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者,決斷也。決篇是講述關於決斷事物方法的篇章。鬼穀先生認為善於判斷情況,作出決斷是萬事成敗的關鍵,"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作出決斷要依據趨利避害的人之常情,更要善於掌握當時的客觀實際,參驗往事,預見來事,如此才能決斷準確無誤。反之,當決不決或決而失誤,則會釀成事端。
之一
【原文】
為人凡決物,必托於疑者,善其用福,惡其有患,害至於誘也,終無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則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於善者,隱托於惡,則不受矣,致疏遠。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離害者,此事之失。聖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陽德之者,有以陰賊之者,有以信誠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陽勵於一言,陰勵於二言,平素樞機以用四者,微而施之。於是度以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為之者,可則決之;去患者,可則決之;從福者,可則決之。故夫決情定疑萬事之機,以正亂治決成敗,難為者。故先王乃用蓍龜者,以自決也。
【譯文】
凡為人決斷事情,一定是因為有了疑惑。得到福就高興,厭惡有禍患。災害迫近,最終不會迷惑。決斷應該有利益,失去利益就不會被接受,這就必須依據奇謀。如果有利的決策,隱托在不利的表象下麵,就不會被接受,從而導致疏遠。決斷作出卻使人失去利益,決斷作出卻使人遭致損害,這都是失敗的決斷。聖人之所以能使事情成功有五條:事情將成於公開的道理者,用公開道德去決斷;情況隱秘言辭虛偽者,用隱秘之法決斷;道術正直者,用信用誠實的方法決斷;奸邪小人遇危險禍患,用藏匿之法決斷;按照常理出現的,以平常之法決斷。君道進取於一言,即無為之道,臣道進取於二言,即有為之道,一言、二言和平素、樞機四者參驗使用,決斷必然合乎事理。於是根據過去的事加以揣度,運用將來的事情進行判斷,再以平素作為參照,可行就作出決斷;不用勞費心力而容易成功,可行就作出決斷;要勞費心力遭受辛苦,然而不得已情況下,可行就作出決斷;消除禍患,可行就作出決斷;追求幸福,可行就作出決斷。所以判定實情解決疑難是各種事物的關鍵,撥亂反正以決定成敗,是很難做到的事。所以先代君主用蓍草和龜甲來幫助自己作出決斷。
【事典】
孫臏圍魏救趙
孫臏被同窗龐涓陷害,差點死在魏國。幸好齊國的使者看出他是位奇才,就把他藏在車裏,偷偷帶出魏國,介紹給齊國的田忌。
田忌是位非常有眼光的政治家。交談之下,他十分賞識這位軍事上的天才人物,就讓他住在家裏,把他視為上賓。
當時齊國流行賽馬,田忌的馬比起齊王略差些,因此賽起來總是輸。孫臏看了兩場,就對田忌說:
“我有個辦法,可以讓你贏。”
田忌說:
“怎麽會?明擺著大王的馬比我的要好些。”
孫臏微微一笑:
“你隻管多多下注,一切由我來安排。”
於是田忌向齊王下了大注。孫臏對他說,
“我仔細觀察,你的馬和大王的馬都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等。現在你就用你的下等馬同大王的上等馬比賽,用你的中等馬與大王的下等馬比,再用你的上等馬同大王的中等馬比。”
田忌將信將疑,等三場競賽下來,田忌一輸兩勝,竟贏了五千金。
齊王找到田忌:
“平時你總是輸給我,今天是怎麽贏的?是不是做了手腳?”
田忌說:
“平時我的馬胡亂和大王的馬比,所以贏不了。今天我用我的下等馬同大王的上等馬比,用中等馬同大王的下等馬比,用上等馬同大王的中等馬比。這樣我自然要贏了兩場啦。”
齊王想了想,說:
“果然高明。不過這道理不是你能夠想出來的,你身後一定有能人指點。”
“正是。”田忌笑吟吟地說,”今天的事情證實了這確實是位了不起的人才。我正要推薦給大王。”
於是,他把孫臏引見給了齊王。
沒過多久,魏國攻打趙國,趙國派使者向齊國求援。齊王派兵救援,孫膜以受刑身殘為由推辭了。於是齊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讓他坐在給車中,為田忌出謀劃策。
田忌要領軍直接去解趙國之圍,孫臏說:
“不可。如今梁趙互相攻擊,精兵強將必然外出,國內空虛,不如領兵急奔大梁,攻擊它最薄弱的地方,魏國必然放棄趙國而回兵自救,這樣我們就可以一舉解趙國之圍,又可以乘機伏擊魏軍。”
田忌聽從了孫臏的計謀,直奔魏國。圍得魏軍隻好慌忙回兵,在桂飛陵受到齊軍的伏擊,被打得大敗。
智殺董卓
東漢末年,奸臣董卓把持朝政,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橫行霸道.欺壓百姓,侮辱百官。董氏族人,不問長幼,一律封侯。一天,董卓當著眾文武大臣的麵,施行慘無人道的酷刑:挖人眼、斷手足、割舌頭,然後,扔進大鍋裏煮。被害人哭聲震天,董卓卻談笑自若,引以為樂。他的義子呂布,勇冠三軍無人能敵。一天,董卓讓呂布在宴席上揪司空張溫下堂,不多時就把張溫的頭砍下烹熟,讓侍從端在盤中給百官傳看。文武百官一個個嚇得魂不附體,叫苦不迭。
司徒王允看在眼裏,愁在心裏,他一心要殺掉董卓父子,為國除奸。一天,他在家中後花園散步,忽見侍女貂蟬也在那裏唉聲歎氣。王允好生奇怪,忙叫她過來問話:“你有什麽心事,向我說說!”貂蟬是王允選來的歌舞藝人,年輕美麗。貂蟬據實以告,說自己經常看大人為國事煩惱,很想幫助大人排憂解難,別無他事。王允這才放下心來,讓她進屋詳談。王允看她態度端正,講得懇切、情真,便把董卓父子的暴行訴說了一遍,問她可否幫忙消滅董卓奸黨?為了進一步打動貂蟬,司徒跪下,叩拜說:“今天下百姓有倒懸之危,君臣有累卵之急,非你不能救他們!”並如此這般地把自己考慮很久的誅殺董卓的謀略告訴了貂蟬,懇請她幫助。貂蟬本是俠腸義膽的女子,被王允的愛國愛民之心深深感動,決心以身報國充當內應。王允大喜,忙叫家人備好厚禮,把貂蟬打扮一番。幾天後,王允約呂布來家中喝酒,並討好說願將小女貂蟬許配於他。呂布見了貂蟬,果然垂涎她的美貌,心中十分高興,滿口答應。
王允又來到董卓麵前說:“我家中有一美女,願奉獻給太師,請太師先去看一看是否滿意?”董卓高興地說:“既然是司徒邀請,我這就去看看!”一到王府,董卓果然被貂蟬的美貌吸引住了,當天就接到家中同寢。可是,沒有不透風的牆,不知是誰將此事報告了呂布,呂布大怒,找到王允斥問說:“你既以貂蟬許配給我,為什麽又讓董卓接走?”王允見呂布中計,甚是歡喜。忙解釋說:“太師親臨寒舍與小女一見鍾情,當即接回府中,老夫不敢阻擋。”呂布懷恨在心,悶悶不樂,決心去找董卓要人。第二天,呂布徑人太師府,侍從說:“夜裏太師與新來的美人共寢,至今未起。”呂布更加生氣,潛入卓房窺探。貂蟬正在梳頭,發現呂布來了,急忙假裝不高興的樣子,還用香羅帕頻頻擦拭眼淚。不一會兒,董卓起來了,召見義子呂布,卻發現他和往常不同,與貂蟬以目送情,神不守舍,頓生猜忌。
從此,呂布和貂蟬一有機會就互訴思念之情,漸漸萌生殺掉董卓以完婚的念頭。一天,董卓不在家,呂布趁機來會貂蟬,二人在後園鳳儀亭中一見麵,貂蟬就哭泣說她對不起將軍,自己已被老賊**汙,恨不得一死,說完就要投荷花池自盡。呂布忙製止說:“我今生不能娶你為妻,就不是英雄!我定要尋個機會殺死老賊!”一天,董卓上朝,遠遠看見王允等人執劍立於殿前,很奇怪,斥問:“你等持劍是何意?”王允大呼:“反賊來了,武士們還不動手!”董卓的胳膊被士兵刺破鮮血流出來,嚇得跌下了車,大呼呂布快來保駕。此時,呂布已不是從前的“奉先吾兒”了,隻見呂布從車後躍出,厲聲說:“有詔討賊!”舉起戰戟直刺董卓,董卓人頭落地,一命嗚呼。
諸葛亮的隆中決策
《三國演義》中描寫諸葛亮隱居隆中,為劉備作的隆中決策,可以說是善決的典範。
當時天下紛亂,曹操、劉備等幾路豪傑並起,各自懷有一統天下之心,極欲收攬人才,為己所用。劉備聽說諸葛孔明才德過人,胸懷天下,決意前往拜見,請孔明出山。劉備三顧茅廬,誠心拜見,孔明方才與劉備相見。孔明先試探劉備問道:“將軍有何誌向呢?”劉備屏退左右,向孔明傾訴:“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唯請先生指點迷津,教以方策。”孔明見劉備雄心萬丈,氣勢不凡,於是為劉備分析天下大勢,提出了一套應采取的戰略和策略,即著名的隆中對策,成為幫助劉備恢複漢室大業的關鍵性一著。諸葛亮分析當時天下形勢說:
“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能克之,不僅是天時,更重要的是依靠人的謀略。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故不可與他爭鋒。孫權據有江東,根基牢固,此可以利用卻不可圖謀吞並。荊州之地,是軍事要津,其主劉表懦弱不能守,這是天助將軍,不知將軍是否有意成就大業。益州險塞,號稱天府之國,現在被劉阿把守,而劉阿不體恤民情,民眾盼望明君。將軍您既是劉氏漢室的後代,信義昭著,又思賢若渴,如能跨有荊、益,守其險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治;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統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親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豈有不歡迎將軍之理。如此,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孔明說著,又取出一張天下大勢圖,說:“這是西川五十四州之圖。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立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
諸葛亮一席話,說得劉備連連稱是。隆中對策因此成為劉備籌劃恢複漢室、統一華夏大政方略的關鍵性一著。諸葛亮之所以能夠正確判斷天下形勢,作出合理可行的決斷,是他善於在隱居中觀察現實社會錯綜複雜的矛盾,苦讀兵書,刻苦鑽研的結果。當時的襄陽,是一個政治、文化、經濟的交匯中心,天下謀士雲集於此,諸葛亮經常和這些有才之士討論天下形勢,交換各自看法,同時他又讀了《三才秘錄》、《兵法陳圖》等兵書,因此才具備了明察天下形勢的雄才大略。可見,正確的決斷,也要靠長期的知識積累和不斷地實踐。
善於養晦,隨機應變
荀攸自從受命軍師之職以來,跟隨曹操征戰疆場,籌劃軍機,克敵製勝,立下了汗馬功勞。平定河北後,曹操即進表漢獻帝,對荀攸的貢獻給予很高的評價。表中說道:“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封荀攸為陵樹亭侯。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下了一個《封功臣令》,對於有貢獻之臣論功行賞,又說道:“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是也。公達其次也。”可見在曹營眾多的謀臣之中,他的地位僅次於荀彧,足見曹操對他的器重了。後來,他轉任中軍師。曹操建魏時,任命他為尚書令。
荀攸有著超人的智慧和謀略,不僅表現在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中,也表現在安身立業、處理人際關係等方麵。他在朝20餘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複雜關係,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敗之地。三國時代,群雄並起,軍閥割據,大大小小無計其數。以臣謀主、盜用名僭號的事情屢有發生。更有一些奸佞小人,專靠搬弄是非而取寵於人。在這樣風雲變幻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固然以愛才著稱,但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鐵腕人物,剪除功高震主和略有離心傾向的人,卻從不猶豫和手軟。荀彧身為第一號謀臣,因為死保漢室而不支持曹操做魏公,一樣被逼迫自殺,別人又當如何呢?荀攸則很注意將超人的智謀應用到防身固寵、確保個人安危的方麵,正如史書所載“攸深密有智防”。
那麽,荀攸是如何處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話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這一特別的謀略:“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可見荀攸平時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內對外,對敵對己,迥然不同,判若兩人。參與、謀劃軍機,他智慧過人,連出妙策;迎戰敵軍,他奮勇當先,不屈不撓。但他對曹操、對同僚,卻注意不露鋒芒、不爭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勞盡量掩藏起來,表現得總是很謙卑、文弱、愚鈍、怯懦。有一件事很能說明問題,他的姑表兄弟辛韜曾問及他當年為曹操謀取袁紹冀州的情況,他卻極力否認自己的謀略貢獻,說自己什麽也沒有做。荀攸作為曹操的重要謀士,為曹操“前後凡畫奇策十二”,史家稱讚他是“張良、陳平第二。”但他本人對自己的卓著功勳卻是守口如瓶、諱莫如深,從不對他人說起。據說荀攸的奇謀妙計隻有鍾繇知道,原準備著成一書,但未完而死。荀攸20年從征謀劃之策也就未能傳之於世,實為可惜。
荀攸與曹操相處20年,關係融洽,深受寵信。從來不見有人到曹操處進讒言加害於他;也沒有在一處得罪過曹操,或使曹操不悅。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從征孫權的途中善終而死。曹操知道後痛哭流涕,說:“孤與荀公達周遊二十餘年,無毫毛可非者。”對他的品行,更是推崇備至,“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子稱‘晏平仲美與人交,久而敬之’,公達即其人也。”被曹操讚譽為謙虛的君子和完美的賢人,這都是荀攸以智謀而明哲保身的結果。
劉備大義滅親斬義子
劉備做了一件讓人大吃一驚的事。自己的兒子說殺就給殺了。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關羽被困麥城,廖化闖出重圍到上庸求救,上庸守將是劉封和孟達,劉封欲發兵相救,卻被孟達勸住了。
關羽遇害後,廖化深恨二人,劉備更是大怒不止,一定要捉二人問罪。孟達害怕投降了魏國,諸葛亮想出了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可派劉封進兵,去擒孟達,令二虎相鬥,不管劉封勝敗,必回成都,然後再行處理,劉備應允。孟達在襄陽見劉封來攻打,派人致書信招降劉封。
劉封見書信大怒道:“賊人誤我叔侄之義,又離間我父子之親,使我為不忠不孝之人。”於是扯碎書信,斬其使者,引軍前來鏖戰。
孟達知劉封扯書斬使,頓時大怒,領兵出迎。怎奈劉封鬥不過孟達,又加之徐晃、夏侯尚左右夾擊,大敗而歸。
劉封回到了成都,麵見劉備,大哭不止,細奏前事。劉備怒道:“你有何麵目來見我!”
劉封哭著說道:“叔父之難,非兒不救,因孟達諫阻的原因。”
劉備更加憤怒:“你自己吃飯穿衣,非土木偶人!如何聽信讒賊所阻!”命左右推出斬首。劉備殺了劉封後,聽說孟達寫信招降,劉封毀書斬使的事,心中很後悔。這就是劉備殺劉封的經過。
雖說劉封不是自己的親兒子,卻也是劉備主動要收劉封為義子的。況且當時劉備還在難處,這就說明劉備與劉封既有父子之名,又有父子之實。
其實,如果細細推敲,劉備的這一驚人舉動,是有一定的目的。他殺劉封,對關羽有個交代,對張飛有個交代,對自己有個交代,更是對滿朝的文武百官有個交代。
滿朝的文武百官都在盯著劉備,兄弟情、父子義,如何處理這件事將直接關係到劉備與滿朝文武百官的關係,劉備還是把劉封給斬了。所以此次劉備失去的是義子,得到的卻是滿朝文武百官的擁護。
說劉備是梟雄,一點不假,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此。他深知作為一個領導者,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進而影響到整個大局,所以要正軍紀,首先要正自己。於是,他對家人、對親戚毫不客氣。
論功時親屬不作為優先考慮的對象,行罰時先拿沾親帶故的開刀。不管是摔阿鬥,還是“兄弟如手足”,他都有一個目的,去感動人,因此,關羽、張飛、趙雲等拚死效命,諸葛亮鞠躬盡瘁。當劉封用不救關羽是“孟達諫阻”為理由時,劉備還是不為所動毅然殺之。
劉備大義滅親,既贏得了人心,又嚴肅了軍紀,可謂既“指桑”、又“罵槐”,實在是一舉兩得,既讓忠臣拚死效命,也給有不良思想的人敲敲警鍾。因此,他能夠贏得眾人的擁戴也就不足為怪了。
田單離間燕樂毅
《史記·樂毅列傳》與《史記·田單列傳》中,田單利用燕惠王多疑猜忌心理,故意投靠假象,使樂毅失去了燕惠王的信任,被剝奪了軍權。
樂毅,他的祖先叫樂羊。樂羊曾擔任魏文侯的將領,他帶兵攻下了中山國,魏文侯把靈壽封給了樂羊。樂毅很賢能,喜好軍事,趙國人曾舉薦他出來做官。
燕國昭王先禮尊郭隗借以招攬天下賢士。樂毅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國,向燕昭王敬獻了禮物表示願意獻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為亞卿,他擔任這個職務的時間很長。諸侯們認為齊湣王驕橫暴虐對各國也是個禍害,都爭著跟燕國聯合共同討伐齊國。燕昭王動員了全國的兵力,派樂毅擔任上將軍,趙惠文王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樂毅於是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在濟水西邊打敗齊國軍隊。燕國軍隊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隻有菖和即墨沒有收服。這時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兒子立為燕惠王。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了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造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隻兩個城邑罷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來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故意拖延時間姑且留在齊國,準備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憂的,隻怕別的將領來。”
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並召回樂毅。
田單揚言說:“我最怕的是燕軍把俘虜的齊國士兵割去鼻子,放在隊伍的前列,再和我們交戰,那即墨就必然被攻克。”燕軍聽到這話,就照此施行。城裏的人看到齊國眾多的降兵都被割去了鼻子,人人義憤填膺,全力堅守城池,隻怕被敵人捉住。田單又派人施反問計說:“我很害怕燕國人挖了我們城外的祖墳,侮辱了我們的祖先,這可真是讓人寒心的事。”燕軍聽說之後,又把齊國人的墳墓全部挖出,並把死屍焚燒殆盡。即墨人從城上看到此情此景,人人痛哭流涕,都請求出城拚殺,憤怒的情緒增長十倍。齊國田單後來與騎劫交戰,結果在即墨城下把騎劫的軍隊打得大敗,接著輾轉戰鬥追逐燕軍,向北直追到黃河邊上,收複了齊國的全部城邑,並且把齊襄王從莒邑迎回都城臨淄。
田單利用離間計,造謠生事,無中生有,利用燕國君臣不和,給了燕惠王一個假象:齊國更懼怕除樂毅以外的其他將領,實際上他們是怕樂毅繼續擔任燕軍將領而滅國,最終離間成功,樂毅被撤;為了鼓舞自己軍隊的士氣,他又在軍隊內部造謠,結果激發了齊軍旺盛的鬥誌。
田單的兩次離間術都是為了此方的利益,而損害彼方的利益,這正是《鬼穀子》的“成於事而合於計謀”的典型應用。為了達到目標,可以無所顧忌的使用“反忤離間術”。
鴻門宴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項羽、劉邦成了反秦的主力。起義軍約定,由劉邦領兵向西進攻;項羽往北進軍救趙,然後各自向鹹陽進發,誰先到鹹陽誰就稱王。結果項羽雖然消滅了秦軍的主力,劉邦卻先到了鹹陽。項羽大怒:“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消滅了秦軍主力,劉邦不費吹灰之力卻占據鹹陽稱王,不殺劉邦難消我心頭之恨。”於是率領四十萬大軍駐紮在鴻門,準備第二天進攻劉邦。
項羽有個叔父叫項伯,和劉邦的謀士張良關係很好,連夜跑到劉邦軍中,把項羽要進攻的消息告訴了張良,並勸他趕快逃走。張良聽了,反勸項伯與他去見劉邦。劉邦當時隻有十萬軍隊,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他對項伯說:“我正在清理關中的戶口和財產,是等待項將軍來接收,根本沒有獨占關中的野心,請您能在項將軍麵前說明我的意思。”在張良的幫腔下,項伯與劉邦結成了親家,答應勸說項羽,並與劉邦約定第二天清早就去見項羽。當夜,項伯就把讓邦的話轉告了項羽,終於使項羽改變了進攻劉邦的決定。
第二天大清早,劉邦帶著張良、樊噲等將士一百多人來到鴻門,拜見項羽。項羽設宴招待劉邦,範增和項伯作陪。劉邦一見項羽就說了許多賠罪的話。項羽是個胸無城府的人,就相信了劉邦,還有些感謝劉邦替他打下鹹陽呢。
謀士範增看到項羽去掉了殺劉邦的想法,又和劉邦稱兄道弟,心裏很著急。因為他知道劉邦野心很大。範增連續把玉玦舉了三次,看著項羽,示意他殺了劉邦,項羽假裝沒有看見。於是範增召來項莊,暗暗吩咐他以舞劍為名,殺了劉邦。項莊立即走進軍賬,舞起劍來,慢慢地接近了劉邦。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項伯說:“舞劍要成雙,我和項莊對舞一番。”說罷,拔出劍對舞,幾次擋住了項莊刺向劉邦的劍。張良看到情勢危急,趕緊從帳外把樊噲叫了進來。樊噲頭發上豎,目眥嘴裂,拿著劍盾怒氣衝衝地站在項羽麵前。項羽聽說他是劉邦手下第一勇士樊噲,不禁稱讚:“真是個壯士!”就賞賜給他一鬥酒和一隻生豬肩。樊噲一麵吃生肉、喝酒,一麵陳述劉邦的功勞,並指責他殺劉邦是不對的。項羽聽得啞口無言,隻好請樊噲坐下。劉邦乘此機會,借口要上廁所,溜出軍賬,單身獨騎跑了。
劉邦走後,範增氣衝鬥牛,當即取過玉鬥,扔在地上,拔劍砍破,恨恨地說:“唉,這小子不足以與他為謀!將來奪取天下的,必定是沛公,我們都會成為他的俘虜。”鴻門之宴後,劉邦經過幾年奮鬥,終於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王朝。
項羽雖有萬夫莫敵之勇,但他卻有猶柔之仁,在“鴻門宴”上,項羽的謀士範增派項莊舞劍,用意就是乘機殺死劉邦,並多次向項羽示意,可是項羽沒有及時做出決斷,在當時隻有劉邦與他爭奪天下的情況下,他卻在絕好的機會下放走了劉邦,讓劉邦逃走,以致最後成為項羽的勁敵,項羽最後兵敗自刎。鴻門宴是項羽殺死劉邦最佳的時機,當時劉邦處於絕對的弱勢,但項羽一時的感情用事,猶豫不決,沒有做出決斷,導致了劉邦的出逃成功,最終在垓下之戰中自刎身亡。
偷虎符搬救兵
秦國大軍伐趙,趙國連忙向魏、楚求救。楚國大將黃歇率領八萬軍馬馳援趙國,與此同時,魏國也派晉鄙將軍帶兵十萬援助趙國。
一聽說楚、魏兩國發兵救趙,秦昭襄王親自跑到邯鄲來督戰。為了瓦解三國聯盟,秦王派人威脅魏王說:“秦軍攻趙,很快就能攻下。諸侯中有誰敢去救援趙國,我就在攻破趙國後去攻打它!”魏王被秦王的威脅嚇住了,連忙派人去追晉鄙,叫他就地安營紮寨,不再前進。於是晉鄙就在鄰城紮下營盤,按兵不動。
趙國派使者去魏國催促進軍。魏王想進軍,怕秦國怪罪;不進軍吧,又怕得罪趙國,隻好不進不退、坐城觀望。趙孝成王叫平原君給魏國公子信陵君魏無忌寫信告急。因為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兩家是親戚。
信陵君接到信,三番五次央告魏王命令晉鄙進軍。魏王始終不鬆口。信陵君無可奈何,決定帶領下屬和三千門客前去救趙。
臨行之時,信陵君去向他的好友侯贏告辭。侯贏知道了他的打算,勸告說:“你這點人去趙國打秦兵,不過是白白送死!”
信陵君歎息說:“我也知道這樣去的結果,但我別無辦法呀!”
侯贏對信陵君說:“我看有辦法。你想想,魏王不是很寵愛如姬嗎?你從前不是曾經幫助過如姬?”侯贏的話,使信陵君想起一件往事:當年,如姬的父親被人暗殺。如姬纏著魏王要捉拿凶手,替父報仇。魏王花了三年時間也沒捉到凶手。結果還是信陵君手下的門客,找到凶手,替如姬報了仇。侯贏接著說:“如姬對你的幫助,非常感激。你現在找她,要她幫你把楚王臥室裏的兵符拿出來。你憑兵符,就可以調動晉鄙的十萬大軍,讓它同秦軍作戰。”
信陵君馬上派人去同如姬商量,如姬一口答應。當天夜裏,趁魏王熟睡,如姬盜來兵符,交給了信陵君。
信陵君得了兵符,再一次去向侯贏告別。侯贏把一個名叫朱亥的大力士推舉給信陵君,說:“你到鄰城去,晉鄙不服調遣,我這個朋友朱亥,會對你大有幫助。”
信陵君帶著朱亥和門客,連夜趕到鄰城,闖進魏軍軍營。見了晉鄙,信陵君舉起兵符,假傳魏王命令,要晉鄙交出兵權。晉鄙接過兵符,驗明是真,但仍覺得不可輕信,說:“事關重大,我需麵見魏王,才能照辦。”站立一旁的朱亥,早就忍耐不住,大喝一聲:“你不服從魏王命令,該當何罪?”
晉鄙正要答話,朱亥從袖子裏抽出一個四十斤重的大鐵錘,向晉鄙砸去。晉鄙頓時腦漿迸裂,一命歸西。
信陵君拿著兵符,號令全軍,說:“父子都在軍中,父親可以回去;凡是獨子,都回去照顧父母;剩下的人,跟我一起去援救趙國!”當下,信陵君選出八萬精兵,飛速向邯鄲奔去。魏國士兵在信陵君的指揮下,勇猛殺向秦軍兵營。
邯鄲城內的平原君,見魏國救兵來到,親自率領由三千人組成的敢死隊,搖旗呐喊著衝殺出城。
秦將既沒有防備魏國軍隊的突然進攻,更沒有料到邯鄲城內的趙國軍隊會衝出城來。腹背受敵的秦軍,一片混亂,倉惶抵抗了一陣便全軍潰散。秦將帶領殘兵敗將向西逃跑,留下的兩萬秦軍全被俘虜。
信陵君竊兵符率魏軍救邯鄲,勞苦功高。趙孝成王和平原君十分感激,親自到城外歡迎他。
你來我往說割地
秦軍在長平進攻趙軍,並殲滅了它,便收兵回到秦國。憑借勝利的機會派人到趙國索取六城之地作為媾和的條件,趙國尚未打定主意。
樓緩不久前才從秦國回到趙國。趙王就與樓緩商量這件事,問他:“割城給秦國與不割地給它,哪個更有利些?”
樓緩假意推讓,說:“這件事情,我是不可以參與意見的。”
趙王說:“事理固然如此,但您還是談談自己的看法吧。”
樓緩就說:“大王您可能也聽說過公甫文伯的母親這個人吧,公甫文伯在魯國做官,因病而死,家中的婦女為他自殺殉情的達十六人。他母親聽說後,就不肯哀哭。管家說,‘哪裏有兒子死了母親不哀痛哭泣的呢?’他母親說:‘孔子,是魯國的賢人,可是孔子被逐出魯國時,公甫文伯卻沒有跟隨他。如今他死了倒有十六個女人為他殉情。像這樣的人,是對賢人看得輕,而對女人看得重的人。’這些話,如果從母親的角度說出來就是一位賢明的母親,可如果以女人的身份講出來,那就不免是一位妒忌的女人了。所以同樣一句話,從不同人口裏說出來,表現的內心世界也就不同。
“現在我剛從秦國來到趙國,如果說不要割城給秦,那顯然不是好主意;如果說割給秦國吧,又擔心大王您會認為我是替秦國著想,因此不敢回答您的問題。如果真的讓我替大王您謀劃的話,不如割城給秦國。”
趙王說:“好吧。”
虞卿聽說了這件事,就去謁見趙王,趙王把樓緩說的話告訴了虞卿。虞卿說:“這完全是花言巧語而已!”
趙王問道:“怎麽講?”
虞卿反問道:“秦國這次進攻趙國,是因為疲憊不堪的原因撤的軍?還是尚有力量進攻,因為愛護大王您才停止進攻的呢?”
趙王回答說:“秦國進攻我國,總是不留哪怕一點點力氣的。這次一定是它們因為疲憊才收兵回去的。”
虞卿說:“秦國進攻以他們的力量尚無法奪取的地方(趙國),疲憊不堪因而收兵。大王您又要把秦國力不能及的城邑奉送給秦國,這無疑是幫助秦國攻打自身的作法!如果明年秦國再來進攻趙國,大王您拿哪裏挽救趙國呢?”
趙王又把虞卿的話告訴了樓緩,樓緩說:“虞卿能夠全麵掌握秦國進攻的能力所能達到的地步嗎?如果確實知道秦國的力量不足以奪取趙國的土地,那麽彈丸大的地盤也不能送給秦國。假如明年秦國再來進攻,大王您能說不割讓腹地給秦國就可以媾和嗎?”
趙王就問:“如果聽了你的話,割讓城邑給秦國,你能保證秦國明年一定不會進攻趙國嗎?”
樓緩回答:“這個我不能打保票。從前,三晉都與秦國交好,互相友善相處。如今秦國放過韓、魏兩國隻進攻大王您,一定是您侍奉秦國的程度不如韓、魏兩國嗬。現在,我為您著想,調解平息因為趙國違背盟約而引起的攻伐,以但讓秦、趙兩國開放關禁,互相通商,友好往來,使趙國侍奉秦國的程度能趕上韓、魏兩國。如果到明年大王您還不能水信於秦國的話,說明您侍奉秦國仍然落到了韓、魏兩國的後麵這就是我不敢打保票的原因嗬!”
趙王又把樓緩的主意告訴了虞卿,虞卿說:“樓緩說‘如果不與秦國講和,明年秦國再來進攻,能不把腹地城邑割給秦國然後講和嗎?’如果現在與秦國講和,樓緩又不能保證秦國明年不來進攻趙國,那麽即使割了城邑,又會有什麽好處呢?明年秦國又來進攻,再割讓以他們的力量不能奪取的土地去講和,這是自取滅亡的辦法呀!最好是不要與秦講和、秦國軍隊雖然擅長攻堅,可未必能攻下六個城邑;趙國防守力量有限,也不至於把六個城邑全部失去。秦國久攻不下,就會疲憊不堪,收兵回撤,我們以五個城邑的地方就可以聯合諸侯們共同攻擊疲憊的秦國,這是我們即便送五個城邑給渚侯,卻又可以從秦國得到補償的好辦法。我國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這與割地削弱自身而使秦國強大的辦法相比.哪個好呢?
“現在樓緩卻說‘秦國之所以與韓、魏友善卻又進犯趙國,一定是大王您侍奉秦國的程度不如韓、魏’。這分明是要讓大王每年以六個城邑去貢奉秦國。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眼睜睜地看著土地被割完。明年秦國再來要求割地,大王您是給還是不給?不給吧,就會前功盡棄反而惹來秦國這股禍患;給了吧,我們就沒有土地可以自存了。常言道:‘強國擅長進攻,而弱國卻不能自己保護自己。’如今靜坐聽命於秦,秦兵不經勞苦就可以得到許多土地,這是使秦國強大趙國削弱的作法。割讓越來越衰弱的趙國的土地去補充越來越強大的秦國。我想這樣的割讓是沒有止境的。況且秦國是像虎狼一樣的國家,不講究禮義,他們對土地的要求無法滿足,但大王您的土地卻是有限的,如果用有限的土地,去供給沒法滿足的要求,發展的趨勢就是趙國必然滅亡!所以我才說:‘樓緩的話是花言巧語。’大王您千萬不能割地給秦國。
”趙王說:“好吧。”
樓緩聽說這件事後,去進見趙王,趙王再次把虞卿說的話講給樓緩聽。
樓緩說:“事情不是這樣的!虞卿隻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秦國與趙國結怨攻伐,其他諸侯國為什麽會那樣高興呢?他們都說:‘我們將要依附強國進攻弱者。’現在趙國軍隊被秦軍擊潰,諸侯們祝賀戰爭勝利的使節一定雲集在秦國。所以不如快點割地給秦國要求講和,即使諸侯們迷惑不解,又取得秦國的歡心。不這樣做,諸侯會趁秦國憤怒與趙國新敗的機會,起兵瓜分趙國,趙國自己都麵臨滅亡,還怎能圖謀攻擊秦國呢?大王您就按我這個想法決斷吧,不要再與別人商量了!”
虞卿聽說後,又去謁見趙王,說:“趙國危險了!樓緩這家夥是在為秦國服務。趙國軍隊被秦軍擊敗,又要割地給秦以求媾和,這隻能使諸侯們對我國產生懷疑,又怎麽能求得秦國的歡心呢?這難道不是在諸侯麵前大肆張揚趙國的虛弱嗎,況且我說不要割地給秦,也不是隻要求不割地而已。秦國向大王索取六個城邑,大王可以用五個城邑賄賂齊國。齊國是秦國的死對頭,得到大王的五個城邑,然後兩國合力共同西進攻秦,齊國一定會聽從大王,而且還等不到咱們把話說完。這樣,大王您一舉可以使趙、齊、秦三國結好媾和,趙國與秦國的處境也完全變換了!”
趙王稱讚:“妙計”。於是,派虞卿為使節去齊國拜見齊王,共同策劃攻秦事宜。
虞卿還沒有返回趙國,秦國要求媾和的使節已經到了趙國。樓緩聽說以後,馬上逃出了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