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強者與弱者的最大區別是什麽?”

我說:“就在思維上。人和國家,本質的對比都在於思維的方式,不在於它目前的財富、地位和國力。”

人和國家無論形勢多麽富有變化,都難免在動態中成長,或在動態中衰弱。這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不會在瞬間就分出勝負。這是人生的定律,也是曆史的規律,更是文明競爭的規律。這一時段,可能處於弱者的位置;下一時段,可能就站在了強者的位置上。我們看看幾千年的人類曆史,國家的興衰,民族的生存博弈,無不符合這個規律。

為什麽會發生這種動態的變化呢?因為思維的轉變。在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沒有誰不想做強者,沒有誰甘願去做弱者。大家都想把自己的國家變成強國,都想讓自己也變成一個強者。如果事實不是如此的話,這個世界上就不會有那麽多的戰爭、鉤心鬥角與矛盾衝突了。在博弈與爭鬥的過程中,誰擁有了強者思維,誰就在競爭中占據了先機;誰不幸具備了弱者思維,誰就會可悲地在競爭中被打敗。

對我們個人來講,最應該避免的就是本來可以做強者的時候,卻沿用了弱者的思維;本來可以繼續成長的時候,卻選擇了不可逆轉的衰弱。這就是本章要告訴大家的—如何學習做一名思維上的強者,以及怎樣避免成為思維上的弱者。

強者思維—即便暫時居於弱者的位置上,他們的內心也仍然將自己視作強者,並像強者那樣思考。

弱者思維—雖然他們已經具備了強者的素質,但內心仍然將自己視作一個弱者,因此具有弱者思維的人是外強中幹和虛弱的。

擁有強者思維的人一般並不寬容。你不要總覺得那些高高在上的家夥會憐憫和寬容你—他們對競爭對手的態度就是趕盡殺絕,盡可能壟斷自己所從事的領域、行業或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為自己盡量爭取優勢。但與此同時,他們卻會計算成本,不會采取任何得不償失的行動,也不會做出衝動與盲目之舉。

那些全身上下流淌著弱者思維的人呢?他們就算已經被人們看作強者了,哪怕生活在鮮花與掌聲之中,還是想證明自己,想用實際行動來將自己捧得更高。為此,可能他們每一次嚐試都是不惜代價的,不斷地犯下大錯,或者錯失良機,最終讓自己真的變成了“弱者”,陷自己於不可挽回的弱勢和失敗之中。

這其實正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原因。就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總結的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窮者越窮,富者越富。

根據我們長達8年的調查分析顯示,全世界過去50年最富有的一百個家族,現在變得更加富有,資產規模更大,對社會資源的控製更強,乃至對政治的幹涉力度也更深了。沒有誰能夠改變這種趨勢。相反,那些落魄和貧窮的階層,隨著時間的流逝,大部分人並沒有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是在貧困線上繼續掙紮,與富者的差距還在繼續拉大。

出現這種不可逆轉的兩極分化的原因就在於,強者在計算成本以後,會使得自己的行為更加的有效率,變得更為強壯;而弱者卻由於不計成本的冒險和不理性的舉動,反而總是將自己本來可以到手的利益和已經到手的成果逐步浪費掉了,變得一無所有。

就像斯坦利說的:“強者更有耐心,因此耐心出效率。他們能夠冷靜地布局,等待在不久的將來得到更大的收獲。但弱者卻沒有這樣的耐心,他們迫切希望一擊製勝,用一次投入就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反而很容易葬送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財富或者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