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儒理學,周敦頤、二程(顥、頤)、朱熹是正統派。當南宋正統派極盛時代,陸九淵創反對派與朱熹立異,理學存在一天,兩派爭執永不會停止。從兩派本原看來,正統派由儒家的綱常、道教的清靜(無極圖)術數(先天圖、推算命運)、佛教法相宗的哲學構成。修養功夫主由淺入深,好比佛教的“漸”教;反對派的儒及佛教的禪宗(明心見性,此心即佛)構成,修養功夫主豁然貫通,好比佛教的“頓”教。佛教頓、漸二門相持不下,反映到宋學兩大派也勢如水火。
(一)宋學的思想基礎
(甲)無極圖
東漢道士魏伯陽著《參同契》,講煉丹秘訣。唐末道士陳摶總括秘訣製成無極圖,刻華山石壁。圖如下:
(1)最下圈名“玄牝之門”,指人身命門(**)兩腎(睾丸)中間空隙處,氣從這裏發生,稱為“祖氣”,凡人身五官百骸的運用知覺,根本就在這裏。
(2)把“祖氣”提升上去成第二圈,名“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目的在煉有形的精(睾丸中精液)化為微妙的氣,又煉鼻子呼吸的氣,為出有入無(變化不測)的神。
(3)神氣貫徹五髒六腑成中層一圈名“五氣朝元”,修煉得法,自然水火**成孕。
(4)第四圈名“取坎(水)填離(火)”。陰(水)陽(火)**的結果,結成“聖胎”(成仙)。
(5)最上一圈名“煉神還虛,複歸無極”。修煉功夫到這裏,聖胎歸到“無始”,也就無終(長生不死)了。
無極圖宗旨,先要得竅(玄牝),次要煉精氣,次要和合,次要得藥(仙丹),最後要脫胎,求仙長生的秘訣就是這樣。真是烏煙瘴氣的一派妖言!
(乙)先天圖
陳摶又傳《河圖》、《洛書》兩圖。據古來傳說,伏羲氏時候,黃河裏出一個“龍馬”,背上有圖(《河圖》),洛水裏出一個神龜,背上也有圖(《洛書》),伏羲氏根據這兩個圖,畫成八卦。這本是怪誕的神話。陳摶自稱得到了龍馬神龜背上的原圖,天地奧妙全在圖裏麵,比文王、周公、孔子講《易經》高明得多。他這圖號稱先天圖。形如下:
朱熹解釋《易經》道:有天地自然的易學(即先天圖),有伏羲的易學,有文王周公的易學,有孔子的易學。伏羲以上隻有圖畫,沒有文字,最應該細玩,可以看出易理的本原精微處。文王以下才用文字寫出,失去原來的精微處了。
(丙)無極圖、先天圖的傳授
無極圖—河上公—魏伯陽—鍾離權—呂洞賓—陳摶
先天圖—麻衣道者—陳摶
以上據說都是神仙秘密傳授。
(丁)佛經的采取
宋學無論正統派、反對派都精究佛學,試看正統派濂(周敦頤)、洛(二程)、關(張載)、閩(朱熹)等大儒的傳記,無一人不擅長佛學。
周敦頤——敦頤師事鶴林寺僧壽涯,得“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雕”的偈語,因此悟道。又從名僧東林總求學,總教敦頤靜坐,月餘忽有心得,呈詩一首道:“書堂兀坐萬機休,日暖風和草自幽,誰道二千年遠事,而今隻在眼睛頭。”總認為得道,結青鬆社共講禪學。
程顥——“顥慨然有求道之誌,泛濫於諸家,出入於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
程頤——伊川(頤)見人靜坐(佛教的禪定),便歎其善學。伊川嚐言今僧家讀一卷經,便要一卷經中道理受用,儒者讀書,卻隻閑讀了,都無用處。
張載——載與二程論道學的要旨,欣然道:“吾道自足,何事旁求?”於是盡棄異學(佛老)。
謝良佐(程頤大弟子)——朱熹說:“上蔡(良佐學號)說仁說覺,分明是禪。”黃東發說:“上蔡以禪證儒,是非判然(形跡甚顯)。上蔡以後,學者羞於言禪,陰稽(考)禪學之說,托名於儒,其術愈精,其弊尤甚。”
楊時(程頤大弟子,三傳得朱熹)——龜山(楊時學號)語錄說:“佛經說十識,第八庵摩羅識,唐(華)言白淨無垢,第九阿賴耶識,唐言善惡種子。白淨無垢,即孟子之言性善。”又說:“龐居土謂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此即堯舜之道,在行止疾徐間。”又說:“圓覺經言作、止、住、滅是四病。作即所謂助長,止即所謂不耘苗,住滅即是無事。”又說:“維摩經雲真心是道場,儒佛至此,實無二理。”
朱熹——熹博極群書,自經史著述而外,凡諸子、佛老、天文、地理等學,無不涉獵講究。
正統派大儒沒有人不讀佛經,反對派的陸九淵,用禪宗學理講儒學,更是無人否認的定論。
(二)宋學確是儒學,不是佛老
(甲)宋學與佛老的同異
宋儒自稱“吾儒”,異口同聲斥責佛老,是不是“兒子罵父母”呢?當然不是。宋儒的嫡生父母是孔孟,佛老隻有保母哺乳的關係。因為宋儒的最高宗旨在證明儒家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化成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是永恒真理,而五常又是服務於三綱的(五常本是優良的道德,服務於三綱,成為賤者、卑者、幼者片麵的義務。所以階級社會裏不能有公平、正常的道德)。佛教講出家棄俗,破壞了三綱,道教講清靜無為,也對三綱不利,所以佛教必須痛斥,道教也該連帶受罵。取道教無極圖作主靜論的依據,先天圖作命運論的依據,佛教戒學(律)作修身齊家的依據,定學(靜坐)作正心誠意的依據,慧學作格物致知的依據,佛性(凡人都有佛心)作性善的依據(五常出自天性,由五常化出的三綱,所以也出自天性,不可變動),中道(非有非空)作中庸的依據,“漸”教作“道問學”(下學而上達)的依據,“頓”教作“尊德性”(先立乎其大)的依據。無論宋儒采取佛老學說,成份有多有少,總沒有超出“作依據”、“作參證”的範圍,不但不觸動三綱五常的基本思想,而且三綱五常的理論得佛老援助更形鞏固有力。學術取佛老,宗旨反佛老,形式近佛老,精神反佛老,所以宋儒是儒不是佛老。
(乙)學佛老、諱佛老
宋儒深通佛老,卻諱莫如深,彼此避免揭發。朱熹推崇太極圖,陸九淵說這是道士學說,不該采取,彼此寫信辯論至萬餘言。最後陸九淵詰問朱熹:“莫是曾學禪宗,所得如此?”朱熹反詰九淵道:“我講的是太極,非如他人(指陸)陰實祖用其(禪)說,而改頭換麵,陽(表麵)諱其所自來也。”經這樣一次揭發,彼此停止辯論,不再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