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胡塞爾(1/3)
哲人簡介
胡塞爾,E.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德國哲學家、20世紀現象學學派創始人。1859年4月8日出生在奧匈帝國摩拉維亞(Moravia)的普羅斯尼茲(Prossnitz)的一個猶太家庭,今屬捷克。因肺炎逝於德國弗賴堡。他早先攻讀數學、物理,1881年獲博士學位,1883年起在維也納追隨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F.布倫塔諾(1838~1917) 鑽研哲學,先後在德國哈雷、哥丁根和弗賴堡大學任教,1938年病逝於弗賴堡。
哲人生平
1938年胡塞爾出生於奧匈帝國摩拉維亞的普羅斯涅茲城(Prossnitz)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服裝商人,他 1876 年畢業於奧爾繆茲的德國公學,1876-1878 年在萊比錫大學學習物理學、天文學和數學,間或也去聽馮特的哲學講座。接著他去柏林,在弗利得利希.維爾海姆大學繼續學習。1881 年他去維也納大學,1882 年以有關微積分的變分的論文得數學博士學位。在1884-1886 年間他專心傾聽 F.布倫塔諾的有關心理學和哲學的講課。在布倫但諾的影響下,他決心獻身於哲學。1886 年布倫塔諾推薦他去德國哈雷大學參與他弟弟斯圖姆夫的研究,此後數年間,胡塞爾在思想上孕育了他的現象學思想。1887 年他以《論數的概念;心理學分析》一文完成教授資格論文答辯,同年他和夏洛特(Malvine Charlotte Steinschneider)結婚,他們共有三個孩子。
胡塞爾的學術生涯始於 1887 年的哈雷大學,他在那裏講學,執教哲學課程達 14 年之久。他後來回顧說,哈雷時期是他一生學術活動中最艱難的歲月。由於苦於在“意識的心理分析和數學與邏輯的哲學基礎”之間調和的困難,而使他幾度打算放棄哲學職業。1891 年他發表的第一部著作《算術哲學:心理與邏輯研究》就反映出了這種內心的矛盾。1900-1901 年他發表兩卷本的巨著《邏輯研究》,首次提出了現象學的基本原理,奠定了現象學描述分析方法的基礎。1901 年經數學家希爾伯特推薦,胡塞爾到哥廷根大學執教,1906 年當他 47 歲時被提升為正教授。哥廷根時期既是胡塞爾現象學趨於成熟的時期,也是早期懸想學運動形成和活躍的時期。這時,在他周圍聚集著一批年輕的學者,他們具有共同的生活和工作風格,熱衷於現象學研究,逐漸形成了並沒有正式組織起來的早期現象學活動。期間,胡塞爾於 1910 年發表了一篇重要的、作為現象學宣言的長文《作為嚴格科學的哲學》。
從 1916 年起直到 1928 年他退休,他在德國的弗賴堡大學教授哲學。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是他在該大學的哲學教職的繼承人。從弗賴堡大學開始,他的學術研究作風有了改變,不再熱心於建立學派和廣招弟子,而是傾向於獨思默想了。1922 年他應邀赴倫敦大學作了四次著名的講演,這份講稿經過整理於 1929 年發表,題名為《形式邏輯與超驗邏輯》,後來他把這部著作稱作是自己全部著作中最重要的。
1938年病逝於弗賴堡。胡塞爾的大量著作
有些發表於生前,有些出版於死後,有些仍在整理編輯中。重要的著作 有:《算術哲學》(1891)、《邏輯研究》(1900~1901)、 《作為嚴格科學的哲學》(1910)、《純粹現象學和現 象學哲學的觀念》(1913)、《形式的和先驗的邏輯》 (1929)、《笛卡爾沉思》(1950)、《歐洲科學的危機與 先驗現象學》(1954)、《第一哲學》(1959)等。
哲人思想
胡塞爾哲學思想的發展可分為 3個時期:前現象學 時期(1900年以前)、現象學前期(1901~1913)和現象學後期(1913年以後)。前兩個時期主要是批評19世 紀各種經驗論的心理主義,發展布倫塔諾的意識意向性 學說,建立了從個人特殊經驗向經驗的本質結構還原的 “描述現象學”。他提出了一套描述現象學方法,即通 過直接、細微的內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經驗,從而獲得 各種不同的具體經驗間的不變部分,即“現象”或“現 象本質”。這一方法又被稱作本質還原法。胡塞爾倡導 的早期現象學運動,主張在各人文學科內運用現象描述 或本質還原法,從中獲取較直接、較真確的知識。胡塞 爾試圖借助描述現象學的懸置 (epoch□ )原則,將一切 有關客觀與主觀事物實在性的問題都存而不論,並把一 切存在判斷“加上括號”排除於考慮之外。他以為這一 哲學立場既可避免當時自然科學中的經驗論的“自然主 義”,又可避免當時德國“精神科學”中的曆史相對主 義,從而在哲學研究中奠定具有普遍確定性的認識基礎。 胡塞爾現象學的研究對象側重於意識本身,尤其是意向 性活動或意向關係。意向關係既包括意向作用(noesis), 又包括意向對象 (noema)。他認為,意向對象不是客觀 實體,意向作用也不是經驗性活動,它們分別是聚結於 意向關係體內的特定方麵。他主要研究對象在意識中的 顯現方式,即對象的“透視性形變”、顯現時的清晰度, 以及意向關係體的統一化作用。胡塞爾後期現象學最終 演變為更徹底的主觀先驗唯心主義。目標是使現象學還 原深化為“純粹意識” 或 “純自我”,以便使知識的 “客觀性”或確定性建立在純主觀性的基礎上。經過這 一還原,一切經驗性內容都將被排除,隻留下“純粹意 識”或“先驗意識”,包括所謂先驗自我、意向作用和 意向對象。他認為,先驗自我是意識和意向結構的最深 核心,同時也是推動心理活動和引發知識結構的總根源。 胡塞爾後期現象學所關注的中心課題是先驗意識的構成 作用及主體在其特殊視界內經驗到的“生活世界”。他指出,從個人生活世界向人類共同世界的過渡,是通過 所謂“主體間關係體”來完成的。
其他方麵在心理學上的貢獻,主要在於以下兩方麵:
1.首創現象學。在心理學史上,現象學研究始於胡塞爾。現象學(phenomenogogy)一詞的簡單解釋是指心理現象的科學研究。心理現象是指個人麵對某一事件所獲得的立即經驗,包括感覺、感情、知識、幻覺、意向、意識等。至於現象研究所采用的科學方法,則主要指內省法(當事人自己的陳述)。胡塞爾的現象學,旨在采用科學方法將
傳統哲學建構成一門哲學科學。他雖主張內省法研究意識,但他並不同意當時馮特研究意識時用內省法去分析意識構成元素的做法。他采取的是布倫塔諾意動心理學的取向,用以研究意識經驗。
胡塞爾的現象學強調心理學研究的意識,是個人麵對事件時產生的立即經驗。人的意識不是抽象概念,也非記憶中的舊經驗。他所指的意識,是指對某事件(人事物)所產生的意識。他特別強調個人的立即的、主觀的經驗,也就是直覺(或直觀,intuition),直覺是不需靠意識判斷即可獲得的知識。因此他主張心理學家研究受試者心理現象時,應遵守“觀察先於分析”的原則,唯此方能真正了解對方的心理現象。
例如深山中見到一株從未見過的花(直接經驗),不能靠植物分類的知識了解它的性質,隻有一看再看,不同時間的繼續研究,才會真正了解這株花的本質。又如月亮錯覺(高空的月亮看起來比接近地平麵時小)時觀察者的直接經驗,也是其心理現象,心理學家對此月亮錯覺不能武斷地拿物理科學的知識加以否定,而必須觀察多數人的心理現象後,再試圖找出合理解釋。
胡塞爾的現象學對以後心理學的諸多發現,具有極大的啟發作用。20 世紀初的存在主義、完形心理學以及人本主義心理學,在理論上都受到了胡塞爾現象學的影響。
2.將心理學定位為中間科學。他將人類的知識分為兩類:一類是人類對外在世界所累積的經驗,這類知識就是自然科學;另一類是人類對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所累積的經驗,這類知識就是哲學。胡塞爾稱自然科學知識是人類“外在導向”經驗,哲學知識為“內在導向”經驗。如此分類旨在為心理學定位。他將心理學定位為“中間科學”,意指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內在導向經驗與外在導向經驗之間的科學。
影響及評價
胡塞爾(Edmund Husserl)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海德格爾、薩特、梅洛-龐蒂、伽爾瑪和德裏達的出發點都是對胡塞爾哲學的反思。胡塞爾和康德一樣是書齋裏的哲學家,一生都在純思想領域做艱辛的探索。
胡塞爾因其在現象學中的先驗唯心主義與徹底主觀主義的立場、觀點,使他在現象學學派內部不斷受到批評。但他提出的一些分析方法,在20世紀初以來的西方哲學與人文科學中一直具重要影響。
胡塞爾的現象學仍屬於近代西方哲學的傳統,而胡塞爾則可能是現代西方哲學家中最後一位傳統意義上的 “純粹哲學家”,蓋因在他之後的現代西方哲學家們,幾乎沒有人象他那樣把哲學當成一門嚴格科學去追求,也沒有哪個哲學家再去探尋一種絕對的、永恒不變的基礎;相反,他們試圖把哲學排除在科學之外,同時去消解作為一切科學的基礎。也許,正因為這一點,胡塞爾及其現象學更顯其在哲學史上的重要性。
哲人名言
意義乃是一種心靈的意向。
一個好的懷疑主義者是個壞公民。
麵向事情本身。
“研究的動力必定不是來自各種哲學,而是來自事情與問題。
在任何地方我們都不可放棄徹底的無前見性,例如不可從一開始就將這樣一些‘事情’等同於經驗的 ‘事實’,即在那些以如此大的範圍在直接的直觀中絕對被給予的觀念麵前佯裝盲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