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無所不為各部院

總結中華三年,新中國的軍事行動基本可以稱得上一路奏捷:武力奪取了舊漢的臨時首都下邳,逼迫漢室再度南遷,而後一舉攻克了徐州全境,同時剛柔並濟拿下了益州兩座大郡。

至此,新中國已基本掌控了舊漢時接近九成的地區——等待天軍降臨的,隻有益州南部的崇山峻嶺與揚州的窮山惡水,以及連荒蠻之地都稱不上的交趾地區。

根據去年的人口普查,登記在冊的人口已經接近了八百萬戶、三千萬人,可耕之田超過了五億六千萬畝。

一個很簡單的算法,這三千萬人中,青壯年勞力保守估計有一千萬的話,一年隻算每人一百錢的人頭稅,便能給國庫貢獻十億;五億六千畝土地,每畝收成隻按最低的五石糧食(一石約合30-35斤,漢製則為60斤左右)計算,官府收繳二十分之一,即零點二五石,全國算下來,也就是一億四千萬石的糧食。

不過,按照我之前頒布的官吏薪俸表,一年下來,全國七千餘名官吏和近萬名的聘用人員,工資加起來已經接近十五個億、一千三百萬石糧食……再加上不低於十億的政府開銷,不低於二十億的軍隊用度,一年下來的花費,隻靠區區十億的人頭稅顯然遠遠不夠。

為了開源節流,戶部、吏部、禮部陸續開始了一輪大刀闊斧的改革。

首先,吏部係統全麵地對全國行政區劃進行了裁撤與合並,到目前為止,全國九大州之內,總共裁撤了山陽、東平、雲中、濟南、樂安、安平六個郡,並派出多個工作組,對全國現有九個半州、五十五個郡的吏員設置進行了嚴格的審核。

在新增了益北二郡和徐州五郡總共七個大郡之後,全國登記在冊的官員不僅沒有大幅增加,反而出現了小幅度的下降,切實確保了國家財政在支付官員薪俸方麵的負擔沒有進一步加重。

同時,戶部也加強了對商業稅、鹽鐵礦產等特種稅的征收與監管,確保增加財路,庫府豐盈。

為了賺錢,賈詡充分利用了王傑、李牧等商界“老朋友”的影響力,甚至還利用各地的部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倒賣鹽糧的活動——比如,青、冀二州的沿海郡縣盛產海鹽,品質雖然比內地池鹽略遜,但價格則同樣更低,在中原地區的基層群眾相當有市場;再比如,涼、並二州糧食產量偏低,但牛羊遍野,而中原地區尤其荊州北部糧食豐收,卻缺少牛羊肉食,於是朝廷就可以從中小賺了一筆。

去年全年,這些雜稅和倒賣活動總共為朝廷賺取了超過五十億的財政收入,基本上填上了各級政府和部隊的開銷費用。

我原本還擔心賈詡“官商勾結”的行為會遭到保守派的強烈抵觸,但事實是我錯了。

因為保守派雲集的大本營,禮部,他們的舉動隻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們甚至在……賣官鬻爵……

在繼承了我曾經提出過的“捐五萬金可得關內侯”這一思想之後,禮部官員們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將這一政策發揚光大,他們不僅將各級虛爵明碼標價,甚至又重新設置了“伯、子、男”三類爵位……

比如,他們大幅度地降低了關內侯的價碼,每個隻賣一萬金;而專門麵向各地商戶售賣的子爵、男爵,最高五千萬,最低也隻有五百萬,對於那些身價數億的大戶們,能花區區幾個月的盈利就能購買一個政治身份,簡直太劃算不過。

這裏要稍加解釋一下:當年靈帝賣官鬻爵,三公標價最多也就兩千萬,九卿五百萬到兩千萬,關內侯五百萬,但這些公卿及侯爵之職其實也隻是在當時已經頗具聲望的士人官員中販賣,尋常商賈就算再如何富可敵國,也不能買得到,何況這些榮譽稱號的有效期,往往也就三五個月。而購買我新中國的這些虛爵,雖然價格稍貴一些,但可不是隻有那麽一點點華而不實的政治身份,也附帶著有相當程度的實惠:比如,關內侯和伯爵、子爵可世襲;比如,家中子女有免試參加州郡乃至中央官學的特權;又比如,可奏書州郡乃至中央,彈劾各級官吏;再比如,他們在家宅、車馬、服飾上,可以突破原有律法的限製,享受和政府高官一樣的待遇。

自古以來的商賈,有錢之後必然會謀求政治上的特權,如今也不例外。

這項政策推行出去之後,不出意外的,受到了全國各地商人們的熱烈歡迎。

根據禮部的統計,各類爵位在不到八個月的時間裏,總共賣出了三百餘個。其中,隻最貴的關內侯一爵,就賣出了三十多個;而市場反應最好、性價比最高的一級子爵,銷量接近兩百;至於價格最低的一級男爵,由於無法世襲,銷量反而寥寥無幾。

總之,禮部這一年為國家財政創收超過了八十億……

當然,這項政策的弊端顯而易見:直接造成了爵位泛濫,商賈地位集體上升,而這必然會導致廣大士人階層的不滿。比如……太學院長蔡邕,他怒斥新政的理由是:士子們寒窗苦讀二十年,才得以有機會出仕為官,治理地方二十年,也沒有太多機會拜封侯爵,而一些商賈“僅憑幾個臭錢”,就可以騎在廣大高貴的讀書人的頭上作威作福,最可恨的是……廣大士人往往還沒他們有錢!

而這些有錢人家的紈絝子弟進入各級官學後,必然不學無術,擾亂風氣,校方往往也不敢隨意處置,長此以往,學風不正,國將不國!

由於此事在朝野的確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所以各部院不得不又一次進行投票表決。

投票的結果有些令人玩味:大法院、都察院、兵部、防務院、司隸校尉五處表示反對;農部、戶部、吏部、工部、尚書台、軍事院、內務院七處表示支持;唯獨身為這項政策的發起者和具體實施者禮部卻在表決大會上投了棄權票……

所以,這項政策以七票支持五票反對一票棄權,得以繼續推行。

鑒於各部院的不懈努力,中華三年的國庫比起二年,又更加豐盈了許多。

最後是人才,第三季科舉考試最後的錄用名單我也細細地查看過一番,比起二年的科舉,這一年的成果要豐碩得多——至少,從名單上看,竟然有超過十個我記憶中有印象的人物……

比如有王烈的長子王賀、曹操的族弟曹純、孫堅的舅子吳景、侄子孫瑜……好吧,這些都不算,那也還有毛玠、陳登、滿寵、濮陽興、呂範、呂岱、向朗、霍峻、魯肅、潘濬、諸葛瑾、桓階、高柔、杜襲等拎出來在史書上都有印記的人物。

除去科舉的成果,荀諶的訪賢司也終於如願訪來了多位賢才:鄭玄、鄭渾、何夔、胡昭、司馬防、邯鄲淳、劉劭、涼茂、張範、張承、張昭(河內人)、臧洪、張紱、張昭(彭城人)等等隱居多年、舊漢朝廷屢辟不仕的名士們也陸陸續續前往洛陽報道,並且很快被分派往各地就任。

這一年所收獲的人才之豐,倒是出乎我的意料。

畢竟,新中國一邊在狠挖大家士族的私田和隱戶,逼得他們紛紛造反,一邊又猛抬商賈之輩的地位,惹得天下讀書人大為不滿,我還以為他們會大義凜然地拒絕朝廷的征召,並且組織大規模的罷考呢……

對於此,曆來刻薄的程昱一針見血:新朝大勢已成,王上和眾臣又用血腥殘暴的行為表明自己不是好惹的,即使為了保全家族,他們也不得不融入新的朝廷,以此為家族爭取更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看著手上這密密麻麻的名單,我不禁在想……劉協的手下,還能有多少人才可以憑借?

“王上,”值守在外的典韋悶聲稟報道,“軍事院的戲君司長求見。”

我微微一怔,緩緩抬起頭來,而後露出了笑容:“快請他進來,許久沒有見到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