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馬克思(1/3)

哲人簡介

卡爾.亨利希.馬克思(1818—1883),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他是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是近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弄潮兒。支持他理論的人被視為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最廣為人知的哲學理論是他對於人類曆史進程中階級鬥爭的分析。他認為這幾千年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矛盾與問題就在於不同階級的利益掠奪與鬥爭。依據曆史唯物論,馬克思大膽地假設,資本主義終將被共產主義取代。

馬克思的—生是偉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鬥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

哲人生平

馬克思生於德國普魯士邦萊茵省(現屬於聯邦州萊茵蘭-普法爾茨)特裏爾城一個律師家庭。他的祖父洛賓.列維(Rabbin Marc Levy)是一名猶太人律法學家,他的父親希爾舍.卡爾.馬克思,後改名亨利希.馬克思(Heinrich Marx)(1817年2月改信基督教路德教派),生於1782年,同荷蘭裔猶太女子罕麗.普列斯堡(Henriette Presborck)結婚,生育多名子女,但從一確定繼承人的文件中發現,隻有卡爾.馬克思和三個女兒索非亞、愛米爾、路易莎存活。

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裏爾中學。中學畢業後,進入波恩大學,18歲後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學習焦點卻擺在哲學上。1840年,普魯士新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迫害自由主義民主人士,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須通過嚴格審查,大學失去學術自由,新國王任命的柏林大學教授 Shelling將會審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但馬克思博士論文裏哲學高過神學的立場不可能被反黑格爾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馬克思將博士論文改寄給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的耶拿大學(Jena)審查博士資格。1841年馬克思以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申請學位,並因得到委員會一致認可,未進一步答辯而順利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畢業後擔任《萊茵報》主編,遇到了在馬克思思想發展史上頗為有名的“林木盜竊問題”。

事情是這樣的,在德國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原來生活在這裏的居民都可以在這些地方砍柴、放牧。可是後來,一些貴族地主把這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都霸占了,不許居民們靠近一步。不少居民想到山林中去拾些柴草,卻被認為是“盜竊”。廣大居民不滿,德國議會不得不認真審議這些事情。可是,他們隻為貴族地主考慮,審議結果是:居民們的行為確為盜竊!如果再持續下去,要用法律手段來解決!這樣一來,引起全國民眾對議會的強烈不滿,人們憤怒譴責議會的不公平處理。馬克思也感到十分氣憤,他便在《萊茵報》上寫了一係列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文中嚴厲抨擊了普魯士政府的做法,立場堅定地站在民眾一邊,維護了農民的利益。

對於《萊茵報》所發表的觀點,普魯士政府非常氣憤,他們立刻派人查封了《萊茵報》,迫使它停止印刷。馬克思一氣之下,辭去了報紙的主編職務。馬克思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毫不後悔,相反,他更認清了反動政府的醜惡本質。他在尋找著時機,去繼續與反動政府作堅決鬥爭。

1843年《萊茵報》發行許可被普魯士國王撤銷,因為馬克思在報上發表了一篇批評俄國沙皇的文章,引發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滿,普魯士國王接到沙皇的抗議後下令查禁萊因報,馬克思因此失業。在此期間內,馬克思認識了弗裏德裏希.恩格斯。恩格斯是工廠主子弟卻十分欣賞馬克思的主張,經常出錢讚助馬克斯的活動與生活費,馬克思做學問思考認真嚴謹但生活隨性,經常拖延要交給報社的文稿,恩格斯常協助馬克思的工作並代筆部分文章。

1843年6月19日,馬克思與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於1814年的出身德國貴族(男爵)家庭的燕妮.馮.威斯特**喜結連理。1843年秋,年輕的馬克思夫婦一同踏上流放的征途,來到巴黎。在此期間他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法國社會運動及法國曆史,並最終導致其成為一名共產主義者。1844年9月,恩格斯到訪巴黎,兩人並肩開始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並結成了深厚的友誼。馬克思寫了《經濟學哲學手稿》,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發現並發表,被稱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1845年,馬克思參與編寫《前進周刊》(;rts!),在其中對德國的專製主義進行了尖銳的批評。普魯士政府對此非常不滿,並要求法國政府驅逐馬克思。同年秋,馬克思被法國政府派流氓毆打,驅逐出境,被迫來到比利時布魯塞爾。1845年12月,馬克思宣布脫離普魯士國籍。其後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誌意識形態》。書中批判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並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進行了分析,從而第一次有係統地闡述了他們所創立的曆史唯物主義,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曆史任務,為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奠定了初步理論基礎。1846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18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正義者同盟。1847年6月,改組同盟並更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綱領《共產黨宣言》。此後1848年革命席卷歐洲,也波及到比利時。1848年3月,馬克思遭到比利時當局的驅逐。在法國臨時新政府的邀請下,馬克思夫婦回到法國巴黎,恩格斯也抵達巴黎。

1848年4月,在德國無產者的資助下,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回到普魯士科隆,創辦了《新萊茵報》。隨後幾乎所有的編輯或遭司法逮捕,或遭驅逐出境。1849年5月16日,馬克思接到普魯士當局的驅逐令。5月19日,用紅色油墨刊印的《新萊茵報》最後一號第301號出版。6月初,馬克思又來到巴黎。他被迫選擇或是被囚禁於法國布列塔尼(Brittany),或是再次被迫驅逐。8月,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前往英國倫敦。從普魯士派駐英國的密探報告提到馬克思似乎從不刮胡須來看,馬克思在英國仍被普魯士政府所監視。在倫敦,馬克思度過了一生中最困難的日子。在5年時間裏,馬克思因為經濟和債務問題,精神焦慮,受疾病所苦情緒不佳,四個孩子中的三個死亡。但在這期間,馬克思寫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資本論》(第一卷)。

1864年9月28日,馬克思參加了第一國際成立大會,被選入領導委員會。他為國際起草《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兩卷為在馬克思死後,由恩格斯整理其遺稿,分別在1885年、1894年出版。1870年10月馬克思與移居倫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於被許多國家驅逐,到處流亡,他曾自稱是“世界公民”。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在倫敦寓所辭世。後與燕妮合葬於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內。

哲人思想

馬克思哲學主要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

辯證的唯物論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以實際出發,是主觀符合客觀,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以實際出發,是主觀符合客觀。

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阻礙事物的發展。 要求我們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物質決定意識,物質對意識有決定原理。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主觀符合客觀,又要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係;規律是客觀的,是不可以創造,不可以消滅的,是不可違抗的;規律是普遍的,事物在反戰運動過程當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要求我們要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們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為人造福。

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隻有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才能認識、掌握和利用客觀規律。要求我們我們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二者結合起來。

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要求我們用運動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堅持物質和運動的統一,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和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

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要求我們用運動、變化觀點看問題,承認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反對割裂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係。

指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兩個方麵。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曆史形態。唯心主義的根源、基本觀點及主要形態。舊唯物主義的成就和缺陷。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它把實踐作為考察精神和物質關係問題的基礎,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曆史觀的高度統一,是唯物主義發展的最高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哲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物質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自然界的物質性與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的主觀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動。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社會曆史的產物。

世界是普遍聯係的整體。聯係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從普遍聯係的總體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和功能。世界是永恒發展的過程。物質和運動的關係。運動和靜止的關係。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規律是客觀事物內部的本質聯係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本質和現象、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的的辯證關係。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唯物辯證法,防止形而上學。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及其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關係。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麵和非主要方麵。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量變質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形式和狀態。一切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質、量、度。掌握適度原則的重要意義。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其基本形式。量變和質變的相互關係。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辯證的否定觀和形而上學的否定觀。否定之否定。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以及認識的目的。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認識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辯證關係。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理性認識到實踐。認識對實踐的能動作用。認識運動的不斷反複和無限發展。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曆史的統一。認識辯證運動的原理是無產階級政黨群眾路線的重要哲學基礎。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賴、相互製約。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一致性。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曆程。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線是實際工作中的認識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思想和***理論的精髓。

曆史唯物論中主要講述的觀點有: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曆史的鑰匙。自然環境和人口是人類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環境、人口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人類社會是一個由社會物質經濟結構、社會政治結構、社會意識結構構成的複雜的有機整體。社會經濟結構即一定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個方麵。生產力的要素和構成。生產關係的構成和類型。社會政治結構是指一定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築及其結合方式。 國家政權是社會政治結構的核心。國家的起源、本質和職能。國體和政體及其相互關係。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和基本職能。資本主義民主製度的實質及其兩重性。社會意識結構是是由各種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按一定關係和方式組成的有機係統。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形態屬於思想上層建築,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曆史進步性和階級局限性。意識形態領域鬥爭的長期性、複雜性。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社會的物質關係和思想關係。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社會形態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體。社會形態是具體的、曆史的。社會形態範疇的方法論意義。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曆史過程。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一切社會的基本矛盾。

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決定著社會曆史的一般進程。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標準及其意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代新科技革命對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和巨大的推動作用。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社會革命是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是階級社會形態更替的決定性環節。

改革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徑,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

社會曆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曆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社會規律的客觀性。社會規律實現的特點。社會曆史發展過程是客觀規律性同人的自覺活動的統一。社會曆史觀上的唯意誌論和宿命論。

人民群眾是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製度、推動曆史前進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創造曆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製約。

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傑出人物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社會性是具體的、曆史的。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重要表現。

其他方麵的主要思想有:

經濟

一個國家社會的經濟,代表著一個國家社會的勞動力。但馬克思認為此一觀點被資本主義給扭曲,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的架構下,勞動力已經成為一種消耗性的日用品,傳統的商人借由轉手買賣賺取商品的差價,而資本家卻是靠無償占有剩餘價值的方式,來發財致富的。而財富在私人手中的積累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下便形成資本,即死勞動,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資本需要增殖,就必須吸取活勞動,而使勞動者始終生活在隻能維持自身生命的再生產的水平,是吸取活勞動的前提。因此,根據馬克思的結論,勞工的待遇自然也就不是資本家所會關心的事了。馬克思也不否認,到當時為止資本主義是曆史上最具生產力的社會結構。但他認為資本主義最大的缺陷在於資本家為了更大化的生產力與利潤,勢必投資更多的金錢與資源在於科技的研發,而勞工的利益也將因為科技的進步而貶低。日後,勞工勢必日用品化,進而異化了無產階級勞工本身的人類特質,成為資本家的人肉機器。根據馬克斯的曆史唯物論,他意識到此一現象是一種階段性的演變,資本主義將物極必反,無產階級必將因為自身的解放,逐漸取代資產階級就有如當初在封建時代末期,資產階級推翻王室貴族階級一般。而勞動階級也將成為主角,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政治

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所經曆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因此,在實踐方麵,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麵,他們勝過其餘的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於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共產黨宣言》

基於對於資本主義的種種客觀科學分析,馬克斯認為無產階級應當團結,

一同與馬克思的階級鬥爭理論緊密相關的,是無產階級政黨理論。 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需要由無產階級的政黨來領導,而無產階級政黨則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這個黨代表著組織、領導和宣傳作用。從階級及階級鬥爭的理論出發,馬克思認為私有製社會中對立階級之間的鬥爭具有不可調和的特點,統治階級需要以強製性的方法來統治被統治階級以便維持自身的生存。而這些強製性的方法逐漸演變成為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榨取和剝奪之工具。統治階級為了把階級關係維持在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秩序和範圍之內,就形成了國家和法律。無產階級要想獲得自由的解放,就必須團結起來,進行革命,以消滅包括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舊有價值,消滅階級,也即消滅敵人的同時消滅自身,最終消滅剝削,邁入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

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說:“舊的國家是一種‘以其無處不在的複雜的軍事、官僚、宗教和司法機構像蟒蛇似地把活生生的市民社會從四麵八方纏繞起來的中央集權國家機器’。”

階級鬥爭

馬克思認為,在人類曆史上,科技的進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從而剩餘產品增多,使得人類有可能在自身中實行腦體分工。這種分工一方麵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使人類從原始社會的野蠻階段走了出來,進入文明時期;另一方麵,腦體分工本身就是最初階級劃分的基礎,由於分工和私有製的出現,使壟斷精神生產的剝削階級分子與承擔全部體力勞動的勞動階級處在根本利益相互對抗的關係之中,人類自此進入階級社會。階級社會幾千年的發展,不過是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剝削的程度以及勞動人民對剝削階級依附的具體方式的變化。馬克思認為,人類曆史發展的階級社會階段中,階級鬥爭是不可避免的,階級鬥爭本身就構成了人類曆史發展的一種推動力量。隻有聯係生產力發展以及由生產力決定的社會關係結構的變化,才能徹底解決階級鬥爭的問題。馬克思在關於階級的理論中,特別強調階級是一個經濟範疇——現代階級關係的產生源於勞動者同自己的生產資料的分離,但階級一旦產生,又會把階級利益對立的烙印打上文化、宗教等領域。在這個意義上,階級有時是一個社會範疇。人類社會的階級關係從早期的簡單走向複雜,然後又走向現代社會的簡單化。馬克思指出,講究功利的資本主義社會並未改變階級對立的事實;而和平式的協商辦法無法從實質上解決階級間的對立,因此,在進入共產主義之前,無產階級將進行短暫(相比較起其他曆史階段而言)的無產階級專政,進行多層麵的革命,盡一切的可能重新分配社會資源。所以一般認為,馬克思並不反對暴力革命。部分人認為無產階級經過某種方式取得政權之後會轉化為有產階級,並指出對於階級轉化的情況他沒有提供很好的理論解釋。不過,既然其生前並未有幸看到無產階級專政的長期存在,這種責難的意義就不予討論了。而至於所謂無產階級變成有產階級的問題,既然無產階級的政權是為了消滅階級才存在的,其具體的實踐是通過生產資料的公有來實現的,一國範圍內絕大多數都是主人,那麽這種有產和在資產階級時代的有產完全是兩碼事。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它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人類關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於19世紀40年代創立的,並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無產階級的思想體係。

馬克思主義是近代最複雜和精深的學說之一。學說的範圍包括了政治、哲學、經濟、社會等廣泛的領域。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也是任何其他主義所不能及的也因為如此,這世界上存在著許多不一樣版本的解釋和陳述。就如美國近代馬克思主義學家達拉普(Hal Draper)所講“在人類曆史上,少有學說像馬克思思想一樣,被不一般的人為嚴重扭曲”。除了馬列主義以外,許多派別的學說都認為自派學說為馬克思的正統繼承。如今,其中比較有影響力和主要的陣營包括:托洛茨基主義、斯大林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等等。

影響及評價

馬克思認為哲學是人類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說,它是無產階級挑戰社會製度的精神武器。惟有正確的哲學,才能有效帶領無產階級脫離矛盾社會的惡性循環並獲得解放。哲學,本身應具有不可被挑戰的真理。馬克思的哲學追溯到人類的本性:他認為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就在於人可以有效的計劃出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因此,人一旦進行了有計劃的勞動生產,他就同其它動物根本區別開來了;而因為要勞動,人們必須事先結成生產關係以及其它社會關係。人們的勞動生產力製約著他們在其中進行活動的生產方式,而有什麽樣的生產方式,便有什麽樣的社會關係。人們的生產方式、社會關係等構成了社會的基本架構,並決定著人們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一旦形成,便反過來成為製約著人的活動的客觀力量。可見社會的發展是建立在勞動階級的生產勞動之上的,勞動階級造就了人類社會的“自然規律”。社會的發展從表麵上看像是雜亂無章,其實它同自然界一樣也是有內在客觀趨勢的規律。因此,馬克思的哲學是無神論和唯物論。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有完整的經濟人性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三大組成部分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厘清了經濟人性的主客觀判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客觀、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非正義化經濟人性的發揮程度;科學社會主義是對符合正義化經濟人性發展規律的未來社會形態進行了科學預測。可以說對資本主義經濟人性非正義性的批判及對經濟人性正義性發揮的期冀,貫穿馬克思主義理論創作與發展的始終。挖掘與探索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經濟人性思想,可進一步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現實說服力和指導力,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正確的人性發展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就在他過世幾年後的19世紀末,隨著資產階級世界的普遍危機的加劇,馬克思哲學迅速傳遍各地。社會主義成為歐洲先進國家政經改革的趨勢。之後,馬克思主義也派分成為非革命派(Evolutionary Marxism)與革命派(*****ary Marxism)。非革命派學說,又稱修正主義派,以愛德華.伯恩斯坦(Edward Bernstein)為中心,主張漸進式的社會主義發展,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道德標準。而革命派學說則以列寧最為著名,強調暴力革命對於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不可回避的必要性。革命派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曆史科學理論與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方法論,認為這種理論是曆史客觀進程的理論反映,是廣大勞動人民在實踐中的產物,是所有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結晶。

法拉格在回憶馬克思時說:“思考是他無上的樂事,他的整個身體都為頭腦犧牲了。” 1999年,英國劍橋大學文理學院教授們發起,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結果馬克思位居第一,愛因斯坦卻位居第二。

1999年9月,英國廣播公司(BBC),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聯網上公開征詢投票一個月。匯集全球投票的結果,馬克思位居第一,愛因斯坦第二。

2005年7月,英國廣播公司以古今最偉大的哲學家為題,調查了3萬名聽眾,結果是馬克思得票率第一、休謨第二(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榮登榜首,第二位的蘇格蘭哲學家休謨得票率為12.6%)

哲人名言

真誠的、十分理智的友誼是人生的無價之寶。

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方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

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

一切經濟最後都歸結為時間經濟。

勞動創造世界。

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科學是奧妙無窮的。

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裏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裏任何怯懦都無濟於事。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勞苦艱險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萬事開頭難,每門科學都是如此。

人隻有為自己同時代的人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達到自身的完善。

曆史把那些為了廣大的目標而工作,因而使自己變得高尚的人看作是偉大的人;經驗則把使最大多數人幸福的人稱讚為最幸福的人。

哲學家們總是在解釋世界,而重要的是改造這個世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