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福茲是埃及20 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阿拉伯作家。他將阿拉伯現實主義小說推上頂峰,並推動了阿拉伯小說現代化和民族化的進程,因而享有 “阿拉伯小說之父”的美譽。

一、生平與創作

納吉布·馬哈福茲(1911—2006)出生於開羅老區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所在街區有著濃重的宗教和傳統文化的氛圍。馬哈福茲自小聰慧好學,迷戀文學。中學時代喜歡塔哈·侯賽因、阿卡德的作品,曾改寫曼法魯特的小說,仿照塔哈·侯賽因的小說《日子》撰寫自傳體故事《歲月》,並嚐試短篇小說創作。1930年考入埃及大學哲學係,畢業後一度攻讀哲學碩士學位。1936年輟學就職於母校。1939年開始進入政府部門供職,業餘從事文學創作。1971年退休後進入《金字塔報》編委會,成為專職作家。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寫作生涯中,他發表了56部小說,其中有30多部改編成電影。因其創作成就,他先後兩次獲國家獎和一級國家勳章,1988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阿拉伯世界影響最大的作家,被稱為“阿拉伯小說的泰鬥”。

馬哈福茲的小說創作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浪漫主義的曆史小說創作階段。馬哈福茲以曆史小說創作步入文壇,最初發表了3部曆史小說——《命運的嘲弄》(1939)、《拉杜碧斯》(1943)、《底比斯之戰》(1944)。這些小說以浪漫的幻想書寫古埃及法老時期的故事,借用曆史題材,對當時英國殖民主義和土耳其王室這些外來侵略者及其統治進行抨擊,同時也以回顧埃及古老輝煌文化的方式加強當時埃及人民的民族自我感,表達追求自由、獨立、幸福的理想。

第二階段:現實主義的社會小說創作階段。40年代後期和50年代,馬哈福茲轉向現實題材,創作出版了一係列揭露社會黑暗、呼籲社會變革的現實主義小說:《新開羅》(1945)、《漢·哈利利市場》(1946)、《米達格胡同》(1047)、《始末記》(1949)和著名的“開羅三部曲”——《宮間街》(1956)、《思宮街》(1957)、《甘露街》(1957)。這些作品聚焦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開羅中產階級生活,往往以一個街區、一個家庭或一個人物的悲慘遭遇來展示一代人的社會悲劇,從不同側麵表現了馬哈福茲對動**中人的命運與生存處境的關注,以及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思考。馬哈福茲根據自己對這一時期生活的觀察,描寫了惡勢力猖狂、道德淪喪、弱肉強食的種種現象,表現了對埃及社會前途的深刻關注和對祖國命運的憂慮。

第三階段:新現實主義的哲理小說創作階段。1952年埃及獨立後,馬哈福茲幾年沒有創作新作,經過冷靜的觀察和思考後,50年代末開始接連創作了《我們街區的孩子》(1959)、《小偷與狗》(1961)、《道路》(1964 )、《乞丐》(1965 )、《尼羅河上的絮語》(1966)、《候車亭下》( 1969 )、《雨中的愛》(1973)、《卡爾納克咖啡館》(1974)、《尊敬的閣下》(1975)、《平民史詩》(1977)、《愛的時代》(1980)、《隻剩1小時》( 1982)、《千夜之夜》( 1982)、《王座前》(1983),《伊本·法突麥遊記》( 1983) 、《生活在真理之中》(1985)、《日夜談》(1986)等小說。這些作品依然關注現實,主要是對獨立後的埃及社會存在的貪汙腐化、走私、通貨膨脹、社會犯罪等各種社會弊端進行揭露和鞭撻,但在藝術表現上有了新的變化。在這一階段,馬哈福茲大量借鑒西方現代主義的表現方法,善於運用象征、聯想、內心獨白、意識流、時空交錯、怪誕、諷喻等手法。如《我們街區的孩子們》用象征主義的手法,以一個街區的演變寓意整個人類社會的進程,表現這一進程中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知識與愚昧的鬥爭;《尼羅河上的絮語》采用非理性的荒誕手法描寫現代人的消極心態,字裏行間流露出對玩世不恭的批判和對積極人生的提倡;《平民史詩》用平民爭取自由平等、理想幸福生活的主線,串聯起10個各自獨立又彼此聯係的故事;《千夜之夜》巧妙運用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人物和情境,以12個連續故事揭示人們在追求真理過程中的迷惘,表明人生中隻有不斷超越舊我,才能實現新我。

綜觀馬哈福茲的創作,可以看到幾個突出的特點:(1)描寫中等階層生活的題材。馬哈福茲一向認為中等階層是埃及社會最重要的支柱,因為這一階層對社會、政治、經濟變革產生的影響最大,同時也是最容易受到這些變革影響的群體。因此,馬哈福茲的作品幾乎全部以中等階層為創作對象,十分重視描寫他們的生活,表達他們的痛苦及夢想。在中等階層生活的描寫中,揭示生活悲劇,鞭笞社會醜惡,引導讀者循著主人公的不幸追根尋源,激發人們改革社會的良知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氣。(2)將現實融入特定的時空。馬哈福茲在小說中描寫了許多場所,如宮間街、思宮街、甘露街、汗·哈裏裏、麥德格胡同、米拉瑪爾、卡什泰姆爾、《卡爾納克》中的咖啡館、《尼羅河上的閑談》中的渡船等,都是馬哈福茲現實主義描寫展開的典型場所。馬哈福茲不僅詳細描寫這些場所和發生在此的一切,而且注重描述處於這些場所的人物之間的關係和社會生活,使人物形象生動且貼近現實。(3)多樣化的小說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段。馬哈福茲在繼承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大量借鑒、吸收西方文學觀念和手法,將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積極探索小說的民族形式。他的早期創作采用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曆史小說和“開羅三部曲”中,則注重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物性格,用對比突出人物性格的立體感和獨特性,力圖塑造出典型環境下的典型性格。從《我們街區的孩子》開始,馬哈福茲打破了以塑造人物為中心的創作規範,以創作的主題連綴全篇,雖然人物刻畫栩栩如生,但目的是為表現主題服務。《米拉瑪爾公寓》讓作品中的人物主動發言,以人名為標題,通過四個人物的講述構成全篇。《小偷與狗》嚐試意識流手法。《平民史詩》采用阿拉伯傳統的瑪卡梅敘述形式,以講述人講述故事的方法,經常插入評論和教諭,用傳統的形式表現阿拉伯人生存奮鬥的精神,形式與內容和諧統一。《伊木·法突麥遊記》采用的是阿拉伯遊記體。《日夜談》出現的人物有100多個,分述64個故事,表現三個近親家族四代人近百年的曆史。

二、“開羅三部曲”

“開羅三部曲”(《宮間街》《思宮街》《甘露街》)是馬哈福茲的代表作。小說通過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和命運,描繪了1917年至1944年埃及社會曆史的變遷,是埃及現實社會的曆史畫卷。《宮間街》描寫1917年到1919年埃及革命期間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精細地反映了當時埃及宗法製家庭中的家庭關係。《思宮街》描寫1924年到1927年間發生的事情。老艾哈邁德對全家人的專橫統治已經發生了變化,小兒子凱馬爾成了中心人物,通過凱馬爾形象的描繪,反映了當時埃及青年一代在激烈的社會變動中看不到出路因而陷入迷惘、痛苦的精神狀態。《甘露街》描寫1935年到1944年間發生的事情,中心人物是激進的第三代人,他們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老艾哈邁德的三個孫子,一個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一個成為極右的宗教狂,另一個混跡於達官貴人之中。老一代人相繼去世,第四代人又誕生了,但是,迎接這新一代人的將是一種什麽樣的命運和生活呢?這是作家在本書結束時,留給人們思考的問題。

小說真實、全麵地反映了反帝反封建鬥爭的發展、社會不平等、政治腐敗、道德淪喪、歧視婦女等時代內容,描寫了政治家、貴族、普通商人、知識分子、學生、革命者以及妓女、女仆等形形色色的社會人物,展現了一幅光怪陸離、紛繁複雜的社會風情畫。

在這部巨作中,馬哈福茲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令人難忘的是專製的一家之長老艾哈邁德、阿拉伯舊式婦女的典型母親艾米娜、東西文化碰撞中迷惘困惑的一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凱馬爾。每個人物的性格都極為複雜,是多種矛盾的統一體,人們從中既可以看到曆史文化的積澱,又可以發現時代發展的作用與影響。

家長老艾哈邁德是埃及伊斯蘭宗法製度的衛道士。他是家庭的統治者,妻子兒女都是他的臣仆。他用傳統的封建禮教、宗教信仰約束他們。兒女的前途、婚姻要他說了算,妻子沒他允許不得擅自走出家門。而他在外邊卻可以花天酒地、尋花問柳。他是個虔誠的穆斯林,同時又以“真主是寬容的”為他尋歡作樂開脫。他也是一個誠實的商人,在商界頗有威信和人緣。他有一顆愛國之心,支持民族領袖領導的反英鬥爭,卻逼兒子發誓不參加愛國鬥爭。當兒子犧牲後,他又為兒子感到自豪和驕傲,為此,幾年中不沾酒色。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在家中的權威一點點喪失,他不無感慨,但他家長的地位未變,仍受到大家的尊敬。

在第二代中,作者著力刻畫的是小兒子凱馬爾。凱馬爾的經曆反映了埃及現代發展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思想和心理危機。他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與衝擊。孩提時,他心中充滿了對真主和祖國的熱愛。二哥的犧牲使他懂得了仇恨。中學時代他崇拜著名埃及學者,立誌改革社會。大學時代在西方民主與科學思潮的影響下,他從東方神話般的夢境中醒來,追求真理與自由。對受西方教育的貴族小姐的愛情,體現了他對真善美的追求。然而,嚴酷的社會現實粉碎了他的美夢。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困擾著他。舊的被否定了,新的信仰又不能牢固地樹立,他失去上一代人的心理平衡,陷於精神危機之中。

第三代人不論左中右都確立了自己的堅定信仰,並為之奮鬥。三代人的不同命運充分展示了埃及從近代走向現代的心靈軌跡。

“開羅三部曲”善於從實際生活中選取典型人物並著力刻畫出人物複雜的心理過程和性格特點,其中不少人物的刻畫達到藝術典型的高度並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在人物塑造方麵,作者巧妙地使用種種恰成對比或相互烘托的人物、事件、情節、性格,體現社會演變過程和人物精神世界的複雜性,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小說還采用了現代小說的心理描寫手法,開拓了人物內心世界,深化了人物性格。獨白、對白交織的心理活動和心理分析的描寫,潛意識、前意識的再現,都披露了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和深刻的思想衝突。有時以第一人稱描敘,有時又以第三人稱表述,時而在情節中插入,時而又用整個章節完整地記敘,靈活多變的心理描寫的手段,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充實了作品的內涵。

善於多角度地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內在複雜的人性底蘊。傑瓦德、凱馬勒是性格矛盾的人物,法赫米也是如此,他嚴肅、熱情,為國捐軀,可在關鍵時刻常常產生心理的羈絆,思想反複、猶豫,行動遲疑,內省力強。作家還用對比的藝術手段強化人物性格的特點,傑瓦德的專橫與艾米娜的溫順,法赫米的純潔、高尚與亞欣的**、墮落,凱馬勒的遲疑、徘徊與艾哈邁德的堅定、果斷,蒙依姆的宗教狂熱與艾哈邁德明確的政治信念等等,從而繪畫出性格各異、色彩繽紛的人物群像。

小說結構完整、布局周密。馬哈福茲十分注意時間對社會發展變化的作用。“三部曲”準確地表現了埃及社會思想運動發展的三個階段,第一部表現絕對信仰的20年代,第二部表現在懷疑和信仰、宗教和科學之間彷徨的30年代,第三部表現思想急遽變化的40年代。三部曲的每一部都恰到好處地側重描寫一代人,並以他們居住的街道命名。每部結束都有一個人死去,一個小生命誕生。讀者在生與死、新與舊的交替中感受時代的腳步,看到社會內部醞釀的深刻變化。小說結尾以第三代子孫、共產主義者艾哈邁德和穆斯林兄弟會骨幹蒙依姆雙雙被捕,預示埃及的命運和前途。

《三部曲》沒有直接描寫埃及現代史上革命鬥爭的宏大畫麵,也沒有編排懸念眾多、勾人臆想的傳奇性情節,隻是寫了日常生活,但它卻將當代的政治、文化、宗教、思潮和風俗融為一體,具有高度的時代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成為馬哈福茲的不朽之作。

思考題

1.簡述馬哈福茲“開羅三部曲”的思想內容。

2.論析“開羅三部曲”的人物刻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