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親愛的,我們不必取悅別人
天力靈示:討好取悅別人是內在無價值感的外在投『射』,在童年時,我們都是弱小的,無助的,需要強大的父母的保護和照顧,需要依附於父母而存在,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最大的營養。
但是家庭不一定完全以這個孩子為中心,有時父母沉『迷』於個人愛好,有時父母忙於事業工作,家庭中有多個兄弟姐妹,父母重男輕女或者重女輕男,無形中,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采取了討好的方式,迎合父母的喜好和需求,讓父母滿意和開心,壓抑自己真實的感受,通過委屈自己做個好孩子來得到父母的關注。
當這種機製第一次有效之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人格麵具好孩子。乖,聽話,懂事,察言觀『色』,做父母喜歡和期望的事情,成為父母想要的那個好孩子。當這種模式固著之後,慢慢的就在生活和工作中形成了一種習慣,在權威麵前,在上司麵前,在領導麵前,在自己的伴侶和朋友麵前。
討好的孩子內在潛意識中是恐懼的,憤怒的,壓抑的,委屈的,因為要討好,我們壓抑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卻往往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因為每一個人都不會尊重一個跪在地上的人,認為這是你應該做的,你付出了卻得不到相應的反饋和回報。
所以討好的孩子會傷心,蘊藏著巨大的憤怒和悲傷,一旦長期得不到尊重和認可,委屈和憤怒就會找個機會猛然而出,“我都這樣了,為你付出這麽多,你怎麽還這樣對我,不尊重我,不愛我!”一旦憤怒爆發後。恐懼就會油然而生,因為憤怒會使得依附的對方遠離,而討好的孩子的人格又沒有建立,恐懼對方的拋棄和離開自己。恐懼占據上風,立馬悔過,又變成討好的孩子跪倒在對方麵前,重複原來的模式,嗚呼悲哉!
討好的模式是與自己和世界的隔離,對內在的自己是不尊重的,拚命的壓抑自己,偽裝自己,讓自己的感受委屈,讓自己的靈魂在悲泣。遠離自己心靈的家園,靈魂的居所,長期漂泊在靈魂之外;同時因為討好的模式又隔離了與他人和世界的關聯,隻是一個虛假的麵具在與世界交流,依賴在別人之上。與世界也沒有建立良好的聯接,無力的微笑和順從卻沒有得到過他人真正的尊重。
這種模式導致內外皆空虛,一個人時無法麵對真實的自己,不會照顧自己,渴望他人來照顧自己,努力往外求,與他人相處時。無法真實的呈現和表達自己,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最後傷人傷己。
所以討好的人在日常會出現許多的身心問題,因為長期的內在負麵情緒的壓抑,又無法表達真實,慢慢的由細小的問題累計成大病大災。比如特別敏感。在乎他人的評價,渴望他人的誇獎和認同,喉嚨容易出問題,偏頭疼,胸悶。肩膀手臂酸麻,視力容易出問題,情緒低落等。
如何從討好的模式裏出來,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痛苦往往能喚醒我們內在的靈魂。因為這個麵具已經與你的血肉連在一起了,往往成長的契機在於現實關係的破碎,當討好在婚姻,生活,朋友等各種關係中無法發生作用時,導致個體內在的崩潰,特別痛苦糾結掙紮時,我們才會去反思是不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到底是怎麽把這一切弄成這樣的,我們開始反觀自己,反思自己,由此開始自我內在的成長之旅。問題皆有起源,有其果必有其因。回歸到原初的事件,才能正本清源。這個過程往往是漫長的,是痛苦的,卻又是成長的必須,成長後得到的快樂和自由卻是無可言說的。[異能人的前世今生異能人的前世今生]??首發?異能人的前世今生
要打破討好的模式,重建新的模式,我們需要先清理自己過去壓抑的悲傷憤怒和痛苦,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知的狀態,睜開第三隻眼,看著人際關係中的自己,當自己討好的念頭起來時,或者討好的事情發生後,自己慢慢覺知,原來我采取了討好的方式去麵對這個世界。
覺知是成長的開始,慢慢開始寫生命成長日記,將自己過去所發生的類似的點點滴滴的事件都記錄下來,深入的覺知自己的記憶,然後慢慢的回溯到自己的童年,回到原生家庭中,仔細的體會當時自己是如何與父母相處的,會出現很多的記憶和場景,都將其記錄下來,在做這些的過程中,你許多的塵封的記憶都會慢慢的浮現,許多的情緒都會呈現出來,你會發現那個可憐巴巴的,滿含眼淚,瑟瑟發抖,戰戰兢兢,心存渴望,委屈自己去討好別人的“內在孩子”。
學會自己去陪伴自己,愛自己,然後慢慢的接納自己,撫慰創傷『性』缺失,慢慢的建立新的人格模式,嗬護它慢慢成長,然後與社會現實接軌,如果你缺乏這個能力,可以請你相信的專業人士來陪伴自己,陪著自己走過這條荊棘之路,這是一段漫長的過程,唯有愛,無條件的
愛,大無畏的勇氣,才能陪伴著自己走過這個過程,成為一個人。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我們無法消滅情結,隻是我們不再讓情結擁有我們,而是讓我們擁有情結。”深深的呼吸,接納自己的討好,微笑的看著那個“傷心的孩子”,用溫暖的心和愛包裹著a,告訴a:“不管你是怎樣的,我都愛著你,我的寶貝,我永遠在你身邊,保護你,陪伴你”,然後挺起胸膛,帶著a一起同行,走上新的人生之路。
討好別人的人,通常溫和友善、慷慨大方,喜歡幫助別人。他們對別人的需要非常敏銳,但卻常常忽略自己的需要。對他們而言,滿足別人的需要比滿足自己的需要更重要。然而,對自己的事情,他們卻很少向別人提出請求,也絕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意願……永遠為其他人著想,永不。但內心卻為此矛盾煎熬、痛苦不堪……
我們都有被人接納的強烈渴望,也都有在他人麵前留下美好印象的理想化追求。可是你知道嗎?如果長期地過度取悅他人,一貫地表現出慷慨、熱心、樂於助人,永遠為他人著想。永不,但是內心卻為此矛盾煎熬、痛苦不堪,不僅會形成心理病症,而且會助長他人的情感剝削。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助人型」的影子,就好像有這樣一個古老的原型住在我們心底。差別在於,我們在迎合和幫助他人的同時是否能做到尊重自己的內在感受和原則?在悅納他人和過度取悅、喪失自我之間,能不能把握好分寸拿捏的平衡?
你是哪種取悅者?
救世主情懷
他們缺乏人和人之間應有的界限感,自我感薄弱,並且很容易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他們認為自己對整個世界負有責任。因此,一旦有人向他們發出求助信號,他們就會本能地、忘我地展開行動。然而,當一再地卷入到他人的問題中,並且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之後。他們也會感到懊惱不已。
分析:
你的行為,讓人既痛又恨。痛的是你的內在已經積累了太多的委屈和憤怒。恨的是,你是一個依靠別人的感激而活著的人。
建議:
第一步,請你製作一張清單,寫下你內心完全無法拒絕的五個人。[異能人的前世今生異能人的前世今生]??首發?異能人的前世今生
第二步,從最容易的那個人
開始,使用「我-我-你」的方法給這五個人進行反饋。例如:「我發現你每次午飯時間都需要我下樓幫忙帶買,我感覺不舒服,你能理解到這一點麽?」
第三步,寫在紙上,大聲讀給一個朋友聽,請他與你做角『色』扮演。並給你反饋。
超有服務精神
這個類型常常被讚為「超有服務精神」,而且他們確實能從服務他人中得到莫大的滿足。在一個團體中,諸如溝通、跑腿、打雜之類的瑣碎事宜,總是會被他們義不容辭地包攬下來。自然,當有人求助的時候。他們會很樂意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幫助。如果你向他提出某個邀請,他永遠都會說「y」!
分析:
隻接受、不付出的人,內心充滿了自私。隻付出、不接受的人,內心充滿了驕傲。
建議:
靜心,練習付出與獲取的平衡,感覺具有接受『性』。靜靜地坐著等待,使自己成為一個容器,成為接受的一端,就好像你在等一通電話,你隻是等著。兩三分鍾之內你會感覺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力量包圍著你,充滿你的內在……
快樂和諧的維護者
他們喜歡置身於寧靜和諧、波瀾不驚的人際氛圍中,如果周圍有人不高興,他們也會跟著緊張起來。因此,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去維護人際關係的和諧。他們害怕衝突、紛爭、別扭和不快,以至於寧可委屈自己的感受和意願,去迎合別人的需求,向別人做出妥協和遷就。
分析:
你的功課,更多是學習如何不被別人影響。你可能覺得把注意力放在身邊的人和事上,讓你有一種歸屬感,而這種歸屬感讓你覺得安全。你需要重新回歸到自己的中心。
建議:
練習自我意識。在早晨進行預演,晚上回顧自己的進步。
針對取悅者的練習
一、練習自我意識
每天用一分鍾的時間想想以下問題:「我在別人的要求和感受上投入了多少注意力?為了別人的需要,我投入了多少時間?當看見某人或某事需要我幫忙的時候,我會做些什麽?我用什麽樣的方式達到別人對我的期待?」
清晨預演:早晨剛醒來時,通過幾分鍾的呼吸訓練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然後對自己說:「今天,當我的需要和別人的需要都出現時,我要練習平等的付出和接受。而且我將以開放和慷慨的胸懷去做,我將發展內在的生命力,關注自己的幸福。」
晚上回顧:晚上臨睡前,花幾分鍾的時間回顧今天所取得的進步。坦誠地問自己,「今天我是如何平等的付出和接受的?對自己有多麽慷慨和坦率?有沒有達到對別人的那種程度?有沒有花時間滿足自己的興趣和需要?」
二、練習采取行動
取悅者往往認為,想要獲得別人的承認以及關愛,就必須滿足別人的需求。因此,請你每天主動詢問自己的需求是什麽,而且有意識地將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另外,內疚感和罪惡感會妨礙你關心自己,從別人那裏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假如,你注意到自己的情緒開始緊張,可以將它視為一種信號,意味著你對自己的需求不夠重視。
三、練習反思
反思練習至少每周一次,每次用幾分鍾時間,而且要在安靜的地方進行。反思的內容是你的基本原則和最終目標。你所忽略和需要恢複的基本原則是,平等、自由地滿足每一個人的需要。你的最終目標是認識到,別人對自己的關愛和承認並不依賴於別人對自己的需要,也不依賴於自己為別人付出了多少。然後,請想一想,接受這些事實,對你的生活意味著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