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符言”,即是傳達給君王的格言。本篇講的是作君王的奧義,君王應該具備的權術,實際上是為君主治國平天下指出的修養之術。鬼穀子先生為君主提出了幾條必須遵循的策略,如要善於聽取不同意見,洞悉一切事理真相,賞信罰正等等,這些策略在曆代統治者統禦天下過程中都得到體現,而且效果也極其明顯。

之一

【原文】

安徐正靜,其被節無不肉。善與而不靜,虛心平意,以待傾損。有主位。

【譯文】

人的修養能夠達到安詳從容正直沉靜,那麽就能達到從容自如的境界。善於結交而不沉靜,要內心謙虛,意誌平和,以防備傾覆失敗。以上主位。

【事典】

馬謖失街亭

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後,又經過兩年準備,公元227年冬天,就帶領大軍駐守漢中。因為漢中接近魏、蜀的邊界,在那裏可以隨時找機會進攻魏國。離開成都的時候,他給後主劉禪上了一道奏章,要後主不要滿足現狀,妄自菲薄;要親近賢臣,疏遠小人;並且表示他決心擔負起興複漢朝的責任。這道奏章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出師表》。

過了年,諸葛亮采用聲東擊西的辦法,傳出消息,要攻打郿城(今陝西眉縣),並且派大將趙雲帶領一支人馬,進駐箕穀(今陝西褒城北),裝出要攻打郿城的樣子。魏軍得到情報,果然把主要兵力去守郿城。諸葛亮趁魏軍不防備,親自率領大軍,突然從西路撲向祁山(今甘肅禮縣東)。蜀軍經過諸葛亮幾年嚴格訓練,陣容整齊,號令嚴明,士氣十分旺盛。自從劉備死後,蜀漢多年沒有動靜,魏國毫無防備,這次蜀軍突然襲擊祁山,守在祁山的魏軍抵擋不了,紛紛敗退。蜀軍乘勝進軍,祁山北麵天水、南安、安定三個郡的守將都背叛魏國,派人向諸葛亮求降。

那時候,魏文帝曹丕已經病死。魏國朝廷文武官員聽到蜀漢大舉進攻,都驚慌失措。剛剛即位的魏明帝曹叡比較鎮靜,立刻派張邰帶領五萬人馬趕到祁山去抵抗,還親自到長安去督戰。諸葛亮到了祁山,決定派出一支人馬去占領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南),作為據點。讓誰來帶領這支人馬呢。當時他身邊還有幾個身經百戰的老將。可是他都沒有用,單單看中參軍馬謖。

馬謖這個人確是讀了不少兵書,平時很喜歡談論軍事。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來,他就談個沒完,也出過一些好主意。因此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劉備在世的時候,卻看出馬謖不大踏實。他在生前特地叮囑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能派他幹大事,還得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諸葛亮沒有把這番話放在心上。這一回,他派馬謖當先鋒,王平做副將。

馬謖和王平帶領人馬到了街亭,張邰的魏軍也正從東麵開過來。馬謖看了地形,對王平說:“這一帶地形險要,街亭旁邊有座山,正好在山上紮營,布置埋伏。”王平提醒他說:“丞相臨走的時候囑咐過,要堅守城池,穩紮營壘。在山上紮營太冒險。”馬謖沒有打仗的經驗,自以為熟讀兵書,根本不聽王平的勸告,堅持要在山上紮營。王平一再勸馬謖沒有用,隻好央求馬謖撥給他一千人馬,讓他在山下臨近的地方駐紮。

張邰率領魏軍趕到街亭,看到馬謖放棄現成的城池不守,卻把人馬駐紮在山上,暗暗高興,馬上吩咐手下將士,在山下築好營壘,把馬謖紮營的那座山圍困起來。馬謖幾次命令兵士衝下山去,但是由於張邰堅守住營壘,蜀軍沒法攻破,反而被魏軍亂箭射死了不少人。魏軍切斷了山上的水源。蜀軍在山上斷了水,連飯都做不成,時間一長,自己先亂了起來。張邰看準時機,發起總攻。蜀軍兵士紛紛逃散,馬謖要禁也禁不了,最後,隻好自己殺出重圍,往西逃跑。

王平帶領一千人馬,穩守營盤。他得知馬謖失敗,就叫兵士拚命打鼓,裝出進攻的樣子。張邰懷疑蜀軍有埋伏,不敢逼近他們。王平整理好隊伍,不慌不忙地向後撤退,不但一千人馬一個也沒損失,還收容了不少馬謖手下的散兵。

街亭失守。蜀軍失去了重要的據點,又喪失了不少人馬。諸葛亮為了避免遭受更大損失,決定把人馬全部撤退到漢中。諸葛亮回到漢中,經過詳細查問,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於馬謖違反了他的作戰部署。馬謖也承認了他的過錯。諸葛亮按照軍法,把馬謖下了監獄,定了死罪。諸葛亮殺了馬謖,想起他和馬謖平時的情誼,心裏十分難過,把馬謖的兒子照顧得很好。

諸葛亮認為王平在街亭曾經勸阻過馬謖,在退兵的時候,又用計保全了人馬,立了功,應該受獎勵,就把王平提拔為參軍,讓他統率五部兵馬。諸葛亮對將士們說:“這次出兵失敗,固然是因為馬謖違反軍令。可是我用人不當,也應該負責。”他就上了一份奏章給劉禪,請求把他的官職降低三級。

劉禪接到奏章,不知該怎麽辦才好。有個大臣說:“既然丞相有這個意見,就依著他吧。”劉禪就下詔把諸葛亮降級為右將軍,仍舊辦丞相的事。由於諸葛亮賞罰分明,以身作則,蜀軍將士都很感動。大家把這次失敗當作教訓,士氣更加旺盛。這年冬天,諸葛亮又帶兵殺出散關,包圍了陳倉,殺了一個魏將;第二年春天,又出兵收複武都、陰平兩個郡。後主劉禪認為諸葛亮立了功,下了一道詔書,恢複諸葛亮的丞相職位。

恭敬謙虛才能得大勢

鄭同到北方去謁見趙王。趙王問他:“您是南方的博學之士,來這裏有何見教?”

鄭同回答:“我是南方草澤山野的賤民,有什麽可值得大王詢問的呢?盡管如此,既然大王已經召見了我,我又怎麽能不回答大王的問題呢?我年輕的時候,父親曾經教給我兵法。”

趙王說:“我不喜歡兵法。”

鄭同聽了這話,就拍著兩手仰頭大笑,他說:“兵法本來就是天下最狡詐的人喜歡的東西嘛!我原本就知道大王您不可能愛好它。我早先也曾用兵法遊說過魏昭王,昭王也說:‘我不喜歡。’我就說:‘大王您的作法能和許由一樣嗎?許由並沒有世俗的名利牽累,所以不接受堯的禪讓;可現在大王已經接受了先王遺留的江山,您還想不想讓祖先的靈魂安生、國家的領土不被侵占,社稷之神得到祭祀呢?’魏昭王說:‘那是當然的。’現在,如果有人帶著隨侯明珠、持丘出產的玉環和上萬黃金的財寶,一個人在野外露宿,自身並不像孟賁、成荊、慶忌那樣威猛無敵,又沒有準備強弓利箭用來防禦,那麽不超過一個晚上,就會被人害死的!如今有強大而且貪婪的鄰國以大軍壓迫大王的邊境,索要大王的疆土。曉之以理、動之以義,它們都不會聽從,在這樣的情況,大王您如果沒有攻防戰守的器具,又用什麽去抵禦它們呢?大王您如果不講求用兵的策略,那麽鄰國的野心就會得逞。”

趙王聽得坐不住了,探身說:“您講兵法吧!我恭敬地昕從您的教導。”

之二

【原文】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慮者,則無不知。輻湊並進,則明不可塞。有主明。

【譯文】

眼睛要明亮,耳朵要敏銳,心智要敏捷。以天下人的眼光去看,那麽沒有什麽不能看見;以天下人的耳朵去聽,那麽沒有什麽不能聽見;以天下人的胸懷去思考,那麽無所不知。如果天下人心聚於一處,像車輪聚於軸心一樣,那麽眼光就不會被蒙蔽。以上主明。

【事典】

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楚莊王是戰國時楚國國君,在他即位的三年裏,從不過問朝政,日夜沉浸在狩獵與酒色歌舞之中,甚至貼出布告:“哪個膽敢向我提意見,立即斬首,毫不寬恕。”其時,鄰國不斷前來侵犯,國內的許多大臣也貪贓枉法,玩忽職守。一些忠於國事的大臣很是憂慮。可是,誰也不敢向他進諫。

大夫伍舉看到朝政日益腐敗,心中非常著急,冒死進宮求見莊王。此人個子不高,但語言機智而又風趣。他知道,如果直接向莊王提出看法,必然會碰釘子,便想了個巧妙的辦法。莊王好猜謎語,他就給莊王準備了一個謎語。

伍舉來到宮中,隻見莊王左右擁抱著美女,周圍排列著樂隊,正在調笑飲酒。莊王看見伍舉來了,笑著說:“你是來喝酒的,還是來聽音樂的?”伍舉說:“都不是。我有一件事不明白,特地來請教大王的。”

莊王問:“什麽事?”

伍舉說:“附近山上飛來一隻大鳥,已經三年不飛也不叫,不知是什麽原因,也不知道這是隻什麽鳥?”莊王說:“這不是一隻平凡之鳥。它三年不飛,一飛必定衝上九重雲霄;它三年不叫,一叫就會驚人。你去吧,你的意思我已經明白了。”

可是數月之後,莊王仍不改逸樂故態,荒**無度的生活更加嚴重。大夫蘇從認為這樣繼續下去,後果將不可收拾。他決心不用伍舉的委婉方式,進宮直截了當地勸說莊王。

莊王說:“你沒有見到我頒布的命令嗎?”

蘇從說:“見到過。我身為國家的重臣,享受著優厚的待遇。如果貪生怕死而不敢指出君王的過失,那不是忠臣。如果我的死能促使君王清醒過來,那我願意去死。”

此語一出,楚莊王猛然起立,撤去歌舞樂隊,立即臨朝聽政。他從此重用伍舉及蘇從兩人,並經過調查核實,把在這三年中趁機營私舞弊的幾百名官員盡數清除,把忠於職守的幾百人予以提拔。莊王親政以後,政治清明,百姓高興。就在這一年,莊王興兵滅庸(今湖北竹山),不久又起兵攻宋,繳獲戰車五百輛之多。楚國勢力迅速強大起來。

優孟諫貴馬賤人

楚莊王酷愛養馬,把那些最心愛的馬,給它穿五彩豔麗的錦衣,給它住金碧輝煌的廳堂,給它睡設有帷幕的床,給他吃美味的棗肉。馬卻因太享受了,肥胖而死。

楚莊王命令全體大臣致哀,準備用棺槨裝殮,一切排場按大夫的葬禮隆重舉行。左右大臣紛紛勸諫他不要這樣搞,楚王非但不聽,還下了一道通令:“誰敢為葬馬向我勸諫的,一律殺頭。”

優孟聽說了,闖進王宮就號啕大哭。楚莊王吃驚地問他為什麽哭,優孟回答:“那匹死了的馬啊,是大王最心愛的。像楚國這樣一個堂堂大國,有什麽事辦不到的呢?卻隻用一個大大的葬禮來辦馬的喪事,未免太不像話。應使用國王的葬禮才對啊!”

楚莊王問:“照你看來,應該怎樣呢?”

優孟回答:“臣建議用雕花的白玉做棺材,用紅木做外槨,調遣大批士兵來挖個大墳坑,發動全城男女老弱來挑土。出喪那天,要齊國、趙國的使節在前麵敲鑼開道,讓韓國、魏國的使節在後麵搖幡招魂。建造一座祠堂,長年供奉它的牌位,還要追封它一個萬戶侯的諡號。這樣,就可以讓天下人都知道,原來大王把人看得很輕賤,而把馬看得最貴重。”

楚王這時終於恍然大悟,知道這是優孟在含蓄地批評他,便說:“我的過錯就這樣大嗎?好吧,那你說現在應該怎麽辦呢?”

優孟說:“事情好辦,依臣之見,請大王就以六畜來埋葬它,在地上挖個土灶作為槨,用銅鑄的大鼎作為棺,用薑棗作調理,下麵鋪上木蘭樹的皮,用粳米為祭品,用大火燉煮,埋葬在人的肚腸中。”

於是莊王就派人把馬交給主管膳食的大官,吩咐說:“不要讓天下人聽到貴馬賤人的事。”

之三

【原文】

德之術曰:“勿堅而拒之。”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位術,正靜其莫之極坎歟!有主聽。

【譯文】

接受聽言的方法:“不要堅持己見而拒絕對方。”采納進言民眾就會守衛君主,拒絕進言,就會阻礙君主視聽。山再高,仰望也可看到頂峰,水再深,也可測出深淺。神明之位,德術正靜迎之不見其前,隨之不見其後,哪裏能測量深淺呢!以上主聽。

【事典】

蘇代巧留甘茂

甘茂逃出秦國,而且準備前往齊國。剛出函穀關,就遇到了蘇代,便問:“您聽過江上處女的故事嗎?”

蘇代回答:“沒有聽過。”

甘茂就說:“江上處女聚會,有一女因為家中貧窮沒有蠟燭,處女們就商量,要把她趕走。那家中貧窮沒有蠟燭的處女即將離開時,對其他處女說道:‘我正因為沒有蠟燭,所以常常第一個來,打掃屋子,鋪設坐席。你們為什麽要吝嗇照亮四壁的餘光呢?把它賞賜給我,對你們又有什麽損失呢?我自認為對你們有幫助,你們為什麽要趕我走呢?’處女們商議了一下,認為她的話有道理,就留下了她。現在我因為沒有本事,被秦國驅逐出了函穀關,希望能為您掃屋子、鋪坐席,但願您不要趕我走。”

蘇代說:“好吧。讓我勸齊國重用您吧。”

於是,蘇代去遊說秦王,說:“甘茂是個有才能的人,並非庸碌無為之輩。他在秦國連續受幾代秦王重用。從散山、函穀關一直到豁穀,秦國的險阻要塞地形,他都了如指掌,一旦他利用齊國聯絡韓、魏兩國,回過頭來進攻秦國,確實對秦國十分不利。”

秦王問:“那怎麽辦呢?”

蘇代說:“不如帶上厚禮,以高位重金接他來秦國。他來了,您就把他囚禁在城裏,一輩子別讓他出來,諸侯國又如何圖謀秦國呢?”

秦王說:“好主意。”便任命甘茂為上卿,讓人帶著丞相的印綬去齊國迎請他。甘茂推辭不去。

蘇代又對齊王說:“甘茂,是個有才能的人。這次秦國任命他為上卿,派人攜帶相印迎請他。他因為感激大王的收留之恩,沒有去,希望能成為大王的臣子。現在大王準備如何安置他?大王如果不留下他,他一定不再感激大王。以甘茂的才能,如果讓他全權調度強大的秦國的軍隊,我們就不好再圖謀秦國了。”

齊王說:“有道理。”就拜甘茂為上卿,把他留在了齊國。

元禎設宴威震南蠻

南北朝時,北魏元禎膽氣過人,文武雙全,被任命為南豫州(今安徽壽縣一帶)刺史。當時,南豫州附近大胡山的少數民族常到附近州縣搶掠騷擾。進山圍剿,花費太大;聽任不管,又苦了百姓。元禎苦思良策,想起了古人講的“分威伏熊術”,便按計行事。先派人去大胡山請一些少數民族的頭領來赴宴,並請他們觀看射箭比賽。

元禎預先從侍衛中選出二十名神箭手,又讓一名死囚穿上軍服,混在其中。宴會開始後,傳令從兵士中隨便叫二十餘人來射箭比賽助興。少數民族一向自恃箭術高明而瞧不起漢兵射箭,於是頭領們都冷笑著準備看笑話。哪知漢兵們個個舉弓射出,箭箭中標,把那些頭目看得大驚。隻有最後那個囚犯,當然一箭也未中。元禎裝作大怒,喝道:“平時不多練,拖出去殺死!”頭領們一見元禎治軍這麽嚴,認為他手下軍士必定個個是射箭能手,心中十分害怕。元禎又預先提出十來個死囚,換上少數民族服裝,把他們押到遠處。在宴會間,一陣微風吹來,元禎嗅了嗅,說:“這風中有凶氣,必定是有歹人在搶掠侵擾。”又嗅了嗅說:“不遠,就在西南方十裏處,有十來個。”令快騎去捕,不一會兒果然抓來了那十多個穿了少數民族服裝的囚犯。元禎當著那些喝酒的少數民族頭領的麵,下令把那十來個“入侵者”殺掉。那些少數民族首領見元禎這般料事如神,心中畏服,自此,再也不敢帶人下山搶掠了。

元禎就這樣設計迷惑敵手,製造自己的威勢,嚇住了敵手。

之四

【原文】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賞賜貴信,必驗耳目之所見聞。其所不見聞者,莫不暗化矣。誠暢於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幹君?有主賞。

【譯文】

使用獎賞的原則貴在守信,使用懲罰貴在公正。獎賞貴在守信,一定要用耳聞目睹的事實來驗證。那些不能聽到或見到的,也在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發生影響。至誠在天下暢通,讓人民知曉,猶如有神明保佑一樣。哪還用擔心奸邪的人冒犯君主。以上主賞。

【事典】

善於處事,轉禍為福

在楚漢相爭的時候,楚王的著名將領季布率軍進攻漢王劉邦,經常使漢王劉邦受困,有幾次甚至使劉邦險些喪命。

項羽滅亡之後(公元前202年),高祖就懸賞千金捉拿季布,並且命令說對於收留、窩藏季布的人要夷其三族(即殺掉三族,關於三族,說法不一,一般指父族、母族、妻族),連坐其罪。

於是,天下官吏都積極地搜捕季布,季布無處可逃,就藏匿在濮陽的一位姓周的人家裏。周先生也不敢私自收留他,就將季布的頭發剃掉,用鐵環束在他的頸上,給他穿上毛布衣服,裝在喪車裏麵,連同他的仆人數十人,送到魯國賣給朱家。

朱家是當時有名的豪俠,交遊十分廣泛,也非常有勢力。

他當然知道這個人是季布,也知道不可能長期藏匿下去,於是,就在洛陽拜見汝陰侯(夏侯嬰)滕公,對他說:“臣下各為自己的主上效命。季布為項羽重用,為項羽賣力,那是他的職責。而且,項羽的臣子也沒有辦法一一都殺了。現在,皇上才剛剛取得了天下,單隻為了一己的私怨,要搜捕處罰他一人。為什麽要表現得讓天下人覺得皇上胸襟狹窄呢?況且以季布的才幹,被漢朝這樣嚴厲地搜捕,如此下去,他不向北逃亡胡地,就會向南逃亡越地。一個國家最忌諱的就是賢能英勇的人跑去幫助敵人,因為這樣,君王可能落得像楚平王被伍子胥鞭屍一般的下場。你何不找個閑暇的時候對皇上說明呢?”

滕公答應了。等到閑暇的時候,就照朱家的意思向高祖進言。高祖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於是就赦免了季布,並且召見了他,任命他為郎中。

當時的諸侯都讚美季布能夠將剛強的心性,變得這樣的柔弱;朱家也因此而名聞於當時,而其中得益最大的是劉邦,他以政治上的寬懷大度贏得了民心,使他的敵人不再以必死的決心對待他,劉邦因而順利地解決了建國初期的政治上的某些困難。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莊王是一位深有謀略智計的國君。有一次,楚莊王在平定令尹若敖氏的叛亂之後,非常高興,大宴群臣,他說:“我已經很久沒有喝酒了,今天破例,希望大家能喝個盡興。”一群文臣武將就放開豪飲,莊王也讓自己最寵愛的妃子許姬出來為大家斟酒,正在酒酣耳熱之際,忽來一陣大風,吹滅了堂上的蠟燭,這時,有一人趁天黑之際拉住了許姬的袖子,並捏她的手,調戲了她。許姬也靈機一動,順手把他帽子上的帽纓摘了下來。她把帽纓交給了莊王,告訴了他被人調戲的事。

莊王忽然大喊道:“且慢點蠟燭,今晚大家痛飲,不必穿戴整齊了,請把帽纓摘下來吧!”大家莫名其妙,也隻好稀裏糊塗地摘下帽纓。一直到飲酒完畢,莊王和許姬也不知是誰調戲了她。莊王對許姬說:“武將們是一群粗人,發了酒興,又見了你這樣的美人,誰能不動心,如果查出來治罪,那就都弄得沒趣了。”

後來,那位酒醉調戲許姬的人在戰爭中五次殺退敵人的進攻,救了楚莊王的性命。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沒有追究那位醉後調戲他的妻子的人,最後賴其拚死相救,才沒有死於戰陣之中,後世傳為佳話。但孟嚐君似乎不同。他不是像楚王那樣重視將領、愛護將領,而是**裸的“實用主義”.政治與人情之間的糾結,實在是難以理清。

孟嚐君的一個門人與孟嚐君的夫人私通。有人看不下去,就把這事告訴了孟嚐君:“作為您的手下親信,卻背地裏與您的夫人私通,這太不夠義氣了,請您把他殺掉。”孟嚐君說:“看到相貌漂亮的就相互喜歡,是人之常情。這事先放在一邊,不要說了。”

過了一年,孟嚐君召見了那個與他夫人私通的人,對他說:“你在我這個地方已經很久了,大官沒得到,小官你又不想幹。衛國的君主與我是好朋友,我給你準備了車馬、皮裘和衣帛,希望您帶著這些禮物去衛國,與衛國的國君交往吧。”結果,這個人到了衛國很受重用。

後來齊國、衛國的關係惡化,衛君很想聯合天下諸侯一起進攻齊國。那個與孟嚐君的夫人私通的人對衛君說:結心得死士。“孟嚐君不知道我是個沒有出息的人,竟把我推薦給您。我聽說齊、衛兩國的先王,曾殺馬宰羊,進行盟誓說,‘齊、衛兩國的後代,不要相互攻打,如有相互攻打者,其命運就和牛羊一樣。’如今您聯合諸侯之兵進攻齊國,這是您違背了先王的盟約,並且欺騙了孟嚐君啊。希望您放棄進攻齊國的打算。您如果聽從我的勸告就罷了,如果不聽我的勸告,像我這樣沒出息的人,也要用我的熱血灑濺您的衣襟。”衛君在他的說服和威脅下,終於沒有進攻齊國。

齊國人聽說了這件事後說:“孟嚐君可以說是善於處事、轉禍為福的人了。”

多多益善論用兵

相國安平君田單與趙奢交談,他說:“我並不是不喜歡將軍您的用兵策略,我不敬服的隻是將軍動用兵士太多這一點。您征發太多,就會影響百姓的農事活動,糧食也要從別國買入,遠距離輸送,不能保證軍隊供應,這是不攻自破、坐以待斃的辦法呀!我不會這樣做。我聽說過:上古帝王如有戰事,所使用的兵員不超過三萬人,便會使天下歸服。如今將軍您每次一定要憑借十萬乃至二十萬的大量兵員才能作戰,這就是我不敬服您的原因。”

趙奢不緊不慢地說:“看來您不僅僅是不通曉軍事謀略,您連如今的時勢都不了解嗬。那吳國的幹將之劍。加之於肉體可以宰殺牲畜,加之於金屬可以砍斷青銅器物。但是把它貼在柱子上擊打,就會斷為三截;放在石砧上擊打,就會碎成百片。現在用三萬兵力去對付強國的軍隊,無疑是‘擊柱’、‘擊石’的行為。況且那吳國的幹將之劍雖然鋒利,更難得的是如果劍脊不足夠厚,劍尖就無法刺入;劍麵不足夠薄,劍刃就無法斷物,可是即使具備這兩個特性,如果沒有劍環、劍刃、劍珥、佩帶的配合作用,就隻好手持劍刃去刺擊了;這樣的話,劍還沒有刺入,自己的手指就先被割斷了!

“您如果不擁有十幾、二十萬的兵力作為像劍環、劍珥這樣的附屬部分,隻想憑借三萬名精兵橫行於天下,怎麽能做得到呢?何況古代的天下分成很多個諸侯國。城邑最大的也隻不過方圓三百丈罷了,人口最多的也隻不過擁有三千多戶人家。在那種形勢下,用訓練有素的三萬軍隊去對付那些國家,又有什麽難處呢?如今,古代眾多的諸侯國已合並成為戰國七雄,它們可以召集數十萬兵力,打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如果這樣的戰爭持續幾個年頭,就又會出現你們齊國被燕攻破那樣的狀況。齊國動員二十萬兵力攻楚,戰爭持續了五年之久;趙國出動二十萬兵力滅中山,整整打了五年才告成功。假如說:現在齊、韓兩國勢力相當,又相互圍攻,有誰敢對我誇口,說他能用三萬兵力去援救這兩國呢?如今,方圓千丈的大城、戶口上萬的大邑到處都是。如果要求用三萬兵力去包圍方圓千丈的大城,恐怕連城的一個角都圍不住,至於用作野戰那就更加不夠了。您能拿這點兵力去幹什麽呢?”

田單聽罷,深深地歎了一口氣,說:“我確實比不上您高明呀!”

山河之險不可據

魏武侯同大臣們一起泛舟黃河之中,他讚歎道:“河山如此險要,難道不可以把它作為堅固的屏障嗎?”

王錯在旁邊坐著,他接著說:“這正是晉國之所以強盛的原因呀!如果能好好地修葺整治,就可以擁有成就霸道的基業!”

吳起對王錯說:“我們國君的話,會使國家處於危險之中,而你卻附和他,這是加重了危險呀!”

魏武侯聽了很不高興,問吳起道:“你說這話有道理嗎?”

吳起回答說:“河山險要,確實不能作為憑借。所以霸王的事業並不是從這裏成就的。從前,三苗居處的地方。左邊有彭蠡澤,右邊有洞庭湖,文山在南麵,衡山在北方,憑借如此險要的地勢,卻因為政治腐敗,也被大禹放逐他鄉;那夏桀的都城,左邊有天門的險阻,右邊有黃河、濟水阻隔。北方有廬、諸山,南方又有伊、洛諸水作屏障,有如此的險要可作依仗,可是其國內政治腐敗,所以湯就討伐並滅亡了它;殷紂王的都城,左邊有孟門,右邊瀕漳水釜水,前方襟帶黃河,背後依憑太行,有這樣的險阻,也是因為政治腐敗,被周武王討伐滅亡。況且您曾經親自跟隨為臣戰勝過那些敗降的城邑,那些地方的城牆並不是不高,民眾並不是不多,之所以被我們兼並,隻是由於政治昏庸而已。

這件事不是公叔痤糊塗了,而是魏惠王糊塗了。糊塗人最可怕之處,就是把不糊塗的人當成是糊塗人。

蘇秦鐵嘴說魏王

蘇秦為趙國組織合縱陣線,他遊說魏王說:“大王您的疆土,南方有鴻溝、陳、汝南、許、鄢、昆陽、邵陵、舞陽、新郭這些地方,東邊有淮、潁、沂、黃、煮棗、海鹽、無疏等地;西麵以長城為界;北方有河外、卷、衍、燕、酸棗等地,方圓上千裏;這些地方雖然不太著名,可是到處都是良田農舍,甚至連可用來放牧牲畜的空地都沒有。人口稠密,車馬眾多,白天黑夜行人來往,沒有休止的時候,與大部隊通過沒有什麽兩樣。我私下裏掂量,大王您的國家並不比楚國差。

“可是那些主張連橫的人給大王出主意,讓魏國和強大而又包藏虎狼之心的秦國結盟去侵略他國,一旦有了對國家不利的事,這些人卻不會受到損害,不肯為國家分憂。這些人借助秦國的勢力挾持自己的國君,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罪行了。況且魏國是諸侯國中的強國,大王您是各國諸侯中的明君賢主,可是如今卻有意向西朝拜侍奉秦國,自居為秦國東邊的臣屬之國,為秦王修築行宮,接受秦國的命服,為秦國助祭,我私下裏也為大王感到羞愧不安。

“我聽說越王勾踐用三千名殘卒擒殺吳王夫差於幹遂;周武王隻有士兵三千人,戰車三百乘,卻能在牧野擊敗商紂。這難道是因為他們的士兵眾多嗎?實在是因為能夠振奮起士卒的戰鬥力呀!我私下裏了解到大王的軍隊擁有武士二十萬人,蒼頭二十萬人,奮擊二十萬人,軍中雜役也有十萬人之多,有兵車六百輛,戰馬五千匹,這個數字超過越王勾踐和周武王他們太多了!可現在卻迫於大臣們的邪說,想要以臣子之禮侍奉秦國。

“大凡侍奉秦國必須首先割讓土地,派出人質,這樣一來,雖然沒有交戰,國家卻已有了損失。大臣中凡是主張侍奉秦國的,都是奸臣,而不是忠臣。作為臣子,主張割讓君主的疆土去求得外國的歡心,謀取暫時的效益而不顧嚴重的後患,損失國家利益成全個人名利,借重秦國的威勢挾持自己的君主,以便割地給秦,希望大王能仔細考慮這一切呀!《周書》上說:‘野草之蔓雖然孱弱,但仍然不屈地生長,你能把它怎樣?剛剛露出地麵的小樹,如果不拔掉它,很快就能長成作斧柄的材料。’您如果事前不考慮周全,等後來有了禍患,那又怎麽辦呢?

“大王您如果確實能聽從我的建議,六國建立合縱聯盟。一心一意共同對付秦國,肯定就不再有秦國這個禍患了。所以敝國的趙王,派我作為使者向大王貢獻並非高明的計謀,並進呈已擬定明確的合縱盟約,現在全聽大王您的決斷了。

魏王說:“我確實孤陋寡聞,還從來沒有領教過如此高明的教誨。如今您奉趙王的旨意前來開導我,我謹以魏國參與合縱聯盟。”

之五

【原文】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有主問。

【譯文】

一應知天時,二應知地利,三應知人和。四方上下、左右前後方位的關係也應知曉,還應知星運行到了何處。以上主問。

【事典】

結心得死士

李績於公元625年曾經兩次出擊突厥,為唐朝的邊防鞏固立下大功。當時,高宗為晉王,遙領並州大都督,太宗任李績為光祿大夫,並同時兼任並州大都督府長史。李績在並州前後共十六年,令行禁止,治理有方,頗有政績。太宗對他的評價甚高,曾對近臣說:“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臣良將軍守衛邊境,隻知道修築長城來防備突厥的侵擾,真是頭腦昏惑!我現在委任李績鎮守並州(在今山西太原),突厥畏懼他的威勢,遠遠逃避,邊境得保安寧,這豈不遠勝修築長城嗎?李績就是我的長城啊!”

公元641年(唐貞觀十五年),太宗征召李績回朝,拜為兵部尚書。李績尚未來得及到京城,大度設率騎兵八萬人南侵李思摩部落。太宗遂派李績為塑州(今甘塑縣)行軍總管,率輕騎三千追擊薛延施,直到青山(今甘肅環縣西),大破敵人,斬其名王一人,俘獲其首領,並俘虜五萬餘人。

當時,李績突然生病,醫生在處方中說,要用胡須燒成灰作藥引配方可治療李績的病,太宗聽說後,就把自己的胡須全都剪下來,為李績配藥。李績知道以後,深受感動,叩頭流血,哭著對太宗懇切地表示謝葸。太宗說:“你也是因為國家的前途著想,我應該感謝你,不必勞煩你深表謝意。”

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高宗被立為皇太子,太宗征調李績任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實際上是對李績的極大的信任,為李績的政治前途做好鋪墊。太宗對李績說:“我兒新登儲君之位。你原是他部下的長史,現在把太子宮的事委托給您,我的意思你應該明白。雖然委屈了您的官階、資曆,但責任重大,請你不要見怪。”李績當時感激涕零。

太宗曾在一次宴會上對李績說:“我將把太子托付給朝廷重臣,思來想去,覺得沒有比你更合適的人選了。你過去跟從李密時,不肯辜負李密托付,現在豈能辜負我的重托啊!”李績泣不成聲,咬破手指發誓,要竭忠盡職,輔佐太子。一會兒,李績因喝醉而睡著了,太宗就脫下自己的禦衣,給李績蓋在身上。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太宗臥病,對高宗說:“你對李績沒有恩惠,他就是想報答你也沒有理由。現在,我要責罰他,讓他離開京城。我死後,你要將他調回京城,授給他仆射的官職,他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會使他為你盡忠竭力。”於是太宗真的找了個借口將李績責出京城,任壘州都督。高宗即位後,當月即召李績拜洛州刺史,不久又加開府儀同三司,令同中書、門下,參與掌管國家的機密大事。當年又拜李績為尚書左仆射。完全如太宗臨終安排的一樣。

李績仍如太宗在世時一樣,兢兢業業,為國家屢建奇勳。後來,李績任遼東道行軍總管,征伐高麗,渡過鴨綠江,一直打到平壤,俘虜了高麗王高藏,將高藏獻於昭陵,洗雪了太宗征高麗失利的恥辱。

範雎的遠交近攻計

戰國後期,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推行法家“耕戰政策”,賞有功,獎耕作,充分調動了士兵、百姓的積極性,因而國勢大盛,大有奮並關東六國之勢,嚇得關東六國聯合起來,合眾弱以對付一強,這便是“合縱”之術。但是,這“合縱”聯合陣線並非鐵板一塊,而是各有打算,唯利為求,見利忘義。秦國瞅準了這一漏洞,便施展出“遠交近攻”的“運橫”策略,破壞六國合縱,散其聯合威勢,而各個擊破之。

出此計者是策士範雎。範雎是魏國人,受大夫須賈迫害,折臂摺齒,裝瘋賣傻,靠朋友幫助,逃出魏國,又躲過了善猜忌的國相穰候的搜查,終於來到秦國,瞅準機會,見到秦昭襄王。他分析了秦國地理上的優勢和軍事上的優勢,又分析了多年未能借此優勢取勝的原因是在於戰略上的錯誤。秦國不應去盲目攻打遠國,嚇得那些遠國向秦的近國求救,使它們都心懷恐怖,聯合起來,而是應執行“遠交近攻”策略,與遠國聯好,使它安於現狀,覺得我們對他鞭長莫及,遂苟且偷安,我們再去攻打近國,那遠國暫時又無威脅,故近國向它求救時,它也不會真賣力。這樣,我們就能散六國合縱的威勢,而各個擊破之,最終取得天下了。

秦昭襄王聽後大喜,堅定不移地執行這一策略,經過幾代努力,終於統一了全中國。

秦國遵從縱橫策士之計,破壞六國聯合之勢,轉不利局勢為有利局勢,就是采用了“散勢鷙鳥術”,瞅準六國聯合的縫隙去動手的。

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