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可以定義你的成敗,除了你自己。
1523年,明嘉靖二年,秋天,一個蘇州人草草過完一生,離開人世,享年僅54歲。他是那個時代的失敗者,功名、家庭和事業,無一成功。雖曾大喜大悲,然而悲總大於喜。
離世前,他寫了一首詩,把一個浪子的坦**和無畏表現得淋漓盡致: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
地府陽間具相似,隻當漂流在異鄉。
所謂人生,被這個瀕死之人看得透透的。世俗的成功學,已然框不住他離經叛道、率性自為的生命軌跡。
同時代人鄙視他,嘲笑他,罵他失敗者的時候,他早已沒了往昔的憤怒,也沒了辯解的需求,隻是露出了長者般的微笑。
在他死後半個世紀內,晚明—一個人性大解放的時代到來,多少知識分子奉他為先驅、老師,高舉他的旗幟,弘揚他的精神。
他在狂士李贄身上複活,在性靈大師袁宏道身上複活,在馮夢龍的小說裏複活,在周星馳的電影裏複活,在佳士得秋拍上複活……多少年來,他一次次“複活”,那些笑他罵他的人,早歸塵與土。
一個失敗者,“活”成了最成功的模樣,而那些定義他失敗的人,簡直失敗得一塌糊塗。
曆史,跟所有人扮了個鬼臉;隻有他,唐伯虎,報之以狂笑。
1
五百年前,唐伯虎生活在“最是紅塵中一二等風流富貴地”—蘇州,用畫筆和詩筆鋪開繁華勝景與奇幻人生。
整個蘇州,天天都是“雙十一”的狂熱氣氛,人們很嗨,花錢買快樂。窮人有窮人的樂子,富人有富人的樂子。用唐伯虎的詩來描述:
江南人盡似神仙,四季看花過一年。
趕早市都清早起,遊山船直到山邊。
貧逢節令皆沽酒,富買時鮮不論錢。
吏部門前石碑上,蘇州兩字指摩穿。
青少年時期,大概是唐伯虎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他出生在明成化六年(1470年),本名唐寅。伯虎,是他的字。曾祖父那一輩,唐家就在蘇州閶門一帶經商,家業傳到唐伯虎父親手裏時,他們已妥妥地過上中產的生活。
父親唐廣德雖然是生意人,但他沒打算讓兒子走父祖輩的路。他為兒子請來老師,為其開啟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
唐伯虎不負父望,很快脫穎而出。他性極聰穎,才鋒無前,16歲參加秀才考試,高中第一名。小小年紀,在蘇州文化圈名氣不小。
此時,他結識了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幾個朋友。
比他大11歲的蘇州文壇新一代領袖祝枝山,主動向他交好。唐伯虎恃才傲物,有一種宇宙無敵的少年狂。他起初不搭理祝,祝並不介意,多次投書示好,最終成為影響他一生的密友。
還有文徵明、張靈,那個時代最耀眼的新星,借著氣味相投的指引,自覺抱團,走在了一起。
19歲,唐伯虎娶妻徐氏。小夫妻感情和睦,不久生下兒子。
這個時期的唐伯虎,就像新車上了油,人生順溜得很。科舉、家庭、友情、才氣,一把好牌抓在手裏,怎麽打都贏。
20來歲的唐伯虎,有才(財)任性,風光無限,得意狂放,想怎麽玩就怎麽玩,人生無處不成功,無時不快活。
他跨界唱歌演戲,任達放誕。曾與張靈、祝枝山三人扮作乞丐,在雨中唱蓮花落,得了打賞就去買酒痛飲。他以此為樂,說,可惜這種快樂,連李白都體會不到。
2
命運似乎也有它的守恒定律:人生太順遂,豈不是要上天了?
於是,就有了挫折,有了苦難。
唐伯虎一生的色彩,在24歲左右基本就潑灑出去了。此後,盡管他可以畫出最絢麗的山水、最美麗的仕女,但他的人生底色已經越來越淡,越來越淡。
弘治六年(1493年)前後,唐伯虎遭遇人生的第一次重創。他甚至來不及反應,老天就收走了他的親情群。先是父親生病去世,接著母親、妻子、兒子相繼而歿。
這還不算完。首次扛起家庭重擔的唐伯虎,在連續辦完家人的喪事後,連給妹妹置嫁妝的錢都沒有了。次年春天,他滿懷內疚,草草將妹妹嫁了出去,沒想到,不久就聽到了妹妹在婆家自殺的噩耗。
短短的時間,一個幸福的七口之家,隻剩下唐伯虎兄弟倆。
回想此前肆意縱情的日子,恍如隔世。26歲那年,唐伯虎已愁出了白發。
命運要擊垮一個飽經滄桑的人,很難;但要擊垮一個順風順水的人,太容易。
如果不是老大哥祝枝山的規勸,唐伯虎或許早已沉淪到底。我們熟悉的唐伯虎,將會是另一副模樣:也許是個廢柴,也許泯然眾人。
此時,唐伯虎的放浪,有一種借酒消愁愁更愁的無奈,有一種把自己往死裏整的決絕,連風流界的扛把子祝枝山都看不過眼。祝規勸他說,令尊生前最大的願望,就是看到你考取功名。
一語驚醒夢中人。唐伯虎重新振作,埋頭苦讀。他準備為他父親再活一次。
他在《夜讀》一詩中說:
夜來枕上細思量,獨臥殘燈漏轉長。
深慮鬢毛隨世白,不知腰帶幾時黃。
人言死後還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場。
名不顯時心不朽,再挑燈火看文章。
這樣一個深夜勤奮備考的唐伯虎,是我們所陌生的唐伯虎,但他也是真實的唐伯虎。
3
用才氣對抗命運,唐伯虎扳回一局。
弘治十一年(1498年),秋天,他參加應天府鄉試,三場考下來,一舉拔得頭籌,成為大名鼎鼎的“唐解元”。
東山再起的唐伯虎,名聲迅速達到頂點。主持應天府鄉試的主考官太子洗馬梁儲,非常賞識他的文采,回京後逢人便誇。一堆知名、不知名的人排著隊,想與他結交,有的是氣味相投,有的是要攀附他的名氣。
他在此時續娶了一名女子。這名女子也在憧憬著,他在不久的將來考中狀元,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
境遇一順,唐伯虎的疏狂本性又回來了。
進京參加會試的路上,一個名叫徐經的江陰巨富子弟成了唐伯虎的超級粉絲。同船北上,富家子管吃管喝管娛樂,兩人成了形影不離的朋友。
抵京後,徐經不僅安排了唐伯虎粉絲見麵會,還帶著厚禮遊走於豪門大宅。據說,他們拜訪了會試主考官、禮部右侍郎程敏政和禮部尚書大學士李東陽。
會試考完,尚未放榜,就有言官彈劾程敏政私漏試題給徐經和唐伯虎。
這事最終因無有力證據,成了莫須有的指控,但牽涉其中的幾人,命運已被改寫—
程敏政,一個躊躇滿誌的政治家,驟然斷送了政治前途與一世清名,憤恨而死。
徐經,餘生再也未能走出科場作弊案的陰影,終生鬱鬱不自伸,以35歲壯齡客死翻案途中。
唐伯虎,繼家庭大變故之後,遭遇命運的二連擊,在世事無常、倏忽榮辱中產生了強烈的幻滅感。“鏡裏自看成一笑,半生傀儡局中人。”他在詩中如此自嘲,嘲笑自己看不穿。
人生就像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這次命運直落,直接關閉了唐伯虎通往世俗成功的大門。
很難想象,心高氣傲的唐伯虎是如何鼓足勇氣回到蘇州的。
他的聲譽嚴重受損,此前捧他、粉他的人,開始踩他、黑他。他們曾經如蟻附膻,巴結唐伯虎,是覺得自己買了一張中獎率奇高的彩票,如今彩票失效,就成廢紙一張。
首先棄他而去的是他續娶的妻子,順手卷走了他所有的財物。
他在給摯友文徵明的信中說,連家裏的狗都咬他,不讓他進門。
人生得意,整個世界都順著你;人生失意,連狗都與你作對。命運,就是這麽**裸,這麽現實。
4
不曾深夜痛哭,不足以語人生。
這句話在別人是一碗雞湯,在唐伯虎是一杯水,冷暖自知。
都說三十而立,唐伯虎差點三十垮掉。
他已經“死”過一次,何妨再“死”一次?在安頓好弟弟之後,他決定來一場千裏遠遊。人回到山水之間,也就無生無死,無念無欲。
當然,說得難聽點,這是唐伯虎的自我放逐,逃避故鄉,逃避冷眼和嘲笑。
他先坐船去了鎮江,登上金山寺,遙望天際隱約在煙靄中的金陵,想到當年身為唐解元春風得意的日子,不堪回首。
他又過江到了揚州,遊覽了瘦西湖。然後逆江而上,過蕪湖,遊廬山,觀赤壁遺址。接著南下,遊嶽陽樓,觀洞庭湖,上衡山。由此向東入福建,遊武夷山、九鯉湖,從浙江回程。一路遊覽雁**山、普陀山、西湖,再沿富春江上行入安徽,登上黃山、九華山。
一年後,他回到故鄉,看過了許多美景,看過了許多美女,埋葬了記憶,迷失在地圖上每一道短暫的光陰。
看來,唐伯虎已度過了一生中最低潮的時刻。
我們可以在這裏簡單複盤一下那場科舉作弊案的曆史影響。苦難劫厄,對每個人的意義是不一樣的。科舉案後,唐伯虎徹底回歸體製外,人生獲得了大解放。
科舉求名之路從此斷絕,使他擺脫了先人的期望、家族的責任;他離婚、析產,斬斷了人事上的羈絆,從此“落拓迂疏不事家”;由於不能占鼇頭、登台省,他自動卸下了“文以載道”的傳統責任,可以去追求個人藝術上的獨樹一幟。
科舉案,作為標注在他身上的不良記錄,也消除了他內心的道德禁忌。
唐伯虎之所以是唐伯虎,是因為他能將一個負麵事件,以自己非凡的識見、奇思和膽量奮力反轉出一片新天地。
所有人對他喊失敗者的時候,他卻迎來了最大的成功。在他的表麵頹放之下,掩藏著對人生的精心設計。而這種人生示範意義,注定垂範百年,在李贄、袁宏道等人身上得以發揚光大。
讀曆史的人,總喜歡做些自私的假設。在唐伯虎身上,我也會這樣“慶幸”地假設—
如果沒有1499年的科場案,唐家也許會走出一個大官,而世間則少了一位大才子。
5
世界再大,大不過桃花塢。
旅行歸來,唐伯虎退回內心,過一種隨心隨性的生活—賣畫為生。
要感謝明朝中期發端的資本主義萌芽,給了不事生產、不走功名道路的人一條生路。都市繁華,資本湧動,文化絢爛,他們可以靠市場經濟謀生。
寫小說的,寫雞湯文的,寫科舉指南的,寫喜聯的,畫畫的,都有得活。一些人寫寫畫畫,還成了流行大咖,生活滋潤得很。
唐伯虎紅過,他的畫一度賣得不錯。
市場活躍,反過來也塑造了人的思想。有學者用“市民性”的概念來解讀唐伯虎的思想,很有意思,說唐伯虎對個體的關注是一種新興的價值觀念體係,這種價值體係著眼於個人,而不是集體國家。
恰好生活在人性大解放的前夜,唐伯虎從中受益,並引領推動了這股風氣的發展。
當世俗眼中的失敗者,為自己而活的時候,別人已經無法左右他的人生。
你認為,他原本是根正苗紅的青年,現在成了社會畸零人、多餘人,這得多可惜。但他不這樣想,你認為他失去的東西,他壓根不在乎了。
他看上了蘇州城北的桃花塢,在那裏遍植桃樹。靠著賣畫積攢的錢,又跟朋友借了些,他在那裏相繼修建了桃花庵、夢墨亭、蛺蝶齋、學圃堂,又在草堂周圍種上梅蘭竹菊。
他自號桃花庵主,時常邀請祝枝山、文徵明、沈周等好友在桃花庵飲酒作詩。
在那裏,他有時對著落花大聲痛哭,有時又狂笑大叫—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換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複日,花落花開年複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多麽瀟灑的人生。魏晉風度是仗著士族底氣,才能成形;而唐伯虎,一個落魄文人,以一己之力,最早書寫了明朝風流,恐怕無人能出其右。
他的一生,沒有小說電影所虛構的秋香陪伴,但他此後續娶的第三位妻子沈氏,賢惠持家,伴他終生。
人生,再度按著他設計的軌跡滑行。
6
如果,命運不再捉弄他的話。
以下事件,擱在哪個人身上,都是毀滅性的打擊。但是,唐伯虎挺過來了,所以我可以平靜地敘述下去—
正德三年(1508年),弟弟唐申過繼給唐伯虎的長子不幸去世,年僅12歲。唐伯虎傳宗接代的希望徹底湮滅。
一年後,唐伯虎亦師亦友的沈周辭世。
又過了兩年,年僅33歲的好友徐禎卿去世。
悲傷和痛苦是一定的。但此時的唐伯虎,已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
正德九年(1514年),江西的寧王朱宸濠征召天下文士,唐伯虎鬼使神差地應召而去。在南昌寧王府,他每日寫詩作畫,待遇優渥。不到半年,寧王不時暴露出造反的傾向,唐伯虎覺察出自己進了賊窩。他想走,又走不了。於是,裝瘋賣傻,日日縱酒,做些違規逾矩之事。正史的記載叫“佯狂使酒,露其醜穢”。這犧牲也蠻大的,把下半身都暴露出來了。但他做起這些背德之事,全無壓力。
連寧王都受不了,最終把他打發走了。
5年後,寧王果然起兵謀反,很快被汀贛巡撫王陽明俘虜。
唐伯虎因為早早脫身,沒有被牽連,但他內心亦曾有過難以言說的名節之痛。餘生轉而徹底投入詩酒書畫的懷抱,在文藝中抒發苦悶的心情。
世人都說唐伯虎風流成性,實際上是被他的表象迷惑了。他確曾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然而,這名號背後的辛酸苦痛,恐怕隻有自己明白。他頹然自放,然後說“後人知我不在此”。寄希望於後世的人懂我,而我們真的懂他嗎?想想也蠻悲傷的。
他晚年有些過氣,字畫賣不動了,生活窮困潦倒,但仍執著地搞創作,堅信“萬裏江山筆下生”。他仍然深諳調侃的藝術,以內心的豐富去抵禦外界的貧乏。他的詩,越老越辣,不學古人說話,隻照現世的人說話,不揣度別人心裏的意思說話,而隻說自己心中想說的話。
他已進入了哲學思辨的層次,參透,放空,日漸脫離浮華現世。他曾寫道:“我問你是誰,你原來是我。我本不認你,你卻要認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卻少得我。你我百年後,有你沒了我。”他唯一追求的是,真誠與率性。僅此而已。
50歲那年,他作詩自況: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
漫勞海內傳名字,誰論腰間缺酒錢。
詩賦自慚稱作者,眾人多道我神仙。
些須做得工夫處,莫損心頭一寸天。
他從來不是一個嘻哈成性的喜劇人物,透過他狂放的軀體,或許我們才能抵達他顛沛、曲折、苦悶、隨性的複雜靈魂。
命運一次次捉弄他,而他把它當作自我淬煉的工具。這個社會畸零人、失敗者、浪子,最終成了明朝乃至中國曆史的文化象征。
在詩歌方麵,他與文徵明、祝枝山、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繪畫方麵,他和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明四家”;在人格追求與生活選擇方麵,他的影響,遠遠超越了時代。
致敬,唐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