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揵是鬼穀子關於進獻說辭和固守謀略的一種方法,主要論述了臣子與君主之間的關係。要使自己的說辭為對方所接受,一定要尋找突破口。尤其是臣子向君主提出建議,更要把握君主的內在情緒,造成君主接納自己意見的內在情感基礎,才能打動君主,采納己見。當然,做臣子的還要善於運用計謀和策略,隻有這樣才能在該進的時候進,該退的時候退,從而將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裏。

之一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禦,遙聞聲而相思。事皆有內揵,素結本始。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或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若蚨母。之從其子也,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譯文】

君主和臣子上下之間的關係,有的距離遠卻關係親密,有的距離近卻關係很疏遠,接近反而不被使用,離去反而容易被求取。每日在君主跟前不被使用,相隔很遠卻相思念。上下結交,一定是內心相吻,然後鞏固,上下之間一開始就相連結。或交,或者是以金錢財物關係相結交,或者是以聲色容顏相結交。君王采納臣下意見,那麽要進就可以進,想退就可以退,想疏遠就可以疏遠,想投靠就可以投靠,想離開就可以離開,想求取就可以求取,想思念就可以思念。就像土蜘蛛撫養後代,出入沒有什麽間隙,獨往獨來,沒有什麽阻止。

【事典】

深入淺出的奏折

範雎借助王稽來到秦國,他獻書秦昭王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執掌政權,有戰功的必然得到獎賞,有能耐的一定會被任用做官,功勞大的俸祿多,戰功多的爵位高,能治理民眾的官位高,沒有才能的人也不敢去做官,有能耐的人才不會被埋沒。假設我下麵的話有道理,實行以後將有益於治理國家;如果不被采納,那我留在這裏也沒有什麽用處。

“常言說:‘平庸的君主獎賞自己親愛的人而懲罰自己憎惡的人;賢明的君主則不然,獎賞一定要給予有功的人,刑罰一定要按罪行施加。’現在我的胸膛、腰脊難以承受刑罰之苦,怎麽敢拿沒有把握的事情在大王麵前嚐試呢?我雖然是個鄙賤而輕微的人,難道大王不認為保薦我的人是不會欺上的嗎?

“我聽說周有砥厄,宋有結祿,魏有懸黎,楚有和璞。這四塊寶玉,都是從優秀的工匠手裏漏掉的,但這並不影響它們成為天下名玉。可是賢明的君主遺棄的人才,難道就對治理國家沒有益處嗎?我聽說善於料理家族事務的人,在國內招聘管理人才,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在各諸侯國尋找賢德之士。正因為天下有明君賢主,所以諸侯才不可能獨自占有能人賢士。這是什麽緣故呢?這在於有些諸侯自損棟梁之才,導致人才流動。好的醫生能預測病人的生死,賢明的君王會洞察事情的成敗,有利就去做,有害則不做,心懷疑慮先試一試。這條原則,即使是堯、舜、禹、湯再生,也不能改變。

“一些至關重要的話,我不敢寫在奏折上;而淺顯的道義不值得聽。我懷疑我自己愚蠢,說出的話不合大王的心思!或是會因為我出身低賤這些言辭不值得大王聽!如果不是這樣,我希望大王能在遊玩觀賞中賜給一點間隙,讓我入宮拜見一下。”奏折獻上後,秦王特別喜歡,感謝王稽的推薦,派人用車將範雎接來晤談。

忠臣的苦心

國人都不喜歡呂倉。周文君聽說國人不喜歡呂倉,心中悶悶不樂,自責道:“寡人一時不慎,選錯了相國,鑄成了大錯。”他想換相國,但一時又沒有合適的人選。

這時,一位老臣對周文君說:“主公近日悶悶不樂,心事很重,不知老臣能否替主公分憂?”

周文君說:“寡人任人惟賢,讓呂倉出任相國。可國人對他不滿,這豈不堪憂!”

老臣勸慰道:“主公過慮了。在一個國家裏,百姓對於君臣總是有毀有譽的。這是正常現象,不足為怪。大凡忠臣,都是把毀謗留給自己,而讓讚譽留給君王。想當年,宋平公妨礙農時,讓百姓扔下地裏的活兒為他建築高台,老百姓怨氣衝天,紛紛責怪他。這時,相國子罕見狀,為了遮掩平公的過失,忙辭去相職,去做管理土木工程的司空,親自執刑杖督工,於是,老百姓就憎恨子罕而喜歡平公了。子罕勇於攬過,可見忠臣用心之苦。”

見周文君麵色和緩了,老臣接著說:“還有,當年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國空前富強起來。於是,齊桓公開始過上了奢華的生活。他在後宮設了七條宮市,還在後宮藏了七百名妖豔的嬌娃,供自己玩樂。國人見他如此,議論紛紛。管仲見了,忙在自己府內的後園中建起了名為‘三歸’的豪華高台,借以轉移百姓的視線,讓百姓不再去注意桓公的事。為了國君,他寧願自己受到毀傷。

“子罕和管仲身為名相,舍己保君,這是大忠。其目的是為了國家安定,從而犧牲了個人的名譽。《春秋》一書,所載弑君作亂之事數以百計,無一不是大臣受到百姓的讚譽所致,因此,大臣受到百姓讚譽,決不是好事。大臣深受讚譽,久之會勢強震主,正如日積月累能積土成山一樣。”

周文君聽了,恍然大悟,轉憂為喜,繼續重用呂倉,而沒有罷免他。

後來,韓國恃強淩弱,硬要周文君起用工師藉為相。

周文君不為所動。

置之死地而後生

田單準備攻打狄城,他前去拜見魯仲連先生,魯仲連說:“將軍攻打狄城,是攻不破的。”

田單說:“我曾經用隻有方圓五裏內城、七裏外城的即墨和一些殘兵敗將,打退了強大的燕軍,收複了齊國故地。攻打一個小小的狄卻攻不破,怎麽會呢?”話音未落就上了車,也不作別,揚長而去。

田單攻打狄城,三個月也沒能攻克。

齊國的小孩子唱著一首歌謠:“田單頭戴簸箕一樣大的帽子,用長劍拄著下巴。攻不克狄城,隻好在梧丘安營紮寨。”田單有些擔心,又去問魯仲連:“先生曾預言我攻不下狄城,我想聽聽您的理由。”

魯仲連說:“當初將軍在即墨的時候,能夠與士卒同甘共苦,一起編草筐,一同挖戰壕,激勵士卒說:‘能到哪裏去呢?國家業已破亡,心情已經破碎,能回到哪裏去呢?’那個時候,將軍您有赴死的誌氣,士卒們也不抱生還的希望,可謂上下一心,聽見您的這番話,沒有不揮灑熱淚奮勇請戰的,這就是能夠破燕的根本原因。可如今的將軍您,東麵有夜邑的封地,西邊有臨淄的飲宴享樂,腰間有黃金衣帶,馳騁於淄、澠兩水之間,盡情享受人生的快樂,再也沒有必死的勇氣,這就是不能取勝的原因。”

田單恍然大悟,發誓說:“我有決心!請先生記住我的話。”

第二天,田單又率士卒攻城,冒著敵人的箭矢、擂石等,揮舞鼓槌擊鼓,激勵將士終於攻克了狄。

之二

【原文】

內者進說辭,揵者揵所謀也。故遠而親者,有陰德也;近而疏者,誌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來也;日進前而不禦者,施不合也;遙聞聲而相思者,合於謀待決事也。故曰:“不見其類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製其術。此用可由可入,可揵可開。”

【譯文】

內就是進獻遊說之辭,揵就是固守謀略。距離遠反而相親近,是因為有相契合而未顯露的德行;距離近而被疏遠,是因為誌向不相契合;投靠卻不被使用,是計謀得不到讚同;離開反而又被任用,是因為謀略後來得到印證;每日在君主跟前卻不被使用,是措施不合適;相隔很遠卻相思念,是計謀合乎自己的心思等待對方來議決事情。所以說:“不了解事物本來的性質而去做,必定會得到相反的結果,不了解對方情況而進遊說之辭必定會被否定。掌握實情,才是把握了內揵之術。這樣才能運用自如,既能進獻說辭,又可固守謀略。”

【事典】

陳軫理說秦王

陳軫離開楚國到了秦國,張儀對秦王說:“陳軫如果做了大王的臣子,會常常把秦國的情報泄漏給楚國。我不願和這樣的人共事,希望大王趕走他。他如果要去楚國,大王就殺了他。”

秦王說:“陳軫怎麽敢去楚國呢?”

秦王就把陳軫叫來,告訴他張儀的話,並說:“我相信你的話。你想去哪裏?我會為你準備車輛。”

陳軫回答說:“我想去楚國。”

秦王說:“張儀認為你會去楚國,我也知道你要去楚國。除了楚國,你還會去哪裏?”

陳軫說:“我一旦離開秦國,就非要去楚國不可,以順從大王和張儀的謀劃;同時表明我並沒有私通楚國。

“如今的楚王是聖明的君主,昭陽是賢能的相國。我作為大王的臣子,假如經常把秦國的情報透露給楚國,楚王肯定不會收留我為臣下,昭陽必然不願和我共事。我想借此來證明我並沒有私通楚國。”

陳軫離開後,張儀又來了。他問秦王:“陳軫最終想去哪裏?”

秦王說:“那陳珍,是天下的機變之士。他仔細地打量著我說:‘我一定要去楚國。'我就沒有什麽辦法了。我順勢問‘你如果一定要去楚國,就說明張儀的話果然是真的呀。’陳軫回答說:‘不僅是張儀這樣說,路上的行人都知道。從前,伍子胥於他的君主,天下諸侯都想讓他成為自己的臣子;孝己敬奉雙親,天下人都想讓他成為自己的兒子。出賣仆人侍女,不出裏巷就有人要,說明是好仆人、好侍女;被人休掉的婦女再嫁給同鄉人,說明是好婦女。我如果不忠誠大王,楚國怎麽會使我為臣那?”這樣忠誠尚且不被人信任,我不去楚國,又會去哪裏呢?”

因為秦王認為陳軫的話有道理,從此就待他很好。

陸遜軟退反進

公元234年,孫權親自率兵十萬,去攻魏的合肥新城(今安徽合肥西北),派陸遜、諸葛瑾領一小部分兵馬去打魏的襄陽(今湖北襄樊)。但圍攻不久,吳兵卻多染時疾,魏明帝又親率大兵增援合肥,故孫權無奈撤兵而回,同時派使者通知陸遜、諸葛瑾。哪知使者半路上被魏兵擄去。諸葛瑾聞知大驚,忙派人告訴陸遜,趕緊撤兵。

陸遜接到信後,毫無動靜,依舊催促手下種植生長周期短的蔓菁以供軍隊食用,依舊和手下眾將下棋玩樂。諸葛瑾不知就裏,忙親自來見陸遜。陸遜說:“要退,也得用計撤退。魏兵知大帝退去,必全力對付我們。我們若落荒而逃,必被全殲。”當下,陸遜命諸葛瑾率人督管戰船,陸遜不但沒撤,反而率兵拔營,向襄陽進逼。

魏兵久已畏忌這位曾出奇謀火燒劉備陣營七百裏的大將,見吳軍逼來,不知玩什麽花招,忙退守城裏。這時,諸葛瑾已派人沿江排開戰船,吳軍有秩序地登上戰船,安全撤走了。

這就是“環轉退卻術”,實要退,表麵上卻在進攻,讓敵人摸不清真實意圖,不敢貿然圍擊。

吳帥陸遜就是這樣憑借了計謀才得以安全撤兵的。

劉邦問計韓信獻策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並很快發展成燎原之勢。9月.項羽在會稽郡(首府在今江蘇蘇州市)殺掉了秦朝的命官,舉兵反秦。這時韓信已長大成人。陳勝失敗以後,項梁於公元前208年打過淮河,到達了邳(今江蘇睢寧西北),並招兵買馬,擴充隊伍。韓信便帶著他的寶劍.投奔了項梁。做了一個無名小卒。

不久,項梁在定陶(今山東定陶)一戰中,被秦軍偷襲,不幸陣亡,於是韓信又歸到項羽的部下。做了項羽的郎中(侍衛)。韓信便利用這種身份,經常接近項羽,並且屢次給項羽獻計獻策。可是,項羽根本看不起韓信,從來不肯采納他的意見。韓信見項羽剛愎自用,聽不進意見,就想離開項羽.另謀出路。

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起義軍攻入鹹陽,推翻了秦朝的統治。隨後,項羽也率軍入關。並在同年2月自封為西楚霸王,以梁、楚九郡作為自己的封地。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同時分封了18個諸侯王。劉邦被封為漢中王,以偏僻的巴蜀、漢中地區作為封地,建都南鄭(今陝西南鄭)。為了阻止劉邦向東發展勢力.項羽又把關中地區一分為三,分封給秦朝的三個降將。

4月,各個受封的諸侯王都率兵回到自己的封地,劉邦也前往南鄭。當時項羽隻給劉邦三萬人,但是願投降劉邦的就有好幾萬人,多數是項羽的部下。這時鬱鬱不得誌的韓信便從楚營逃跑,投到劉邦部下。劉邦讓他當了一個稱為連敖的小官,韓信大失所望。

有一次,韓信等13人犯了法,被處以斬刑。其他人都一一被殺掉了.就要輪到韓信。正在這時,韓信突然仰起臉來,看見了劉邦的親信夏侯嬰,便有意大聲呼喊:“漢王不是想坐天下嗎?為什麽還要殺壯士!”夏侯嬰覺得這話非同一般,便回過頭來端詳了一番,隻見韓信體魄魁梧,相貌堂堂.便把他放了。經過交談,夏侯嬰很賞識韓信的才幹,後來就把他推薦給劉邦,劉邦就讓韓信當了治粟內史(管理糧餉的官)。

以後,韓信多次去找蕭何,跟他交談。在接觸的過程中,蕭何逐漸發現,韓信有膽有謀,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多次向劉邦推薦韓信.希望能夠重用他。劉邦沒有采納。當時劉邦的部將和士卒多是關東人。他們到了南鄭以後,經常思念故鄉,不願意長期留在巴蜀、漢中地區,所以逃亡的部將就有幾十人。韓信見蕭何多次向劉邦推薦自己,劉邦始終不予理睬,便十分苦悶。

一天夜裏,韓信悄悄離開南鄭,逃之夭夭。蕭何得知韓信逃走,認為事關重大,追人要緊,也沒有向劉邦報告,就急急忙忙親自去追。有人見蕭何匆匆離去,以為蕭何也跑了,便跑去向劉邦報告說:“丞相開小差了!”劉邦聽了,如雷擊頂,大吃一驚。蕭何足智多謀,又與劉邦共同起事,劉邦沒有蕭何,就像失去了左右手,所以成天坐臥不安,非常生氣。

兩天以後,蕭何突然來見劉邦。劉邦又氣又喜,責怪他為什麽私自逃跑,蕭何向劉邦解釋說:“我哪敢逃跑?我是去追趕韓信。”劉邦不以為然罵道:“逃亡的將領有幾十個,你從來沒有去追趕,你說去追韓信,這明明是在欺騙人。”蕭何趕忙向劉邦解釋說:“大王,你不知道,那些逃亡的將領才能平庸,並不難得,像韓信這樣的將領才是舉國無雙。大王若是隻打算長期在漢中當王,不謀進取,不用韓信倒也可以。但是,如果想爭奪天下,缺了韓信,就沒有人為你領兵征戰,您的願望就實現不了。所以用不用韓信,就看你今後做什麽打算了。”劉邦一聽,急忙說:“我也很想向東發展,哪能長期呆在這裏當上不爭氣的漢中王呢?看在你丞相的麵上,就讓他當將領吧。”蕭何說:“即使你讓他當個將領,他仍然不肯留下。”

劉邦猶豫了一會說:“給他個大將當當,怎麽樣?”蕭何十分高興,立即讚同說:“太好了!”

漢王劉邦答應立韓信為大將,就想馬上召見韓信。蕭何見劉邦把拜將這樣的大事,看得如此輕率,就立即製止說:“大王素來傲慢,不講禮節,現在拜大將就像招呼一個小孩兒那樣,這正是韓信要逃跑的原因。”接著蕭何又向劉邦建議:“既然你拜韓信為大將,就必須選吉日良辰,沐浴更衣,戒葷戒酒,表現出誠意,然後搭起壇場,召集群臣,按照禮節,親自授印才行。”劉邦隻好答應下來。

當時,劉邦手下的將領聽說要拜大將,都非常高興,像過節日一樣,到處喜氣洋洋。等到拜大將的那天,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登上將台的竟是“無名之輩”的韓信。全軍上下,個個驚得目瞪口呆。

拜將儀式結束後。韓信被讓到上座,劉邦問道:“蕭丞相多次在我麵前推薦你,你有什麽錦囊妙計呢?”韓信沒有直接回答,卻反問劉邦:“大王要東征,奪取天下.你的對手難道不正是項羽嗎?”劉邦回答:“是。”韓信接著又問:“你自己權衡一下,論勇悍仁強,你和項王相比,誰強?”劉邦沉默了一會兒,說:“我不如項王。”

韓信見劉邦還有點自知之明。便又繼續說道:“是呀,我也認為你比不過項羽。我曾在項羽手下幹過,很了解他的為人。他是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一聲怒吼。能嚇退成百上千的敵人。但是他缺乏頭腦,不善於任善用能、統禦良將,所以這不過是‘匹夫之勇’:項羽待人還算恭敬慈愛,談吐也比較溫和。部下有了疾病,他又很同情,為他們分憂,並把食物分給他們。但是當部下立了功,應該封賞時,他猶猶豫豫,遲遲不肯把印綬頒賜給人家,這不過是那些見識淺的‘婦人之仁’。”接著,韓信指出。項羽雖然稱霸天下,統禦諸侯,卻違背義帝的盟約,分封親信,所以諸侯都不滿意:項羽為人殘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天下多怨,百姓不服,所以項羽名為霸王。實際上很不得人心;項羽貌似強大,但很容易由強變弱。他對劉邦說:“如果你能反其而行之,任用天下勇武之士,有什麽強敵不能被您誅滅?如果您把天下的城邑分封給功臣,誰還敢不唯命是從?如果您統率仁義之師.並利用許多將士思念故鄉的心情,進行東征,有什麽敵人不被您打得落花流水?”他認為。秦朝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率領的秦軍死傷不可勝計。項羽又把降卒二十餘萬全部活埋,隻有他們三個例外,秦中父老對他們三個早已恨之入骨,項羽硬是把他們三個分封為王。另一方麵,劉邦入關之後.秋毫未犯,並廢除秦時苛政,與秦百姓實行約法三章,所以人人都希望讓劉邦在三秦地區稱王;對項羽違背盟約,把本來應封在關中的劉邦封到偏遠的南鄭,三秦地區的百姓也憤憤不平。所以韓信對劉邦說:“如果您舉兵東征,三秦地區可以傳檄百而定!”

這裏韓信精辟地分析了滅秦後的形勢,不僅預測到秦漢之間必將爭奪天下.並且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利弊得失,指出項羽雖然強大,但是他隻有匹夫之勇,婦人之仁,諸侯不平,百姓多怨,所以會由強變弱;劉邦雖然弱小。但是隻要順應民心,適時東征,迅速平定三秦,就會由弱變強,為以後的發展創造條件。所以劉邦聽了,喜出望外,感歎自己跟韓信相見恨晚。接著就根據韓信的計策,著手部署兵力。一方麵讓蕭何守南鄭,鞏固後方,負責向前方輸送兵員和糧餉,一方麵調兵遣將,親自率軍進攻關中。

之三

【原文】

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萬物。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去論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治民入產業,日揵而內合;上暗不治,下亂不寤,揵而反之。內自得,而外不留說,而飛之。若命自來己,迎而禦之。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

【譯文】

所以聖人建立功業,以得到實情掌握內揵之術的辦法預先把握萬事萬物。由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開始,先引用《詩經》、《尚書》驗證自己的學說,然後加以改進或者發揚,討論用與不用、掘棄與保留。想要一致的,用內情相合的方法;想要分離的,用外情相離的方法。把握外內之情時,必須明白道術,推測判斷未來的事情,出現疑難予以解決。沒有決策錯誤,建立功業樹立道德。治理百姓安居樂業,就是君臣上下之情相契合。君主昏暗不行善政,百姓離亂不辨事理,就是上下之情不相契合。內心自以為賢明,對外不采納賢者的主張,就應該用激昂飛揚之辭去遊說。如果命令自己前來,就應該迎上去接受使用。如果是情意不合而被命令離去,是因為過於直言。應該靈活變化,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樹立進退的基本原則。

【事典】

範雎除亂黨

範雎說:“我在山東時,隻聽說齊國有個田單,不知道有齊王;聽說秦國有宣太後、穰侯、涇陽君、華陽君、高陵君,沒聽說有秦王。能掌握國政,才能稱得上國君;能興利除弊,才能稱得上國君;有生殺予奪的威力,才能稱得上是國君。如今太後獨斷專行;穰侯出使他國,回國後不向大王匯報;涇陽君、華陽君殺伐懲處,無所顧忌;高陵君定事情情也不請示大王。國家有了這四個權貴,不出危險是不可能的。文武大臣都屈從於四個權貴,眼裏哪還有秦王!像這樣下去,怎能不大權旁落,政令又怎能出自大王之手?

“我聽說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在國內樹立絕對權威,”

親自掌握外交大權。穰侯派出的使者假借大王的威望,任意和諸侯結盟或斷交,聯絡盟國,討伐敵國,沒有人敢不聽。伐攻戰,取得的利益全歸定陶,國家卻因此凋敝,以致受製於諸侯;戰爭失利,百姓會產生不滿情緒,禍害則將由國家承受。

“《詩》日:‘果實繁多會壓斷枝條,樹枝折斷會傷害樹幹;擴大封君的都邑會危及國家,尊寵大臣會削弱君主。’淖齒一度控製齊國政權,結果卻抽了齊閔王的足筋,並把他懸掛在宗廟的房梁上,一個晚上就折磨死了閔王。李兌執政趙國,圍困趙武靈王,一百天將他活活餓死。如今的秦國,秦太後、穰侯專權,高陵君、涇陽君輔政,沒有人知道有秦王.這有些像淖齒、李兌時的樣子。我今天尚能看見大王站立在廟堂之上,但是我擔心將來秦國的當政者,並不是大王的子孫血脈了。”

秦昭王非常恐懼,便廢黜了太後,驅逐了穰侯,罷了高陵君的官職,涇陽君逃出關外。

秦昭王對範雎說:“過去齊桓公得到管仲,把他稱作‘仲父’。我今天得到先生,也可以稱您為‘叔父’。”

陳平離間逐亞父

在楚漢爭戰中,有一次楚軍向漢軍發動猛烈的攻擊,不僅將漢軍的退路切斷,而且把漢王劉邦圍困在滎陽城中,劉邦心裏非常著急,請求把滎陽以西的土地割讓給項羽,以此作為講和的條件,但是項羽沒有同意。這時陳平急中生智想出一條妙計,他要漢王拿出幾萬斤黃金,用反間計離間項羽君臣。劉邦認為這是一個好計策,這時陳平趁著黑夜派兩千名婦女走出滎陽城東門,楚軍看到這種情形發動了進攻。而此時劉邦和陳平卻打開滎陽城西門棄城逃跑而去。緊接著劉邦來到關中,收集殘餘兵士以備再戰。

就拿出四萬斤黃金交給陳平,任憑陳平使用而概不過問。

陳平花了許多黃金向楚軍派遣了很多間諜,讓他們公開散布言論,說麓將鍾離昧等人做項王的將軍,雖然立過很多戰功,但卻達不到封王的目的,所以他們想聯和漢軍,共同對付項王,分割楚地,然後各自稱王。

消息傳到項羽耳朵裏,項羽果然對鍾離昧等人產生了懷疑,不再相信他們了。

一次,項羽派使者到劉邦那裏去,劉邦準備了最為豐盛的菜肴,讓人送給使者。

送菜肴的人見到楚國使者,假裝十分吃驚的樣子說:“原來是項王的使者,我還以為是亞父範增的使者呢!”於是吩咐手下的人換上粗劣的飯菜給楚國使者吃,而將高級菜肴端走。楚國使者回去之後,馬上就把見到的情況原原本本地報告給了項王。

項王聽後果然大大懷疑起亞父來。亞父想要把滎陽城快點攻下,項羽卻不相信。他的話,不肯聽從。亞父聽說項王對他產生了懷疑,心裏十分惱怒,說道:“天下大事基本已成定局了,大王自己幹吧!我請求您恩準我回老家去度過我的餘生。”說完,亞父就走了。但是亞父回家途中還未到達彭城,就因背上的毒瘡發作而死了。

這時陳平趁著黑夜派兩千名婦女走出滎陽城東門,楚軍看到這種情形發動了進攻。而此時劉邦和陳平卻打開滎陽城西門棄城逃跑而去。緊接著劉邦來到關中,收集殘餘兵士以備再戰。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的進諫可謂隨機應變的典範。鄒忌曾擔任齊威王(田因齊)的國相,齊威王之所以樂於傾聽不同意見,鄒忌起了很大的作用。

鄒忌身高八尺多,體形魁梧,容貌英俊。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跟城北的徐公誰漂亮?”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哪裏比得上你呀!”原來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自己信不過,就又問他的妾說:“我跟徐公誰漂亮?”妾說:“徐公哪裏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從外邊來,鄒忌跟他坐著聊天,問他道:“我和徐公誰漂亮?”客人說:“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認為不如他漂亮;再照著鏡子看自己,更覺得相差太遠。晚上躺在**反複考慮這件事,終於明白了:“我的妻子讚美我,是因為偏愛我;妾讚美我,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讚美我,是想要向我求點什麽。”

於是,鄒忌上朝延去見威王,說:“我確實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說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的國土方圓一千多裏,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後、王妃和左右的侍從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沒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國的人沒有不想求得大王(恩遇)的:由此看來,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厲害的。”

威王說:“好!”於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級大小官員和老百姓能夠當麵指責我的過錯的,得頭等獎賞;書麵規勸我的,得二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評論(我的過錯)讓我聽到的,得三等獎賞。”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言規勸,官門口和院子裏像個鬧市;幾個月後,偶爾才有人進言規勸;一年以後,有人即使想規勸,也沒有什麽說的了。

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拜。這就是人們說的“在朝堂上征服了別國。”

鄒忌在齊王得意而聽不進諫言之時,采用了“以變求內”的策略,用剛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來諷諫齊王,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知道如果直接指出齊王的缺點,齊王接受的可能性不大。於是旁敲側擊,“計事者務循順”先從別的地方說起,循順勢而為,因勢利導,逐步將齊王引入“網”中,最後遊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