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上古東方文學

第一節 概述

上古東方文學主要包括亞洲和非洲的文學。亞非兩洲是人類文化的發祥地,世界文明的搖籃。古代埃及、巴比倫、印度和中國四大文明古國就誕生在亞非兩洲。上古東方文學主要表現了亞非古國的奴隸製時期的社會狀況,也有些國家和地區的文學反映了原始社會及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的社會生活,少數亞非國家、民族的上古文學涉及封建社會初期的社會狀況。

一、上古東方社會文化概況

早在5000多年前,東方各民族的祖先已先後擺脫了茹毛飲血的野蠻狀態,步入了曆史的文明階段。較之古希臘、古羅馬的海洋文化,東方各國是典型的內陸大河文化。黃河和長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流域以及尼羅河和尼日爾河流域等,這些大河衝積的平原土地肥沃,便於精耕細作,產生了古老的農耕文明和安土重遷、封閉傳統的文化心理,但東方各民族勤勞智慧,創造了許多聞名世界的古典文學名著。世界上最古老、最龐大的詩歌總集,人類最早和最長的史詩,最早的長篇小說都相繼出現在東方。這些具有藝術魅力的文學珍品,是東方各國人民留給世界的不朽遺產。

上古東方文學是指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時期的文學。上古時期,東方地區的奴隸製較原始,甚至尚未超出較為原始的家庭奴隸製的剝削形式,所以無法從根本上徹底瓦解氏族製度的殘餘和古老的公社——家庭氏族和後來的農村公社。這種情況嚴重地阻礙了東方奴隸占有製度的進一步發展,使上古時期的東方社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發展得既緩慢又不充分。另一方麵,上古時期東方地區的專製政體也有明顯的特征,即最高的政治權力完全掌握在專製君主——國王手中,在體製上是鮮明的東方專製主義。埃及、亞述、印度和波斯,無不如此。在鞏固國王統治權力和威信的過程中,宗教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祭司們竭力宣揚王權神授的謬說,把國王的命令說成是神意的再現。許多國王由氏族貴族領袖轉化而來,氏族貴族的統治勢力異常強大和牢固,使古代東方不可能出現民主政體。

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上古東方社會的文化心理具有狹隘性的特點。馬克思認為,“在很古的時候起,在印度便產生了一種特殊的社會製度,即所謂村社製度,這種製度使每個這樣的小單位都成為獨立的組織,過著閉關自守的生活”(《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這種製度不隻是存在於印度,印度不過是“象所有東方各國人民一樣”。東方文明古國都在這種製度下過著“閉關自守”、“靠天吃飯”的生活,沒有古希臘、古羅馬奴隸社會時期那種由民族遷徙、向外擴張過程中形成的闊大眼光。這種狹隘性不僅影響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更重要的影響表現在文化心理上。在小國寡民的自然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眼光不是投注於橫向的廣大空間,而是在縱線上追溯氏族社會的記憶。在思維方式上,還具有原始人思維簡單、樸素的特點,體現出直觀性、經驗性的特征;在人與人的關係上,還不能完全把人和自然清楚地分開,強調人和自然的同一;在個人與集體的關係上,強調集體,強調人倫規範,以此束縛個性,甚至壓抑個性。

上古東方古老的社會文化,深深地影響著上古亞非的文學。

二、上古東方文學的基本特征

上古東方文學的發展呈現了較西方古代文學獨特的軌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上古東方文學具有鮮明的民間文學色彩。民間口頭文學是東方各民族文學產生的重要源泉。由於年代久遠,又缺少文字記載的手段和方法,因此這種文學很難完整地保存下來。現在能看到的少量作品,大都憑口耳相傳,或在晚近期根據口頭轉述記載而成,其形式表現為勞動歌謠、民歌等。它們大都是勞動者在勞作和生活中為宣泄自己的情感而吟唱出來的,表達了勞動人民質樸自然的思想感情、願望和要求。

在原始社會,人們的思維不發達,知識水平低下,無法解釋各種自然現象,因而普遍出現了萬物有靈的神話傳說和英雄故事。神話是關於神的故事,產生得比較早;傳說是人和神的後代或部落早期英雄的故事,產生得相對較晚。東方各民族幾乎都出現了各種大同小異的開天辟地神話、創世神話、大洪水神話等。由於人類有了理解和順應自然規律的能力,所以有些神話的神開始具有人的形態,出現了人神同體或人神相似的現象。如在古代埃及產生的有關奧西裏斯的神話,在西亞兩河流域產生的阿努和伊什妲爾的神話,在巴勒斯坦產生的耶和華神話等。隨著原始公社的解體,人類社會逐漸向奴隸製過渡的許多東方民族之間發生了氏族兼並等大規模戰爭,於是出現了史詩。在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產生了現存人類社會最早的完整史詩《吉爾伽美什》,在印度出現了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進入奴隸製社會以後,廣大的奴隸和勞動者被剝奪了參與文化活動的機會和權利,社會上出現了專職文人。他們把過去流傳在人們口頭的文學作品進行加工整理,或是自己進行創作,文學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其次,上古東方文學表現出強烈的宗教色彩。古代東方文學同宗教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文學成為宗教的代言人,宗教成為文學的載體。流傳至今的許多作品都流露宗教思想,如希伯來文學的作表作《舊約》與猶太思想密切相關,許多地方表現出對耶和華的崇拜;波斯古代詩文總集《阿維斯塔》就是波斯古教瑣羅亞斯德教的經書;古代印度文學與吠陀教和婆羅門教思想息息相通,有的甚至直接宣傳某種宗教教義。上古文學的許多文學形式,如讚美詩、抒情詩、咒文、祈禱文、懺悔詩、民間故事、寓言故事等都成了宗教宣傳的媒體。宗教對文學具有兩重作用:一方麵經僧侶或祭司之手使大量古代文學遺產得以保存並流傳;另一方麵由於祭司和僧侶力圖把宗教變成適應自己統治需要的輿論工具,所以宗教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抑製了文學創作的積極性,文學變成宗教宣傳的藝術裝飾品,許多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學創作有失原來的風貌和文學性。

再次,上古東方文學體裁豐富,有多種源頭。勞動歌謠、神話傳說、民族史詩、宗教頌詩、愛情詩歌、民間故事、寓言等應有盡有,對後來世界文學各種體裁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於古代東方文學的起源並非隻有一個中心,因此,和歐洲文學相比形成迥然不同的特色。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學創作,最初在各自國家的土壤上獨立發展起來,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後來逐漸形成東亞、南亞、西亞北非三個中心。隨著曆史的演進,交通與貿易的拓展,東方各鄰國之間有了接觸與交流,始顯示出融合的趨向。

三、上古東方文學的發展概況

上古東方文學主要包括古巴比倫文學、古埃及文學、古印度文學和古希伯來文學。

(一)古巴比倫文學

古巴比倫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之間的地方”)南部,是古代兩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它處於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接近點上,自然條件優越,成為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開始從氏族社會末期向奴隸社會過渡。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人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大約到了公元前2350年,阿卡德人又建立了阿卡德王朝。他們繼承了蘇美爾人的文化並取得新的驚人成就。大約在公元前1900年,古巴比倫建立了奴隸製國家,國勢盛極一時。著名的漢謨拉比王(前1792年—前1750年在位)統一了蘇美爾和阿卡德,此時的巴比倫已成為西亞的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公元前1795年古巴比倫毀於赫梯人的入侵。繼後,雖有加美特巴比倫和新巴比倫出現,但昔日的雄風已不再。至公元前539年,終於被波斯所滅。

在遠古時期,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創造了豐富的文化,並用楔形文字保存下不少文學作品。古巴比倫文學是在繼承蘇美爾和阿卡德文學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通稱蘇美爾—巴比倫文學。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末,蘇美爾—巴比倫就已有了用楔形文字記錄的書麵文學作品。通觀蘇美爾—巴比倫長達3000餘年的文學發展,它雖屬奴隸製社會的文學,但又不乏反映原始社會末期的情況。這些文學作品豐富多彩,主要有神話、傳說、史詩、哀歌、讚歌、故事、格言、諺語、咒文等。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界的樸素理解與探求。其中詩歌和神話最豐富。

古巴比倫神話在繼承蘇美爾神話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神話世界。其中包括了宇宙生成、人類創造、長生不老、天命觀等神話母題。最有代表性的是創世神話,它描寫瑪爾杜克從英雄升為主神,創造天地萬物的壯舉,讚美了光明戰勝黑暗的正義性。《伊什妲爾下冥府》源於蘇美爾神話《伊南娜下冥府》,略有刪減。它通過女神伊什妲爾下降到冥府搭救丈夫的曲折故事,反映了古巴比倫人對四季變化、萬物枯榮的自然現象,表現出的特殊的探求和理解。

古巴比倫的史詩《吉爾伽美什》是具有代表性的英雄史詩,達到了蘇美爾—巴比倫文學的最高峰。《吉爾伽美什》約在公元前3000年初具雛形,是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口頭作品的匯編。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史詩中,目前它是最古老的。全詩由12塊泥板組成,研究者多認為第12塊泥板是後人增補的,共約3600行,現在複原後所能見到的約2000餘行字。史詩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寫主人公吉爾伽美什在烏魯克城為所欲為的統治以及吉爾伽美什和恩啟都廝打成交的友誼;第二部分描述吉爾伽美什和恩啟都一起出走,為民造福,成為群眾愛戴的英雄;第三部分寫恩啟都死後,吉爾伽美什為探索生命奧秘而進行的長途跋涉;第四部分記述吉爾伽美什同好友恩啟都幽靈的談話。這部英雄史詩通過引人入勝的情節,反映了上古時期兩河流域人民同自然及社會暴力抗爭的情景,頌揚了為民建功立業的英雄,對宇宙和人生的奧秘做了積極的探索,藝術地再現了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和道德理想。史詩中的主人公吉爾伽美什胸懷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行動上不畏強敵,敢於與神抗爭。恩啟都之死使他在悲憤之餘又踏上追求永生的道路。雖然他的抗爭與探索都以失敗告終,但是他的英雄氣概使全詩洋溢著人應該不甘寂寞死去的頑強精神。《吉爾伽美什》是古巴比倫神話故事的最高峰,是兩河流域早期文明的結晶,在世界古代文學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它不僅對後世西亞文學產生了影響,而且間接影響到古希臘神話、《荷馬史詩》及希伯來的《舊約》等人類早期文學。

(二)古埃及文學

埃及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尼羅河穀地就出現了一些奴隸製的城邦國家。公元前3300年左右,古埃及出現了寫在紙草卷上的象形文字。上古埃及的許多文字作品都是寫在紙草卷上保存下來的。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學之一,古埃及文學內容豐富、題材多樣,主要包括神話傳說、詩歌、《亡靈書》和故事。

在上古埃及文學中,神話傳說最久遠。在最早出現的諸多創世神話中,描寫太陽神拉開天辟地的神話最著名。混沌初開之際,拉在水神努的體內孕育成形,以蛋形花苞狀升起在水麵,顯形為一輪太陽,大地便有了光和熱。拉神創造天、地、日、月、星空和萬物。後由於人類墮落犯罪,拉派女兒愛情之神赫托爾去毀滅人類,但又恐人類滅絕,就在她的必經之路上造出美酒之湖,使她飲後醉臥不醒,停止了毀滅人類的工作。這則神話既反映了古代埃及人對天地、人類和萬物的出現心存美好的想象和理解,也表現了他們對大自然力量的崇拜。

在古埃及神話中,奧西裏斯的神話流傳得極廣。奧西裏斯是水和植物之神,是尼羅河、土地和豐收之神,也是耕作和文化的傳播者。他被人民擁戴為王,卻被其弟塞特所殺。奧西裏斯的妻子伊西絲生下的遺腹子荷拉斯長大成人後,為父報仇,打敗塞特,做了埃及國王。伊西絲曆盡千辛萬苦找回丈夫奧西裏斯的屍體,大聲慟哭,感動了太陽神,讓奧西裏斯複活,成為冥界之王。這個神話反映了氏族社會貴族間的權力之爭,也宣揚“君權神授”的思想。

上古埃及文學中另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是詩歌。保存下來的主要有勞動歌謠、愛情詩、宗教詩和讚美詩等。其中勞動歌謠產生的最早,如《莊稼人的歌謠》《打穀人的歌謠》《撒穀人的歌謠》等。這類作品保存下來的不多,但卻頗為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奴隸們的生活、勞動和思想情趣。古埃及最著名的宗教哲理詩是《失望者和自己靈魂的談話》,它不僅把死亡比擬為人的幸福,並且發出了反抗的呼聲,被視為古代埃及詩歌中成就最高的詩篇之一。禮讚尼羅河的頌詩《尼羅河頌》是古埃及詩歌中的名篇。

《亡靈書》(又譯為《死者之書》)是古埃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古埃及人想象人死後要經受地下王國的種種磨難,順利通過這些考驗,才能榮登上界,得以複活。因此,古埃及人十分重視屍體的保存和死後生活的指導,他們不僅將屍體製成木乃伊,還在古埃及所特有的紙草上,寫下許多詩歌,置於石棺和陵墓中,指導死者對付地下王國的種種磨難。後人從金字塔和其他墓穴中,把這些指導死者生活的詩歌編輯成集,題名為《亡靈書》。《亡靈書》匯入了大量的神話詩、禱文詩、頌詩、歌謠、咒語等,內容駁雜。它的許多內容摘自埃及古王國時期的“金字塔文”和中王國時期的“棺文”。其中有對當時的社會生活特別是一些宗教禮儀的描述,也有對冥界生活的想象。《亡靈書》反映了古埃及人企圖將生命的榮華富貴延續到後世的幻想。

故事是古埃及文學創作的又一種主要體裁。現存柏林博物館的《魔術師的故事》是古埃及流傳下來的最早的一篇故事。它由“克拉福拉所講的故事”、“保甫拉所講的故事”、“豪爾代夫所講的故事”組成,講述者是第四王朝克胡甫王的三個王子,所講述的均與魔術師有關。這些故事敘述的雖然是一些神奇的魔法,但從整個故事的情節和藝術形象來看,展示的都是當時統治階級中一些王公貴族和祭司的實際生活,宣揚了埃及國王都是“拉神之子”的君權神授思想。中王國時期,埃及古代文學高度繁榮,史稱古典文學時期。文學作品中的故事此時也有所增多,出現了《鄉民與雇工》《遭難的水手》《撒奈哈特曆險記》等名篇。《鄉民與雇工》描寫一個機智的農民巧於辭令而自救的故事,反映了中王國初期的社會矛盾,揭露了統治階級的為非作歹,歌頌了普通農民反對掠奪與迫害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到了新王國時期,故事作品不僅數量多,情節更加離奇曲折,反映的社會生活麵也更加廣泛。這時期的主要故事有《厄運被注定的王子》與《昂普·瓦塔兩兄弟》。前者描寫人的自下而上願望與神意及命運的衝突,後者則敘述了正義必定戰勝邪惡的真理,顯示了勞動者的機智與力量。

(三)古印度文學

古印度文學稱為梵語文學,其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即吠陀文學時期、史詩往世書文學時期和早期古典梵語文學時期。

吠陀文學時期(前15世紀—前5世紀)。《吠陀》最古的集子名為《梨俱吠陀》和《阿達婆吠陀》,其中保存了一些優美的古詩。稍晚的《夜柔吠陀》和一些《梵書》,已發展了散文文體。更晚的《森林書》和一部分較古的《奧義書》,以及各個傳授“吠陀”的學派所撰寫的文獻和各種“經書”中,文學作品不多。最晚的著作所屬的時代大約在公元前6至4世紀。

《吠陀》是印度最古的詩歌總集 ,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00年前後,共有4種本集,即《梨俱吠陀》《阿達婆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前兩種本集文學價值最高。《吠陀》是印度文學的最初源頭,對後代文學影響很大。廣義的吠陀文學還包括《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等。“吠陀文學”按其內容可以分為四類:一是神話詩,這是詩集的主要部分,其中關於天帝因陀羅、火神阿耆尼的神話,占有重要地位;二是風景詩,如《朝霞》《蛙》等,主要反映人與大自然的親誼關係;三是世俗詩,側麵描寫社會生活、社會習俗、男女愛情、生產活動和戰爭等,著名的有《閻摩與閻蜜的對話》《蘇摩酒》等,這些作品,表麵上仍然是神的故事,但實際上是從側麵描寫社會世俗。《閻摩與閻蜜的對話》,產生於兄妹雜婚禁止的時期,由詩可見出當時的婚戀情況,而《蘇摩酒》則表現了私有觀念的產生;四是宗教詩,包括祭祀詩、咒語詩、哲理詩等,體現了古印度人的宗教觀、哲學觀和人生觀,其中《有無歌》講有無的關係,是印度哲學的源頭。

史詩和往世書文學時期(公元前5世紀—公元4世紀)。這個時期的文學成就包括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詩體神話傳說總集《往世書》、寓言故事集《五卷書》、佛教文學的代表作《佛本生經》和早期戲劇。

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僅《摩訶婆羅多》就是古希臘《荷馬史詩》的8倍,是上古民族史詩篇幅之最;《羅摩衍那》也有七篇近五萬行。兩部史詩反映了上古印度奴隸社會時期的現實,表達了古代印度人的倫理觀念和人生理想。《摩訶婆羅多》的中心情節是敘述婆羅多後代的兩支,即般度族和俱盧族之間的一場大戰,交織穿插了許多獨立完整的插話,表現了正法與非法的倫理衝突,也象征性地表現了印度人尋求人與宇宙和諧相處、人在內在世界中最高自我與經驗自我相統一的哲學觀念與生活理想。《羅摩衍那》以羅摩救妻降魔為基本情節,處理的中心主題還是正法與非法的倫理鬥爭,表達善必然戰勝惡的堅定信念。從兩部史詩表現的文明進化程度看,《羅摩衍那》晚於《摩訶婆羅多》。藝術表現上,《羅摩衍那》更為成熟,描繪精細、敘述生動、情景交融。在印度,《摩訶婆羅多》被稱作“曆史傳說”,《羅摩衍那》才稱為“最初的詩”。但兩部史詩都體現了以瑜伽哲學為中心的印度精神,成為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經典,史詩中的許多人物成為印度人至今膜拜的“神”。兩大史詩也成為印度後世文學的“源泉”,對兩部史詩的改編、擴寫、演繹成為以後千餘年印度文學的重要內容,從史詩中選取題材、汲取靈感的作家詩人不計其數。印度兩大史詩邁出國界,對南亞、東南亞地區和我國西部、西南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學都有重要的影響。

詩體神話傳說總集《往世書》定型時間晚於史詩,約在公元7—12世紀。有18部,題材性質差異不大。18部《往世書》基本上用詩體寫成,文體格式同《摩訶婆羅多》一致。這些著作可以作為廣義的文學,包括以文學體裁和形式撰寫的曆史、宗教、哲學、風俗習慣等;但嚴格說來也不能全部都算文學。這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往世書》長度大約相當於《摩訶婆羅多》的4倍,內容主要是世間創造、毀滅後再創造、神仙族譜、帝王世係等。兩大史詩和《往世書》,創造了一個不同於吠陀時代的宗教神話新世界——宇宙三大主神:最初是創造之神梵天高於一切,接著是毀滅之神濕婆和保護之神毗濕奴不可一世,最後竟演變成毗濕奴集創造、保護和毀滅於一身的三神合一。

寓言故事集《五卷書》以婆羅門老師教誨王子為主線,通過生動有趣的動物故事,在飛禽走獸世界的描繪中,宣傳婆羅門教的“修身處世統治論”,包括治國方略、處世經驗,實用知識和道德規範等。形式上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敘事結構,韻文、散文雜糅。《五卷書》以阿拉伯文譯本《卡裏來和笛木乃》(約8世紀)為中介,隨著中古東、西文化交流而傳遍世界主要國家,其內容和形式都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佛教認為,宇宙萬物的實相(最高本質)高深莫測,必須借助“藝教”(文學藝術)才能形象地加以說明,於是佛經中便常常借用一些民間故事說明和比喻一個深刻的教義或原理,這部分佛經及其演義便被稱為佛教文學或佛經文學。古代印度佛教文學中,文學價值最高的是《佛本生經》,實際上是一部民間寓言故事集。“佛本生(本生,就是前生,不是今生。宣傳的是輪回轉世。)故事”就是釋迦牟尼成佛前的故事。《佛本生經》的思想內容包括:歌頌佛陀的智慧與神通,如《蘆葦飲本生》;主張平等、反對種姓歧視,如《妙生本生》;宣揚經商發財,如《小商主本生》。《佛本生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間寓言故事集,是許多世界性故事的源頭,如“猴子和烏龜”、“二婦爭一子”等。

上古東方,印度的神話傳說成就最高。印度的《吠陀》和“吠陀文獻”, 大史詩《摩訶婆羅多》、18部《往世書》中保存大量優美的神話傳說。雖然不像古希臘神話傳說具有嚴密完整的係統,但印度神話傳說中的神也具有人的性格、特征和欲望。關於因陀羅、大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的眾多神話,想象豐富優美,曲折動人,創造了世界上最為豐富的神祇。而且成為後來印度一千多年文學題材的重要來源,可以說是印度文學的“藝術母胎”。

這一時期文人文學出現,文學體裁和內容也呈現出多樣化的形態。其中比較發達的文學類型是詩和戲劇,甚至論述文學和修辭理論的書也用詩體。散文作品流傳較少,散文形式的小說在文體上類似中國的駢儷的賦,被認為是無韻律的詩。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著作雖用散文文體,但也包含詩體的歌訣,隻有以注疏形式出現的論文發展了說理的散文。

這一時期最著名的詩人、戲劇家是迦梨陀娑,他的戲劇《沙恭達羅》,敘事長詩《羅怙世係》和《鳩摩羅出世》,長篇抒情詩《雲使》都是梵語中同類作品的典範。

從史詩發展而來的長篇敘事詩被稱為“大詩”,流傳下來幾部著名的作品,如婆羅維(約6世紀)的《野人和阿周那》,跋底(約6、7世紀)的《羅波那伏誅記》,摩伽(約7世紀)的《童護伏誅記》。從《吠陀》發展而來的抒情詩稱為“小詩”,代表性作品有伐致嗬利的《三百詠》、何阿摩魯的《百詠》,迦梨陀娑所作的《時令之環》也屬於這一類。

古典戲劇中除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和《優哩婆濕》之外,著名的還有首陀羅迦的《小泥車》,是描寫民間世俗生活的傑出作品。薄婆菩提的三部戲劇在印度傳統中與迦梨陀娑的戲並列,但兩人的風格不同。毗舍佉達多的《指環印》和婆吒·那羅衍的《結髻記》是描寫政治鬥爭的戲劇,各具獨特的風格。

梵語古典文學中還有長篇小說,如波那(7世紀)的《迦丹波利》《戒日王傳》,檀丁(7世紀)的《十王子傳》等,這些小說都過於重視修辭。

梵語古典文學中也有故事。詩體敘述故事的長篇作品《故事海》是根據《偉大的故事》改寫而成。這是11世紀的作品,展示了古代印度社會的人情風俗的圖畫。還有《僵屍鬼故事二十五則》和根據《五卷書》改編的《嘉言集》也廣泛流傳。

古代印度文學理論專著除早期的《舞論》外,這一時期有稱為“莊嚴論”的係列著作。較早的是檀丁的《詩鏡》,之後的重要著作有倡導“韻”的理論的《韻光》以及婆摩訶的《詩莊嚴論》、歡增的《韻光》、曼摩吒的《詩光》等,形成古典梵語史學體係。

在大約12世紀的勝天的《牧童歌》以後,重要的梵語文學作品和作家已很少。印度古代戲劇在《吠陀》對話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公元前2世紀的《大疏》中提到戲劇表演,在迎神賽會上演員戴著麵具表演黑天故事。大約在公元前後出現的《舞論》(相傳為婆羅多仙人著)是對早期梵語戲劇實踐經驗的總結。這是東方上古文學史上絕無僅有的戲劇美學著作,以戲劇表演為中心,涉及戲劇的各個方麵,尤其是對印度古典美學中的“味”作了全麵係統的闡述。所謂“味”,就是由藝術作品和表演所喚起的人類共同的審美情感效應。《舞論》從觀眾接受的角度對戲劇的審美情感和審美效應作了自成體係的深入探討,其理論成就表明公元前印度戲劇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和積累,但早期梵語劇作流傳下來的很少。目前所知最早的梵語劇作是在中國新疆發現的佛教詩人、劇作家馬鳴(約公元1—2世紀)的《舍利弗》殘卷。而代表早期梵語戲劇成就的劇作家是跋娑(約公元2—3世紀)。跋娑是後世稱道的古典梵語戲劇大師,他的劇作到1909年才在南印度發現,共有13部。他的劇作大多取材於兩大史詩,戲劇性強,人物性格鮮明,場景描寫生動。《驚夢記》是跋娑的代表作,劇作的主要筆墨是描寫優填王和王後仙賜的愛情,而愛情背後卻是拯救國難的政治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仙賜這一救國圖存而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的藝術形象。劇作結構嚴謹完整,采用明暗人物和旁白手法,有效地刻畫了人物性格。印度史詩是用印度古代梵語寫成的一種長卷的文學樣式,是以書麵形式記載保存下來的原始史詩。它雖屬於敘事詩的範疇,但卻對印度古代文化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在漫長歲月的傳承過程中融入了大量的神話、傳說、故事、歌謠和諺語等,因此,印度史詩就是一座民間文學收藏頗豐的寶庫,是認識古代印度人民生活與鬥爭、歡樂與痛苦的百科全書。

思考題

1.如何理解“東方精神”?

2.簡述上古東方文學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