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六章 林鬆解讀 西遊記 2

不論你是否承認,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唐僧,一個孫悟空,一個豬八戒,一個沙和尚。

西遊的目的就是到靈山取得佛祖的真經。而靈山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人心的一種意識狀態。西天取經的內在意義就是到達這種狀態。在其它的密意傳統裏,這種狀態常用一個地方來象征,比如瑪雅文化中的圖拉,猶太教傳統中的耶路撒冷;或者穆斯林世界的麥加。

真正的圖拉不是一個有形的地方,而是遍及宇宙四方的精神層麵。——瑪雅經文

當你找尋主,在你內心找尋他。他不在耶路撒冷或者麥加。——尤努斯?埃姆萊

《西遊記》第十三回寫到:“三藏答曰: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西遊記》的主旨,就是以唐僧師徒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取到真經,隱喻降服人的心猿意馬,歸於正道,才能得道成佛之理。

不過話說回來,吳承恩是否真的這麽想的呢?要知道小說家為了湊趣撚幾條佛理道學乃是常事,不可當真的。比如金庸使出一招“亢龍有悔”,咱們就不能往《易經》上靠,人家那是添點佐料而已。對此的解讀是否有些闡釋過度、聰明過頭呢?我們不妨繼續往下看。

唐僧道:“悟空,你說得幾時方可到?”行者道:”你自小時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還難。隻要你見性誌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第二十四回

三藏道:“休言無事。我看那山峰挺立,遠遠的有些凶氣,暴雲飛出,漸覺驚惶,滿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烏巢禪師的《多心經》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記得。”行者道:“你雖記得,這有四句頌子。你卻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隻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三藏道:“徒弟,我豈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經萬典,也隻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說了。但要一片誌誠,雷音隻在跟下。似你這般恐懼驚惶,神思不安,大道遠矣,雷音亦遠矣。且莫胡疑,隨我去。”那唐僧聞言,心神頓爽,萬慮皆休。——第八十五回

佛祖所在的靈山代表的是一種高等的意識狀態,處在當下的狀態。意味的是人從心理上的日常沉睡狀態到神聖當下的清醒狀態。靈山代表的是延長的當下。西遊記則是一個通往清醒的內在旅程。除了南懷瑾之外。各路佛家、道家的高人也都認為唐僧師徒是一人的不同內在,隻不過解讀略有不同。

一般來說唐僧是我們的本心本性,他沒有任何本領,但是有著信仰。在取經途中,三藏始終不忘西天取經的目標。他象征著對當下的渴望。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西天取經。為此,他可以放棄任何事情。對今天的我們來講,最難的就是發現自己的唐三藏。而沒有了唐僧也就沒有了西遊記,沒有了心靈追求的信仰。

而孫悟空代表著“嗔”或者人的智性。他嗔恨心重,爭強好勝,聰明但是躁動,有力量但是自尊心強。不能受一點的委屈。雖然發心要保唐僧西天取經,也滿心歡喜地拜唐僧為師,但是唐僧的幾句批評,就足以讓悟空放棄誓言,一走了之。對於八戒的挑撥和誤解,也是以惡相向。悟空對八戒的捉弄,成為《西遊記》裏最精彩的段落。

豬八戒,則代表著“貪”或者人的各種貪婪和懶惰,是每個人的本能中心,在精神分析理論中被稱為本我。對物質、對美色、對食物、對身體舒適的欲望。我們都看到他的貪婪和懶惰。我們把他當作笑柄。可是我們並沒有太意識到我們每個人自己裏麵就有一個豬八戒。在取經路上,豬八戒多次要求散夥回高老莊,表明他對家庭生活的留戀,對物質社會的留戀和執著。

沙僧則代表著“癡”,平庸就是愚癡。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無明”。人言亦言,總是跟在別人的後麵,缺少獨立的性格和獨當一麵的勇氣,有些甘於平庸。

曾經流傳過一個真假孫悟空是如來的陰謀的故事。(原文大家可以用“死的是悟空,活的是六耳獼猴”為關鍵字去網上查)作者的大意是被打死的那個是悟空,活下來的那個是六耳獼猴。作者各種論斷說,如來早都把事情安排的妥當,在他的安排下,讓眾佛都以為六耳獼猴就是“真悟空”,而真正的悟空,卻被當成了“六耳獼猴”被如來製服,然後被一棒打死。

文中最後還提示說“大家發現沒,在真假美猴王事出之前,孫悟空並不完全都聽唐僧的話,甚至有時候,還鬧個小矛盾,導致唐僧隻好念緊箍咒,典型的一個叛逆者形象。可自從真假美猴王事出之後,孫悟空從此保護唐僧安安分分。而以此事可以看出,孫悟空前後可判若兩人。孫悟空已被如來利用六耳獼猴一戰,安安靜靜、無人知曉的收服了”。

以上的解讀,不能說是解讀,隻能說是舍本逐末的演繹。讀任何一本書都需要抓住主軸,而每本書的主軸都在首章或章節標題中;

。《西遊記》第五十八章的標題“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已經點明了‘真假美猴王‘的主題。其實所謂假悟空是真悟空的心魔,一體二用,心性的兩個表現,現在斬去心魔,留得真心在。

把書捧著看一看會更明白,作者意圖表達六耳獼猴代表的是悟空不好的過去,如來也說:“此番劫難因你師徒不和而起,才讓奸佞乘虛而入”。悟空不臣服之心在“真假美猴王”之後被識別,或者說被悟空充分覺察並全然麵對後必然自己消亡(被打死隻是象征),剩下的是“本性”的悟空。而此時,回到上麵陰謀論的故事,戰神心魔的悟空獲得的寧靜也是自然而然的事。非但真假美猴王全是孫悟空的化身;甚至牛魔王也是孫悟空的化身。第六十一回中悟空不是自己說:牛王本是心猿變,今番正好會源流嗎?

西遊記中的各路妖怪,象征了設法阻礙當下的那些想法和情感。狡猾的妖怪施展妖術來偽裝自己以至於能抓住玄奘。玄奘代表了存在當下的渴望,當惡魔抓住了他。這表示了人動了其他的念頭,這些念頭不想停留在當下,因此停在當下的努力受到了阻礙。如果,悟空(人們的智性)沒有發現玄奘被抓走。就代表著我們沒有意識道發生了什麽。正如第七十八回中詩雲:

一念才生動百魔,修持最苦奈他何!

掃退萬緣歸寂滅,**除千怪莫蹉跎。

臨濟法師,禪修大師;胡吉威立,一位蘇菲(是伊斯蘭教的神秘形式的信徒),都提到過魔鬼象征了人的低等部分。

“佛陀和魔鬼就是指兩種狀態,一種是汙穢的,一種是純潔的。”

——臨濟法師

“魔鬼實際上來說,就是人的低等自我和欲望。“

——胡吉威立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王陽明

“心中賊”指不正當的欲望。對大多數人而言。“破心中賊”難在有時候分不清心中的欲望是正當的還是不正當的。

妖怪抓住三藏以後總想吃掉他,意味著低等自我總想破壞處在當下的努力。然而,悟空總是能救出玄奘。然而,如果人內在的悟空觀察著正在發生的事情,他可以在次說“在”然後做出當下的努力。就能擺脫這些念頭和惡魔,便能體會到涅槃與神聖的當下。

《西遊記》第十四回:觀音對唐僧說:“我那裏還有一篇咒兒,喚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緊箍兒咒’你可暗暗的念熟,牢記心頭。

孫悟空是心猿,白龍馬是意馬。唐僧守住自性,一心不亂。就是要降伏心猿、意馬,除去妄想。所以唐僧要用緊箍咒控製孫悟空,把白龍馬騎在身下,用韁繩、鞍轡和鞭子挾製它。人不能放縱自己的欲望。這是佛家戒的思想。等到了孔子講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階段,戒就不需要了。所以悟空到了西天,緊箍咒自然脫落。

因為惡魔時刻都在阻礙人們停留在當下,如果我們開始聽從那些以妖魔鬼怪為象征。即那些浮現在腦海中的念頭,我們就忘記了這種雙重的意識,由於不再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從而無法意識到我們已停止了努力。當人努力處在當下,會將注意力集中所做的事上。同時也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為了延長這種狀態,人可以使用簡短的字語提醒自己留在當下。若是連續運用幾個簡短的字語效果會更好。

在基督教中,祈禱的內在意義是通過使用簡短的字語,請求內在的神:當下,得以顯現。

在阿拉伯語中,‘祈禱’的內在含義是記得上帝。——胡吉威立 所以,緊箍咒隻是一個幫助人心能安住於當下的簡短語句。例如,瑜伽中的om,梵文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心經》末尾的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等。

僧師徒四人斬妖除魔,曆經艱難險阻終於到達西天雷音寺。原以為終能功德圓滿,未曾想到在雷音寺內被兩尊者索要人事(即今天我們的小費)。唐僧與師徒四人義正言辭拒絕了“勒索”的要求。可是,他們還是取到了“真經”,踏上了返回東土大唐的回程。結果遭遇白雄尊者香風作亂,在收拾“真經”之時,方才發現乃無字經書。悟空想到是那兩僧人作弊,師徒四人便返回雷音寺準備理論一番。

結果遇上佛祖,佛祖笑言:“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隻可以此傳之耳。阿儺、伽葉問你們要人事我是知道的。真經不可輕傳,也不可以空取。”如此一番,師徒四人終於明白其中奧秘,便將紫金缽盂獻於阿儺、伽葉,終於取得真經。

西天的兩尊者索要人事,如果認為這隻是諷刺世事,那樣的理解可能太過膚淺。唐僧要紫金缽何用?

話說明代金碧峰禪師入空定,無常鬼找他不到,變作老鼠,咬他喜歡的水晶缽,金碧峰入定時身體空掉,但在定中聽到老鼠把弄水晶缽的聲音,立即出定,大叫誰人碰我的水晶缽,無常鬼立即鎖他,禪師知道水晶缽的掛礙令他被無常鬼找到,於是求情許他延期七日,無常鬼走後,金碧峰便把水晶缽打爛,然後入定,臨入定前,在牆上寫下四句偈:

欲來找我金碧峰,猶如鐵鏈鎖虛空,

虛空若然鎖不得,莫來找我金碧峰。

這個時候還舍不得紫金缽,外物都放不下,何況我執法執?二尊者索要人事僅僅是障眼法,內在一片苦心,卻引來了一排板磚,可歎。

另一方麵,無字真經符合佛教的教義。佛教的要義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所見的東西,包括佛法都是虛妄、空無的。佛祖以為“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隻好退而求其次,拿有文字經書來教化東土眾生了。

事實上,很早就看到有人討論孫悟空的師承問題,武功問題,豬八戒的個人問題以及觀音姐姐的隱私問題,但是這些種種問題八卦的多,據實的少。更有用西遊記來講團隊管理和領導藝術的,很多都是過度闡釋的演繹,恐怕連吳承恩都沒想到那一層。要讀懂作者原意,隻有抓住《西遊記》的主軸——心性修煉。不信,你先把《西遊記》一百回的目錄看一遍,再試試重讀這本絕對不愧中國四大名著的書吧。

作為中國人,很多人都沒認真讀過《周易》、《論語》、《中庸》、《道德經》這些充滿中華智慧而深邃的著作。但如果連通俗小說《西遊記》都沒讀懂,就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