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亞·馬爾克斯(1928— )是哥倫比亞當代著名作家,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一、生平與創作

馬爾克斯出生在哥倫比亞一個叫阿拉卡塔卡的小鎮上,父親是一個電報報務員。馬爾克斯是長子,弟妹多達15個。他從小由外祖父母撫養,受外祖父的影響很深。外祖父是一位參加過1899—1902年“千日內戰”的退役上校,同時也是一個手藝精巧的金銀匠,善於製作小金魚(在《百年孤獨》主人公布恩蒂亞上校身上就有他的影子);外祖母酷愛占卜算命,能說會道,是一個講鬼怪故事的能手。馬爾克斯與他們一起住在一所空曠而陰森的大宅院裏,共同生活了8年,“這座宅院的每個角落都死過人,都有難以忘懷的往事……那時候,一到夜幕四合時分,就沒有人敢在宅院裏麵走動了,因為死人這時比活人還要多。”這個家族、宅院,簡直就是拉美國家神秘社會的一個縮影。馬爾克斯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想象力得到啟發的同時,也過早地品嚐到孤獨的滋味。

12歲那年,馬爾克斯與全家遷居首都波哥大,就讀一所耶穌會學校直到18歲。上學後讀過《一千零一夜》以及其他世界文學作品,尤其是西班牙的優秀文學作品。後來進入哥倫比亞國立大學攻讀法律,後又轉學到卡塔赫那大學新聞係。40年代末,哥倫比亞政局動**,內戰紛起,社會自由黨領袖豪爾赫·埃捏塞爾·蓋坦被殺,動**加劇。1948年馬爾克斯輟學進了新聞界,任波哥大《觀察家》報記者,並被派駐歐洲,1958年以後又先後在委內瑞拉、古巴、墨西哥等地新聞媒體任記者、電影編劇和時事評論員,常年居住墨西哥。

馬爾克斯寫過大量的政論、文藝評論和小說,還寫電影劇本,然而成就最高的還是中長篇小說。1955年,馬爾克斯19歲時就構思並著手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枯枝敗葉》發表,憑其豐富的想象與嚴峻現實巧妙結合的才華在文壇嶄露頭角。小說描寫馬孔多這個沿海小鎮上一個上校和他的兒孫的憂傷孤獨及命運,引起拉美文學界普遍關注。1961年馬爾克斯發表中篇小說《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寫一個70多歲的退伍老上校的淒涼晚景,他感到自己雖然戰功卓著,卻沒有被國家承認,得不到一點退休津貼,逐漸被社會遺棄,與世隔絕。他非常希望有人與他通信,使自己與外界重新溝通關係。可是,雖然郵差常常來,但沒給上校帶來一個字。隻得與老妻做伴,家具典當殆盡,日暮途窮。小說帶有作者自己兒時生活的影子,獲得普遍好評,馬爾克斯也認為這是自己的得意之作,是“一部寫得最好的小說”。長篇小說《家長的沒落》(1975)的發表“又一次引起文壇地震”,這是馬爾克斯的另一力作。作品運用“多人稱獨白”的手法敘述主人公的身世,同時以誇張嘲諷的筆調,刻畫一個昏庸無能、窮奢極欲、殘忍狠毒、千夫所指的暴君形象,用“魔幻式”手法描寫一個活了幾百歲、與無數情婦生了5000多個兒子、殺人無數、當權200年的獨裁者,具有很強的現實批判意義。

馬爾克斯的祖國哥倫比亞多災多難,曾經飽受西班牙長達300多年的殖民統治之苦,1819年正式獨立。之後由於黨派之爭,內戰不斷,生靈塗炭。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國家的文學經曆了自我主體地位的建立、宗教禁錮的破除、人性精神的回歸、對封建統治的反抗、對現實社會的理性批判等曆史時期以後,開始進入對自我內心的探索階段。而拉美國家文學麵對的曆史任務與西方文學不同。拉美國家在取得民族獨立運動的勝利以後,並未徹底擺脫殖民統治的影響,專製獨裁政治仍然籠罩著拉美大地。20世紀拉美文學從一開始,就以拉美獨創的“戰鬥文學”的姿態出現,首先要表達的社會文化主題就是反獨裁統治。這種深刻重大的社會文化主題決定了拉美文學的內容必然是貼近現實生活的,反獨裁統治的。馬爾克斯的創作正是在這種文學洪流中應時而生的。與危地馬拉作家阿斯圖裏斯的《總統先生》(1946),古巴作家卡彭鐵爾的《方法的根源》(1974)一樣,馬爾克斯的《家長的沒落》(1975)等作品,都與此時的社會文化主題緊密聯係,都試圖在對拉美社會現實做理性的認識和批判。認知現實社會的理性驅動,使馬爾克斯踏上了爭取文化獨立的道路:尋找自己民族文化精神的歸宿,尋找和創造表達獨立自由、民主平等的新的藝術形式。

作為一名拉美作家的馬爾克斯,他不願像歐美現代主義作家那樣,到主觀世界裏去尋找精神的寄托和歸宿,也不願像浪漫主義作家那樣抒發與現實對立的“我”的理想,而是隨著自身拉美文化血緣的傳統,以一種曲折、隱晦、荒誕、怪異的手法,把現實與虛幻融為一體,在一種魔幻的氛圍中再現生活,然後通過色彩斑斕、光怪陸離的畫麵和形象的折射,曲折地反映現實世界,以期達到“以鬼揭其凶、以神鞭其惡、以怪誕否其昏庸、以巫術喻其沒落”的目的。他將虛幻的神奇與現實的真實合二為一,打破主客觀界限。在他眼裏,“現實”一詞的含義發生了奇妙的變化,它不僅僅是指“我”以外的客觀現實存在,同時也包括拉美國家獨特的光怪陸離、虛幻恍惚、充滿神話氣息、談神說鬼的、“習以為常”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現實”,也就是卡彭鐵爾說的“神奇現實”。他在認真對待社會現實生活,竭力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的同時,經常以世人棲居、神鬼晝行的村莊,鄉民喧鬧、鬼魂細語的集鎮,人間湖光山色、地獄昏暗迷蒙的景象形式構成作品的審美畫麵,將其統統納入“真實”生活的範疇。比如,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最後寫到,一百多年以後,布恩蒂亞家族的最後一個嬰兒被螞蟻咬食了,馬孔多鎮被一股颶風刮上了天,消失得無影無蹤,沒有留下任何人的痕跡,那裏又恢複了一百多年前荒蕪沼澤的原貌。他的這種對不可思議的“神奇現實”的審美構想和表達,形成了拉美文學最亮麗的風景,以至於當人們一看到這種“魔幻式”藝術風格的文學作品時,就會毫不猶豫地說:“那是來自拉美文學的”,這也正是馬爾克斯獨特創作個性之所在。

馬爾克斯在思想上自認為是一個“社會主義者”。1978年5月,他麵對多米尼加《此刻》雜誌記者麗塔·吉維特的采訪時說:“我認為,世界應該是社會主義的,它會成為社會主義的,而我們必須努力使它盡快地成為社會主義的。但是我對蘇聯的社會主義非常失望。他們憑經驗,憑特殊的條件,把社會主義搞成這副樣子。他們企圖把他們自己的官僚主義、極權主義以及沒有曆史見解的壞毛病統統強加給別的國家。這不是社會主義。”他還說:“我不僅相信科學的社會主義是有生命力的,而且還認為,目前必須實行社會主義。”“我們必須向反動的社會製度作鬥爭。我好比一頭急急忙忙衝進沙場的鬥牛,隨時準備發起進攻。”

馬爾克斯的創作態度是嚴謹認真的。他的幾乎每一部作品從收集素材,審美構思,動筆寫作到出版成書,往往都要經過漫長歲月的精心磨礪,如《百年孤獨》前後花了18年,《家長的沒落》用了17年,《一件事先張揚的凶殺案》更是用了30年的時間。據他自己說,他創作時是一邊寫,一邊就修改,一字字,一句句,一行行琢磨推敲,反複修改,一定要等到打字稿整整齊齊、幹幹淨淨、再沒有一處汙點、可以拿去付印時才肯罷手。

1982年,馬爾克斯“因為他的長篇小說把幻想和現實融為一體,勾畫出一個豐富多彩的想象中的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大陸的生活和鬥爭”,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馬爾克斯以其獨特的“魔幻”風格和敘事方法,對20世紀的世界文學產生了廣泛影響,為20世紀的拉美文學贏得了巨大的世界聲譽,也以此奠定了自己在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乃至世界文學中的地位。

二、《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1967)是馬爾克斯經曆18年精心創作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標誌著馬爾克斯文學創作發展的頂峰。作品剛一發表就引起整個拉丁美洲的轟動,6個月內就再版了5次,作品屢屢獲獎。

小說以虛構的馬孔多鎮為背景,描寫布恩蒂亞家族從興盛到衰敗、消失曆時百餘年的經曆。第一代布恩蒂亞富有闖**精神,他不顧親友反對,毅然與烏蘇拉(他的表妹)結合,而烏蘇拉的一個姑媽因與一個近親叔叔結婚生下了一個長有豬尾巴的兒子,烏蘇拉擔心自己重蹈覆轍,結婚一年多也一直不敢與布恩蒂亞同房。慢慢地村裏人都笑話布恩蒂亞“不通人道”。布恩蒂亞因此懷恨在心,一氣之下,動手殺死了這個羞辱他的鄰居。從此,死者陰魂不散,亡靈纏繞上身,布恩蒂亞隻得帶家人離開故土,遠走他鄉。他們開始翻山越嶺,長途跋涉,最後他們來到一片荒無人煙的沼澤開荒定居,創建了一個設計精妙、管理完善、井然有序、居民勤勞的幸福村莊——馬孔多。隨著馬孔多逐漸繁榮,這個家族在這裏繁衍生息,生活了100多年,香火一直延續到第7代人。多年以後,布恩蒂亞突然發了瘋,人們把他捆在院子裏的一棵栗樹上,他居然又這樣活了半個多世紀才死去。妻子烏蘇拉身體健壯,活了100多歲,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在跋涉途中生的大兒子何塞·阿卡迪奧,長大後與一個常在他家幫工、會用紙牌算命的女人比拉·特內拉生下一個兒子,叫阿卡迪奧,內戰時阿卡迪奧被政府軍抓走槍斃了。布恩蒂亞的小兒子奧雷連諾是在馬孔多出生的,長大後娶了鎮長的女兒雷梅苔絲·莫科特。布恩蒂亞夫婦的女兒是阿瑪蘭塔,夫婦倆還收養了一個孤女雷蓓卡。雷蓓卡有吃泥土和石灰的怪癖,長大後嫁給了布恩蒂亞夫婦的大兒子何塞·阿卡迪奧。接下來又是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

幾十年的戰亂,美國資本家和西方商業文化的盤剝,家族內部孤獨陰影的侵蝕,曆經種種稀奇古怪的事情,以至最終最後兩代人**生下一個長有豬尾巴的孩子以後,一陣狂怒的颶風將馬孔多這個小鎮連根拔走,從此“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完全消失……將來也永遠不會出現,因為命中注定要一百年處於孤獨的世家決不會有出現在世界上的第二次機會。”

作品通過布恩蒂亞家族七代人的生活經曆及馬孔多小鎮的興衰變遷,濃縮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丁美洲社會的曆史命運,深刻反映了拉丁美洲社會生活的本質意蘊,包含了豐富複雜的思想內容,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

首先是“神奇”外衣包裹著的獨特而又殘酷的真實。布恩蒂亞家族初始乍到馬孔多,這裏山清水秀、質樸寧靜,人們住在河邊用泥和蘆葦蓋的房子裏,小河清澈明亮,急速流淌,河**處處可見光潔如玉的鵝卵石……“世界,一切都是才開始,很多東西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指著說”,馬孔多還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一派田園風光。這也是殖民者來到以前哥倫比亞原住民的真實生活寫照。隨著西班牙殖民者闖入,“現代文明”徹底改變了這裏的一切,內戰、殺戮、黨爭、移民、災難、反抗和鎮壓隨之而來,從1830年到1899年,全國就經曆了27次內戰。奧雷連諾·布恩蒂亞上校為反抗腐敗的保守黨政府,發動了32次武裝起義,打了20年內戰,作品通過他的傳奇經曆,典型而又真實地再現了社會生活,濃縮了哥倫比亞的這段曆史。

其次是通過對布恩蒂亞家族成員的秉性和命運的刻畫,真實地描繪了“馬孔多人”思想性格特征,從而揭示出他們悲劇命運的曆史和民族文化根源。作品著力表現了“馬孔多人”的“孤獨感”。從第一代人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蒂亞開始,這些人身上就更多地顯露出傳統文化的曆史遺存:血性自尊、落後愚昧、頑強好鬥、自私封閉、精神孤獨。第一代布恩蒂亞和表妹結婚以後就遭受到孤獨的折磨,他由於害怕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而不敢和妻子同房,殺死嘲笑者後又受到鬼魂困擾,不得不遠走他鄉。晚年,他精神恍惚、瘋瘋癲癲,最後被綁在栗子樹上孤獨地死去。第二代奧雷連諾上校年輕時身經百戰,卻不知為誰賣命。退休後他把自己反鎖在屋子裏製作小金魚,做好化掉,化掉再做,“連內心也上了門閂”。第二代中的阿瑪蘭塔陰險地破壞別人的幸福,又冷酷地拒絕自己的求婚者。她整天為自己織著屍衣,孤獨地等待著死神召喚。第四代中俏姑娘雷梅苔絲根本就“不是這個世界的人”,她每天都在浴室裏衝洗身子,幾小時幾小時地打發時間。最後她抓住一條床單飛上了天……這種孤獨與惡心在這個家族代代相傳,周而複始,惡性循環,在親人之間築起了一道無形的牆,使人與世隔絕、不思進取、自我封閉、離群索居。它製造了愚昧落後、保守僵化的社會現狀。作者認為“孤獨”已經滲入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精神,成為阻礙民族上進、國家發展的心理負擔。這種孤獨的本質是人民因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產生的絕望、冷漠和疏離感,它是家族衰敗、民族落後、國家滅亡的根源。小說最後描寫布恩蒂亞家族連同馬孔多小鎮被颶風刮走,深刻揭示了由孤獨所產生的社會悲劇的必然性。

總之,《百年孤獨》全麵深刻地揭示了拉丁美洲近百年來“孤獨”的社會現實和造成這種現狀的深刻的曆史、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麵的原因,是一部當代拉丁美洲的百科全書。《百年孤獨》是一部十分獨特神奇的小說。其獨特神奇之處首先在於作品裏同時存在著兩個現實:“真切”的“文化現實”和實在的社會現實。作者通過民族國家的史實與文化夢幻的交融和匯合,勾勒出一幅光怪陸離、色彩斑斕、但卻以曆史和社會現實為底色的拉丁美洲乃至人類社會的巨幅圖畫。你也許會讀到許多不可思議的東西,看到迷茫不解的景象:怨鬼會像生的人一樣介入人的生活;一位美麗非凡的女子有一天突然被一張床單帶上了天,飄然而去,無影無蹤;一場死了上千人的大屠殺一夜之間便痕跡杳無,就像從沒發生過一樣,即無案可稽,又無人相信;人可以活了死,死了再活;黃色的花朵像暴雨一樣飄落等等。而作者本人在談到這部作品時卻認為,他隻是想藝術地再現他童年時代的世界,並且一再稱:“我並沒有講述任何一件跟他們的現實生活大相徑庭的事情。”如對拉美曆史有所了解,就不難透過字裏行間看清內容上的現實主義特征,它的許多情節和事件都是以曆史事實為依據的,“具有新聞報道的準確性。”發生在馬孔多的風風雨雨,讀者會感受這個建在荒無人煙的沼澤邊上,帶著象征意識的小鎮折射出來的哥倫比亞社會、甚至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和現實。這種獨特的“現實感”還表現在作品裏同時存在著兩種人物:真實存在於現實生活裏的人(布恩蒂亞家族的7代人,作者寫他們時以寫實為主),時隱時現、虛幻縹緲的鬼魂(如被老布恩蒂亞打死的普羅登肖,作者寫他時以虛構為主)。兩種人物相互往來、交談,人鬼混同,以真喻幻,以幻喻真。

獨特的“循環時間”結構,是《百年孤獨》又一藝術特色。運用“循環時間”來表現一個家族的孤獨和人的孤獨是很獨特而高明的。循環時間是印第安人的時間觀,與印第安人對自然循環的認識有關。循環,意味著封閉、徒勞、停滯和沒有出路。首先,從篇章結構來看,總體形成一個封閉停滯的大圓圈,大圓圈裏套小圓圈。象征百年世家的房舍,從第一代人開荒建造,幾經滄桑,又被颶風刮走,最後回到荒蕪,兜了一圈,原封不動地回到起始點。在這個圓圈裏,從害怕生出豬尾巴的第一代到長有豬尾巴的第七代,起點與終點終於重合,完成了時間的又一循環,又一次大圓圈形成。其次,全書分20章,前10章與後10章各形成一個圓圈,各講述3代人的故事。生活在這兩個圓圈裏的人,他們的語言、行為、性格,甚至名字都是重複的,命運結局都一樣。布恩蒂亞家族所有的人和事物都伴隨著孤獨,在一個封閉的圓裏兜圈子,在孤獨裏生存,在孤獨中死去。再次,從敘事方式上看,馬爾克斯大量運用倒敘方式,使時間首尾連接,形成時間循環。《百年孤獨》第一句:“許多年以後,麵對行刑對,奧雷連諾·布恩蒂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把將來、現在、過去以時間循環的方式流動起來,看似前進,實則原地不動,回旋打轉,停滯不前。作者勾畫一個個的圓圈,圈圈擴展,封閉層層加厚,以此反襯出孤獨是絕無僅有的,是通向死亡的。這類例子還很多。最後,作品裏每個人的活動又在編織自己的小圈子。奧雷連諾上校晚年周而複始製作金魚,做了化掉,化掉再做,消磨無聊的時光;阿瑪蘭塔為自己織裹屍布,日織夜拆;雷蓓卡閉門封窗,把自己關在屋裏直到死亡;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在浴室裏洗了又洗……在這個家族裏,人與人始終沒有心心相印的溝通,各自作繭自縛,生活在循環封閉的圓圈內,排遣著無盡的孤獨。時間循環貫穿整個作品的始終,緊緊環繞的圓圈,使人與世隔絕。時間在循環,生活在重複,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不信任、不團結也在繼續,這就是作家要告訴人們的東西。

作品的獨特之處還在於藝術誇張和象征手法的成功運用。比如寫何塞·阿卡迪奧被槍打死,一股鮮血從他家門下流出,流過客廳、台階、街道、左右拐彎,一直流到烏蘇拉的廚房裏。鮮血仿佛著了魔法,更奇特的是,他的身上找不到傷口出血處,屍體上的刺鼻火藥味經過6個小時的浸泡也去除不掉,這就是誇張。再如,最令人難忘的是有關那場全體居民失去記憶的描寫。外來者雷蓓卡,給馬孔多帶來失眠症以及後遺症:失去記憶。人一旦失去記憶,忘記了文字的意義,便可能一切都歸於徒勞。雖然失憶症最後被治愈,但這一事件生動的象征意義,卻使人認識到人類集體失憶的後果:巫術的出現、現實感的喪失、歸宿感的空白以及文字的巨大作用等。

思考題

1.如何理解“百年孤獨”的含義?

2.《百年孤獨》的藝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