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列 子(1/3)

哲人簡介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誌》“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衝虛經》,(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漢書《藝文誌》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後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哲人生平

列子,名禦寇,戰國前期思想家,鄭國人。思想上崇尚虛無飄渺,生前被稱作“有道之士”。古書中有他卸風而行的記載,這是他瀟灑的一麵。然而現實中的列子則時常處於困頓之中。《莊子》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載: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

但他窮得非常有骨氣。當鄭國大官員派人給他送來糧食時,他堅決地辭而不受。

列子的來曆:列子也稱列禦寇,或稱列圄寇,是戰國時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曆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述列子是鄭國人,他居住在鄭國四十年,無人知其是何人。《漢書》作者認為他生活的年代早於莊子,因此《莊子》書中記載了很多關於他的傳說 。

列子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書,均已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餘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誇父追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後被道教尊奉為“衝虛真人”。

哲人思想

莊子在其書第一篇《逍遙遊》中,就提到過列子可以“禦風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練就了一身卓絕的輕功。因為莊子書中常常虛

構一些子虛烏有的人物,如“無名人”、“天根”,故有人懷疑列子也是“假人”。不過《戰國策》、《屍子》、《呂氏春秋》等諸多文獻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應該實有其人。列子的學說,劉向認為:“其學本於黃帝老子,號曰道家。道家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於六經。”《爾雅.釋詁》邢昺《疏》引《屍子.廣澤篇》及《呂氏春秋不二》說:“子列子貴虛”。《戰國策.韓策》有:“史疾為使楚,楚王問曰:‘客何與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貴?’曰:‘貴正’。”張湛《列子.序》認為:“其書大略明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為表,生覺與化夢等情。巨細不限一域,窮達無假智力,治身貴於肆仕,順性則所至皆適,水火可蹈。忘懷則無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他因為窮而常常麵有饑色,卻拒絕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諱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還主張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列子》裏麵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學射》(《列子.說符》)、《紀昌學射》(《列子.湯問》)和《薛譚學謳》(《列子.湯問》)三個故事分別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領是從勤學苦練中得來的;知識技能是沒有盡頭的,不能隻學到一點就滿足了。又如《承蜩猶掇》(《列子.黃帝》)告訴我們,曲背老人捕蟬的如神技藝源於他的勤學苦練;還有情節更離奇的《妻不識夫》(《列子.湯問》)說明一個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著作《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後學著作的匯編。全書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曆史故事組成。而基本上則以寓言形式

來表達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話、寓言故事一百零二個。如《黃帝篇》有十九個,《周穆王篇》有十一個,《說符篇》有三十個。這些神話、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論長短,都自成係統,各有主題,反映睿智和哲理,淺顯易懂,饒有趣味,隻要我們逐篇閱讀,細細體會,就能獲得教益,它完全可以與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相媲美。

《列子》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曲籍,屬諸家學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書,它能開啟人們心智,給人以啟示,給人以智慧。

影響及評價

《列子》一書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其思想與道家十分接近,後來被道教奉為經典。唐天寶元年公元年詔稱《列子》為《衝虛真經》。書中記載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因而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也有一定地位。書中還有大量的養生與古代氣功的論述,亦值得研究。我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吸取其精華為社會主義

哲人名言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譯文:至人的用心如同鏡子一般,對事理來龍去脈不忤不逆,不加入任何主觀情感,客觀、詳盡地研究而不隱藏(信息),所以能夠準確認知事物而不妨礙客觀事物。

“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

譯文:大體是說天地之間,沒有完美無缺憾的事物。縱使聖人也不可能全知全能,天地之間萬物,沒有一樣是在任何地方都能起到好的作用的。大概是說沒有完美的事物,事事有缺憾。

“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不要勢,何羨位?不貪富,何羨貨?”

譯文:不預測命運,還羨慕什麽長壽?不以地位高為榮.還羨幕什麽名望?不追求權勢,還羨慕什幺地位?不貪愛富貴,還羨慕什麽財物!

“憂苦犯性,逸樂順性,斯實所係者也。名不可去,亦不可賓。但惡夫守命而累實。守名而累實,將恤危亡而不救,豈徒逸樂憂苦之間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