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墨 子(1/3)
哲人簡介
墨子,約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dí),魯人。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
墨子是曆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生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力的人。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誌、明鬼、非命等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先秦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墨子關於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到力學、光學、聲學等分支,給出了不少物理學概念的定義,並有不少重大的發現,總結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學定理。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裏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班 (俗稱 魯班 )相比。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
哲人生平
曆史上對他的生卒年份並沒有明確記載。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僅說:“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意思是說墨子是與孔子同時代的人,也可能是孔子稍晚一些的人。根據對曆史上相關材料的研究和分析,今人大致可以推算出墨子的活動時間在戰國初年,在孔子和孟子之間。
墨子為魯人,也有人說他是齊國人。曾到過宋、衛、楚、齊等國,並打算到越國,但終未成行。其主要事跡有:阻止魯陽文君攻鄭,說服公輸般而止楚攻宋。楚惠王打算以書社封墨子,越王也打算以吳之地方五百裏以封墨子,但墨子都沒有接受。宋昭公時曾做過宋大夫。但以後地位下降,接近勞動者。《墨子》一書,大部分是墨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記錄的匯集。它是研究墨子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 篇,是後期墨家的著作。也有人認為《經上》、《經下》兩篇是墨子的著作。
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經從師與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繁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顯學”。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麵,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的反對兼並戰爭。 墨家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密紀律的團體,最高領袖被稱為“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指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旋轉腳跟後退。
墨子還是一個科學家,墨家也是一個科學家集團。他們在數學、物理學、醫學、邏輯學等方麵都有傑出的貢獻,在我國古代科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墨子死後,墨家分裂為三派:相裏氏一派,相夫氏一派,鄧陵氏一派。《莊子?天下》所說的相裏勤的弟子、鄧陵子的弟子苦獲、己齒,即這三派中的兩派。他們都傳習《墨子》,但有所不同,互相都攻擊對方是";別墨";。在今存的《墨子》中,每篇都有上、中、下三篇,大約就是墨家分裂為三派的證據。據郭沫若研究,墨者集團到秦惠王時,有集中於秦的趨勢。因此,從第四代巨子時起,墨學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秦國。此後還有記載,東方的墨者謝子,不遠千裏入秦而見秦惠王。這時墨學還是興盛的。但是到漢代,墨家已經消亡。為什麽墨家消亡如此之快呢?關於這個問題,答案分歧很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從墨家內部來分析其原因,在方法論上是可取的。墨家與儒、法、道等家不同之處,在於它是由墨者組成的帶有宗教色彩的集團,有嚴格的紀律,能赴湯蹈火,視死如歸。這些,作為一般人是難以辦到的。禽滑厘是 春秋時期人,傳說是墨子的首席弟子,他的字為慎子。 禽滑厘曾是儒門弟子,學於子夏,自轉投墨子後,便一直潛心墨學。
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到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魯,北到鄭、衛,南到楚、越。
哲人思想
墨子的哲學建樹,以認識論和邏輯學最為突出,其貢獻是先秦其他諸子所無法比擬的。 墨子認為,人的知識來源可分為三個方麵,即聞知、說知和親知。他把聞知又分為傳聞和親聞二種,但不管是傳聞或親聞,在墨子看來都不應當是簡單地接受,而必須消化並融會貫通,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因此,他強調要“循所聞而得其義“,即在聽聞、承受之後,加以思索、考察,以別人的知識作為基礎,進而繼承和發揚。
墨子所說的“說知”,包含有推論、考察的意思,指由推論而得到的知識。他特別強調“聞所不知若已知,則兩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識去推知未知的知識。如已知火是熱的,推知所有的火都是熱的;圓可用圓規畫出,推知所有的圓都可用圓規度量。由此可見,墨子的聞知和說知不是消極簡單地承受,而是蘊涵著積極的進取精神。
除聞知和說知外,墨子非常重視親知,這也是墨子與先秦其他諸子的一個重大不同之處。墨子所說的親知,乃是自身親曆所得到的知識。他把親知的過程分為“慮”、“接”、“明”三個步驟。“慮”是人的認識能力求知的狀態,即生心動念之始,以心趣境,有所求索。但僅僅思慮卻未必能得到知識,譬如張眼睨視外物,未必能認識到外物的真象。因而要“接”知,讓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去與外物相接觸,以感知外物的外部性質和形狀。而“接”知得到的仍然是很不完全的知識,它所得到的隻能是事物的表觀知識,且有些事物,如時間,是感官所不能感受到的。因此,人由感官得到的知識還是初步的,不完全的,還必須把得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整理、分析和推論,方能達到“明”知的境界。總之,墨子把知識來源的三個方麵有機地聯係在一起,在認識論領域中獨樹一幟。
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兼愛非攻
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與儒家的別愛(“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同時,墨子也看到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戰爭,因此,從兼愛的
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兼愛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
天誌明鬼
宣揚天誌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之有誌——兼愛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墨子不僅堅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認為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人權與製約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學中的一大亮點。
尚同尚賢
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於天誌,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麵了解下情,因為隻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
節用節葬
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久喪厚葬無益於社會。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三代聖王一樣,過著清廉儉樸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麵也能身體力行。
非樂
墨子極其反對音樂,甚至有一次出行時,聽說車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馬掉頭。他認為音樂雖然動聽,但是會影響農民耕種,婦女紡織,大臣處理政務,上不合聖王行事的原則,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對音樂。
非命
墨子反對儒家所說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認為這種說法“繁飾有命以叫眾愚樸之人”墨子看到這種思想對人的創造力的消磨與損傷,所以提出非命。
其他方麵的主要思想有:
統治思想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麵 。他以 “ 耳目之實 ”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準,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廢(發)以為刑政 ,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準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係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嚐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但墨子並沒有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墨家學派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邏輯思想體係。 一種觀點認為,墨子世界觀中存在著深刻的內在矛盾。一方麵他強調“非命”、“尚力”,認為決定人們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麵,墨子又肯定“天誌”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說成是有意誌的人格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他認為“兼相愛,交相利”就是“順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就是“反天意”。 但另一種觀點認為,“非命”與“天誌”體現了墨子“天人之辯”強烈的思維張力,在墨子宗教哲學裏,天誌兼愛而不不製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歡自強不息的人。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隻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淩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 治者發動 戰爭帶 來的禍 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逸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 ”來充當; 而人民與天子國君,則都要服從天誌 ,發揚兼愛,實行義政,否則,就是非法的,這就是墨子廣為人知的主張“非攻,兼愛”。
邏輯思想
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範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準,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係。
由這一思維法則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一係列的思維方法。他把思維的基本方法概括為“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小取”)。也就是說,思維的目的是要探求客觀事物間的必然聯係,以及探求反映這種必然聯係的形式,並用“名”(概念)、“辭”(判斷)、“說”(推理)表達出來。“以類取,以類予”,相當於現代邏輯學的類比,是一種重要的推理方法。此外,墨子還總結出了假言、直言、選言、演繹、歸納等多種推理方法,從而使墨子的辯學形成為一個有條不紊、係統分明的體係,在古代世界中別樹一幟,與古代希臘的邏輯學、古代印度的因明學並立。
關於墨子的著作有《墨子》一書。這本書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記錄。
《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反映了後期墨家的思想。在邏輯史上被稱為後期墨家邏輯或墨辯邏輯(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係之一,另兩個為古希臘的邏輯體係和佛教中的因明學);其中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特別是天文學、幾何光學和靜力學。
《墨子》一書中的詳細地介紹和闡述了當時各種城池防禦設施的構造,弩、桔槔和各種攻守器械的製造工藝,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構築技術。他所論及的這些器械和設施,對後世的軍事活動有著很大的影響。墨子和墨家的門徒也正依靠對這些技術的掌握及靈活運用開
展他們反對兼並戰爭的活動。
墨子及墨家學派的著作匯編,在西漢時劉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後逐漸流失,現在所傳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來都寫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後期墨家的著述資料,這是現在研究墨家學派的主要史籍。按內容,《墨子》一書可分五組:從《親士》到《三辯》七篇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摻雜有儒家的理論,應當是墨子早年";習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的痕跡;後四篇主要是尚賢、尚同、天誌、節用、非樂等理論。從《尚賢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為一組,係統地反映出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同”、 “節用”、“節葬”、“非樂”、“天誌”、“明鬼”、“非命”十大命題,是《墨子》一書的主體部分,《經》上、下,《經說》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物理、光學等內容,前人因其稱";經";,定為墨翟自著,實際是後期墨家作品,這是研究墨家邏輯思想和科學技術成就的珍貴資料。《耕柱》至《公輸》五篇是墨子言行記錄,體例與《論語》相近,是墨子弟子們輯錄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跡的第一手資料。《備城門》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專講守城技巧與城防製度,其製度與秦相近,是戰國時期秦國墨者所作,這是研究墨家軍事學術的重要資料。
《墨子》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麵,是研究墨子及其後學的重要史料。西晉魯勝、樂壹都為《墨子》一書作過注釋,可惜已經散失。現在的通行本有孫詒讓的《墨子閑詁》,以及《諸子集成》所收錄的版本。 自秦以後,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論,散見於各種典籍之中,如見於《新序》、《屍子》、《晏子春秋》、《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戰國策》、《諸宮舊事》、《神仙傳》等等。西漢劉向的《漢書?藝文誌》將散見各篇著錄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經曆代亡佚,到宋時,隻存六十篇,目前隻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節用》下篇,《節葬》上、中篇,《明鬼》上中篇,《非樂》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連篇目皆亡佚,在這十篇中,隻有《詩正義》曾提到過《備衛》此篇目,其餘無可考。 《墨子》一書,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時所成。一般認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門徒記述墨子言論的書篇而寫定的一家之言。
影響及評價
墨子站在小生產者和勞動人民的立場上向代表統治者思想的儒家學說提出了置疑,贏得了社會底層廣泛的認同,所以墨家創立之後發展很快,弟子眾多。 止楚攻宋時,墨子宣稱有門徒三百,他的弟子禽滑厘、耕柱子、高石子、公尚過遍於諸侯各國。《呂氏春秋》說墨子“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可見當時墨家的盛況。
墨子和墨家的政治觀點和思想理念是從小生產者立場出發的,具有反抗剝削壓迫的意義。但墨子並不主張廢除等級製度,隻不過認為不同等級的人之間是“兼相愛,交相利”的關係,而且需要通過“尚賢”和“尚同”達到和諧。這顯然是一種具有調和色彩的政治主張。顯然,這是不可能的,隻是一種美好的願望罷了。
墨子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從宗法奴隸製下解放出來的小生產者階層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為後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也為秦漢以後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為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
墨子提倡“非攻”的主張。在他看來,兼並戰爭是違背“兼愛”原則的,這種戰爭在春天進行就使農民不能耕種莊稼,在秋天進行就使農民不能在田間收獲。所以他反對“攻伐無罪之國”的侵略戰爭,支持防禦性戰爭。但墨子並沒有認識到戰爭除了帶有破壞性的一麵,還有推動曆史向前發展的一麵。
秦漢之際,墨家學派已經衰微。到了西漢,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中國社會逐漸形成以儒學為主體兼容道教、佛教等思想的傳統文化。但墨家卻銷聲匿跡,從此淡出曆史舞台。
哲人名言
1.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譯文】 興天下的利益,除天下的禍害。
2、兼愛。 【譯文】不分等級,不分遠近,不分親疏地愛天下所有的人。
3、非攻。 【譯文】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人類和平。
4、尚賢 【譯文】不分貴賤地推薦、選拔、使用德才兼備的人。
5、尚同。 【譯文】政令、思想、言語、行動等要與聖王的意誌相同一。
6、節用。 【譯文】反對奢侈浪費,主張勤儉節約。
7、節葬。 【譯文】反對厚葬久喪,主張薄葬短喪。
8、非樂。 【譯文】反對奢靡的音樂活動,提倡節約人財物力。
9、非命。 【譯文】反對命運之說,主張強力從事。
10、天誌。 【譯文】天是有意誌的最高主宰,天的意誌是興利除害。
11、明鬼。 【譯文】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揚善懲惡。
12、兼相愛,交相利。 【譯文】既愛自己也愛別人,與人交往要彼此有利。
13、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譯文】假如天下都能相親相愛,愛別人就和愛自己一樣,還能有不孝的人嗎?
14、今重不為不義攻國。【譯文】現在(您)重於攻伐別國,這樣的行為是不義的。
15、備者,國之重也。 【譯文】防備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
16、無不讓也,不可,說在殆。 【譯文】什麽都忍讓,是不可以的,譬如說自己受到傷害的時候不能忍讓。
17、無言而不信,不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譯文】不正直的言行自然不會得到別人的信認,沒有恩德自然不會有回報,你送給我桃子,我回報你李子。 18、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 【譯文】君子不用水為鏡子來照自己,而用別人為鏡子來照自己。
19、萬事莫貴於義。 【譯文】天下萬事中,沒有什麽比道義更可貴的了。
20、以攻戰亡者,可勝數。【譯文】由於攻戰而滅亡的,多得難以數清楚。
21、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譯文】好名聲不能輕而易舉地得到,榮譽不能以巧詐樹立,君子的榮譽是靠身體力行地得到的。
22、釣者之恭,非為魚賜也;餌鼠以蟲,非愛之也。【譯文】釣魚人恭恭敬敬,並不是為賜給魚食物;用蟲子作為餌料投給老鼠,並不是喜愛老鼠。
23、儉節則昌,**佚則亡。【譯文】節儉的就昌盛,**佚的就滅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