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三十八章 定期清理心靈垃圾

心理谘詢是一種如何愛自己的藝術,如何與內心的自己相處,如何和他人相處的藝術,如何真正發揮自己無限潛力的藝術。

在國外心理谘詢很流行,特別是美國,人們一旦遇到諸如心情不好、失眠、戀愛情感、人際不和諧等心理問題,首先就會想到找心理谘詢師。美國人把接受心理谘詢看的像吃頓麥當勞肯德基那樣自然、簡單。

美國是現代心理谘詢的發源地,也是心理谘詢業最發達的國家,基本上每一個中產階級都有自己的心理谘詢師。有人這樣形容說,美國成功人士的臂膀是靠兩個人攙扶的,一個是律師,一個是心理谘詢師。據統計,每500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名心理谘詢師,30%的美國人定期做心理谘詢,80%的人會不定期去心理診所。“在曼哈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谘詢師,連心理谘詢師都有自己的心理谘詢師。”這是《性與城市》中的一段台詞,這是發達國家。但對於我們來說,去見心理谘詢師還是一件新鮮的事,也沒有經驗。作為一個來訪者,怎樣才能更好地得到心理谘詢的好處呢?

現在國內北、上、廣、深圳等一線城市心理谘詢開始普及,大家對於心理谘詢的認識趨於健康性的認知,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和感受,如同看感冒一樣去看心理谘詢。北京的心理谘詢氛圍很好,各類人群(包括附近的農民)都很關注和保養自己和家庭的身心健康,定期不定期看看心理谘詢,購買心理書籍,參加心理沙龍和團體,參加心理培訓班,從而更多更深的認識自己,健康自己和家庭,這是一種非常好的趨勢。

但是還有一些朋友對於心理谘詢存在著很多認識的誤區和莫名的恐懼。以為看心理谘詢就是心理有病。就是心理疾病,就是腦殼有問題,就是神經病,就是精神分裂。還沒看就把自己嚇的要死。這是一種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我們一直都不知道心理谘詢是什麽,所以想象起來特別恐怖。其實心理谘詢是很親切的,很溫柔的,很真實的,一點都不神秘,也不可怕,很多心理谘詢師都是充滿愛的人,尊重人的人。是值得信任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心理問題(不是心理疾病),因為我們的原生家庭父母在撫養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我們自身對於自己認識的偏差,導致我們無法發揮自身的潛能。有時不能有效的發揮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功能,容易被自己的情緒、認知和個性束縛,導致:

有的人情緒總是動**,(抑鬱、焦慮、恐懼、擔憂等);有的人在工作中與上司、同事或客戶的關係處理不好(如害怕上司、恐懼與人交往、不敢和客戶說話、不敢當眾講話等等);有的人在親密關係中無法愛別人和接受別人的愛(如不敢讓人靠近自己的心,或愛無能,或者恐懼親密關係,或者彼此相愛卻總是爭吵。()或者總是愛上傷害自己的人等等);

有的人在婚姻中處理不好夫妻的關係(如無法保持自己的角色,無法與對方良好的溝通和互動,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在受到傷害後保護自己,不知道如何麵對背叛的對方,不知道如何處理婆媳關係等等);有的人自己的孩子有問題(如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溝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網癮、離家出走、與父母對著幹、厭學、考試焦慮、學校恐懼症等等);(小注:孩子的問題一般都是家庭問題的縮影)有的人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孤單無助,很難受,中年危機、更年期綜合症、空巢期綜合症、老人抑鬱、死亡恐懼等等;

諸如此類,太多太多,這些都是心理問題的表現。需要定期的處理,如果長年累月的累積,導致心靈不斷的受傷和淤積,從而形成嚴重的身心疾病,如癌症、精神分裂、重度抑鬱自殺等,再調節起來就難上加難了。這就是所謂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定期和及時的清理心理垃圾,才能保證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對自己、對家人的一種負責,也是一種生活品質的表現,是心理美容,是心靈環保,促進自我和諧、人際和諧、社會和諧。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匹配的心理谘詢師,通過心理谘詢的方式,定期給自我的心靈保養,好好愛自己,從而擁有創造幸福美滿的人生的能力。

對於痛苦,我們總是想離得越遠越好,越快越好,最好天天都開心快樂,一點痛苦都不要有就好。對於內在的身心狀態,我們總想趕快把它清除掉,不想麵對它,也不想和它在一起,總是對它說:“你快滾開,我不要你,我一點都不想要你!”總希望趕快好起來,一點都等不了,最好在一天、一個小時甚至一秒鍾之內就處理掉。每天都盯著自己的情緒和感覺,我怎麽還沒有好啊,我怎麽又不好啦。

“你能幫我做一次催眠,把我的痛苦全部消除掉,把以前的記憶都消除掉,好不好?”每次麵對來訪者提出這樣的要求,谘詢師最好的回答是“對不起,不可能,我做不到。”谘詢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在心理谘詢中有一條原則:“越快越慢,越慢越快。”

越快越慢:很多急於擺脫的來訪者,總想有個特效的辦法,一下子就把痛苦消除掉,最後反而花費的時間和金錢遠遠超過原來的預期。有時希望一個星期或者一天就解決問題,完全想依靠谘詢師、谘詢技術和藥物甚至宗教的魔力,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也不願意麵對自己內在的問題,隻想著快速的解決問題,馬上快樂起來,天天關注,時時關注,最後卻拖了十年或者幾年,反而更加的痛苦不堪。得不償失。

越慢越快:明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決心理問題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努力的,調整好心態,專注於谘詢過程。將日常生活與工作調整處理,往內求,相信自己內在的力量與智慧,在谘詢師的陪伴下,一點一點的完善自我,成長自我,最後整合內在資源,完善人格,接納自身的陰暗麵和光明麵,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享受人生的每個白天和黑夜,從而良好的麵對生活工作與人生。

“越快越慢,越慢越快”,谘詢的動機和心態很重要,“做好心理準備。一切準備都已經完成。”

其實從廣義上說,沒有誰不需要心理谘詢師的。我們一般在三種情況下應該向心理谘詢師求助。

第一種是有心理困擾、出現心理危機時求助;

第二種是在麵臨人生重要決定時,比如在選擇愛人、選擇工作時,因為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這時就需要另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來幫助你更清楚地認識自己;

第三種是在有煩惱,而且這種煩惱不斷地出現,自己無法排解時;或者是更深層次意義上的。比如你老是在同樣一類問題上深陷泥潭,那就應該求助。

心理谘詢就是靠關係起作用。關係是如何起作用呢?就是谘詢師作為一個活生生的真人,和來訪者,在谘詢室這樣一個有限的空間和有限的時間內,建立一種相當真實的、富含情感的、還具有幫助功能的關係。

心理谘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關係是很特殊的。這種關係既是人和人之間最親密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還是非常疏遠的關係。它的疏遠體現在,其中的一方(谘詢師)完全超脫了一般人際關係的是非、利害、好惡。

所以,來訪者和谘詢師之間是一種人和人之間最真實的關係,但同時它又不同於你以前擁有過的任何關係,它是一種職業的、專業的關係。所以為了保證這種關係的純正性。出了谘詢室,你和谘詢師之間就應當沒有任何關係,也不要尋求和谘詢師有任何私下的關係,包括請客、送禮等。

正規的心理谘詢一般一次需要50分鍾左右的時間。需要的次數則和問題相關。一般來說.一個短程谘詢50~60分鍾就可以解決了。比如我這裏有時會來一些素質也比較高的來訪者,他可能就是有一點沒有“通”。那麽一般谘詢一次,他就可以領悟了。如果有些人想追求自身進一步成長,一般3~5次即可。如果深層的問題.那麽短程谘詢就不行了,起碼得通過20~30次的谘詢才能解決。

從來訪者的角度來說,當你需要求助時,最好選擇聲譽好的專業機構。有些心理機構和谘詢師是不合格的,雖然他們也有國家的證書,也會滿腔熱情地幫助你,但是從專業角度看,這種“滿腔熱情”其實是新手常見的錯誤。所以在就診前,最好是通過第三方多方打聽。最好是通過已經接受過這個谘詢師幫助的來訪者來了解。另外,求助並不意味著你就有精神疾病,也不要把醫生當作神,成功地解決問題不僅需要谘詢師的專業技術,也需要來訪者的自我努力,積極配合谘詢,自我矯正。

從理論上講,對於來訪者來說,你敲開了谘詢師的門,你就沒有什麽必須要做的事了。但是考慮到谘詢師可能並不是特別成熟,而且對於來訪者來說,來做一次谘詢的成本也比較高,所以來訪者如果更有經驗一些,效果會更好。

很多來訪者可能都會一直傾訴他們的問題,50分鍾的時間,他可能傾訴問題就說了45分鍾。有經驗的谘詢師是不會讓來訪者滔滔不絕的,他可能會巧妙地打斷他。但如果你的谘詢師不知如何打斷你,他就隻有5分鍾時間來幫助你。

對來訪者來說,最好把自己的問題分三塊呈現:

首先,就是困惑、問題是什麽,這也是一般人都會傾訴的那一部分。

第二,就是這種情況持續了多長時間?在這種狀況出現之前,有沒有什麽特別的事件發生?或者出現了什麽狀況?

第三,就是你的家庭背景是怎樣的,這樣谘詢師可以了解到你的成長經曆和思維定勢。

如果你能夠比較好地呈現自己問題的這三個方麵,那麽對於一個稱職的谘詢師來說,就能夠比較快速地進入和你的深層溝通當中。

作為好的心理谘詢師,必須要有足夠大的心理承受強度。每次幫人谘詢時,要全然地覺察來訪者,感受到來訪者就像在發信號,而谘詢師自己就像個雷達,是個接收器。從他進門開始,不用講話,就能感受到他發射的能量。作為心理谘詢師不僅是你的頭腦來思考,更重要的是用身體來感受,來訪者在哪裏你就要到哪裏。谘詢時,對他的問題要照單全收,有的時候會感覺好像五髒六腑都被扭轉到一塊,非常痛苦,做完谘詢會覺得疲憊不堪。

另一方麵,作為谘詢師,“收”的快,“放”的也要快。要保證把生活和谘詢分開。

受過心理谘詢專業訓練的人,好像擁有“第三隻眼”,可以說,谘詢中的訓練,就是要訓練這“第三隻眼”是否敏銳。但是在生活中,和一個專業人士相處是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他會不會把你分析個底兒掉?很多人在和學心理學的人相處時,都有這種疑惑。一個會生活懂生活的心理谘詢師,和朋友家人相處時,他會閉上“第三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