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在身邊人眼中還算是一個挺努力上進的人。剛畢業的時候我23歲,初入職場時在一家央企幹了兩年。因為想要看看外麵的世界,在親朋好友的反對聲中我堅持辭職,開啟了創業之路。在工作之餘,出於興趣我開始從事自媒體行業,努力了兩年,全網關注者大概有八十多萬人。後來我開設了自己的寫作課程,陸陸續續也有兩千五百多名付費學員。到28歲的時候,我又重新拾起18歲那年“要考北大”的夢想,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攻讀MBA(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在的我依然在“折騰”的路上。作為一個努力的普通人,我想寫一些東西激勵正處於迷茫階段的年輕人,希望可以幫助大家看到這個世界更多的可能。

足夠“痛”,才會改變

有些人下定決心要瘦身,卻管不住自己的嘴;有些人定下每周閱讀一本書的計劃,過段時間後卻發現自己隻看過寥寥數頁;有些人發誓從第二天開始努力學習英語,卻在背了一頁單詞後不再提起。

我們一直期待著美好,比如為朋友圈裏他人的健身照片而驚歎,為朋友用外語與人談笑風生而心生羨慕,為一場講座、一篇“雞湯文”而鬥誌滿滿。當憧憬美好的時候,我們會為自己定下一係列的規劃——去健身、學外語、要努力等等。但是很多人在定下計劃後卻總是虎頭蛇尾,一直拖延而沒有行動。這真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嗎?為什麽我們的心願總是實現不了呢?

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們還不夠“痛”。那些改變對你來說隻是“錦上添花”,而非迫在眉睫的事情。現實本身並沒有那麽糟糕。相比而言,改變才是真正讓你覺得不舒服的事。當你有強烈的願望,或者是現實促使你不得不去改變的時候,你才會有足夠的動力去邁出第一步。比如我下定決心辭職創業,是因為我不能忍受舒適而平淡到老的生活。每一次做出重大改變,都是因為我在一個狀態下待久了遇到了瓶頸,不能忍受原地踏步。就像我決定去讀取MBA,就是因為對結識新朋友和學習新知識的強烈願望。

如果你喜歡有挑戰的生活,可以去主動體驗把自己放在不確定環境下解決問題時“痛並快樂”的感覺;如果你喜歡穩定的生活,那就接納自己這樣的心態,去創造生活中平靜美好的幸福。生活好與不好,隻有你才有裁定權。千萬別讓自己感到別扭,比如明明你心底裏喜歡安穩的生活,看到身邊人努力的時候卻不甘心,那樣的話隻會讓自己過得非常累。

向萬物學習

成長最快的方式就是學習。但這個學習與我們以往的理解又有些不同。很多人天天學習,到處上課、讀書,可是收效甚微。這就好像一個人看的菜單越多越不會點菜一樣。人有時掌握的信息越多,心裏就會越亂。如果不具備甄別和篩選信息以適配自己係統的能力,很快會發現,對於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老師會給出完全不同但都很合理的方案,這時候你就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

我們千萬不要陷入盲目努力學習的陷阱裏,這樣其實是在逃避現實和問題。對於在職人員來說,更不要放棄事業和家庭,選擇全職學習。我們在事業中、在家庭中、在生活中的體驗與領悟,才算是真正的學習。修行的最好場所就是社會。

莊子在《大宗師》中有個觀點,“道”是最值得敬仰的老師。“道”是宇宙和自然的規律。不是隻有人才能成為我們的老師,我們可以向萬事萬物學習。

你可以向你的手機學習,學習它是如何同時處理多個並行的程序又不會“卡死”的。當你自己在工作中同時要處理多個事務的時候,就可以借鑒手機的處理方式。

你可以向四季學習。一年當中不是每天都豔陽高照、溫暖和煦的,四季之中也有寒冷冬天。正如人生也會遇到寒冬,也會有迷茫、低穀,也會有負麵情緒。你要知道冬天再寒冷,總有一天也會過去。我們的意誌再消沉,效率再低,隻要好好調整,總能重新振作起來。

學習要經過三個階段——聞、思、修。聞就是聽老師講課或者自己看書。思就是思考和質疑老師講的內容是否有誤,邏輯是否通順。要經過這樣一個過程,知識才會變成自己的。修就是修煉和練習。如果沒有把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想法,那它還隻是別人告訴你的道理,不會被真正掌握。在我看來,修是學習中最重要的階段。

現在的社會節奏太快,很多人都想速成,市麵上充滿了各種諸如“零基礎三天學會”“七天養成一個新習慣”等課程。我們很難有耐心去慢慢修煉自我。這裏的困難並不是在技術上難以實現,而是我們無法堅持下去。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在最短的時間裏實現最多的目標。一個從來不讀書、不愛運動、經常睡懶覺、飲食習慣很隨意的人,總是希望在實施新計劃的第一個月,甚至第一周裏就脫胎換骨,迅速養成讀書習慣、擁有好身材、變得自律起來。但往往現實中你會發現哪一個目標都沒有實現。修煉沒有什麽奇門絕技,就是簡單地花時間、下功夫。當你消耗的時間和精力都足夠了,自然就能做到了。

同樣,當你把精力放在錯誤的地方時,你也會因此誤入歧途。如果你常常“練習”抱怨,你會非常“擅長”抱怨。作為抱怨的“專家”,生活裏沒有哪一件事情會讓你感到滿意。即使別人看不出來,你也一定能從中發現值得抱怨的點。你會抱怨客戶提出的要求太刁鑽,抱怨孩子不聽話,抱怨同事在工作中的表現不合你的心意。

如果你常常“練習”憤怒,你會非常“擅長”憤怒。作為憤怒的“專家”,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讓你瞬間被點燃。比如早上開車上班的時候被人加塞,你會變得極其憤怒,而這種憤怒的情緒甚至會持續一個上午。因為開會耽誤了一會兒,中午去公司食堂的時候已經沒飯了,你又會憤怒不已,覺得這是對自己的不公平,甚至整個下午的狀態都受到影響。就這樣,你整天都會沉浸在憤怒之中。

如果你常常“練習”焦慮,你會非常“擅長”焦慮。作為焦慮的“專家”,即使這件事情發生在未來,即使與你無關,你也會因此而感到十分焦慮。就像當你看到別人考研失敗的時候,你會感到焦慮;當你看到別人找到好工作的時候,你會感到焦慮;哪怕你看到別人待業在家的時候,你也會感到焦慮。你覺得每一個人遇到的問題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由此可見,我們應該去學習和練習如何擁抱喜悅和平靜,這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

尊重自己的花期

我有一位非常令我尊敬的老師。我跟隨他學習經營與人生的道理。有一次上課的時候,老師問我和同學們:“假如你是植物園中的一株植物,你希望自己是什麽呢?”有的同學說希望自己是大樹,有的同學說希望自己是小草,除此之外還有說希望自己是藤蔓、蒲公英、仙人掌等等的。

老師問那個希望自己成為蒲公英的同學:“蒲公英看到大樹長得如此高大,它會感到焦慮嗎?”老師又問那個希望自己成為大樹的同學:“大樹會羨慕蒲公英可以乘風而起嗎?”

其實,它們本來就是不同的物種。蒲公英不會羨慕大樹的高大,大樹也不會羨慕蒲公英能乘風而起。它們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特征。可是為什麽我們卻總是忍不住去和身邊的人對比呢?為什麽我們總是在羨慕別人事業有成,羨慕別人名氣大,羨慕別人財富多,總是希望自己也能擁有這一切呢?為什麽我們總是關注同學的成績是否比自己好,關注同事的業績是否比自己高,麵對別人的升職加薪總是埋怨呢?

社會建立了一係列的競爭機製,在學校有分數、排名,在職場有績效考核。在這樣的體係下麵,你會被“節奏”帶著走。我們會要求自己在學校裏拿到好成績的第一名,在職場上拿到好業績的第一名,不僅如此,就連結婚對象和生活質量也要和別人進行對比。

但其實,我們除了都是人以外,方方麵麵都天差地別。就像蒲公英和大樹,它們雖然都是植物,但形態特征和花期完全不同。人就像植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花期。可能有的人開花需要兩個月,有的人需要六個月,有的人甚至可能需要五年。隻要按照自己的節奏去生活就好了,你有你的花期,不需要在意別人的目光。

我們希望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永遠穩定,但是變化又是必然會發生的。這時候,如果你沒有自己的節奏,你就會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比如看到別人做什麽自己也會去做什麽,不堅定的信念會讓你的人生和事業被自己搞得一團糟。當我們在追求一個不可能存在的東西時,必然會陷入痛苦之中。

我們要永遠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跟著自己的節奏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