無果,父親又猝然去世,住屋被房主收回,全家棲身無所,生活無著,無奈之下隻得答應一再糾纏的亞雷,和他同居。就在這時,克萊回心轉意,抱著懺悔的心情,來到苔絲身邊,想和她重歸於好。絕望的苔絲殺死了亞雷,追上克萊。他們在荒漠的原野裏度過了幾天歡樂的逃亡生活。最後苔絲被警察逮捕,判處絞刑。小說描寫了純潔善良、美麗聰慧的農家少女苔絲同命運和社會抗爭的悲劇。一方麵,突出了苔絲反抗社會偏見和命運的精神,認為是冷酷的社會環境和虛偽的道德習俗把苔絲逼上了絕路,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另一方麵,作家又把這一悲劇升華成人類普遍的、命中注定的悲劇,描寫了神秘而偶然的命運如何造成了善良與純潔的女性的人生悲劇。
苔絲是一個美麗聰穎、勤勞純潔、富有詩意、豐富複雜的女性形象。她十分純潔,天真無瑕,富於詩意感情,是“大自然的女兒”,對克萊的愛情尤其執著、真誠、堅貞,至死不渝。她極其善良,相當誠實,不願欺騙別人,對別人乃至動物都滿懷同情。對父母更是體貼,對弟妹滿懷愛心,很小就肩負起家庭生活的重負,後來更是不惜犧牲自己,和非常厭惡的亞雷同居,以換取母親和弟妹們的基本生活經費和棲息之地。她富於反抗性,自尊自立,決不妥協——失身後,她不肯將錯就錯,與亞雷繼續保持無愛情的肉體關係,更不肯以青春和美貌換取安逸享樂;與此同時,苔絲為自己的理想而不斷鬥爭——背負不潔女人的沉重十字架孤軍奮戰,忍受饑寒勞累四處漂泊,她曾反問:“女人的貞操真的是一次失去就永遠失去了嗎?”苔絲短暫的一生,就是向這種道德觀一次次挑戰和衝撞的過程,她的形象,也在這一過程中更加豐滿。在整個小說中,貞操觀是一個未被賦形的重要角色,也是小說情節發展的重要契機。但苔絲也有其保守性和軟弱性。一方麵,她大膽地反抗,另一方麵她又認同壓製乃至扼殺她的不合理的社會規範和道德偏見(如貞操觀),表現出一定的道德保守性。而且總的來說,苔絲屬於柔弱順從型的女子。在家裏,她服從父母;在特蘭嶺,盡管不喜歡亞雷,但她也一再委屈自己,順從他的意誌。後來,麵對深愛的克萊,更是一切以他的意誌為轉移,她不僅“學會了他的行為習慣、言談舉止、他的愛好和厭惡”,而且一切都順著他。而這種保守性和軟弱性正是造成其悲劇的重要原因之一。
苔絲的悲劇,不僅有自身性格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苔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被社會成見推上絕路的。社會成見主要表現為被當時的宗教、倫理道德、習俗普遍認可的“貞操觀”。這些文明人自定的觀念本身就很荒唐,是男權社會對女性的禁錮,但卻活活害死了樸實清新、敏感且心地善良、純潔的“大自然的女兒”苔絲。小說通過苔絲這位無辜者的悲劇揭示了社會成見(“貞潔”觀念)所導致的觸目驚心的悲劇。哈代認為,苔絲的悲劇更有著命運的嘲弄的成分。《苔絲》中命運的嘲弄主要表現為小說中的偶然性因素,苔絲的悲劇命運就是由一個個偶然因素決定的:特林厄姆牧師為編寫郡誌而考察各個家譜時,偶然發現了苔絲家是古老高貴的爵士世家德伯的直係子孫,使得虛榮的約翰喝酒過多,無法去送蜂窩,讓毫無經驗的苔絲出馬,結果導致老馬“王子”的意外死亡,迫使苔絲在負疚心理下隻好去特蘭嶺認親、打工;苔絲在切斯堡閑遊,又因勞累、饑餓,尤其是偶然引發的與喝醉了酒的女人們的矛盾,使她被迫跳上亞雷的馬,從而上當失身;和克萊結婚前,她寫給克萊的坦白自己失身的信不幸又偶然塞到了地毯下麵,導致了無法挽回的悲劇(因為當時社會反對離婚);後來苔絲父親約翰的意外去世,更是直接把苔絲推入亞雷的懷抱。因此,苔絲的悲劇,既是社會的悲劇,也是命運的悲劇,還是自身性格的悲劇。小說通過苔絲這位無辜者的悲劇揭示了社會成見(“貞潔”觀念)和命運的嘲弄(偶然性因素)給人帶來的傷害,從而寫出了文明和自然的激烈衝突,也指出苔絲自己的軟弱也是成因之一。
《苔絲》具有傳統小說的突出特點,如情節細致多變,有時又出人意料地節外生枝,但整個布局卻工整緊湊,與人物性格發展渾然一體。苔絲的生命曆程包括三個階段——初次離家,失去童貞;再次離家,幸福在即;重陷泥淖,終至沒頂。這三個階段緊密相連,但都圍繞未出場的“貞操觀”而展開,隨著情節的起伏跌宕,主要人物時而衝向波峰,時而墮入波穀,最後主人公退出人生舞台,故事也戛然而止。其中苔絲新婚之夜向克萊坦白過去失身的情況,是小說由**轉向低潮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但這部小說最突出的藝術特點,還在於它是一部詩化小說。英國學者阿爾瓦雷特指出:“《苔絲》是強烈意義上的詩化小說……它也像一首詩一樣優美,一樣具有詩的特征。”作為詩化小說,《苔絲》除了相當成功地塑造了苔絲這位詩意盎然的“大自然女兒”外,還具有以下幾方麵的藝術特點。
第一是出色的情景交融手法。在小說的環境、場景描繪和人物塑造方麵,哈代成功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將自然界的一個景色和人物的一種感情關係結合起來描寫”。這種藝術手法在他後來的詩歌創作中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麵。一是通過自然景色的描繪來揭示人的心靈曆程。整部小說,外部景色的描寫與苔絲內心的發展緊密結合,融為一體,每一段自然景色的描繪,都是為了揭示苔絲心靈發展的某一個曆程。開頭章節中蜿蜒的山穀與苔絲平淡無奇的生活相呼應;特蘭嶺的黑暗的森林渲染了亞雷對苔絲的摧殘;萬物萌芽、春光明媚的景象則表現了苔絲精神的康複和沒有耗盡的青春的蘇醒;在苔絲的生命快要結束的時刻,那建於新石器時代的圓形巨石柱群,也與苔絲的遭遇渾然一體,一邊是祭太陽神的祭壇,一邊是傳統道德和社會法律的犧牲品,從而使場景與人物達到了高度的統一。二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感應。哈代筆下的自然景色,猶如一幅幅自然風景的寫生畫,被描繪得栩栩如生,而且具有人類的靈性和感情,具有各種不同的基調,隨著作品情節的發展而變化。如在塔爾勃塞牛奶場上,作者寫克萊與苔絲之間所萌發的愛情時,就以春天的美麗景色和獨具的品性來表現人與自然之間的感應。三是景隨心變,通過人的心境來使自然意象充滿人的脾性、人的感情。如在認識苔絲之前,克萊覺得“這座牛奶場,這麽簡陋、無足輕重,……覺得在這塊景物上找不出任何有意義的東西”,隻想早日離開,而愛上苔絲後:“現在呀,那些日久天長、生滿青苔的磚山牆也都輕柔地說著:‘別走!’窗戶笑逐顏開,大門也好言相勸,對他召喚,常春藤也因串通一氣而羞容滿麵。這裏有一個人,影響深遠,使這兒的牆壁、灰泥以及整個懸在頭頂的天空都充滿了熾熱的情感,興奮地顫動。”同樣的景物,在克萊眼裏卻迥然不同,其原因在於愛上苔絲後他的心境改變了,因此景隨心變。
第二是成功的象征手法。《苔絲》是哈代小說中象征手法使用得最突出、最成功的作品,象征手法隨處可見。如“鳥”在作品中一再出現,始終與苔絲的命運緊密相連,當她第一次被亞雷玷汙時,“棲在樹上的鳥兒正在安詳溫柔地做著最後一個睡夢”,睡著的小鳥象征著純潔、善良、無辜的苔絲,在毫無反抗能力的情況下被人糟蹋了;當她遠離家庭去向布萊克摩山穀的牛奶場時,“在每一聲鳥兒的囀鳴中,他都悟出了快樂的音符”,暗示著她已從昔日不幸中慢慢恢複了生命的活力和歡樂;當她被克萊遺棄後,去農場的路上夜宿林中,發現一群身受重傷的鳥兒,在痛苦中慢慢死去,這是再次受到重傷的苔絲的象征。在小說中,不僅“王子”的死亡、亞雷瞎眼的母親、亞雷的手指被玫瑰刺紮破、克萊的夢遊以及鳥雀、收割機、十字碑、圓形石林等具有象征寓意,甚至連人名、地名也具有強烈的象征性,如苔絲的出生地馬洛特的英文原名是Marlott,是由mar(毀壞)lot(命運)構成,象征著苔絲的悲劇命運是與生俱來、無法逃脫的。
第三是細致的心理描寫。除了上述情景交融手法,通過景物描寫來烘托和揭示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從而使景物描寫成為主人公情感的外化和延伸外,哈代還善於在矛盾衝突中細致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內心的微妙變化,表現人物複雜的心理曆程。其中最為精彩的是在塔爾勃塞牛奶場與克萊相愛的複雜心理。苔絲在第二次離開家鄉時因受貞操觀的影響,曾下定決心不再嫁人。但在與克萊的長期相處中,不由自主地產生了愛慕之情。克萊的追求和大膽表白,更是使她激動、興奮。但她又有著深深的心理陰影,總覺得自己是個失了身的女人,因而又不斷地壓抑自己的感情,甚至一再拒絕克萊的追求,內心常常處在“絕對的快樂”與“絕對的痛苦”的交替中,時而快樂、幸福,時而焦慮、憂傷。答應克萊的求婚後,更是既快樂、幸福,又悔恨、恐懼,甚至感到痛苦、屈辱,總想把自己失身的事情告訴他,又害怕告訴他後會失去幸福。苔絲矛盾複雜的內心世界就這樣細致生動地展示在讀者眼前。而對克萊兩次夢遊的描寫,更是從下意識角度,深刻細致地揭示了人物內心底層被壓抑的隱秘心理:第一次連續捶打旅行皮包,表現了他的心煩意亂;第二次把苔絲抱往石棺,則表現了他心靈深處對苔絲無望的愛戀和強烈的憎恨。
思考題
1.什麽是“威塞克斯小說”?
2.分析苔絲的形象。
3.《苔絲》的藝術成就。
4.如何看待哈代的命運思想與他筆下受命運捉弄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