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是鬼穀子關於獲取對方情報的一種方法。鬼穀子先生主張通過某種言辭或行動,使對方開口講話,然後從其言辭中判斷出真意。如有不清楚之處,再回過頭來探求,力爭探到實情。如果你能夠靈活地運用這種反應術,就猶如設餌釣魚、張網捕獸一樣,不費太多的周折,你就可以獲得自己的獵物,達到自己的目的。

之一

【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複以驗今;反以知古,複以知今;反以知彼,複以知己。動靜虛實之理,不合於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複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譯文】

古代以大道教化天下的聖人,是與無形的道共生的。回複觀察過去,再來檢驗現在;回複了解曆史,再來認識現實;回顧了解對方,再來弄清自己。動靜和真偽的道理如果與現實不相符合,就要回複曆史去探求。事情一定要通過反反複複的認識過程,這是聖人的主張,不能夠不認真考察。

【事典】

陳平奇計退匈奴

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與匈奴交戰。他聽說匈奴的單於冒頓在代穀,就打算進攻那裏。他派出使者前去察探,冒頓就把精壯的士兵和好馬藏了起來,隻剩下一些老兵和瘦馬。

派去的十幾個使者回來後,都說匈奴不堪一擊。高祖又派劉敬去出使匈奴。還沒有等劉敬回來,劉邦就帶領三十二萬大軍過了句注。

這時,劉敬回來了。他對高祖說:

“兩國交戰,都要誇耀自己的軍力來威攝對萬。臣到那裏,看到的都是老弱殘兵,這是暴露短處,埋伏奇兵的做法。臣以為不可以進攻。”

此時劉邦的大軍已經出發,他就大罵:

“你這是在動搖軍心。”並下令把劉敬關了起來。

漢軍所到之處,匈奴節節敗退。劉邦過於輕敵,帶領騎兵追擊敵軍,竟把大隊人馬丟在後麵。沒想到剛剛追到平城,便中了匈奴的埋伏,單於冒頓帶領精兵四十萬,把劉邦團團圍困在白登山上。後續部隊又被匈奴軍隊分頭阻擋在各要路口,無法前來解圍。

到了第四天,被圍困的漢軍糧草越來越少。傷亡的將士不斷增加,高祖開始坐立不安起來。

跟隨劉邦的陳平素來足智多謀。劉邦就對陳平說:

“我們被困在這裏,人困馬乏,一旦匈奴發起攻擊,情況就危急了。你總得想個辦法才好。”

陳平說:

“是漢皇陛下派來的。陛下讓我向天人表示敬意,並獻上一點心意。”使者說。

說著,他拿出珠玉和寶物。這些東西在燈光下熠熠閃光,照得閼氏眼睛都花了。

“臣聽人說,單於寵信閼氏。陛下如果能派出使者,按臣的辦法行事,匈奴就肯定會退兵。”

閼氏就是匈奴的王後。看來陳平是想走女人路線了。

劉邦依計而行。傍晚時分,一位漢使乘著夜色悄悄下山,來到了閼氏的營帳。

閼氏微微一笑:

“本來呢,這些東西早晚也都是我的。現在漢王被冒頓團團圍住,再過幾日,就不攻自降了。”

使者也微微一笑,

“未必。我們的皇帝自有妙法,會讓冒頓不戰而退。”

閼氏說:

“什麽妙法?說來聽聽,好嗎?”

使者從懷裏拿出一個卷軸,交給了閼氏:

“就是這個了。”

閼氏將信將疑,打開卷軸,哦,原來是一幅畫。畫上是一位絕世的女人。閼氏自以為美貌,但和畫上的美女相比,就顯得像是一隻烏鴉了。

她大驚失色:

“這是什麽人?”

使者說:

“這是大漢的絕世美女,本來陛下準備自己享用的。現在情況危急,冒頓又不肯退兵,大王情急之下,就讓小人把這幅畫拿給冒頓看,如果他肯退兵,這位美人就歸冒頓了。”

使者停了停:

“陛下知道閼氏素來被冒頓寵愛。如果有了這位美人,閼氏不知是否還會像以前一樣?但這實在是因為冒頓不肯退兵,隻好出此下策,對不起閼氏了。”

閼氏閉上眼睛,想像著冒頓和美人嬉戲的情形,頓時緊張起來。她對使者說:

“禮物我收下了,畫卷請你帶回去,再不要提起這件事。至於退兵的事,由我對冒頓說。”

送走了使者,她來到冒頓的營帳,對冒頓說:

“兩國的君主不宜相困。現在得到了漢朝的土地,最終也無法長住在那裏。再說,漢主也有神靈相助,不如就此講和,這才是上策。”

冒頓覺得她說得有理,再戰下去,雙方都有傷亡。就答應和漢皇講和。

劉邦回去後,放了劉敬,對他說:

“我後悔不聽你的話,被困在平城。我已經把前麵的十個人殺了!”

高祖封劉敬二千戶為關內侯,號為建信侯。向南經過曲逆時,高祖說:“好雄偉的縣城!我走遍天下,隻見過洛陽可以和它相比。”於是他又把陳平改封為曲逆侯。

拋磚引玉諫宣王

齊宣王下令修建一座占地超過一百畝,大堂上要設置三百座門的宮殿,一連修建了三年都沒有能夠成功。絕大多數的大臣都不敢勸阻,隻有春居對此憂心忡忡,總想找個合適的機會勸諫齊宣王。

有一天,齊宣王和大臣們談論君主的賢明問題。春居趁機問他:“楚王拋棄了先王的禮樂,音樂也因此而變得輕浮了,您說楚王能算賢明的君主嗎?”

“當然不能算!”齊宣王不假思索的就作出了回答。

春居又問:“楚國所謂的賢臣數以百計,卻沒有為此而勸諫楚王。您說,楚國有算得上賢臣的人嗎?”

“當然沒有!”齊宣王又肯定地回答道。

春居順水推舟又接著問:“現在大王您要修建的大宮室,占地超過了百畝,堂上還要設置三百座門,這樣豪華的大宮室一連修了三年都沒完工。大臣中沒有人敢勸阻。請問,大王您手下算得上擁有賢臣嗎?”

齊宣王麵帶羞愧之色,遲疑了一下,說:“當然也沒有!”

春居拱手說:“那好!請允許我離開吧!”說完就頭也不回地快步走了出去。

齊宣王愣了一下,馬上追上去說:“春子!春子!請您回來!為什麽這麽晚才勸阻我呢?”

齊宣王把春居召回來後,又趕緊召來記事的史官,對他說:“馬上記載下來!我不賢德,喜歡建大宮室。春子勸諫了我。”

最後齊宣王下令停止了這項勞民傷財的浩大工程。

東晉名士保身哲學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是十分有名的,“七賢”是指阮籍、稽康、阮鹹、劉伶、王戎、山濤、向秀。這七人均是當時著名的詩人,也是天下眾望所指,他們思想接近,誌趣相投,“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這七人又可分為兩類,一類以王戎、山濤為代表,在司馬昭殘酷地殺戮異己而對他們又不斷利誘拉攏的情勢下投靠了司馬昭政權,甚至成為西晉王朝的佐命功臣;一類以阮籍、稽康為代表,其中還包括向秀、劉伶和阮鹹,采取了不合作的態度,因其不合作的方式各不相同,其結果就或被殺害、或抑鬱而死、或斂跡避禍而各不相同。

所謂“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竹林七賢”的分化正是隱逸文化的轉成時期淘汰的結果。山濤曾任吏部尚書、侍中,替司馬昭做說客,引出了稽康的鴻文巨製《與山巨源絕交書》,徒以遺羞後人。王戎官至中書令、光祿大夫、司徒,可謂司馬昭手下的第一人,但此人極為貪婪吝嗇,“廣收八方田園水碓,周遍天下,猶未知足”(《世說新語·儉嗇》),並親自動手計算錢糧,晝夜不停。家裏有棵好梨樹,在把梨子賣掉時,總是一定要把梨核取出,生怕別人得了梨種。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偏偏生了個喝涼水也上膘的傻兒子,王戎讓他吃糠減肥,他卻越吃越胖,未成年就死了。王戎的人格卑下至此,實在有辱“竹林七賢”的清名。

與王戎、山濤相反,稽康是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他是當時最著名的詩人、玄學家,當時天下眾望所歸盡在稽康等人。在稽康看來,宇宙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萬事萬物在平等無差別地同時存在於這個整體中,即便聖人也要根據宇宙的和諧規律來處理政事,因此,稽康玄學的最高概念是“自然”,這就必然導致“非湯武而薄周孔”的結果,對司馬昭所提倡的以孝治天下的“名教”也有著內在的衝擊。

對稽康這樣的人物,司馬昭當然是要拉攏的,當司馬昭殺了曹髦即將篡魏時,就更需要稽康這樣的精神領袖來為其製造輿論。於是,司馬昭派山濤去說服稽康,結果稽康借寫了一封長達一千七百多字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並公之於眾,不僅宣布與山濤絕交,還把司馬昭暗罵了一番,明確表示了自己的不合作態度。這篇文章尖刻潑辣,嘻笑怒罵,痛快淋漓地奚落了司馬昭,揭露了其真麵目。稽康由此而聲望日隆,但同時也埋下了殺身之禍的種子。

然而,稽康“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司馬昭也很難找出他的過錯。其實,稽康的不合作本身就是對司馬昭的反抗,天下士人翕然從之,司馬昭便很難控製社會輿論。當時的所謂名士鍾會依附了司馬昭,便想通過整治稽康來博取司馬昭的歡心。有一次,鍾會親到稽康的住處探聽情況,見稽康正與人在門下打鐵,便站在那裏等待稽康開口。稽康哪瞧得起鍾會,隻是低頭打鐵,眼皮都不翻一下,鍾會也故作高傲,不肯先行開口,僵了好大一會兒,鍾會隻好無趣地走開。稽康衝著他的後背說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這種調侃諷刺而又抓不到把柄的話使鍾會難於回答,隻好耍賴似的說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訕訕地走了。

稽康曾為朋友呂安辯冤,頂撞了司馬昭,最終司馬昭以稽康與呂安案有牽連的罪名將其逮捕。鍾會為了迎合司馬昭,誣告稽康曾經謀反,並說稽康“言論**,非毀典謨,帝王所不容,宜因釁除之,以淳風俗”,還進一步危言聳聽地告訴司馬昭:“稽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晉書·稽康傳》)在鍾會的挑唆下,司馬昭終於下定了殺死稽康的決心。處死稽康的命令一經傳出,全國輿論大嘩,京師太學生三千餘人聯名上書,籲請赦免,但未能奏效。據記載,稽康臨刑前神態十分坦然自若,到刑場後索琴彈完一曲《廣陵散》,慷慨就義,《廣陵散》亦成為絕唱。

稽康之死的意義很大,這是集權製度與士人、仕與隱、名教與自然諸矛盾發展激化的結果。從本質上講,稽康與司馬昭的矛盾不是臣下與皇帝的矛盾,而是文化理想與現實集權政治之間的矛盾,稽康犯的是“思想罪”。在《與山巨源絕交書》裏,稽康曆數了許由、接輿、老、莊、東方朔乃至近世的管寧和當世的阮籍,指出他們皆以冠冕為腐臭,對秦漢以來的君主集權理論進行了深刻的懷疑和否定,強烈要求把儒、道的有關政治理想輸入現實的集權政治製度。後代的封建統治者也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這一點,科舉製度的建立就是其有效的補救方法之一。在野士人通過科舉而把自己從書本上得來的文化理想提升到現實運作的層麵上來,在相當程度上增加了社會的活力,這便是盛唐出現的根本原因之一。至於後來科舉成為籠絡人心、禁錮人心、扼殺人心的工具,那就已臻末流,另當別論了。

之二

【原文】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罝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其不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己反往,彼複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複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

【譯文】

對方發言,是處於動的狀態;自己沉默,是處於靜的狀態。根據對方所說的話,來了解他想表達的意思。如果別人的話有不合理的地方,可以反過來探求,對方必然會有應對之辭。所說的話都有外在的形象,事情都有可以比較的範圍;既然有形象和比較,就可以觀察下一步的情況。形象就是事物的外在形貌,比較就是類比對方的辭意。以無形無聲的玄微之理求得對方有聲的語言,以誘導的話得出與事理相符合的發言,就得到了實情,這就像張開網捕獸捕魚一樣,多張開幾張網,等待對方進入。方法符合情理,對方自然就會表現出來,這就是捕人的網。常用這樣的網激發對方,對方言辭仍無表露而失去比較,就要改變方法。以形象啟動對方,以符合對方心意,了解對方實情,隨後進行調查加以闡明。這樣反複試探,所說的話可以類比模仿,因而奠定基礎。再三詳細重複審視,任何事情都不離開所說的那些情況。聖人以此誘導愚者和智者,都能得到實情而無疑惑。

【事典】

薛公巧計得先知

戰國時,薛公曾擔任齊國的相國。近來,他總是閉日沉思。

原來不久前王妃亡故,最近要立新王妃了,薛公一心想知道君主的意中人到底是誰,於是久久苦思:我一定要盡快打探清楚,在齊王說出來之前主動進行推薦;如果自己推薦的女子正是齊王的意中的話,那麽今後自己的意見就更容易被采納了,高官厚祿自然是不用說了,同時也自然會受到新王妃的感謝。自己的前程不可估量。但是,如果作了與齊王預想不同的推薦,那就要壞事了,不但推薦會被駁回,而且自己今後的意見也不會受到重視,而氏新的王妃當然也會表示冷淡,自己的處境也就危險了。

在眾多的愛姬中,齊王究竟喜歡誰呢?

現在後宮有10名愛姬,她們當中誰會成為王妃呢?賢明之主,是不在臣下麵前暴露自己的私好的,否則做臣子的就會根據他的喜好,曲意逢迎。因此,齊王在眾人麵前對10名愛姬是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的。讓那些喜歡拍馬屁的人沒有可乘之機。

突然,薛公眼睛一亮,叫來了自己的侍臣,吩咐道:

“快!準備10組玉珥,但其中一組要特別漂亮。”

所謂玉珥就是用寶玉製成的耳飾。待手下將東西準備好以後,他馬上將10組玉珥獻給齊王。

第二天,薛公入宮拜見齊王,他抬頭一看,發現最美的玉珥戴在一位愛姬的耳朵上,不用說,齊王最寵愛的愛姬就是她了。發現這個情況後,他就鄭重向齊王推薦這位愛妃繼承王妃,說她如何才貌雙全,品德高尚,是母儀天下的最好人選,他的推薦正中齊王的心意。他的目的達到了。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

春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荊楚,並宣布有敢諫者誅。在其謀臣中有一年輕人,想去勸阻但又擔心觸怒吳王。為了避開吳王的強烈拒諫心理,又能說服其停止對荊用兵,他巧設了說服策略。

他用自己反常的行為有意的引起吳王的注意,一連三天,每天一清早就拿著彈弓在吳王後花園中遊**,不顧露水打濕衣衫。他以此來引起吳王的好奇,激發其探究自己行為的興趣,變被動為主動,為使對方接受自己的說服而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吳王問他:你何苦一清早就在這裏,弄得自己衣服都濕了。年輕人就告訴吳王,園中有樹,樹上有蟬,蟬在一邊高興地叫著,吸吮著新鮮露水,卻不知道螳螂就在後麵。螳螂弓著身體,想要吃掉蟬,卻不知道黃雀就在後麵。黃雀伸長了脖子,正想吃掉螳螂,卻不知道正麵的彈丸就要射過來。這些都在自然界存在的正常現象,但並沒有真正的出現在吳王麵前,是年輕人編造出來的比喻,但其中卻隱含著很深的哲理,其目的就是引入勸說吳王的正題。蟬、螳螂、黃雀都隻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卻不顧身後的隱患與危險。

聽到這裏,吳王自然也想到了自己決定出兵攻打荊楚的事,想到了各國之間的關係,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了由此及彼的反思,最後停止了對荊楚用兵的計劃。

生存的大忌

古往今來,一個“傲”字不知毀了多少蓋世英雄!

三國時候,禰衡很有文才,在社會上很有名氣,但是,他恃才傲物,除了自己,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裏。容不得別人,別人自然也容不得他。所以,他“以傲殺身”,被殺於黃祖。

禰衡所處的時代,各類人才是很多的,但他目中無人,經常說除了孔融和楊修,“餘子碌碌,莫足數也”。即使是對孔融和楊修,他也並不很尊重他們。禰衡20歲的時候,孔融已經40歲了,他都常常稱他們為“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

經過孔融的推薦,曹操見了禰衡。見禮之後,曹操並沒有立即讓禰衡坐下。禰衡仰天長歎:“天地這樣大,怎麽就沒有一個人!”

曹操說:“我手下有幾十個人,都是當今的英雄,怎麽說沒人?”

禰衡說:“請講。”

曹操說:“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機深智遠,就是漢高祖時候的蕭何、陳平也比不了;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勇猛無敵,就是古代猛將岑彭、馬武也趕不上;還有從事呂虔、滿寵、先鋒於禁、徐晃,又有夏侯惇這樣的奇才,曹子孝這樣的人間福將,怎麽說沒人?”

禰衡笑著說:“您錯了!這些人我都認識,荀彧可以讓他去吊喪問疾,荀攸可以讓他去看守墳墓,程昱可以讓他去關門閉戶,郭嘉可以讓他讀詞念賦,張遼可以讓他擊鼓鳴金,許褚可以讓他牧羊放馬,樂進可以讓他朗讀詔書,李典可以讓他傳送書信,呂虔可以讓他磨刀鑄劍,滿寵可以讓他喝酒吃糟,於禁可以讓他背土壘牆,徐晃可以讓他屠豬殺狗,夏侯惇稱為‘完體將軍’,曹子孝叫做‘要錢太守’。其餘的都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罷了!”

曹操很生氣,說:“你有什麽能耐?敢如此口出狂言?”

禰衡說:“天文地理,無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上可以讓皇帝成為堯、舜,下可以跟孔子、顏回比美。怎能與凡夫俗子相提並論!”

這時,張遼在旁邊,拔出劍要殺禰衡,曹操阻止了張遼,悄聲對他說:“這人名氣很大,遠近聞名。要是殺了他,天下人必定說我容不得人。他自以為了不起,所以我要他任教吏,以便侮辱他。”

一天,禰衡去麵見曹操,曹操特意告訴看門人:“隻要禰衡到了,就立刻讓他進來。”禰衡衣衫不整,還拿了一根大手杖,坐在營門外,破口大罵,使曹操侮辱禰衡的目的沒能達到。

有人又對曹操說:“禰衡這小子實在太狂了,把他押起來吧!”

曹操當然很生氣,但考慮後還是忍住了,說:“我要殺他還不容易?不過,他在外總算有一點名氣。我把他送給劉表,看看結果又會怎麽樣吧。”就這樣,曹操沒有動禰衡一根毫毛,讓人把他送到劉表那兒去了。

到了荊州,劉表對禰衡不但很客氣,而且“文章言議,非衡不定”。但是,禰衡驕傲之習不改,多次奚落、怠慢劉表。劉表又出於和曹操一樣的動機,把他送給了江夏太守黃祖。

到了江夏,黃祖也能“禮賢下士”,待禰衡很好。禰衡常常幫助黃家起草文稿。有一次,黃祖曾經握住他的手說:“大名士,大手筆!你真能體察我的心意,把我心裏要想說的話全寫出來啦!”

但是,後來在一條船上,禰衡又當眾辱罵黃祖,說黃祖“就像廟宇裏的神靈,盡管受大家的祭祀,可是一點兒也不靈驗。”黃祖下不了台,惱怒之下,把禰衡殺了。禰衡死時才26歲。

曹操知道後說:“迂腐的儒士搖唇鼓舌,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禰衡短短一生,未經軍國大事,是塊什麽樣的材料,很難斷定。然而狂傲至此,即使有孔明之才,也必招殺身之禍。

關羽大意失荊州,同樣是曆史上以傲致敗最經典的一個故事。

公元219年7月,吳將呂蒙來見孫權,建議趁關羽和曹操作戰圍樊城的時候,偷襲荊州。這建議正合孫權之意,立刻委以重任。

可是,呂蒙發現鎮守荊州的蜀將關羽警惕性很高,荊州軍馬整齊,沿江又有烽火台警戒,互透軍情,很難正麵攻破。正在苦思偷襲之計,陸遜來訪,教給呂蒙一條詐病之計。

陸遜說:“關羽自恃是英雄,無人可敵。唯一懼怕的就是將軍你了。將軍乘此機會可假裝有病,解去軍職,把陸口的軍事任務讓給別人,又使接你職務的人大讚關羽英武,使關羽驕傲輕敵。這樣,關羽就會把防守荊州的兵調去攻打樊城。假如荊州沒有防備,將軍隻需用一旅的軍隊,出奇製勝偷襲荊州,便可以重新掌握荊州了。”

呂蒙大喜,說:“真好計也!”

後來,呂蒙果然請了病假,回到建業休息,並推薦陸遜代他守陸口。關羽得到消息知道呂蒙病重,已調離陸口,新來的陸遜又不見經傳,遂有輕敵之心。他還收到了陸遜送來的禮物,附上一封措辭卑謹的信函。信中說:“將軍(關羽)您在樊城一役中,把曹將於禁俘虜過來,水淹七軍,遠近讚歎,都說將軍的功勞足以流芳百世。雖是晉文公大勝楚軍的英勇,韓信打敗趙兵的謀略,也不及您老人家……這次曹操失敗了,我們聽到也很高興。但是,曹操很狡猾,不會甘心失敗,恐怕會增調援兵,以求一逞野心。雖說曹軍師老,還是很強悍的。況且戰勝之後,一般都會出現輕敵的觀念。所以古人用兵,勝利之後就應更加警覺。希望將軍您多方麵考慮計劃,以獲全勝。我隻是一介書生,沒有能力擔任現職,幸好有您老人家這樣強大的鄰居,願意把想到的貢獻給將軍做參考,希望將軍能多加指教!”

關羽看了這信,仰麵大笑,命左右收了禮物,打發使者回去。他覺得這個年輕書生人不錯,用不著防範,於是,他下令把原來防備東吳的軍隊陸續調往樊城前線。

就在這時,曹操聽司馬懿之計派使來到吳國,要孫權夾擊關羽。孫權早已決定要襲取荊州,所以馬上複信,表示同意。這樣,原來的孫、劉聯盟抗曹,一下子變成了曹、孫聯盟破劉,形勢急轉直下。孫權拜呂蒙為大都督,總製江東各路兵馬,襲擊關羽的後方。

呂蒙到了潯陽,命士兵們穿了白色的衣服扮作商人,借故潛入烽火台,攻取了荊州。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關羽才知道自己對東吳的防備太大意。為了重振軍威,他帶著日益減少的人馬準備南下收複江陵。但是,在呂蒙、陸遜的分化瓦解下,他隻能步步敗退,最後隻有困守麥城。在小城既得不到西川的消息,又盼不來援兵,他隻好帶一部分士兵偷偷地從城北小路逃往西川。但他哪裏知道,呂蒙早已派兵埋伏在那裏了,一陣鼓響,伏兵四出,關羽被生擒活捉。同年12月,關羽被斬首,荊州各郡縣皆歸東吳。

關羽之死,可謂千古悲歌。其一生忠義,幾近完人。隻為一個“傲”字,失地斷頭。雖然令人感歎,更為後人敲響了警鍾。英雄如關羽,尚且驕傲不得,其他人那裏還有驕傲的理由。

之三

【原文】

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瞼,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複,觀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射其意也。符應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譯文】

古代善於反複詳審的人,可以透過隱秘玄奇而獲得實情。對方的變化是適當的,因而能周密詳細地掌握,不詳細調查了解,得到的情況就不清楚,得到的情況不清楚,奠定的基礎就不可靠。對方講話的形貌與比較的事例變化了,一定要有反詰之詞,讓對方先說,我然後靜聽對方答複,想要對方發言自己反而保持緘默,欲使對方張開反而自己收斂,欲達到高大反而表現低下,欲獲取反而先給予。想要開啟實情,可以設象比引動對方,再以此考察對方言辭情況,與對方心理契合發生呼應,就能得到真實情況。可以從這條線索開始,也可以從那條線索開始,或者以談論事奉君主的事開始,也可以從談論治理民眾的事開始。這是為了考察其中的真實與虛偽,了解其中相同與相異之處,弄清是實情或是欺詐。舉止行為、言語或緘默,與此相關,喜怒情緒都可以從這裏見到端倪,都是事先定於情再作出法則。以反求複,觀察對方情之所托,都是用這種方法。聽言之道,自己先要平心靜氣,以聽取對方的言辭,觀察事理,議論萬物,分辨雄雌。所談的事雖然不是當務之急,從表現出的細微之處可以了解總的變化。聽取對方言辭以揣測對方實情,就像進入對方心中一樣;估量對方能力,猶如引弓發矢一樣猜中對方意圖。像合乎符驗一樣不失基準,如同螣蛇所指禍福一樣準確,好像後羿射箭一樣無不命中。

【事典】

武王伐紂順人心

周武王一直等待時機討伐商紂。為了刺探殷商的虛實,他不斷地派探子去朝歌刺探情況。討了一段時間,探子回來稟報說:“殷商大概要出現混亂了!”

武王問:“混亂到了什麽程度?”

“邪惡的人勝過了忠良的人。”

又過了一段時間,探子回來報告:“殷商的混亂程度加重了!”

“還是沒有達到極點!”武王又搖頭說。

過了一陣子,探子回來稟報:“殷商的混亂已經很厲害了!”

“老百姓已經都不敢說怨恨不滿的話了。”

周武王一聽,高興極了,說:“滅商的時機終於到了。邪惡的人勝過了忠良的人叫做暴亂;賢德的人都出逃在外,叫做崩潰;而老百姓不敢講怨恨不滿的話,那就說明是刑法過於苛刻了。殷商的混亂已經達到了極點。這才是我們出兵的好會呀!”

於是,周武王挑選了戰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為先鋒,會合諸侯約定以甲子日為周武王率領大軍前進,紂王派了膠鬲前來刺探軍情,周武王接見了他。

膠鬲問:“您率領大軍這是要往哪裏去?我這次率領大軍討伐商紂。”

“將在甲子日到達殷都郊外。你就如實去稟報紂王吧!我不會食言的。”

膠鬲走後不久,天空下起了大雨,日夜不停,周國大軍前進很困難。周武王下令

將帥們都請求說:“士兵們都已經很疲憊了,請大王讓他們停下來稍微休息一下。”周武王歎了口氣,說:“我何嚐不想這樣呢?但我已經讓膠鬲把甲子口到達殷都郊外的消息稟報給紂王了。如果我軍不能在甲子日按時到達的話,紂王會認為膠鬲欺騙他,那麽按照紂王的性格就一定會殺他。我下令全軍加速前進不是為了別的原因,是為了救膠鬲的命啊!”

周武王的大軍果然在甲子日抵達了朝歌的郊外,這時殷商大軍已經先擺好了陣勢。兩軍一交戰,周軍勢如破竹,殷軍大敗潰逃。結果周軍一舉攻入朝歌,紂王被迫縱火自焚。

周武王進入朝歌以後,聽說有個德高望重的人,便親自去拜訪他,向他請教殷商之所以滅亡的原因。

“您如果要想知道這一點的話,那就請您在明天中午的時候再來吧!”那個德高望重的人回答說。

周武王和周公旦第二天提前去了,卻沒有見到他。周武王覺得非常奇怪。

周公旦思考了片刻,說:“我已經知道了他的意思,他真是個君子啊!他本來就采取了不親近自己君王的態度,而現在又要把自己君王的壞處告訴您,他是於心不忍呀。至於約定了日期卻不如期赴約,說了話卻不守信用,這正是殷商之所以滅亡的原因。他已經用這種無聲的方式告訴您殷商滅亡的原因。”

景公伐魯

《晏子春秋·內篇》裏記述了景公伐魯的一件事。

齊景公伐魯,接近許城時找到一個叫東門無澤的人。齊景公問他:“魯國年景怎麽樣?”東門無澤並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說些別的事:“背陰的地方結冰很厚,連河底都凍了;向陽的地方則結冰有五寸厚。”齊景公沒有理解對方的回答,就去問晏子。晏子告訴他:“您問他年成收入怎麽樣,他回答結冰的情況,這說明他是一個合乎禮的人。背陰的地方結冰很厚,連河底都凍了;向陽的地方則結冰有五寸厚。這說明魯國的節氣正常,該熱就熱該冷就冷。節氣正常說明政治平和,政治平和則上下團結,上下團結則年成很好。年成好則收入高。他的話裏有這些意思:魯國的糧食充足,群眾團結,您要是討伐他們,恐怕會把齊國軍隊搞得很疲憊也不會有什麽收獲,這和您的想法差距較大。請您對魯國以禮相待,平息兩國之間的怨恨,遣返他們的戰俘,來表明我們的好意。”齊景公就不再打算伐魯。

在這裏,東門無澤的回答很含蓄,並沒有直接勸齊王不要進攻魯國,而是通過言其他而讓對方明白他的意思,避開了頂撞齊王的局麵。當然,在使用這種策略的時候要考慮對方的理解力,本篇中的齊景公並不能理解東門的意思,好在有晏子讀懂了他的意思,因此他的勸諫目的達到了。

李倓的忍讓

唐肅宗的第三個兒子李倓有大將之才,他果敢英武,腹有謀略,待人誠懇,在唐肅宗的兒子中,他是最傑出的一位。

安史之亂發生後,李倓保護爺爺唐玄宗向四川撤退,途中遭敵來襲,李倓拚死力戰,每次都能化險為夷。將士們因此對李倓敬畏有加,連唐玄宗都對他愛憐不止,常對群臣說:

“建寧王平日謹慎自愛,危難時不避凶險,智勇絕倫,李唐江山後繼有人了。”

建寧王李倓也為時為太子的唐肅宗看重,他在諸子麵前誇獎李倓,還特意對長子廣平王李俶說:

“你身為長子,本該成為眾兄弟的榜樣,你現在平淡無奇,不思進取,將來何以服眾禦民呢?”

廣平王李俶心中不快,對兄弟李倓也態度冷淡下來。

建寧王李倓對此渾然不覺,他處處顯露風頭,一點也沒有避讓的念頭。熟知宮廷內幕的一位宦官和李倓友善,他一次對李倓說:

“王爺深受皇上和太子的器重,以小人看來,這未必是吉事,王爺還不覺嗎?”

李倓一驚非小,責怪說:

“我盡心做事,並無私念野心,有什麽不妥嗎?”

那個宦官說:

“正因王爺不覺,小人才要提醒王爺。王爺畢竟為太子的三子,今日立下大功,人所敬重,可知身為長子的廣平王心有何想呢?他是將來的儲君,自怕你受寵太過,奪了他的大位,他一定會陷害於你。好在事情才剛剛開始,如要平安去禍,王爺當推功自謙,凡事以廣平王為先,這樣你們兄弟就不會相殘了。”

李倓沒有盡信,他質疑說:

“我們兄弟一向友善,如今國家有難,做兄長的真的會怪我建功?我若不盡心力,是對皇上和父親的不忠,這可以嗎?”

宦官急切道:

“宮廷之爭,何分父子?小人不忍王爺不悟結怨,這才冒死直言。王爺時下功高,已成眾矢之的;今非昔比,王爺自該為己打算,以保萬全。”

李倓不久果被人進讒,且廣平王李俶也當麵對他冷嘲熱諷。李倓這才感到那個宦官所言非虛,開始極力讓功自斂了。

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後,決定對叛軍展開反擊。他欣賞李倓的才能,準備封李倓為天下兵馬大帥,讓他統領諸路軍馬向東征伐。

唐肅宗的謀士李泌不同意他的安排,他向唐肅宗說:

“建寧王確是帥才,才堪大任,可事情一牽扯到權位,就不那麽簡單了。天下兵馬元帥位高權重,一旦建寧王身任此職,不僅廣平王不服,隻怕群臣也會猜疑陛下心有所屬,無端生事,這樣朝廷就難安了。”

唐肅宗漠然道:

“你想得太複雜了,何至於此呢?廣平王為嫡長子,自該由他繼承皇位。建寧王能征善戰,由他領軍再合適不過,朕這是因材施用,豈有他意?”

李泌反問說:

“陛下無心,他人也會無意嗎?一旦建寧王擔任兵馬元帥,邀寵者便會趨奉他,廣平王便會忌恨他,別有用心者便會違逆他,如此下去,人為私利,各結死黨,攻伐不休,以往太宗的‘玄武門之變’的事就會重演。無論他們兄弟誰勝誰敗,都是陛下所不忍看到的,陛下豈能種下此患?”

唐肅宗馬上醒悟,於是任命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元帥。

詔命下來,有人替建寧王李倓打抱不平,說皇上不用李倓這個最佳人選,於國於私都是不公。不想李倓不怨反喜,他忍讓而平靜地對人說:

“我命裏不該位居廣平王之上,廣平王如今心滿意足,我就平安了。與其身居高位直麵凶險,何如不涉險地呢?”

之四

【原文】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如舌之取燔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圓與方。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譯文】

所以了解別人必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然後再去了解別人。人與人相知,就像比目魚兩兩相隨一樣;又像光與影一樣神形相連。審察對方言論了解實情,沒有偏差,就像用磁石吸細針,如同用舌頭吸取燒過的骨汁一般。與人相處不見形色,見情卻敏捷。如陰、陽、圓、方相成相形,不可分割。形貌未顯時以圓的方法引導他,形貌己顯就以方的法則對待他。用人時升遷、黜退、左貶、右升,以方圓之理掌管。自己不先定下標準,管理任用人員就不恰當。處理事情不靈活,就是忘卻真情、失去方法。自己先詳細掌握處世用人法則,再去管理人,施用謀略不露痕跡,沒人能窺見其中的門道,這就叫作“天神”。

【事典】

隨機應變製藩王

王璋永樂時任右禦史。當時有人稟報說周王府有不軌行為,成祖皇帝打算趁著他們未發難時進行討伐,就征求王璋的意見。

王璋說:“還沒有證據,討伐沒有名義!”

皇帝不以為然地說:“兵貴神速,他們一旦發難,就不好收拾了。”

“以臣的愚見,不必興師動眾,請讓我去處理吧!”王璋一幅胸有成竹的樣子。

“你需要多少人?”皇帝問。

“隻要讓兩三個禦史隨同前往,就足夠了。但必須下一道敕文,任命我去巡撫那裏才行。”

於是皇帝命學士起草敕文,派他們即日出發。黎明時,王璋等人直接進入周王府。周王非常奇怪,不知他們來是為了什麽,就請他們在房中坐下,詢問來此的原因。乇璋說:“有人控告王爺您謀反,我就是為這個來的。”周王聞聽不禁大驚失色,慌忙跪下辯解。

王璋說:“朝廷已命丘大帥領兵十萬,馬上就要到了。我以為反叛一事還沒有證據,所以先來宣旨,王爺看這事該怎麽辦?”此時,周王全家上下已經是哭聲一片。

王璋接著說:“哭也沒有用,希望王爺有消除皇上疑慮的辦法。”周王無奈地說:“現在我也想不出辦法了,隻有靠您啦!”

“王爺如果能將您的護衛軍交出,獻給朝廷,就化險為夷了。”

周王現在已經是六神無主,早已經沒了主見,隻得聽從他的意見,王璋就派人報告成祖,成祖很高興。王璋於是頒發告示:“護衛軍三天內不離開此城的,立刻斬首。”沒過幾天周王的護衛軍就自相解散了。

範雎獻計

範雎來到秦宮,秦王親自到庭院迎接他。

秦王對範雎說:“本來我很早就應該聆聽您的教誨。可正趕上秦國與義渠發生了戰事,十分緊急,我隨時要向太後請示。現在義渠的事情已經處理完畢,我可以聆聽您的教誨了。我自認糊塗不聰明,應該對您行賓主之禮。”

範雎表示謙讓。當天,秦王就接見了範雎,知道的人,沒有不為之肅然起敬的。

秦王屏退左右,宮中隻剩下秦王和範雎兩人對坐。秦王跪著問範雎道:“先生對我有什麽教誨呢?”

範雎答道:“是,是!”

等了一會。秦王又向範雎請教,範雎又答應:“是,是!”這樣一連三次。秦王挺直上身長跪,再次問道:“先生是不願意教誨我嗎?”

範雎拜謝說:“我不敢這樣做。我聽說呂尚開始遇見文王時,衣著是漁翁,在渭河之濱垂釣,這就說明他們開始時交往並不深。可是這次一席話後,呂尚就被文王立為太師,並用車載回宮裏,這是因為他說的話切中了要害的緣故。文王因為重用呂尚,最終擁有了天下,自己也成為一代帝王。假使周文王因為和呂尚交往不多不和他深談的話,那麽周就不會具備成為天子的德行,周文王、周武王也沒有成為帝王的可能。

如今我隻是個旅居困頓外國的普通人,和大王的交往不深,可是要談的話都是事關匡扶君主的大事,處在你們親骨肉之間,我雖然想盡我的微小忠心,可又不知道大王是怎樣想的。所以大王再三追問,我都不敢回答。我並不是有所畏懼而不敢說,早就知道,今天談完話,明天就有可能被殺掉,但我一點都不害怕。隻要大王采納我的建議,實施我的主張,我自己即使死去也不足擔心,流亡也不足憂慮;漆身生瘡,披發為狂,都不足為恥辱。像五帝那樣的聖人也不免一死;三王那樣的明君仍然不免一死;春秋五霸的賢能,同樣不免一死;烏獲力大無窮,最終也是一死;孟賁、夏育勇猛無敵,也要死。死,這是每個人不可避免的必然的趨勢。如果我的主意對秦國有一點好處,這正是我最大的願望,我又有什麽可畏懼的呢?

伍子胥藏在皮袋裏,從昭關逃出楚國,他夜行晝伏,來到菠水,沒有吃的東西,隻好爬著膝行,在吳國的街市上乞討,最終振興了吳國,使闔閭稱霸諸侯。假使讓我的主意像伍子胥的謀略一樣得以實施,就是將我囚禁起來,終身不放,隻要我的計謀被大王采用,我又憂愁什麽呢?箕子、接輿漆身生瘡,披發為狂,但對殷商和楚國並沒有起到什麽好作用;即使讓我和箕子、接輿一樣,隻要對事奉的君主有所裨益,也是我莫大的榮耀,又有何羞恥可言呢?我所擔心的是,在我死後,天下的忠臣看到我因為盡忠身死,都會緘口裹足,不來秦國。大王在上麵畏懼太後的威嚴,在下麵又被奸臣蒙蔽,居於深宮之中,離不開保護你的包圍,必將終身昏惑,難於辨識奸佞之臣。從大的方麵看國家可能會被顛覆;小的方麵會危及自身安全。這才是我所擔心的事情。至於窮困受辱,死亡流放,我是不害怕的。我死了,隻要秦國得到大治,要比活著更好。”

秦王長跪說:“先生怎麽能這樣說呢?秦國地處偏僻,本王愚笨無能,多虧先生來到這裏,這是上天要我煩勞先生,以保存先王的社稷宗廟。我能受教於先生,這是上天賜福、先王不拋棄我的體現嗬,先生為何這樣說呢?事情不分大小,不管事關太後還是涉及大臣,都希望先生能明確教導我,不要懷疑我的誠意。”範雎下拜而謝,秦王也下拜回謝。

範雎說:“大王的國家,北麵有甘泉、穀口,南麵有涇、渭兩水,右邊有隴山、蜀山,左邊有函穀關和崤山,戰車十乘,勇士百萬。以秦兵的勇猛,車騎眾多,和諸侯作戰,就好像驅趕名犬韓盧追逐跛足的兔子,霸王之業是可以實現的。如今反而緊閉關隘,不敢出兵關東,這都是因為穰侯個竭力忠心謀劃,以致大王計謀不用全的緣故啊!”

秦王說:“請您講一講什麽地方失誤了?”範雎說:“大王越過韓、魏去攻打強大的齊國,這個辦法不好。如果出兵不多,不足以挫傷齊國;出兵多了,又對秦國不利。我揣測大王的意思,是想讓秦國少出兵,而叫韓、魏全力攻齊,這又不大仁義。如今秦國與韓、魏不和睦,卻跨越這兩個國家去進攻齊國,這樣做可以嗎?顯然是失策之舉。過去,齊國攻打楚國,大敗楚軍,俘殺楚將,開辟土地上千裏,最終卻沒有得到尺寸之地,這難道是齊王不想得到土地嗎?是形勢不允許他這樣做。諸侯們看到齊國軍隊疲憊,君臣不和,便起兵攻擊齊國,結果國君受辱,軍隊戰敗,成為天下的笑料。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齊國進攻楚國的舉動讓韓、魏得到了極大的好處。這就好比把武器和糧食送給盜賊一樣。大王不如采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即使得到一寸土地,也是大王的一寸土地,得到一尺土地,也是大王的一尺土地。如果現在舍近而攻遠,不也是錯誤的嗎?過去中山國土地,方圓五百裏,被趙國獨自占有,趙國功成、名就、獲利,天下諸侯都不能傷害它。

如今韓、魏地處中原,是天下的關鍵所在。大王若想圖霸業,必先占有中原這一關鍵,進而威脅楚國和趙國。趙國強大了,楚國就會依附秦國;楚國強大了,趙國就會依附秦國,一旦楚、趙兩國都依附秦國,齊國肯定會懼怕秦國,懼怕秦國就會以謙和的言辭和貴重的禮品來向秦國求和。隻要齊國服從了秦國,韓、魏就會變成廢墟。”

秦王說:“我想對魏國表示友好,可是魏王多疑,難以親近。請問怎樣才能和魏國搞好關係?”

範雎說:“用謙恭的言辭和貴重的財物去賄賂魏王;如果不行,就割讓土地賄賂魏王;再不行,就隻有出兵討伐了。”

於是,秦國出兵攻打魏國的邢丘。邢丘攻陷後,魏國請求依附秦國。

範雎又對秦王說:“秦、韓兩國的國土互相交錯,如同絹帛上的刺繡。秦國國土中有韓國國土,就好像木頭中生了蛀蟲,像人的內髒有了毛病一樣。一旦天下有變,對秦國危害最大的,莫過於韓國,大王不如收服韓國。”

秦王說:“我也想收服韓國,可是韓國不聽,你說怎麽辦?”

範雎說:“出兵進攻滎陽,就會阻斷成皋這一通道。從北麵隔斷通往太行的道路,韓國上黨的軍隊就不能南下。這件一來,可以將韓國分成三段。韓國看到自己行將滅亡,怎能不聽從大王的號令呢?隻要韓國服從秦國,大王的霸業就可成就了。”

秦王說:“真是太好了啊!”

朱元璋亡漢之戰

公元1360年,元末爆發的農民起義中的紅巾軍頭領陳友諒自稱王,國號漢。不久,便興兵討伐另一支起義軍朱元璋。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說:“從道義上說,後發製人必定勝利。我以逸待勞,有什麽憂慮不能取勝啊!用庫存財物拿出來激勵士氣,用襟懷誠實來加強部隊的團結,用伏兵伺機發起進攻,取得威望和獲得大勝,以成就帝王的事業,就在這一舉了。”有人建議,先收複太平以牽製敵人,朱元璋說:“不可,太平是我新構築的堡壘,壕溝深固,陸上進攻必然不易攻破,陳友諒從水上進攻,所以被他奪去了。今敵人占據上遊,水軍的兵力為我軍的十倍,敵強我弱是很難收複的。”有人主張主動迎擊敵人,朱元璋說:“不行,敵人知我軍主力出擊,必然以一部分兵力進行牽製,而以水軍主力順流奔建康,半天就可以到達。”為了戰勝陳友諒,朱元璋決定由胡大海率部分兵力去攻打信州以牽製敵人的後方,又對康茂才說:“有一個任務交給你,你能完成嗎?”康茂才說:“惟命是從。”朱元璋說:“好,你過去與陳友諒關係很好,今天他來進犯我們,我想讓他快點來,非你出麵不可。你寫封信假裝投降,約定作為他們的內應,讓他快點來攻,謊告我軍情,使他分兵三路以削弱其力量。”康茂才說:“就照你說的辦,我家有一看門人,從前侍候過陳友諒,讓他去送書信,必定會成功!”朱元璋又與謀士李善長商量這件事,李善長說:“剛才還擔心敵人來犯,為什麽又想方設法讓他快點來呢?”元璋說:“陳友諒若與張士誠合夥,我們怎麽對付得了呢?隻有先消滅一股,那一股就好對付了。”李善長點頭稱是,依計而行。

康茂才的看門人來到陳友諒軍中,送上書信。陳友諒看後非常高興,信以為真,問:“康茂才在哪裏?”看門人說:“正在駐守江東橋。”陳又問:“那是座什麽橋?”看門人答:“木橋。”然後,陳友諒好飯好菜招待了這個從前的仆人,並對他說:“到時候,我們呼喊康茂才為聯絡信號。”看門人滿口應允。回到駐地,他就向朱元璋一一匯報了,朱非常高興,忙命李善長連夜將木橋換成鐵石橋。第二天,木橋不翼而飛,一座鐵石橋修造好了。6月23日,漢軍水兵進至大勝港,朱元璋從容不迫指揮部隊進行防禦。港內狹窄,隻能容納兩條船進入,陳友諒忙指揮撤退,進人大江後,直衝江東橋。他原以為那橋是木製的,誰知是鐵石結構,驚恐異常,連聲高呼:“康茂才!康茂才!”也無人答應,才知受了騙。陳友諒馬上和其弟陳友仁率領一千多隻艦船衝向龍灣,又命一萬士兵上岸構築陣地,此時漢軍士氣還比較旺盛。

時值酷暑,朱元璋身披紫色軟甲,打著涼傘指揮作戰。他看見士兵汗流浹背,赤膊上陣,便命人去掉涼傘,說:“我要和將士同甘共苦,現在天就快下雨了,各部隊馬上開飯,趁下雨前吃完飯發起攻擊!”大家不相信晴天白日會下雨,正疑惑時,忽然東北方烏雲蔽日,片刻,大雨傾盆。這時,朱元璋舉起紅旗下令進攻,各路將士都已酒足飯飽,聽到號令立刻發起攻擊,漢軍慌忙迎戰。戰鬥剛一開始,雨突然停了,大將馮國勝、常遇春的伏兵發起了猛攻,徐達的軍隊也迅速趕來投入戰鬥,張德勝、朱虎的水軍一同參戰,內外夾擊。漢軍眼看招架不住了,沒多久潰不成軍。潰敗的散兵跑去登船,正遇退潮,船隻擱淺,倉促間不能推動。朱軍掩殺過來,漢軍被殺死淹死的不計其數,被俘的就有成百上千。漢將張誌雄、梁喻興、劉世衍紛紛投降,朱軍繳獲巨艦百餘艘,最後,在亂軍中陳友諒僥幸駕小船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