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梨陀娑是印度中古文學史上最傑出的詩人和劇作家,生前即已成為當時的“宮廷九寶”之一,身後其作品廣為流傳,享有世界聲譽。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他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一、生平與創作

迦梨陀娑,約生於350—472年間,是印度古代的偉大詩人。幾乎和印度古代文學史上的所有作家一樣,人們對他的生卒年月、生平活動,幾乎一無所知,至今無定論。比較為大家所接受的是他生在笈多王朝(公元四至六世紀),此外,有一些與他有關的傳說:迦梨陀娑是一個婆羅門的兒子,幼年父母雙亡,一個牧羊人把他養大,後來同一位公主結婚,因為表麵上看他出身卑微(牧羊人之子),公主極以為恥。他向女神迦梨祈禱,女神加恩賜給他智慧,他於是一變而成為大詩人、大學者。因此人們稱他為“迦梨陀娑”(迦梨女神的奴隸之意)。現在一般認為他是笈多王朝超日王的文藝“九寶”之一,是位宮廷詩人。但他能站在較為開明的立場進行創作,一麵肯定笈多王朝的統治,一麵也對人民持同情的態度。他的作品據傳說很多,至今流傳下來較為可靠的,大約有五部:劇本《沙恭達羅》《優哩婆濕》,抒情詩《雲使》,敘事詩《鳩摩羅出世》《羅怙世係》。《沙恭達羅》是其代表作。

《雲使》是一部長篇敘事詩,分為“前雲”和“後雲”兩部分,共115頌。主要講述玩忽職守的藥叉被貶謫到南方的山中以後,由於已與愛妻分別數月,心中淒然。雨季北行的雨雲更激起他的相思之情。他托雨雲帶去自己對愛妻的眷戀與愛意。詩人將抽象的情意概念化為可具感的意象——“雲”,並以此來表情達意,傳遞了自己的生命情懷,令人難忘。尤其在“後雲”中,詩人用清新俊逸的筆調,繪聲繪色地寫出了小藥叉向雨雲描繪愛妻住地沿途的秀麗景色以及她的婀娜美麗,傾訴小藥叉對遠方妻子熾烈的相思之情。詩句中充滿飽嚐愛情甜蜜而痛苦離別的愁緒,極富藝術感染力。由於《雲使》高超的藝術成就與奇特的想象,開創了一代詩風,因此,後繼模仿者很多,曾一度出現了“信使詩熱”,主要有《風使》《月使》《鸚鵡使》《蜜蜂使》《天鵝使》《杜鵑使》《孔雀使》等。這些以自然現象或動物等為詩歌意象的表現方法,極大地豐富了印度古典詩歌的表現力和美學內涵。

《優哩婆濕》是僅次於《沙恭達羅》的劇作。它將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加以全新的創造,描寫天國歌伎優哩婆濕與人間國王補盧羅婆娑曲折多難的戀愛故事。劇作鮮明生動地塑造了優哩婆濕這個衝破一切羅網,大膽追求青春歡樂和自由幸福的女性形象。國王也是忠於愛情的多情天子,第四幕他林中尋妻,向孔雀、杜鵑、鴛鴦、蜜蜂、大象、山嶽、河流、樹木、花卉等一一訴說心中憂傷,詢問妻子下落,既表現了印度人與自然渾融合一的追求,也表現了國王對優哩婆濕熾熱的愛戀。《優哩婆濕》情節感人,結構緊湊,想象豐富優美,具有濃鬱的浪漫色彩和抒情氣氛,充滿詩情畫意。

迦梨陀娑在自己的作品中敘述印度的曆史,表達民族自豪感,促進了國家的統一,歌頌了世代以武功統一天下、保衛國家的君主,同時也指責了那些荒**無道、專橫暴虐的昏君和各色各樣的上層貴族和婆羅門。在他筆下也出現了下層被壓迫的人物,有宮女、漁夫、手藝人,由於詩人的同情,這些人物往往被描寫得機智、勇敢、善良。尤其是他筆下的婦女形象,更突出反映了他的進步傾向:她們外貌美麗,內心世界豐富,個性鮮明,都能為自己的權利和幸福去努力和鬥爭,達到了驚人的完美程度。另外,他的作品中熱情歌頌了美麗的大自然,在詩人看到現實矛盾時,就把自然作為與現實對立的和諧、純樸的理想境界加以描繪,強調人性與自然的結合,認為隻有在自然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才具有正直純樸的品質。他的作品從總的傾向來看,既表達了人民的某些願望,又不得不為帝王和神仙歌功頌德。在揭露現實矛盾最深刻之處,往往以神話為假托衝淡矛盾。

二、《沙恭達羅》

《沙恭達羅》的故事原型曾見於大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初篇》,也曾見於《蓮花往事書》,但是情節都很簡單,沒有《沙恭達羅》完整。《沙恭達羅》不但情節更加完整,而且更加突出了男女愛情的主題,特別是對沙恭達羅的悲劇命運賦予一定的社會意義,表現出作者豐富的想象力,表達了作者的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

國王豆扇陀出城打獵來到淨修林,偶遇美貌的淨修女沙恭達羅。他再度進入淨修林與沙恭達羅以“幹闥婆”的方式結合。國王留下指環作為認親標記,回宮處理政務。由於沙恭達羅對國王的眷戀之情,得罪了苦行仙人,受到詛咒;豆扇陀失去記憶,不來迎娶。懷孕的沙恭達羅前往宮中認親,不料在途中祭水時把戒指掉入水中。豆扇陀失去記憶,不肯相認。沙恭達羅大膽責罵他不念舊情,在國王不留、靜修林不收的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天女接走。指環被漁民打漁時所獲,獻給國王。豆扇陀憶起前情,追念沙恭達羅。最後天帝因陀羅同情,顯示奇跡,約他上天平亂,歸途認下母子。他們的兒子就是偉大的婆羅多。

在史詩《摩訶婆羅多》和《佛本生故事》中沒有仙人詛咒和失掉信物的情節,在後出的《蓮花往世書》中才有這一內容。迦梨陀娑出於表達主題的需要,采用了《蓮花往世書》中的故事,並經過豐富的想象、全新的創造,以滿腔的**、濃鬱的詩意,歌頌了作家理想中的純潔、深摯、堅貞的愛情,通過劇情表達這樣一個思想:美好的愛能衝破種種障礙。

劇作的前三幕,詩人以輕快、歡欣的筆調展示沙恭達羅和豆扇陀的愛情。寫沙恭達羅的美貌,寫豆扇陀的才能,寫雙方的相思,寫戀情的表露,以樹林、河水作背景,以春光、鮮花作映襯,呈現出一幅幅美麗明媚的畫麵。第三幕沙恭達羅和豆扇陀都為愛情的烈焰烤炙,為相思而痛苦。沙恭達羅這個天生麗質的淨修女,難拋少女的羞怯,把愛的秘密深藏心底,以致苦思成疾。由於仙人詛咒,豆扇陀失去記憶,給他們的愛情帶來了一場意外的風波。這場波折,從劇情方麵講,增加了劇情的曲折性,產生跌宕起伏的效果;也強化了戲劇衝突,形成了明、暗的戲劇衝突。從表達思想方麵講,這場波折體現了詩人,也是印度人的一種人生觀念,即“通過了痛苦的歡樂”,經曆了痛苦的歡樂才是真正的歡樂,苦行是求得幸福的手段。而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波折與最終的團圓,一方麵表現了他們對愛情的堅貞;一方麵表現了詩人具有理想色彩的願望:美好的事物一定會勝利。確實,他們經過相愛、追求、結合、波折、思念,現在團圓了。現在的歡樂是痛苦過後的真正的歡樂。《沙恭達羅》描繪了一個美妙溫柔的愛情世界,是一篇愛情頌歌。

沙恭達羅是個光彩奪目的形象,是作者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她天真無瑕,溫柔多情,剛烈勇敢,不忍淩辱。沙恭達羅在靜修林這種遠離塵世的美麗、恬靜的自然環境裏長大,熱愛自然,秀色天成,非常純真,完全不了解人世間的詭詐。她初見豆扇陀就產生了好感,聽到他的甜言蜜語就產生了愛情。她非常聰慧,一再試探國王對愛情的態度,惟怕落到後宮三千粉黛的下場。當她一旦以身相許,就以極大的勇氣衝破靜修林的清規戒律,不顧一切後果地用幹闥婆的方式結了婚,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她因思念國王而遭到仙人的詛咒,國王不記前情,當她明白自己上當受騙時,她譴責曾經信誓旦旦的國王是騙子,是卑鄙無恥的人,是一口蓋著草的井。她有勇氣譴責豆扇陀的負義,卻沒有勇氣和他決絕。在天境相認時,還為國王開脫,歸因於仙人的詛咒。她雖不是叛逆的女性,但也絕不是一味屈從的女奴,而是位受侮辱迫害的善良的婦女典型。

國王豆扇陀是個矛盾的形象。他有二重性,既是個喜新厭舊、玩弄女性、始亂終棄的國王,又是對沙恭達羅有真摯愛情的情種。實際上,作者對他既有美化又有諷諭,是通過歌頌與揭露相結合而塑造的一個形象。他愛沙恭達羅,不過是尋歡作樂,逢場作戲,是“厭惡了棗子的人想得到羅望子”,所以一旦他的欲望得到滿足,就把山盟海誓拋到九霄雲外去了。至於他被寫成見到戒指不忘情於沙恭達羅,思念甚深,則明顯有作者把自己對愛情和婚姻的理想,寄托到現實中國王豆扇陀身上的痕跡。這種矛盾是作者無論如何也擺脫不掉的,讀者雖然被豆扇陀的摯情所感,而實際上這樣的君主是根本不存在的。

《沙恭達羅》具有突出的藝術成就。首先,婉而多諷,含而不露。國王始亂終棄,詩人不敢盡情揭露,以神話的方式即信物的丟失,為國王開脫,這是借助神話的形式對國王進行批判,顯現了作者獨特的藝術匠心。其次,結構上的獨特性。戲劇結構采取了現實情節與神話情節相結合,而以現實情節為主的方式。既展示了現實生活,揭露了矛盾,又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情節安排非常嚴謹,環環相扣,把仙人詛咒應驗、戒指丟而複得作為重要環節,幹闥婆結合的方式進一步突出愛情的主題,刻畫了人物性格。再次,劇本善於用不同的境界和手法來襯托刻畫人物。靜修林的環境更具有自然性,便於刻畫沙恭達羅的單純質樸。宮廷環境更具社會性,便於揭示豆扇陀的專橫無理和荒**無恥。仙界則擺脫了自然界和社會關係的束縛,便於表現作者的理想和願望。劇本還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靜修林中豆扇陀與靜修女們的問答,表現出他內心的活動。最後,語言優美、生動,表現人物感情貼切,描寫景物具有濃鬱的抒情性。沙恭達羅離別靜修林時的矛盾感情表現得非常細膩,她既希望看到夫君,又對同伴和故居戀戀不舍,甚至花木鳥語也無不牽扯她的肝腸。

《沙恭達羅》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刻影響。在印度,《沙恭達羅》有很多方言譯本,裏麵的許多詩句,人們都能背誦,直到當下還有人用梵文上演。這個劇本於1789年被譯成英文,1791年譯成德文,歌德的傑作《浮士德》中之《舞台上序劇》就是受《沙恭達羅》劇序幕的影響。席勒曾寫信給威廉·封·宏保特說:“在古代希臘,竟沒有一部書能夠在美貌的女性溫柔方麵,或者在美貌的愛情方麵與《沙恭達羅》相比於萬一。”《沙恭達羅》劇的劇情在八百年前傳到中國,近代關注《沙恭達羅》的第一人是蘇曼殊。有1959年季羨林的譯本,並被改編為戲劇。

思考題

1.如何評價《沙恭達羅》中的愛情主題?

2.分析沙恭達羅與豆扇陀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