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概述
一、文藝複興與人文主義
文藝複興是14—16世紀歐洲爆發的一場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這一運動的產生有著特定的社會曆史條件。在中古後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城市商業、手工業的興盛,歐洲封建社會內部逐漸產生資本主義因素。意大利由於地處東西方交通要道,在14世紀時,一些交通便利、商業繁榮的沿海城市,如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熱那亞等地,資本主義萌芽先後破土而出。隨著資產者階層勢力的壯大,這些地區先後擺脫封建勢力的控製,成為享有一定獨立自治權的城市共和國。15世紀末,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在西方廣泛傳播,引起航海、印刷、軍事技術的劃時代變革,促成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辟,使商品經濟所必需的國、內外市場空前擴大,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陸續在英、法、德、西班牙等國出現。資本主義的形成過程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新興資產階級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麵在國內殘酷壓榨、剝削廣大手工業者和農民,在海外進行血腥的征服和掠奪;另一方麵由於受到封建勢力的束縛,它自身還未達到足以與封建政權相抗衡,並進而奪取政權的地步,因而不得不同農民、城市市民結成聯盟,同封建勢力進行鬥爭。但出於其剝削階級的本質,又對農民、城市平民的起義和革命持恐懼態度,往往同封建勢力相妥協。資產階級主要采取宗教改革、文藝複興兩種方式進行反封建的思想鬥爭。
中世紀歐洲的天主教會不僅是封建製度的精神支柱,同時它本身也是最有勢力的封建領主,擁有天主教世界三分之一的地產,因此,“要在每個國家內從各個方麵成功地進攻世俗的封建製度,就必須先摧毀它這個神聖的中心組織”[1]。宗教改革運動由威登堡大學神學教授馬丁·路德(1483—1546)首先在德國發起,隨後影響到英、法等西歐國家。作為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的第一次大決戰,宗教改革對歐洲的社會文化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與隨後出現的托馬斯·閔采爾(約1490—1525)領導的農民起義,給封建教會勢力以沉重打擊。宗教改革後,西歐基督教分裂為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新教(或稱基督教)和代表封建階級利益的舊教(或稱天主教)兩大派。
文藝複興是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的另一種主要形式。它與中世紀市民的反封建、反教會鬥爭有著思想上的淵源關係。12—13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和阿拉伯人帶來的西亞的科學和唯物主義思想,給深受封建專製和天主教會禁錮的西方世界吹進一絲新鮮空氣。同時,“拜占庭滅亡時搶救出來的手抄本,羅馬廢墟中發掘出來的古代雕像,在驚訝的西方麵前展示了一個新世界——希臘的古代”[2]。古希臘文化中所反映的富有生氣的人世生活,肯定人、讚美人的力量、才能、智慧與創造精神的人本思想,使深受中世紀封建宗教思想禁錮的西方人士眼界大開,頗受啟迪。於是,古代文化重新受到人們重視,文化學術界形成一股學習、研究古代文化的熱潮。他們打著“回到希臘去”的旗號,聲稱要把久已湮滅的古代文化複興起來,資產階級學者認為這是古代文化的“再生”。實際上,文藝複興絕不簡單是古代文化的再生,而是新興資產階級以複興古代文化為旗號,利用古代文化作為反封建鬥爭的武器,反對封建思想統治,衝破教會神權的束縛,以建立資產階級新文化。
文藝複興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影響深遠,恩格斯稱讚它“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曆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麵,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麵的巨人的時代”[3]。文藝複興時期在哲學、政治、軍事、宗教、文藝和自然科學各個領域都湧現出許多資產階級的卓越代表人物,他們能夠不受資產階級的局限,真誠地以謀求全人類的幸福利益為己任,在時代冒險創新精神的驅動下,在各自領域做出許多開拓性的貢獻。在哲學方麵,意大利的布魯諾、英國的培根、法國的蒙田打破了宗教神學的樊籬,把唯物主義哲學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英國的托馬斯·莫爾和意大利的康帕內拉則分別在其著作《烏托邦》和《太陽城》中直接把批判矛頭對準私有製度,首創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論,從而為現代思想武庫增添了新的社會學說。在自然科學方麵,波蘭的哥白尼、意大利的伽利略、德國的開普勒也成就非凡,為近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文藝方麵,出現了意大利的“藝壇三星”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以及意大利的薄伽丘、法國的拉伯雷、西班牙的塞萬提斯、英國的莎士比亞等一代人文主義宗師,把歐洲文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這些在文藝複興時期出現的“巨人”們,大都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在不同專業領域都建樹非凡。如達·芬奇既是畫家,同時也是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馬丁·路德不僅是宗教改革的先驅和領袖人物,同時也是現代德國散文的奠基人。
人文主義是文藝複興運動中形成的資產階級思想體係。它是文藝複興期間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鬥爭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是貫穿這一時期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文學的中心思想,其基本內容有以下幾點:
以人權反對天主教神權。在中世紀,天主教會和封建統治者極力宣揚神的絕對權威,讚美上帝的至高無上,無所不能;而把人則說成是渺小卑微的生物,認為人隻能順從上帝及其在塵世的代表——教會和封建統治者的旨意。實際上,他們所說的神,不過是神化了的封建統治者而已。資產階級針鋒相對,以人為中心,反對以神為中心;以人為本,反對以神為本;以人的自然權利,反對神學教條束縛;他們高歌人的力量、才能和智慧,肯定人的價值、尊嚴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把人稱為“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他們謳歌的人實際是理想化的資產階級及其代表。
提倡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中世紀天主教會大力宣揚“原罪說”、“來世說”、禁欲主義觀念,認為人生而有罪,人的自然欲望即罪惡的淵藪,人生隻能禁欲苦行,摒棄一切欲求,懺悔贖罪,來世才能獲得天國的幸福。人文主義者則大聲疾呼:天國是夢幻,幸福在人間!人生的目的不在來世,而在追求享受現世的幸福生活,他們打破宗教教條的桎梏,主張個性自由、解放,“人人可以發財致富”,並把愛情作為幸福的源泉。
崇尚理性知識,反對蒙昧主義。天主教會、封建統治者推行蒙昧主義愚民哲學。他們排斥科學文化知識,壟斷文化教育,隻要人們信仰盲從,不要理性思考,企圖把人們都培養成統治階級馴順的工具。人文主義者把人視作有理性的生物,肯定人的理性和智慧,強調理性的作用,宣揚“知識就是力量”。倡導人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發展理性,成為資產階級多才多藝、全麵發展的理想人才。
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在中世紀,不斷爆發封建兼並割據戰爭,給國家的安定、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禍害。正處於發展中的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打破重重封建關卡,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因此希望能有強大的中央集權和英明國王,來實現並維護國家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
人文主義在當時具有反封建、反教會的進步作用,資產階級以之為武器,批判封建統治和天主教權威,掀起一場波及各個領域的思想文化運動。但他們所推崇的人,實際上不過是資產階級自身及其資產者個人,其思想基礎是資產階級人性論。因此,他們在宣揚個性自由解放、愛情幸福時,往往把個人利益看得高於一切,鼓吹愛情至上;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看作弱肉強食的關係,甚至主張為達到目的,可不擇手段;批判禁欲時,難免流露出縱欲思想;同時,他們輕視人民群眾,把希望寄托於賢明君主身上,表現出階級局限性。
二、人文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征
文藝複興時期歐洲文學的主流是人文主義文學,它是歐洲近代資產階級文學的開端,代表著這一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同時它也是希臘文學之後歐洲文學的一次新高峰。其基本特征有以下幾點:
第一,以人文主義為創作的主導思想。人文主義作家有意識地把文學作為武器,宣傳資產階級新的思想觀念。在他們的創作中,大力宣揚人權、人性、人的現世享受和科學文化知識,主張國家統一;反對神權、神性、禁欲主義、蒙昧主義觀念,批判封建割據。從而在反封建、反教會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以現實主義為主要創作方法。人文主義文學繼承古希臘、古羅馬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摒棄中世紀象征、夢幻、隱喻的手法,把對曆史真實、現實真實的描寫與理想的抒發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以現實主義為基調,輔之以浪漫主義想象、誇張等手法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不少作家,如莎士比亞、塞萬提斯還提出現實主義文藝主張,認為文藝創作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麵目。給他的時代看一看它自己演變發展的模型”(莎士比亞)。他們的文藝主張和一係列成功的創作實踐,進一步豐富了歐洲現實主義的傳統。
第三,鮮明、獨特的民族風格。人文主義作家能夠打破中古用拉丁文創作的陳規,采用本地方言寫作,表達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作品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他們打破古希臘和古羅馬悲、喜劇的界限,把悲、喜劇因素融合在一起,讓上、下層人物同台出現,創造出新的戲劇體裁。同時,還根據表達內容的需要,采用本民族喜聞樂見的不同題材(曆史、民間傳說、故事)和體裁進行創作,促進了民族文學的發展。
三、人文主義文學發展概況
文藝複興時期的歐洲主要流行三種文學:人文主義文學、民間文學和封建文學。民間文學是對中古民間文學的繼承和發展。在德國,民間文學創作興盛一時,出現了以《梯爾·歐倫施皮格爾》和《浮士德博士傳》為代表的優秀民間文學作品。封建文學在文藝複興時期已走向窮途末路,但在一些封建勢力比較強盛的地區,依然風行一時。一些教會作家如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著作、德國僧侶托馬斯·肯皮斯的《論模仿基督》在15—16世紀都曾廣泛流傳,對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起到阻礙作用。騎士文學如英國馬羅禮的《亞瑟王之死》,在這一時期的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也流傳甚廣。嶄新的人文主義文學在民間文學的滋潤下成長,在與封建文學的鬥爭中發展繁榮。人文主義文學是這一時期的主流。
(一)意大利文學
意大利是歐洲文藝複興運動的發源地,同時也是人文主義文學產生最早的國家,代表著歐洲早期人文主義文學的成就。早在14世紀,伴隨著文藝複興運動的產生,意大利就產生了第一批人文主義者和早期人文主義文學。這時佛羅倫薩等城市作為全國學術文化活動的中心,作家、藝術家大批湧現,文學創作空前繁榮,代表作家是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最早打出“人文學者”的旗號,提出“人學”和“神學”相對抗,號召人們把對神的研究轉向對人的研究,而被人們稱作第一個人文主義者。彼特拉克文學方麵的主要成就是由意大利語寫成的抒情詩集《歌集》。《歌集》主要歌詠詩人對一位美麗少婦勞拉的愛情。作者筆下的勞拉與但丁《新生》中描繪的貝亞德的形象大不相同。貝亞德是一個具有單純、脫俗的精神美的神性人物,而勞拉則是有血有肉、形體迷人的現實中人。作者“同時愛她的形體和靈魂”,把對勞拉形體美、精神美與自然美的詠讚有機融為一體,表現出作者對人間愛情、現世幸福的大膽追求,對禁欲主義的反抗。詩集中還有一些政治抒情詩,表現了作者熱愛祖國、渴望和平統一的愛國主義精神。詩集中的多數詩篇采用十四行詩形式,優美感人,給後世歐洲抒情詩創作開創了新的道路。
喬萬尼·薄伽丘(1313—1375)是意大利第一個通曉希臘文的人文主義者。代表作《十日談》(1348—1353)主要敘述1348年意大利名城佛羅倫薩流行一場可怕的瘟疫,整個城市十室九空,雞犬絕跡。10個貴族青年男女為逃避瘟疫,來到鄉間別墅,為了消愁解悶約定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10天共講故事百篇。實際上,《十日談》是用講故事的形式巧妙輯為一體的短篇小說集。作品的基本主題是大膽揭露、批判天主教會和羅馬教廷的黑暗腐敗、僧侶的虛偽荒**及其推行的蒙昧主義、禁欲主義觀念;抨擊封建貴族的沒落反動以及不合理的封建婚姻製度和門第觀念;肯定商人、手工業者等平民階級和婦女的聰明勇敢與才智;宣揚個性解放、愛情自由、人人平等,以及天國是夢幻、幸福在人間的現世思想。藝術上《十日談》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注重人物性格塑造、心理分析和環境描寫,結構上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框形結構手法,對後世小說創作產生很大影響。作品采用佛羅倫薩方言寫成,文筆精練,語言豐富生動,通俗流暢,富於感染力和表現力,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礎。《十日談》開了歐洲近代短篇小說的先河,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5至16世紀意大利文藝創作空前繁榮,人文主義文學繼續發展,民間文學創作取得了一定成就。成功地以民間文學題材表現人文主義思想的作家是阿利奧斯托。盧多維科·阿利奧斯托(1474—1533)的代表作是傳奇體敘事詩《瘋狂的奧爾蘭多》(1516—1532)。長詩的主要線索是敘述奧爾蘭多愛戀安傑麗嘉,為得到她找遍天涯海角,得知她已嫁人後,因絕望而發瘋的故事。詩作歌頌愛情、友誼、忠貞和勇敢犧牲精神,反對宗教偏見和禁欲主義觀念,同時對異族侵略者和割據一方的暴君也持批判鞭撻的態度,表現了人民對祖國和平統一的呼籲和期望。詩中有關男主人公的心理變化過程和發瘋場麵的描寫十分成功。此外,這一時期的重要詩人還有托誇多·塔索(1544—1594)。其代表作是敘事詩《被解放的耶路撒冷》(1575)。作品借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十字軍將士在統帥帶領下,曆經艱險擊敗回教徒,奪回聖城耶路撒冷的故事,表現了英雄主義、愛國主義精神以及愛情戰勝禁欲主義的人文主義思想。同時,詩作又讚頌基督教信仰的力量,表現出作者的思想矛盾。
(二)德國文學
文藝複興時期的德國政治分裂、經濟落後、資本主義發展十分緩慢,廣大農民、城市市民為反對羅馬天主教會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封建諸侯統治,發動了聲勢浩大、連綿數載的宗教改革和農民起義運動。文學方麵的主要收獲是人文主義文學、宗教改革和農民起義中湧現的戰鬥性的政論和民間文學創作。
德國人文主義文學成就不高,主要作品是埃拉斯慕斯(1466—1536)的諷刺文學作品《愚蠢頌》(1509)和烏利希·封·胡登(1488—1523)的《蒙昧者書簡》(第2部,1517)。前者通過“愚蠢”這個人物的自白,批判僧侶的偽善、愚昧無知和爭權奪利的封建諸侯戰爭,肯定現實生活,體現出人文主義的思想觀念;後者尖銳抨擊、嘲諷天主教會和僧侶。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1483—1546)在德國文壇也有很大影響,他用德語翻譯希伯來語、希臘語的《聖經》,為廣大農民、平民直接利用《聖經》維護自己的利益提供了有力武器,促進了德國民族語言的統一發展。恩格斯稱讚他“不但清掃了教會這個奧吉亞斯的牛圈,而且也清掃了德國語言這個奧吉亞斯的牛圈,創造了現代德國散文”。[4]他創作的許多讚美詩、政論散文、寓言,在當時也流傳甚廣。其中,《我們的上帝是一座堅固的堡壘》(1525)有16世紀的《馬賽曲》之稱。農民起義領袖托馬斯·閔采爾(約1490—1525)曾與馬丁·路德一起進行宗教改革,當馬丁·路德對廣大人民參與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感到恐懼,站到人民的對立麵之後,他與路德決裂,在《證據充分的辯護詞》中把路德斥為“威登堡的行屍走肉”。在1525年的《致阿爾斯特德人民書》中,閔采爾號召城市平民與農民聯合起義,文章充滿火熱**,詞鋒犀利,是宣傳革命政論散文的典範。
民間文學創作在這一時期也出現繁榮局麵,常見的體裁有小故事、笑話、民間故事書等。民間故事書的代表作品是《梯爾·歐倫施皮格爾》(1515)和《浮士德博士傳》(1587)。前者主要以一個機智農民歐倫施皮格爾的活動為線索,把許多民間故事和笑話連接在一起。主人公憑借自己的智慧戰勝封建統治者,嘲弄手工業行會師傅,批判教會,反映了農民革命意識的覺醒。後者的主人公浮士德在曆史上確有其人,他生於15世紀末,死於1540年,傳說他精通天文、地理,善使魔法。作品敘述他與魔鬼訂約,以魔鬼為他服務24年,滿足他的一切欲望為條件,把自己的肉體、靈魂賣給魔鬼。浮士德的言行體現出文藝複興時期不斷追求冒險的時代精神。同時代的英國劇作家馬洛、18世紀的德國作家歌德都曾以此為題材進行創作。
(三)法國文學
15至16世紀,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西歐的發展,人文主義文學在法國、西班牙和英國相繼出現,並得到迅速發展。這一階段,法國文學的成就較大。法國在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新興資產階級逐漸形成,並隨之產生自己的思想體係。他們廣泛宣傳人文主義思想,在加爾文派的領導下進行宗教改革活動。但由於封建勢力還十分強大,法國這時仍是西歐最大的中央集權製國家,資產階級為了謀求發展,在經濟財力上給王權以資助,而王權對新興資產階級的文藝複興運動有時也給予一定的支持和保護。因此人文主義作家在創作中出現貴族、平民兩種不同傾向。
貴族傾向的作家以“七星社”為代表。“七星社”是16世紀中葉法國形成的人文主義詩人社團,由龍沙、杜·貝雷、若岱勒等7位詩人組成。他們多出身於社會上層,杜·貝雷執筆的《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是他們的宣言書,他們極力倡導發展法蘭西民族文化,主張統一法蘭西民族語言,用向希臘語和拉丁語假借詞匯、吸收方言術語等方法,發展法蘭西語,提高法蘭西語的規範程度,為建立與希臘、羅馬相媲美的法國詩壇而奮鬥。在詩歌創作中,他們肯定現世生活,歌頌自然愛情,反對禁欲主義。其局限是歧視勞動人民的語言和民間文學創作,迎合宮廷情趣,帶有濃厚的貴族傾向。
平民傾向的代表作家是小說家拉伯雷。他既從古希臘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同時也向民間文學學習,進行反封建、反教會的鬥爭。他的創作代表了法國文藝複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
弗朗索瓦·拉伯雷(約1494—1553)是歐洲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之一,早年曾進修道院接受僧侶教育,研究拉丁文和古希臘文學、哲學。以在俗修道士的身份,隻身遊曆了半個法國。拉伯雷生性聰敏好學,興趣廣泛,對天文、地理、數理、醫藥、考古、植物學都做過一定研究,其中尤以醫學方麵的成就引人注目。在行醫的同時,他還寫故事供病人消遣,以此而開始文學生涯。他的代表作《巨人傳》是法國第一部成功的通俗長篇小說。小說共5部,於1532年至1562年間陸續出版,曾被巴黎大學和法院宣布為禁書,出版商因此被燒死,陳屍示眾,作者為此到法國和意大利的小城鎮避難。《巨人傳》第1部的主人公是國王格朗古傑的兒子卡岡都亞,他一出生就會說話,一頓飯要喝一萬七千多頭奶牛的奶,一件外套要用上萬尺布。稍長,他接受中古經院教育,把《詞義大全》《曆書》讀得爛熟,但卻越學越蠢,變得呆頭呆腦,見了客人隻會像母牛似地哭。後來改受人文主義教育,卡岡都亞愈學愈聰明,之後他率領人馬和若望修士打敗入侵的鄰國部隊,為酬謝若望修士修建了德廉美修道院。第2部的主人公是卡岡都亞的兒子龐大固埃,他從小就受到人文主義教育,比上輩更加聰明幸福。他結識了巴汝奇,結為終生好友,率軍打敗了鄰國的進犯。第3部以大量篇幅討論巴汝奇要不要結婚的問題,諷刺宗教迷信,後來聽說神瓶上有答案,於是龐大固埃、若望修士、巴汝奇走遍世界各地,尋找寶瓶。第4、5部寫他們在途中經曆的無數奇聞趣事。最後找到神瓶,神瓶的答案是“喝”,讓他們暢飲知識、愛情,享受人生。《巨人傳》通過三代巨人的形象及其活動,展示了16世紀法國的社會生活,抨擊了天主教會、封建司法教育製度的腐敗和封建統治者的專橫殘酷,諷刺嘲笑僧侶的無能和寄生性,通過對德廉美修道院的描寫,表現了作者的社會理想。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格朗古傑、卡岡都亞、龐大固埃三代巨人的形象,在他們身上表現出“巨人”思想。三代巨人在外貌上的共同特征是體大無比,食量超人,力氣無窮,縱情地享受生活,對人生抱有健康樂觀的態度。在他們身上還兼有許多優良品質。格朗古傑熱愛和平,熱愛祖國和人民,國土受到進犯時,首先考慮的是人民的安危。卡岡都亞無視教會的權威,不受一切教條束縛,主張人們自由發展。龐大固埃充滿文藝複興時期的好奇心理和創造冒險精神。巨人形象是資產階級理想的個性充分發展的人文主義巨人形象,巨人身上表現出的巨人思想是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此外,作品還塑造了資產階級的典型巴汝奇的形象,他機智狡詐,愛惡作劇,無所不為,作者對他持以同情的態度,把他稱作“世界上最好的好孩子”。
(四)西班牙文學
16世紀後半期到17世紀初,人文主義文學在西班牙、英國蓬勃發展,進入繁榮階段。西班牙在15世紀末國家統一,取得反擊摩爾人侵略的徹底勝利後,經濟迅速發展,16世紀初成為稱霸歐洲的強大帝國。然而好景不長,16世紀中葉後,王權日趨反動,與教會勾結,對外連年不斷進行侵略擴張戰爭,對內殘酷鎮壓進步勢力,導致國庫虧空、民不聊生,資本主義經濟一落千丈。西班牙文藝複興的產生比意大利、法國較遲,在15、16世紀之交,才出現第一批人文主義者。因受王權和教會的支持,直至16世紀中葉,文壇流行的依然是封建貴族文學。到16世紀下半葉、17世紀初,西班牙人文主義文學才進入“黃金時代”,在小說、戲劇創作方麵取得重大成就。
人文主義小說創作的先聲是流浪漢小說。流浪漢小說是16世紀中葉西班牙產生的一種新小說類型,它是西班牙城市發達後的產物,與中世紀市民文學有著淵源關係。它一般以下層人民生活為題材,從下層人民的角度觀察分析社會,諷刺社會弊病和醜惡現象。主人公多是失業的流浪漢,在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動**年代中,他們憑個人機智謀求生存,以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生活。流浪漢小說多采用自傳體形式寫成,以主人公的流浪為線索組織情節,人物性格描寫比較突出。但主人公性格往往缺乏發展變化,情節之間缺乏有機聯係。西班牙的流浪漢小說對後世歐洲小說創作特別是長篇小說創作在人物塑造、結構安排等方麵產生了深遠影響。西班牙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流浪漢小說是無名氏的《小癩子》(1553)。小說以主人公小癩子自述的形式寫成。小癩子從小喪父,母親跟人姘居被發現後,把小癩子托給瞎子離鄉出走。小癩子為心計狠毒的瞎子當領路人,吃盡苦頭,又給一個吝嗇教士當傭人餓得半死不活。後來遇到一個穿著體麵的紳士,收他當仆人,沒想到這個紳士身無分文,還要分吃小癩子乞討來的麵包充饑。之後小癩子還先後當過小販推銷教堂的免罪符,做過沿街傳遞文件消息的報子,曆盡磨難後,變得伶俐、世故,靠妻子與神甫私通過起富裕生活。《小癩子》通過主人公的流浪經過,比較客觀地反映了16世紀西班牙的下層社會生活,諷刺了僧侶、貴族等階層的腐朽、空虛和墮落,成功地塑造了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機智幽默的流浪漢形象,從而開了歐洲文學史上流浪漢小說創作的先河。西班牙文藝複興時期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是塞萬提斯的長篇小說《堂吉訶德》(見專節)。
戲劇創作在這一時期也極為繁榮,湧現出許多優秀作家、作品,並建立了固定的公眾劇場,民族戲劇開始形成,代表作家是維加。洛佩·德·維加(1562—1635)是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奠基人,被稱作“西班牙戲劇之父”。據說他一生曾創作1800多部劇本,流傳至今的有400餘部。在詩體論文《當代寫作喜劇的新藝術》(1609)中,他闡述了自己的戲劇理論,主張戲劇創作應當擺脫古典詩學的陳規,滿足當代觀眾的要求,逼真地反映現實,突出民族特點,注重情節緊張曲折、巧妙多變,語言通俗流暢,悲、喜劇因素應糅合在一起。他的創作題材廣泛,主要以歌頌愛情自由,批判封建暴君,讚揚開明君主為基本主題。代表作品是《羊泉村》(1609—1613)。該劇取材於1476年羊泉村村民反抗封建領主起義暴動的史實。主要敘述殘暴荒**的騎士團隊長費爾南在駐地羊泉村欲侮辱長老的女兒勞倫霞,勞倫霞被青年農民弗隆多梭救走。當他們舉行婚禮時,費爾南又搶走新娘,並要絞死新郎。勞倫霞逃回後,呼籲村民抗暴,人民憤而起義攻占城堡,殺死了費爾南。當國王讓法官審判誰是帶頭人時,人們異口同聲回答是“羊泉村”。國王隻好赦免了全村村民。劇本尖銳地批判了封建領主和封建暴政,歌頌了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人民起義英雄,宣揚了以暴抗暴的思想。同時還成功塑造了智慧勇敢的西班牙姑娘勞倫霞和敢於反抗壓迫暴政的人民群眾的英雄群像。維加的戲劇對17—18世紀的歐洲劇壇產生過一定影響。
(五)英國文學
英國經過“圈地運動”和海外殖民掠奪,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資本主義強國之首。伴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膨脹、民族意識的高漲以及同各國文化交流的增加,16世紀後期、17世紀初,英國人文主義文學進入繁榮時期。英國文學是文藝複興時期歐洲文學的高峰。英國早期人文主義文學的代表是喬叟。
傑弗利·喬叟(約1340—1400)是英國近代資產階級文學以及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一生翻譯、創作過許多文學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據薄伽丘的長詩《菲洛斯特拉托》改寫的長篇詩作《特羅伊斯和克麗西達》(1381?)和小說《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後者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過一群由倫敦到坎特伯雷朝聖的香客輪流講故事的方式,敘述了24個精彩引人的故事。在全書總序部分,作者介紹了這群香客的身份、外貌和個性特征。在他們當中有騎士、地主、農夫、鄉村牧師、村姑、律師、商人、船員、醫生、手工業者、大學生等中古英國社會的各個階層、職業的代表。作者曾自稱愛情是他創作的基本主題(《榮名的宮殿》),在這部作品中,半數故事都是愛情、婚姻題材的,通過這些故事,作者頌揚自由愛情、男女平等,宣揚女權,讚美女性,抨擊買賣婚姻和封建騎士式的愛情,表現了愛情至上、愛情可以戰勝一切的人文主義思想。此外還有一些故事,作者把批判的鋒芒直接指向殘暴、專製的封建製度和反動腐敗的教會以及虛偽墮落的僧侶,體現出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精神。藝術方麵,《坎特伯雷故事集》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采用了框形結構和幽默諷刺的手法,人物形象生動感人,語言通俗活潑。喬叟的創作掀開了英國文學光輝時代的序幕。在英國文學史上人們常把14世紀稱作“喬叟世紀”。他創用的“雙韻體”後來被人們廣泛使用,作者因此被稱作“英國詩歌之父”。喬叟之後,有不少詩人相繼仿效,但大都是一些等而下之的作品,沒有什麽成就可言。
15世紀英國人文主義文學基本上處於沉寂狀態。直到15世紀末牛津大學設立古代語言課程,人文主義者成批湧現,英國文藝複興曙光初露,這種狀況才有所轉變。托馬斯·莫爾(1478—1535)是這一時期富有代表性的人文主義者。他曾就讀於人文主義中心牛津大學,曆任下議院議長、英國最高法官等職,後因常替人民說話,與國王、大臣不斷發生衝突,被判刑斬首。他的主要著作是以拉丁文寫成的《烏托邦》(1516)。該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通過作者與一葡萄牙航海家的談話,批判英王窮兵黷武和貴族階級對貧苦人民的壓迫剝削,特別譴責了“羊吃人”的圈地運動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殘酷。第二部分假托航海家所見,描繪理想社會“烏托邦”島上的情形,在此島上財產公有,公民政治平等,人人勞動,按勞分配,沒有階級壓迫和剝削。但這裏仍有宗教、奴隸存在。實際上這是一個被美化了的中古宗法製社會、自然經濟和城邦政體的混合物。《烏托邦》是歐洲最早的描寫空想社會主義的著作之一。對後世歐洲文學對理想社會的描繪產生深遠影響。
16世紀中期、17世紀初英國文藝複興達到**,詩歌、戲劇創作取得重大成就,詩人、劇作家成批湧現。詩歌創作除莎士比亞外,英國著名詩人還有埃德曼·斯賓塞(1552—1599)。他的代表作《仙後》(1596),內容上頌揚女王和資產階級新人的理想品質,形式上繼承騎士傳奇的傳統,借鑒意大利詩人阿利奧斯托的一些創作技巧和手法,被稱作英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族史詩。戲劇創作在這一時期成就最大。英國戲劇是在中世紀民間戲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6世紀90年代後進入全盛階段。在莎士比亞以前活躍於舞台上的是一批號稱“大學才子派”的人文主義劇作家。這些作家都曾受過大學教育,受到人文主義思想影響,才華橫溢、勇於創新,號稱“大學才子”。但他們並非統一的文學社團,在思想藝術風格上也各有不同。代表人物有李利、格林、馬洛等人。
約翰·李利(1554—1606)是貴族人文主義傾向的代表,他善寫劇本、小說,多從神話、古代文學取材創作。文體華美,語言典雅,體現出英國傳統的文學風格。羅伯特·格林(1558—1592)是民主傾向的代表。他一生潦倒,寫過不少反映下層人民生活的自傳體小冊子,戲劇創作常以民間傳說、曆史事件為素材,散發出一種濃鬱的英國鄉土生活氣息。克裏斯托弗·馬洛(1564—1593)是該派成就最大的劇作家。他的《帖木兒》(587)和《馬耳他島的猶太人》(1590),旨在表現資產階級對權勢、財富無限追求的欲望,指出權勢、財富並不能給人以幸福,後者描寫主人公貪求金錢,人性泯滅,而導致家破人亡的結局,為莎士比亞創作《威尼斯商人》提供了素材。他的另一重要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劇》(1592),以德國民間傳說中浮士德把靈魂賣給魔鬼的故事為題材,表現了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可以獲取財富、實現理想的進步思想。此外,重要劇作家還有托馬斯·基德(1558—1594)。他的《西班牙悲劇》(1587)秉承羅馬悲劇家塞內加的遺風,占據舞台50年之久,對莎士比亞產生很大影響。“大學才子派”劇作家的創作,為莎士比亞戲劇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為英國戲劇的繁榮做出很大貢獻。代表文藝複興時期英國以及整個歐洲人文主義文學最高成就的作家是莎士比亞。
思考題
1.人文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
2.人文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征。
3.拉伯雷的《巨人傳》中的巨人形象。
4.試比較《十日談》與《三言兩拍》的思想內容。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39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360~36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 同上書,361頁。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26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