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陸九淵(1/3)
哲人簡介
陸九淵(1139-1193)號象山,字子靜,書齋名“存”,世人稱存齋先生,因其曾在貴溪龍虎山建茅舍聚徒講學,因其山形如象,自號象山翁,世稱象山先生、陸象山。漢族,江西省金溪陸坊青田村人。在“金溪三陸”中最負盛名,是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齊名,史稱“朱陸”。是宋明兩代主觀唯心主義——“心學” 的開山祖。明代王陽明發展其學說,成為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陸王學派”,對近代中國理學產生深遠影響。被後人稱為“陸子”。
哲人生平
陸九淵三十四歲中進士,先任隆興建安縣主簿,後改建安崇寧縣。大約十年後,他被薦為國子正,不久,又遷敕令所刪定官。陸九淵少年時曾讀三國六朝史,有感於當時“夷狄亂華,後又聽長輩講“靖康之恥”,於是曾剪斷指甲,學習弓馬,慨然要為大宋朝廷複仇。在任敕令所刪定官時,他便“訪知勇士,與議恢複大略”,朝廷論對時,“遂陳五論:一論仇恥未複,願博求天下之俊傑,相與舉論道經邦之職;二論願致尊德樂道之誠;三論知人之難;四論事當馴致而不可驟;五論人主不當親細事。”(《宋史.陸九淵傳》)淳熙十三年(1186),他被差管台州崇道觀,因這隻是個管理道觀的閑職,於是他便歸江西故裏講學,匯集了四方學者。直到宋光宗即位時,又被任荊門知軍,此間他治績顯著,“厚風俗”,“申嚴保伍之法,盜賊或發,擒之不逸一人”(《宋史.陸九淵傳》);並因荊門處江、漢之間,為四戰之地,而議築城壁以禦邊防。但在任僅一年有餘,就卒於荊門任上。
陸九淵自幼好學,他的好學不在於博覽,而表現在善於思考上。三四歲時,他曾向父親發問,“天地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他竟為這個問題費盡思索而至廢寢忘食。後來他讀書孜孜不倦,又常在書中發現問題。例如讀《論語.學而》,就對《有子》三章表示懷疑;讀二程書,就發現伊川(程頤)所說的話與孔子、孟子不相類似,甚或有矛盾處。
陸九淵十三歲時,有一天對自己少兒時思考的問題忽有所悟。這天,他讀古書到宇宙二字,見解者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於是忽然省悟道:原來“無窮”便是如此啊。人與天地萬物都在無窮之中。他提筆寫下:“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年譜》,《陸九淵集》卷三十六)《陸九淵年譜》中說他“因宇宙字義,篤誌聖學”,就是說他從宇宙二字,悟得人生之道。陸九淵立誌要做儒家的聖人,而他以為,做聖人的道理不用別尋他索,其實就在自己心中,他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年譜》,《陸九淵集》卷三十六)對宇宙無窮與對聖人之心廣大的頓悟使陸九淵進入了一種新的人生境界,正象他後來在《語錄》中說的:人須是閑時大綱思量:宇宙之間,如此廣闊,吾身立於其中,須大做一個人……天之所以命我者,不殊乎天,須是放教規模廣大。(《陸九淵集》卷三十五)
陸九淵出身於一個九世同居、闔門百口的封建大家庭。他的八世祖陸希聲曾為唐昭宗之相,五代末因避戰亂遷居金溪,遂“買田治生,貲高閭裏”(《陸九淵集》卷二十七《行狀》),成為地方上有名的豪門大族。金溪陸族經過幾代變遷,到陸九淵出生時,經濟已經衰落,隻有10畝左右的菜田和一處藥鋪、一處塾館。但至此,陸門已
有二百多年的曆史,仍保有封建宗族大家的風度。
陸門治家一靠嚴格執行宗**理,同時,也靠家庭成員發揮各自的積極性、主動性,各盡其能,各供其職。《宋史.陸九韶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可以看作這種情況的生動寫照,其曰:其家累世義居,一人最長者為家長,一家之事聽命焉。歲遷子弟分任家事,凡田疇、租稅、出內(納)、庖爨、賓客之事,各有主者。九韶以訓戒之辭為韻語,晨興,家長率眾子弟謁先祠畢,擊鼓誦其辭,使列聽之。子弟有過,家長會眾子弟責而訓之;不改,則撻之;終不改,度不可容,則言之官府,屏之遠方焉。(《宋史》卷四百三十四《陸九韶傳》) 陸九淵自己也曾說:“吾家合族而食,每輪差子弟掌庫三年。某適當其職,所學大進,這方是‘執事敬’。” (《陸九淵集》卷三十四《語錄上》)生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從小耳濡目染,長大成人後親自管家,這樣的生活經曆對於陸九淵形成對社會國家的參與意識會有很大影響,也許,這就是陸氏兄弟形成“專務踐履”之學的學問起點吧。
陸氏有家學淵源,陸九淵的八世祖陸希聲“論著甚多”,高祖陸有程“博學,於書無所不觀” (《年譜》,《陸九淵集》卷三十六)。到陸九淵父親這一代雖已家業衰落,隻靠經營醫藥和教書授學來維持家計,但仍“以學行為裏人所宗,嚐采司馬氏冠婚喪祭儀行於家”(《宋史.陸九齡傳》)。陸門家風整肅,聞名州裏,甚至受到孝宗皇帝的稱讚。
陸九淵的父親陸賀生有六子,陸九淵排行第六,除他之外,還有四兄陸九韶,五兄陸九齡,都以學聞名於世,號稱“三陸子之學”。陸九韶,字子美,因講學梭山,學者稱梭山先生。《宋史.陸九韶傳》說他:“其學淵粹,隱居山中,晝之言行,夜必書之。其家累世義居,一人最長者為家長,一家之事聽命焉。”他主持陸氏家政,對家規家教執行甚嚴,治家經濟也有良法。他為學主張“切於日用”,“明父子君臣夫婦昆弟朋友之節,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黨,以交朋友。”(《宋元學案.梭山日記》)。並且雅好古學,“讀史,知曆代興衰治平措置之方。”
陸氏家風,篤實嚴謹。他們對當時的士風頗為不滿,所以其為學不是以科舉中榜為目的,而為履於日用,指導人生。陸氏兄弟沒有直接的師承,他們自相師友,相互提攜。他們以對社會和家庭的責任感作為根底,在日用人生中相互影響,並注重對心與理關係的體悟。可以看出,陸九淵在這樣的學習氛圍和家庭背景下生活,其心學思想的產生並非偶然。 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50歲的陸九淵被任命為荊湖北路荊門知軍。次年九月初三,陸九淵千裏迢迢從江西到荊門上任。當時,金兵南侵壓境,荊門地處南宋邊防前線。陸九淵看見荊門沒有城牆,認為這個行政區域位於江漢平原,道路四通八達,南麵捍衛江陵,北麵支援襄陽,東麵守護隨州、鍾祥,西麵扼守宜昌;荊門鞏固,四鄰才有依靠,不然就會腹背受敵。於是,下決心修築了城牆。
陸九淵大刀闊斧地改革荊門軍的稅收弊端和不合理的體製以及官場的陳規陋習。外地的商販紛紛前來荊門做生意,使荊門的稅收日增。他推薦或提拔下屬,並不看重資曆與出身。他認為,古代錄用地方官員,由於不受資曆和出身的限製,表現好壞便容易區別,後世斤斤計較資曆和出身,有無政績就不容易判明。
陸九淵清正廉明,秉公執法。有人告狀,他不拘早晚,親自接見受理。斷案多以調解為主。如控訴的內容涉及隱私
、違背人倫和有傷風化的,就勸說告狀人自動撤回上訴,以便維護社會道德風尚的淳厚。隻有罪行嚴重、情節惡劣和屢勸不改的才依律懲治。所以民事訴訟越來越少,到上任第二年,來打官司的每月不過兩三起。
陸九淵在象山東坡築亭,宣講理學,聽眾往往多達數百人。荊門原先閉塞的民風和鄙陋習俗顯著改變。各級主管部門交相列舉陸九淵在荊門的政績奏報朝廷。益國公、左丞相周必大曾強調,荊門軍治理成效突出,可作地方長官“躬行”的榜樣。
1145年4月,他與朱熹在江西上饒的鵝湖寺會晤,研討治學方式與態度。朱熹持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主張通過博覽群書和對外物的觀察來啟發內心的知識;陸九淵持主觀唯心主義觀點,認為應“先發明人之本心然後使之博覽”,所謂“心即是理”,毋須在讀書窮理方麵過多地費功夫。雙方賦詩論辯。陸指責朱“支離”,朱譏諷陸“禪學”,兩派學術見解爭持不下。這就是史學家所說的“鵝湖之會”、“鵝湖大辯論”。
1193年初,陸九淵在荊門病逝,棺殮時,官員百姓痛哭祭奠,滿街滿巷充塞著吊唁的人群。出殯時,送葬者多達數千人。他歿後,諡為“文安”。
為紀念陸九淵,後人將荊門蒙山改稱象山,在荊門城西象山東麓當年陸九淵受理民事訴訟和講學的象山書院遺址興建陸文安公祠(俗稱陸夫子祠和陸公祠)。
哲人思想
陸九淵一生的輝煌在於創立學派,從事傳道授業活動,受到他教育的學生多達數千人。陸九淵官位不算顯要,學術上也無師承,但他融合孟子“萬物皆備於我”和“良知”、“良能”的觀點以及佛教禪宗“心生”、“心滅”等論點,提出“心即理”的哲學命題,形成一個新的學派——“心學”。斷言天理、人理、物理隻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實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認為心即理是永恒不變的:“千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後,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來今,概莫能外。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倫理綱常等同起來。企圖由此證明所謂“天理”即封建等級秩序、封建道德教條,都是人心所固有,是恒久不變的。他認為治學的方法,主要是“發明本心”,不必多讀書外求,“學苟知本,六經皆我注腳”。
他以“心即理”為核心,創立“心學”,強調“自作主宰”,宣揚精神的能動性作用。他的學說獨樹一幟,與當時以朱熹為代表的正宗理學相抗衡。
陸象山的學生,最著名的是楊簡、袁燮、舒璘、傅子雲等,其中楊簡,進一步發揮了其主觀唯心主義的世界觀。象山學派流傳不廣、至明代陳獻章、王守仁,始重新得到提倡。 陸九淵的思想經後人充實、發揮,成為明清以來的主要哲學思潮,一直影響到近現代中國的思想界。著名學者郭沫若、馬一浮都認為深受陸九淵思想的影響。
影響及評價
陸九淵一生的輝煌在於創立學派,從事傳道授業活動,受到他教育的學生多達數千人。他以“心即理”為核心,創立“心學”,強調“自作主宰”,宣揚精神的能動性作用。他的學說獨樹一幟,與當時以朱熹為代表的正宗理學相抗衡。
陸九淵的思想經後人充實、發揮,成為明清以來的主要哲學思潮,一直影響到近現代中國的思想界。著名學者郭沫若、馬一浮都認為深受陸九淵思想的影響。
哲人名言
精神不運則愈,血脈不運則病。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學能變化氣質。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
人惟患無誌,有誌無有不成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