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筆記,形式是次要的,內容是主要的,記住是重要的。

有的同學可能會覺得,記筆記就是老師講什麽,黑板上麵有什麽就抄下來。其實不是這樣的,無論是哪一種記筆記方法,“抄寫”這個步驟都隻占很小的分量,記筆記歸根到底還是要記住。哪怕你獨創一種記筆記的方法,隻要能記住,那也是好方法。

這裏介紹兩大類六小類的記筆記方法,包含適用於學生上課、聽講座時的記筆記方法,以及自學、閱讀時的記筆記方法。

上課或者聽講座的記筆記方法

1.康奈爾筆記法

康奈爾筆記法最早是由康奈爾大學的沃爾特·鮑克博士發明的。康奈爾筆記法又叫“5R”筆記法,包括記錄(Record)、簡 化(Reduce)、 背 誦(Recite)、 思 考(Reflect)、 複 習(Review)五個要素。

具體使用方法是把一個本子分成左、右、下三個區域。右邊那一塊區域設置得最大,作為“筆記欄”,是聽課、聽講座的過程中使用的。這個區域用來記錄老師上課強調的重點內容,並且這些內容越簡潔越好,隻記錄一些自己能看懂的短句就可以,沒必要把每一句話、每一個例子都詳細地寫下來。

當你上完一節課,或者聽完一場講座以後,把右邊的筆記研究一下,提煉出關鍵詞寫在左邊的“問題、線索欄”,把你認為可能出現的考點或者有什麽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也寫在左邊欄裏。

最後,你對這次的課程或者講座進行一兩句話的總結,寫在最下麵的“總結欄”。

這裏討論一下為什麽康奈爾筆記法很有效。我們通過康奈爾筆記法的要素可以發現,它是符合大腦記憶規律的一種方法。

人的大腦記憶知識也好,記憶生活中的事情也好,都要經曆兩個過程:存儲和提取。康奈爾筆記法能夠將你的知識點整齊排

列。這個時候你再想找到某一個知識點就容易多了。

記錄的過程是為了獲取信息,不然老師講得太快,一節課下來可能什麽也記不住。簡化的過程就像給這些知識點增加序列,方便下一次能迅速地找到。複習是為了減少遺忘,把那些遺漏的知識撿回來。背誦與思考分別對應著存儲與提取,你思考得越多,印象就越深刻。

其實每一塊內容寫在哪個區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記筆記過程中要動腦筋而不是隻是記錄。記筆記就是思考總結的過程。

2.在書上空白處記筆記

中學的時候學習文言文,還有上大學以後某些需要畫很多圖的專業課,我都會用自己的方法來記筆記,比較省時間。

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符號來進行標注,再把注釋寫在紙張周圍離該知識點最近的空白處。比如說,通假字可以用倒三角框起來,定語後置可以把整句話用波浪線畫下來,狀語後置可以用雙下劃線等,再把批注寫在段落右邊的空白處。除此之外,標記還有方框、正三角、菱形等符號,選一種你自己能看懂的符號就可以。遇到某些文言文中出現頻率很高、意思固定的詞,可以統一用圓圈圈起來,段落右邊再寫上解釋。如果記在筆記本上的話,需要把內容重新描述一遍,這樣就很浪費時間。在旁邊簡簡單單寫個批注,看起來一目了然。這時候不管有些人常用的方格筆記法還是康奈爾筆記法,都不如直接寫在書上簡潔方便。

讀書時的記筆記方法

1.標記筆記法

要想真正使書中的內容成為自己知識體係的一部分,隻是用眼睛看是遠遠不夠的。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善於使用各種標記、符號,還要學會做筆記。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提供了七種在書上做標記的方法:畫底線,在畫底線處再加畫一道線,在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在空白處編號,在空白處記下其他頁碼,將關鍵字或者句子圈出來,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此外,書中還提供了三種做筆記的方法:結構筆記、概念筆記及辯證筆記。

結構筆記是最常用的做筆記的方法,就是按照書的架構記錄筆記,有三個要點:

(1)這是一本什麽樣的書?

(2)整本書談的是什麽?

(3)作者借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主題的理解?

圍繞這三個要點做筆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書中的內容。

2.思維導圖法

對於邏輯性、結構性很強的書,最適合用思維導圖法了。

總覽全書或文章,記下目錄、主要的標題、結果、結論、小結、主要的示意圖或者其他一些映入眼簾的重要內容。在這個過程中,你要為全書或文章建立起思維導圖裏的中央圖、主要分支或者基本分類的概念。

下一階段,你要看一看有沒有材料還未包括在概覽中,特別是每段、每節和每章的開頭和結尾,因為這些地方往往集中了最為重要的信息,然後把它們加入思維導圖中去。

接下來是內查。這個階段你可以解決大部分學習難題,但仍會跳過一些主要的問題區域。對全書或文章的其他部分熟悉以後,你就會發現已經很容易理解各段落的意思,並能快速地完成思維導圖了。

最後是複習階段,你可以回到一些早先跳過去的、比較困難的部分,回頭看看全書或文章,以便回答剩下的問題,或者填完沒有填的空。這時你可以完成思維導圖的筆記了。

3.摘抄法

摘抄法適合於在慢速閱讀時摘錄書中的一些語句。除非是時間緊迫,需要快速掌握一個知識點,我才會選擇快速閱讀,否則,一般情況下,我都會一字不差地慢速看完一本書。尤其是文學類和科技類作品,作者有一些很微妙的表達方式,隻有逐字閱讀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精彩之處。如果是走馬觀花地讀,隻能大概明白“這本書講了什麽”,卻會錯過許多曼妙的句子。

有的同學可能會覺得逐字閱讀是一件很沒有效率的事情。我們一開始的時候閱讀速度會很慢,但是閱讀熟練了,閱讀速度也會提升。大家不要總覺得自己沒有時間讀書。就算不做讀書筆記,每天抽出一小時讀一讀書,每個月也至少能讀五本書。

4.便簽法

便簽法是趙周老師在《這樣讀書就夠了》一書中提供的一種方法,適合所有致用類書籍。致用類書籍就是能解決自身問題的書籍。其中,便簽法是用三種不同顏色的便簽來記錄不同的筆記內容:

(1)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2)回想自己的相關經曆。

(3)思考以後我怎麽應用知識。

在第一步重述信息時,很多人會受到舊知識的困擾,或者幹脆直接摘抄原文中的內容。然而就算你把書裏的內容背下來了,它也不是你自己掌握的知識。重述的意義在於理解,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文中的內容,是很難用自己的話表達的。為了達到內化與應用的目的,可以在具體操作時將原文知識進行總結或提煉出明確具體的操作方法以及步驟。

在第二步回想經曆時,切忌泛泛而談。沒有具體時間、具體事件的內容都是泛泛而談。我們需要記錄的是自己對於這個經曆的認知。為了讓這個步驟的執行性更強,可以參考這些要素:記錄的事件必須是親身經曆,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敘事要體現起因、經過、結果;書中的要素要與經曆有明確的對應。通過第一步的鋪墊,我們經由新的知識點刺激,可以更好地理解、反思自己的經曆,從而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結合起來,以獲得個人成長。

當你要規劃時,先問問自己:“這件事對我來說有多重要?”如果在書中很重要,但是對你來說不重要,不妨到此為止,去關注其他的事物吧。當你真的決定要把書中的知識應用在實際當中時,先定下自己的目標。規劃行動必須是自己可以實現的行動,而不是對書中內容的模仿,哪怕原書的建議給得非常具體,也不能算成自己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