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九十章 慈愛冥想

天力靈示:慈愛是肥沃的土壤,由此才能孕育完整的靈**。有愛心做背景,我們的意圖、經曆都更容易開放、流動。雖然慈愛可以在許多情形下自然生起,但也可以被培養。

以下的禪修練習有兩千五百年的曆史,它重複的的句子、意象和感受,引發對自己和他人的慈愛及善意。你可以試試是否有用。最好找個安靜的地方,每天複誦一到兩次,每次十五或二十分鍾,持續幾個月,一開始這種禪修可能令人覺得機械化笨拙,甚至引發相反的特質,感覺暴躁或憤怒。發生這種情形時,特別需要對自已更有耐心和寬容,以友善和寬容的精神接納生起的一切。當時候到了,即使麵對內在的困難,也會培養出慈愛。

慈心觀練習

以舒服的姿勢坐下,讓身體放鬆、靜止,盡可能讓心靈安靜下來,把計劃和占據內心的事放下,開始在內心直接對自己複誦下列句子。你必須從自己開始,因為不愛自己,就不可能去愛別人。

願我充滿慈愛

願我安好

願我安詳自在

願我快樂

念這些句子時,也可以運用佛教的意象:把自己觀想成年輕可愛的小孩,或觀想現在的自己正被一顆慈愛的心擁抱。讓感受從字句中生起,可以自行調整文句和意象,找到完全適合自己的字句,能夠打開自己的慈愛之心。然後一再重複這些句子,讓這些感受滲透身體和心靈。

重複練習這種冥想數周,直到對自己產生慈愛的感覺。

慈愛傳播你我。當你覺得已經準備好了,在同一個禪修時期,可以逐漸擴大慈心觀的對象,將其他人帶進來。在自己之外選一個恩人,某個真正關心你的人。在腦中想象他或她的樣子,仔細複誦相同的句子。“願他(她)充滿慈愛”,以此類推。當你培養了對恩人的慈愛,再開始把你愛的其他人帶進來,觀想他們並複誦相同的句子。喚起對他們的慈愛感。

接下來,你可以逐漸把其他人帶進來:朋友、社區成員、鄰居、任何地方的人、動物、整個地球和一切眾生。接著,你甚至可以嚐試把生活中最難相處的人帶進來,希望他們也充滿慈愛和安詳。練習一段時間後,會發展出一種穩定的慈愛感,你便能把許多人帶進這十五或二十分鍾的禪修中,從自身開始,擴及你的恩人、你所愛的人與一切眾生。

然後,你可以學習在任何地方都能練習,在塞車時。在公車和飛機上,在候診室及其他地方。當你在人群中靜靜練習慈心觀時,將會立刻感受到與他們奇妙的聯結,這就是慈愛的力量。它能使你的生活平靜下來,並和自己的心聯結。

“慈愛”是一種平靜中崛起的力量。在其中,你會發覺人與人之間的愛與和善,你的生活也會因此而變得溫暖、歡樂。

冥想是一種改變意識的形式,它通過獲得深度的寧靜狀態而增強自我認識和良好狀態。

冥想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兩個協調:身與心的協調,左腦與右腦的協調。如果用一句話來解釋冥想,那麽冥想就是和自己在一起。

我們在大多數清醒的時候,都是和別人在一起。簡單的來說,就是利用自我催眠的方法,達到協調的目的。例如和同事、客戶、親人在一起,或者是和電視劇、文藝作品裏麵那些虛幻的人物在一起,我們很少和自己在一起。?但是隻有和自己在一起,我們才能獲得我們所需要的力量。俗話說。求人不如求己,歸根結底,我們要靠自己打拚,而別人的幫助,雖然很重要。但那不是決定性的。所以,和自己在一起,意義非常重大。

在所有的瑜伽冥想體係中,沒有哪一種比得上瑜伽語音冥想的功效那麽直接、久經時間考驗或廣為人們使用。如前所述,瑜伽語音冥想可以和提升生命之氣的功法一起配合著練中,也可以中身單項地練習。

瑜伽語音冥想又稱曼特拉(ra)冥想。梵語詞“曼特拉”可以分為兩部分,即“曼”(?man)和“特拉”(?tra)。“曼”的意思是“心靈”。“特拉”的意思是“引開去”。因此,“曼特拉”的意思是能把人的心靈從其種種世俗的思想、憂慮、欲念、精神負擔等等引離開去的一組特殊語音。一個人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瑜伽語音上,就能逐漸超越愚昧無知和**等品質,而處身在善良品質的高度上。從這一步,瑜伽冥想更往深處發展,逐漸演變為完美的禪,而最終地進入入定狀態。

試圖憑借注意力使心靈保持專注在某一對象事物上,是違反心靈的能力的。這樣做是困難而徒然的。這實際上也是違反瑜伽冥想術的原則的。在瑜伽冥想術中,人要輕柔地設法把他的心靈集中在某一對象事物上,如果心靈要離開這事物,他就設法逮住它,把它帶回來。但這是做得極為柔和的。

瑜伽語音冥想練習極為簡便易行。沒有什麽硬性的嚴格的規定。有時候是心與口同時反複誦念,有時候隻是默念而已。出聲念誦時,有時是低聲悄語似地反複念,有時用普通語音響度念,有時又是用有節奏的歌唱方式來誦念。有時誦念與呼吸保持同步節奏,有時又不必如此。有時是坐著念,有時站著念,有時走著念,等等。練習者雙眼有時是閉合的,有時是部分地閉合的,有時是完全張開的。

冥想不僅僅能對你的精神和身體有幫助,近日美國心理學家還發現它可以增強同情心。

近日,東北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發現,冥想可以增強一個人的同情心,更喜歡幫助他人。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測試了參與者進行了八周的冥想訓練後進行測試,看看他們是否會更願意幫助某人,研究發現。冥想訓練後的人更具有同情心與助人心理。他們讓一個使用拐杖的殘疾人艱難的向候車室走去,發現冥想訓練後的人隻有百分之十五的人沒有幫助殘疾人,而沒有進行訓練時,有百分之五十的人沒有去幫助殘疾人。

研究人員戴維德斯迪諾。東北大學的心理學家,在一份聲明中說:“這一發現真正令人驚訝,冥想居然可以讓人增強同情人與幫人心理,讓他們願意更好的幫助他人。”

最近,在人類神經科學前沿雜誌的一項研究表明,情緒的腦加工可以讓冥想的效果發生,即使你不進行冥想。

因為他們發現,杏仁核的情緒刺激的反應可以改變冥想。

冥想,是人們普遍感興趣的主題。所有傳統的靈性探索者,為了寧靜、和平和幸福都以某種方式實踐冥想。因古老而受仰的冥想教導。就像體現在瑜伽和吠檀多中的那樣,充當了全界靈性探索者的靈感之源。

在印度教眾多冥想傳統中,瑜伽傳和吠檀多傳統普遍被視為兩個主流的教導。瑜伽和吠檀多都力爭達到同樣的目標,它們的區別在於抵達目標的方法。瑜伽和吠檀多有四個普遍的原則,即:個體靈魂的神性、生存的統一性、終極實在的單一性和諸宗教的和諧。

靈魂的神性自由和自我實現是不可動搖的靈性基礎。生存的統一性是所有倫?理美德的基礎。自愛是一個人行動的主要原因。也是愛他人的理由。但是,瑜伽和吠檀多提醒我們,一個人的真我,是所有的自我。盡管終極實在是單一性的,但是名字、形式和描述它的特征卻各不相同。人試圖以名字來命名無名者、將形式歸屬於無形者,但這些都是脆弱的嚐試。終極實在的單一性教導我們應忠誠於自己的理想,但對其他人的理想也應予以積極的尊重。

宗教根本上都是相同的。差異中的統一是生活的法則。對於宗教問題也一樣。不同的靈性探索者追隨不同的道理,他們都試圖達到同樣的目標。瑜伽和吠檀多中的冥想方法並不迎合任何形式的感情主義,它們是精確的、科學的和心理學的。它們並不探究探索者的夢或異象(這些夢或異象是個人的、私人性的)?,而是通過他或她的性格的轉化來衡量冥想的成敗。跟隨這些冥想法,許多人已經直接理解了真理、獲得了生命的圓滿。瑜伽和吠檀多的這些傳統、方法和教導已經經受了時間的檢驗,它們就和過去一樣充滿活力。

冥想者首先要探尋生活中的失序。或者說是探尋秩序何在。人必須先解決自己的問題,諸如他自己的思想、感覺、焦慮、罪行、悲傷——必須把這些理清楚,才有可能真正靜下心來,去冥想。如果你的生活一團亂,又如何能夠靜心呢?

學習永無止境。我們一直在苦苦追求外部的知識,卻絕少時間去關照自己的內心。如果我們記得去觀察自己,感受自己的感受,明了自己的行為,我們真的可以成為老師,自己的最好的老師。除了你自己以外,沒有人能夠真正對你進行指導,影響你的思考,行為,麵對世界的態度。

“觀察,不是修正”,當你在觀察自己的時候,不能心裏想著所謂的對錯。純粹的觀察才能幫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這個世界的一個人。甚至,你可以想象你要觀察這世上的一個人,然後你走入了他的內心,去觀察他最細致入微的想法;沒錯,此時的你是一個觀察者,在離你的觀察對象最近的地方。

另外,真實地麵對內心的各種感受。我們隻是在觀察,如果有什麽看上去不甚和諧的內容,請記得,它既然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去觀察,而不是回避。如果你通過觀察學習到它存在的理由,那麽,恭喜,你無疑是收獲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