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學習《三字經》的第五篇,題目是‘仁愛好學,宜文宜武’。這是夫子教導我們要有仁愛之心,同時要精通文學和武藝。記住,這對於一個士人來說至關重要。”
他把手中的書翻開,指著篇首的文字說:“首先,‘仁者愛人,愛人者貴義。貴義者,人之情也。’這句話告訴我們仁愛之道,你們知道什麽是仁愛嗎?”
三小隻已經沒有了最開始時的害羞,小手紛紛舉得高高的。
蕭時晏點了三小隻其中的姐姐杜玲,“杜玲,你來回答。”
杜玲朗聲說道:“就是要善待別人,不欺負別人。”
蕭時晏點頭稱讚:“很好,就是這個意思。仁者愛人,就是要善良地對待身邊的人。”
接著,他問第二個問題:“‘貴義者,人之情也。’那麽,貴義是什麽呢?”
三小隻的另外倆名為杜琴杜音是雙胞胎,她們齊聲回答道:“就是要做好事,不做壞事!”
蕭時晏哈哈一笑:“你們真聰明,貴義就是要做正義的事情。記住了嗎?”
孩子們齊聲回答:“記住了!”
“‘宜文宜武,全才之謂也。’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兼修文學和武藝。你們知道什麽是文學嗎?”
杜玲:“就是讀書寫字的東西。”
蕭時晏點頭:“不錯,文學就是通過文字表達思想的方式。而武藝呢,是指什麽?”
杜琴是雙胞胎裏偏活潑的那個,她搶答道:“就是學武術,會打架!”
蕭時晏輕笑著搖頭:“不完全對,武藝是指武術,但更是指武德,要有正直勇敢的品德。所以,‘宜文宜武,全才之謂也’,就是要在學業和武德上都有所追求。”
孩子們一臉認真地點頭。
……
三小隻學得很認真,上午上完課,中午吃了飯就會回家做功課。
因為她們在上學,大房二房的人便沒有讓她們再做那麽多雜活,對此私底下頗有抱怨,但為了能讓杜康杜鬆日後跟著上學沾光,她們隻得忍了下來。
林芬芳將孩子們的變化看在眼底,心底倍感欣慰。她們從怯生生地看人,到臉上時常掛著笑容,這才不過短短一個月,就有了這樣的變化。看來,讀書真的能改變一個人呐。
林芬芳從一開始的擔心,到現在的感激,她無比慶幸自己的侄女為她的孩子做了這些。
她沒有用,但好在她的孩子們未來還有無限的希望。
作為母親,便不能折掉她們的羽翼,以自以為‘為她們好’的方式束縛住她們。
雛鷹,需要飛起來,視野才能看得長遠。
這也是每位母親父親的期望,不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求孩子有了學識後能有選擇翱翔天際的機會。
他們自己沒有過這樣的機會,一輩子隻能做個泥腿子,麵朝黃土背朝天。但他們的孩子,通過讀書,則可以有別的選擇。
村中的私塾的選址,終於在一個月內敲定了下來。
家裏的土地有多餘麵積,但是又沒有用來蓋房子的村民,主動說願意將地拿出來,蓋私塾,供孩子們念書。
於是,陶枝出蓋房子的耗材錢,村民出力,河西村又開始了動工。
隻是這一次,與從前的每一次動工都不一樣。
從前是迫於生計,而這一次卻是為了孩子們的未來,人人做工時都是帶著笑,帶著希望。即便沒有工錢拿,也不喊辛苦不喊累。
一開始大家提議用泥瓦來蓋房子,但陶枝堅持用磚瓦。
磚瓦建的房子更牢固,承重能力好很多,可以蓋兩層。
陶枝想的是,倘若以後這裏收的學生越來越多,那麽單層的泥瓦房是不夠用的。
既然未來要推行教學,那麽隻要想學的,不論年紀,都可以來學。
現代有77歲的老奶奶自學插畫火爆全球,那麽40歲的古人想來學識字也絕對不晚。
河西村的一切都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和風煙縣相比就仿佛是個自治的世外桃源。
村婦們幫她打理土地,她發工資,還借種子給村民們種地,大力推行馬鈴薯、棉花的種植。
村民們也意識到了馬鈴薯的好處,於是秋收結束後,他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馬鈴薯播種、
風煙縣周圍其他幾個村,每個村都來了人,找河西村來接馬鈴薯、棉花的種子,他們都知道,跟著河西村的步伐走,準沒錯!
馬鈴薯比粗糧好吃,在吃慣了粗麵的時候,能換換口味吃馬鈴薯,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種生活的改善。
棉花也可以讓他們冬日不再是穿了幾層粗麻衣衫還瑟瑟發抖,各家各戶此刻都早早地備下了過冬的棉花。
他們在入了冬後,在河西村穿著縫了棉花的襖子出現在縣城的時候,還引來了圍觀。
村民們驕傲地說,這是他們村的陶姑娘發現的可以用來做衣服的功能。(彼時棉花還一般隻用來種來觀賞。)
於是,河西村帶動了風煙縣,風煙縣帶動了北涼州,將棉花種植推行了起來。
這也讓他們在即將到來更加冷冽、糧食也更加短缺的寒冬,少了許多因為又餓又冷而發生的悲劇,這些都是後話了。
很快就進入到了十一月份,私塾終於蓋成了。
就在杜家以為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去念書了,卻被自家孩子潑了盆冷水。
他們問過妹妹功課,妹妹們的回答讓他們不屑,果然是村裏教得簡單,他們早就會背了。這村裏夫子的水平,就是比不得城裏的。
杜康杜鬆說:“我才不要跟那些泥腿子的孩子一起上學。”
在他們眼裏,他們最多隻能接受和妹妹一起讀書學習,萬萬不能接受和這些鄉野村夫的孩子一起。
他們可是在城裏上過書院的,這些泥腿子,一個字都不認識,怎麽配和他們一起?
“阿奶,等幹旱結束了,我們就回去,我要回書院上學!”
杜老太苦笑,這幹旱,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是個頭……他們沒有地可以種,糧食卻愈來愈貴,他們回去就隻能去大戶人家伺候人……哪有錢再去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