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局是管理市場的機構,它的使命就是讓市場繁華有序。可是,有的時候,這個機構也會給市場添亂。海口市工商局先是發布消息,說農夫山泉和統一兩大企業的三種飲料含砷量超標,一周後,又宣布這兩家企業的同樣三種飲料,檢測全部合格。
如果說,第一個消息讓這兩家企業大亂,第二個消息,則讓市場也亂了。人們該聽誰的,信哪個呢?要知道,所謂的砷,在民間就是砒霜,多少年來,都是毒藥的代名詞,告訴人們天天喝的飲料裏麵砷超標,無疑等於是說,人人都在吞砒霜。這樣來自國家權力機構的消息,豈不要這兩家企業的命嗎?但是,如果這些飲料是真的砷含量超標,那不是要老百姓的命嗎?孰是孰非,一個堂堂省會城市的工商局,怎麽能如此兒戲?
真相是什麽?這是老百姓最關心的。一個可能是,海口工商局的檢測結果是對的,兩家企業的飲料,就是砷超標,由於企業財大氣粗,運作能量大,在壓力下,工商局改口。第二種可能是,兩家企業得罪了工商局,或者不買工商局的賬,甚至可能是得罪了工商局某個有實力的人,於是,第一種檢測結果出台,在未按程序通知被測產品企業的情況下,就被曝光。然後由於兩家企業的確有實力,而危機公關得當,關鍵是第一檢測結果根本不確切,在壓力下,不得不改口。據說,海口工商局局長,也因此被調動。
這兩種結果,哪個可能性更大一點?現在看來,第二種更有可能。因為,畢竟這兩家企業的這三種飲料,市場普及度相當高,這麽多年下來,從沒聽說有事,而且這些產品在全國各地都有經銷,大規模的經銷,各地各級檢測機構檢測都沒事,單單海口有事,單論概率可能性也不大。加上工商局在人們的口碑裏,最可能的行為模式,是後一種:得罪不起,得罪了就整人,無論對方是企業,還是個體戶。隻是,這一回,海口工商局碰到硬茬子,畢竟兩家國際性的大企業,不那麽好欺負。事實上,兩家企業已經被逼到絕路上,如果不弄個明白,企業一點退路都沒有,隻能倒閉。
發生在海口的“砒霜門”變成“檢測門”,真相究竟如何,尚需時日。但是,一個號稱管理市場的機構,發生這樣的事情,不僅其誠信度、嚴肅性**然無存,這個機構存在的必要性,也遭受質疑。很簡單,如果事情的真相,真的像我們猜測的那樣,那麽使命為使市場繁榮的工商局,已經變成了給市場添亂的搗蛋局。出現這樣的事情,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因為原本這個機構的出現,就是一個過渡性的產物,屬於市場不成熟情況下才有的機構。一旦市場發育得比較像樣了,相應的職能,都會有專門的機構承擔,比如此番含砷量檢驗,就可以由食品衛生部門承擔,工商局摻和進來,完全多此一舉。在這種情況下,工商局隻能日益向多餘方向蛻變,自然,其職能也就隻好逐漸向添亂方向邁進了。不這樣,它生存的空間就沒有了。據我所知,有些地方,一個縣的工商局編製無多,但下麵沒編製的人數以百計千計。他們所幹的事,就是整人弄錢,養活或者養肥自己。真不明白,這樣的機構,幹嘛還要維持呢?難道就是為了養活這個機構裏的人嗎?跟市場弄垮了比,這個機構的存廢有那麽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