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

由周族人(古代華夏族的一支,後完全融入漢族)建立。分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

周族有著悠久的曆史,長期在陝甘一帶活動,後以岐山之南的周原為主要的根據地。至公元前11世紀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強大。它一麵征伐附近小國,擴充實力;一麵把它的都邑從周原遷到今天長安縣灃水西岸,建成豐京。它不斷向東進逼的勢態,加劇了與商朝的矛盾。商王帝辛一度將西伯昌(文王)囚於裏。周臣用美女、珍寶進獻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西伯昌回到國內後,進一步加緊了伐商的準備。此時,商王朝政治,內外矛盾空前尖銳。文王認為伐商條件已成熟,臨終前囑太子發(武王)積極準備伐商。武王即位以後,出兵車300乘、士卒4.5萬人、虎賁(衝鋒兵)3000人,浩浩****地向東進發。庸、蜀、羌、鬃、微、盧、彭、濮等許多小國也率兵會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師,曆數商紂之罪。商紂王發兵17萬與周軍對陣,但軍士們無心戰鬥,前徒倒戈,引導周軍攻紂。商紂王倉惶逃遁,在鹿台而死,商朝遂亡。從此,中國曆史進入了周王朝時代。

武王克商以後,基本上控製了商朝原來的統治地區,又征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但如何牢固控製東方的大片領土,成了武王麵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於是,他采用“分封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一個個諸侯國成為對一方土地進行統治的據點,它們對周王室也起到拱衛的作用。武王把商紂之子武庚(祿父)封於商都,借以控製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為侯,監督武庚;又將周公封於魯、薑尚封於齊、召公封於燕。周武王死後,其子繼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管叔、蔡叔對周公不滿,散布流言,說周公意在謀取王位。不久,武庚與管、蔡串通一起,並聯合東方的徐、奄、薄姑等國發動叛亂。周公調大軍東征,用了三年時間,終於平定了武庚與管、蔡之亂,殺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東征取得全麵勝利,使周王朝的統治得到鞏固。武王滅商之後,回到鎬京,深感鎬京與新征服地區相距太遠。他意在夏人活動中心的伊洛河地區建立新的都邑。他的這一想法尚未實現,突然病逝。從寶雞出土的何尊銘文中看到,成王即位後,繼承了武王之遺誌,決定在洛陽附近建一新邑,「宅茲中國」。從這裏對新征服地區進行統治,可大大縮短距離。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陽附近「相宅」。不久,洛邑(成周)與武王所建的鎬京(宗周)一起,成為西周時期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為徹底鏟除殷遺民的複國夢想,成王時還將殷頑民遷至成周。

由於周公旦在宗周攝政,魯侯之爵由他的長子伯禽就封。魯的地望在今天的山東曲阜,已發現魯城遺址;薑尚所封的齊國,在今山東臨淄;召公所封的燕國在今北京房山,也已發現城址和燕侯墓地;武庚叛亂被平息後,該地封給武王之弟康叔,為衛侯,已在河南浚縣發現衛國遺址;紂的庶兄微子啟未參預武庚叛亂,他作為商族的後裔被封為宋侯,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在衛國的西邊,還有個晉國,成王攻滅唐國後,以其地封給他的兄弟唐叔虞,在今山西翼城與曲沃交界處已發現其遺址。這些諸侯國的封地往往形成犄角之勢,互有聯係、互相製約,因而在早期階段對政治局麵的穩定確曾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獻中所說「成康之際,四十年刑錯不用」,正說明成王平定武庚叛亂後,周王朝出現了一段安定的局麵。周人在經過一係列戰爭之後,控製的地域南到巴、濮、鄧、楚;北到肅慎、燕、亳;東邊到達濱海;西邊直抵甘、青。其範圍比商朝的地域還大。周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家機器,對域內實行有效的統治。製訂的刑罰,比商代更係統。常備軍的人數比商代還多,在宗周駐有六師,在成周駐有八師。全國的土地與臣民,名義上都屬周王所有,即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周王封給諸侯土地與臣民時,要舉行授土授民的儀式。所封的諸侯國,要定期朝見周王,有保衛王室的義務。他們還要向周王納貢服役(包括兵役),如果不納貢服役,就是侮慢王室,要受到懲處。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受封者常常擅自割讓或交換土地,漸漸將土地變為私有財產。同時,隨著新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多,私田的數量也在增加。私田的出現,對以井田製為基礎的土地公有製,起到腐蝕和衝擊的作用……

到了周厲王時,國內矛盾日趨尖銳。厲王橫徵暴斂,虐待百姓,還不讓國人談論國家政事。公元前841年,終於發生國人**。厲王逃到彘(今山西霍縣),國人推共伯和行天子事。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曆史確切紀年的開始。周宣王繼位後,汲取教訓,改變政策;為解除戎狄的威脅,還發動了對戎狄的防禦戰爭,取得了勝利。在對荊楚、淮夷的戰事中,也取得了一些勝利,因而號稱「中興」。但是社會中各種矛盾依然存在,整個社會仍處於動**之中。

二、東周曆史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商周時期中原已進入青銅時代的繁盛時期,周邊的一些地區仍相對落後一些。因此,為財富及利益所驅動,周人與其它國族的戰爭幾乎一直不斷。江漢流域是蠻族的根據地。昭王率大軍征伐南蠻,遭到蠻族的強烈抵抗,周朝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昭王也死於漢水之中。這是西周早期周王朝遭到的一次嚴重失敗,從此失去了對南方各國的控製能力。穆王與宣王也曾南征,均未獲得重大的戰果。東方的夷族也時常侵擾周境,戰事不斷。噩侯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東夷,廣伐南國東國」,一直打到成周附近,震驚朝野。周王派西六師、東八師前往作戰,仍無力抵禦。後靠同姓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勝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時期最重要的外患。穆王時,犬戎的勢力逐漸強大,阻礙了周朝與西北各國的往來,穆王西征犬戎,「獲其五王」,並將一批犬戎部落遷到太原,打通了周與西北各國的道路。以後,犬戎仍屢次侵犯周境。宣王之子幽王,寵愛褒姒,想殺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繼承人。宜臼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申侯勾結犬戎攻打周王,殺幽王於驪山之下,犬戎乘機掠走大量財寶。西周就此滅亡。宜臼靠諸侯的幫助,登上王位,是為平王。他遷居洛邑,從此,曆史進入東周時期。

在武王克商以前的周文化稱先周文化,那麽在武王克商以後的周人,在繼承先周文化的基礎上,兼收並蓄商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我國曆史上獨樹一幟的周文化,這種文化全麵反映在西周社會的政治倫理道德中,周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周文化經過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繼承創新和漢唐宋明經學理學的的弘揚發展,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和心態結構,並成為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文化體係。周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種典章製度、禮樂製度和思想道德規範,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的思想、政治基礎和儒學思想的源頭,影響了周以後近3000年的中華文明史。

在中國古代的曆史上,周朝的統治很有特點,主要有四大製度:封建製、宗法製、井田製與禮樂製,對以後的社會有很大影響。

周朝政治製度的特特點是:封建製,周滅商後,國王大搞分封,把王族與功臣分封到國家各個地方,建立起眾多諸侯國,數量超過百個。通過宗法製和封建製,又建立起一個以周“天子”為中心,各個諸侯國圍繞的封建王朝,同時建立起一套無孔不入的禮樂製度,形成了一個有秩序的封建國家。西周的官製,更為繁雜。周王左右的輔佐為太師、太傅、太保,合稱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務官、事務官和地方官)、四方(諸侯和方國、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員為:總攬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禮儀的太宗、掌曆法記事的太史、掌祈禱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稱六卿,六卿的僚屬,總稱為卿事寮。王朝還有掌土地和農人的司徒、掌百工職事的司空、掌軍賦軍政的司馬、掌版籍爵祿的司士、掌刑罰的司寇,合稱五官。為王室服務的內廷事務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師、少傅、少保),有道、輔、弼、承四輔,有膳夫、綴衣、小臣、寺人、內豎、閽者、門尹、司王宥、火師、水師、大酋、太仆、禦、右、萃車、趣馬、師氏、虎資、輿人、醫、藝人、隸人、太**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國,稱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諸侯。王朝有時派使臣到諸侯國任監國。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仿照王室設置百官有司,成為相對獨立的政權,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分掌政務、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級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製度基礎上世襲,而且文武不分,平時治民,戰時就是各級將領。周朝的地方製度,有國、都、邑、野、鄙。周王和諸侯的都城為國,諸侯國中的大城為都,小城為邑,此外的地方稱為野或鄙。

周朝社會製度的一大特點是宗法製,宗法製是以宗族血緣關係為紐帶,與國家製度相結合,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製度。周王為周族之王,自稱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稱“大宗”,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其餘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為諸侯,對天子是“小宗”,在其本國則是大宗。諸侯也由嫡長子繼位,其餘庶子和庶兄弟大多被分封為卿或大夫,對諸侯是“小宗”,在本家則為“大宗”,其職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從卿大夫到士,其“大宗”、“小宗”的關係與上同。世襲的嫡長子即是宗子,地位最尊。如此層層分封,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大宗、小宗的宗法關係,同時也是政治隸屬關係。對於異姓有功的貴族,則通過聯姻,成為甥舅,分封為諸侯,也納入宗法關係。於是,在全體貴族內部,舉國上下形成了以周天子為核心,由血緣親疏不同的眾諸侯國競相拱衛的等級森嚴的體製,使政權不但得到族權而且得到神權的配合。“親親”、“尊尊”在這裏獲得完備的、嚴格的體現,成了宗法製的精神支柱,從而也是周禮的根本原則。

周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朝代,井田製是周朝經濟製度的一大特點,鋒利的青銅農具得到較普遍的使用,進行了規模較大的墾殖和耕耘;原來的拋荒製被休耕製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漚治和施用綠肥,以火燒法防治病蟲害,標誌了田間管理的新水平。西周實施了比較完善的土地耕種製度即“井田製”,王朝中擔任司稼的官員必須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種及其適應地區,從而更好地指導農業生產。農作物品種增加,穀類有黍、稷、粟、禾、穀、梁、麥、稻等,豆類有菽,任菽、藿等,麻類有麻、苴、苧等。王朝特設場人,專管園圃,從事蔬菜、瓜果的生產。這樣,為封建製度的最終確立提供了基礎。

周朝的文化製度是禮樂製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製度。以“禮”來區別宗法遠近等級秩序,同時又以“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在統治階級內部所設定的等級具體表現為“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古代舞隊的行列,八人為一行,叫一佾。按周禮,天子的舞隊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諸公六佾,諸侯四佾,士二佾。這樣,階層不同從而使用舞隊人數的不同,是為了給人們灌輸君權至上無人能與之相抗衡的等級秩序思想。

周代的音樂領導機構“大司樂”是世界上出現最早,規模最大的音樂教育與音樂表演機構,它所培養的對象是王和諸侯的長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從民間選拔的優秀青年。主要教授學員們學習六代樂舞與小舞。大司樂教育貴族子弟學習音樂並非是讓他們真正去表演,而是讓他們懂得“禮樂”是一種有效的治國方式。

周朝的文化製度是禮樂製,周代的另一種完善的文化就是禮樂文化,周禮非常繁縟,據《周禮》有吉、凶、軍、賓、嘉五禮,樂在西周很重視,有專門職官管理,金文中也記有樂官。周代樂舞如《大武》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較完善教育製度,如“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就是周代貴族的文化教育內容,中國最早的經典如《周易》、《尚書》、《詩經》、《周禮》、《樂經》(已佚)、《春秋》都產生這個時期,以及春秋時期的諸子學說等。

周王朝帝係表1.西周朝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厲王->周共和行政->周宣王->周幽王2.東周朝平王宜臼->桓王林->莊王佗->厘王胡齊->惠王閬->襄王鄭->頃王壬臣->匡王班->定王瑜->簡王夷->靈王泄心->景王貴->悼王猛->敬王□->元王仁->貞定王介->哀王去疾->思王叔->孝王嵬->威烈王午->安王驕->烈王喜->顯王扁->慎靚王定->赧王延西周西周朝(公元前1029年-公元前771年),始於文王,終於幽王,共13帝。周朝的始祖名棄,帝嚳的後裔,棄曾做過堯,舜的農師。周朝姬姓。

西周朝皇帝譜文王在位51年文王姓姬名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後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後被釋放。他禮賢下士,有薑子牙等名辰輔佐,為以後滅商打下基礎。據傳文王死時97歲。

武王在位5年武王姬發,父姬昌。即位後大舉伐商,並於牧野,大敗商軍,紂王,商亡。武王建都於鎬京。史稱西周。武王死時54歲。

成王在位30年成王姬誦,武王子,即位時12歲。由周公旦攝政。之中,平定武更(紂王子)叛亂,並大封諸侯。成王造東都洛邑。成王死時42歲。

康王——康王姬釗,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為的周王,史稱“成康盛世”。康王時,周朝較強盛。

昭王在位2年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時,王道微缺”,周國力開始下降,昭王南巡死於楚。

穆王在位55年穆王姬滿,昭王子。穆王時作《呂刑》,是流傳下來的我國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時間最長的周王。

共王在位12年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懿王在位25年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時,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無力抵抗。

孝王在位15年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兒子,共王的弟弟。

夷王在位12年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兒子。夷王時,周天子與諸侯的矛盾尖銳化,夷王曾烹殺齊哀公。

厲王在位16年厲王姬胡,夷王的兒子。厲王是一位暴君,對外戰爭屢敗,國勢日危。在位16年,竟被國人放逐。

周,召共和執政14年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與召穆公共同執政。此二人均為宗周的大貴族。

宣王在位46年宣王姬靜,厲王的兒子。即位後針對周王室的內憂外患,進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稱“宣王中興”。

幽王(前781-前771)年在位,在位11年幽王姬宮生,宣王的兒子。貪yin無道,為博寵姬褒姒一笑,竟“烽火戲諸侯”,從而亡國被殺。這就是“一笑傾國”的由來。

東周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幽王,滅西周。翌年(即BC770年),幽王太子宣臼由鎬京遷都於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遷後之周王朝為東周。周赧王59年(BC256年),東周為秦所滅,共傳二十五王,曆時五百一十五年。

在周幽王死後,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平王。鑒於鎬京殘破,又處於犬戎威脅之下,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衛護下,遷都洛邑,建立了東周王朝。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一百四十多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晉、楚、秦、魯、宋、鄭、衛、陳、蔡、吳及越等國。

春秋時期,牛耕已多有使用。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戰國鐵犁鏵冠的出土,說明犁耕在中原已經得到推廣。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東周時期,以農田灌溉為重點的水利建設逐漸興起。水利工程有多種類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係灌溉以及多首製引水等。東周的建築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魯班,即魯國人公輸般,是土木工匠中的傑出代表,後人尊稱為祖師。考古發掘所見東周的建築遺跡,多為宮殿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以瓦當最為常見,還有青銅鬥拱、青銅飾件和青銅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見東周宮殿建築的宏偉壯觀。東周時期,大國爭霸,戰亂頻繁。各諸侯國為其政治、軍事和經濟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幹線的基礎上,不遺餘力地將道路擴展到更為遙遠險絕的地方,因而在客觀上促進了交通的發展。東周的絲綢西傳路線甚至橫貫歐亞大陸。當時馬車的使用已很普遍。這時,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襲擾和諸侯不斷蠶食下,大大縮小了,最後,僅剩下成周方圓一二百裏,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盤;同時,天子控製諸侯的權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喪失。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的擺布。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勢力。

東周帝王譜曆史長河帝王帝王介紹元前770年登基元前720年去位平王(宜臼)出生:不詳——去世:元前720年(在位50年)東遷於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而周室弱,齊、楚、秦、晉開始強大。

元前719年登基元前697年去位桓王(林)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97年(在位22年)平王孫,桓王三年,鄭莊公朝,桓王不禮。十三年,伐鄭,鄭射傷桓王,就是史書說的“箭射王肩”。

元前696年登基元前681年去位莊王(佗)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81年(在位15年)莊王四年,周公黑肩要殺莊王而要立王子克為王。辛伯告發,莊王殺死周公。王子克逃往燕國。

元前682年登基元前677年去位厘王(胡齊)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77年(在位5年)莊王子.厘王三年時,齊桓公開始稱霸.

元前677年登基元前652年去位惠王(閬)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52年(在位25年)厘王子.即位初,莊王還有一子叫頹,而且很受寵。及惠王即位,頹聯絡眾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計劃召燕國、衛國的軍隊討伐惠王。惠王逃至鄭國。頹稱王。鄭國、虢國國君大怒。四年,鄭國和虢國發兵討伐,殺死頹,又立惠王。惠王十年的時候,賜齊桓公為伯。

元前651年登基元前619年去位襄王(鄭)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19年(在位32年)惠王子,惠王王後生子叔帶,很受惠王寵愛,襄王也很畏懼他的勢力。三年,叔帶勾結戎、翟討伐襄王,襄王要殺叔帶,叔帶逃往齊國。齊桓公派管仲平滅威脅周朝的外戎,派隰朋平滅威脅晉國的外戎。襄王以上卿之禮款待管仲。管仲拒絕,於是管仲接受下卿之禮的款待回國。九年,齊桓公卒。二十四年,晉文公卒。三十一年,秦穆公卒。

元前619年登基元前613年去位頃王(壬臣)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13年(在位6年)襄王子.

元前612年登基元前606年去位匡王(班)出生:不詳——去世:元前606年(在位6年)頃王子.

元前606年登基元前585年去位定王(瑜)出生:不詳——去世:元前585年(在位21年)匡王弟,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的敵人,第二年經過洛邑,讓人問周朝索要九鼎。定王讓王孫滿出使拒絕,楚兵退去。十年,楚莊王圍困鄭國,鄭伯投降、被放。十六年,楚莊王死。

元前585年登基元前571年去位簡王(夷)出生:不詳——去世:元前571年(在位14年)定王子.簡王十三年,晉國國君厲公被殺,晉國人迎回在周朝的公子子周,立為悼公。

元前571年登基元前544年去位靈王(泄心)出生:不詳——去世:元前544年(在位27年)簡王子.靈王二十四年,齊國崔杼殺死齊國君莊公。

元前544年登基元前521年去位景王(貴)出生:不詳——死亡:不詳(在位23年)靈王子.

元前520年登基元前520年去位悼王(猛)出生:不詳——去世:元前520年(在位0年)景王子.景王喜愛兒子朝,但景王死後.國人立長子猛為王.但被子朝殺死.

元前519年登基元前476年去位敬王(丐)出生:不詳——去世:元前476年(在位43年)景王子.子朝殺猛後自立,但是晉國擁立丐為敬王.但是子朝在周自立.四年後,晉國率諸侯擁敬王回朝.三十九年,齊田常殺其君簡公這就是有名的"田姓代齊",也就是從這起,齊國的國君不是薑子牙的後裔了,而是田姓,四十一年,楚滅陳。孔子卒。

元前476年登基元前468年去位元王(仁)出生:不詳——去世:元前468年(在位8年)敬王子.

元前468年登基元前441年去位定王(介)出生:不詳——去世:元前441年(在位27年)元王子.定王十六年,三晉滅智伯,分有其地。這就是有名的"三家分晉".這是春秋和戰國劃分的標誌

元前441年登基元前441年去位哀王(去疾)出生:不詳——去世:元前441年(在位0年)定王長子.哀王即位三月,弟叔襲殺哀王而自立,就是思王。思王即位五月,少弟嵬攻殺思王而自立,就是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這裏就將哀王,思王列在一起元前440年登基元前425年去位考王(嵬)出生:不詳——去世:元前425年(在位15年)定王之子.考王封其弟於河南,是為桓公,接替周公的官職。桓公死後,兒子威公代立。威公死後,兒子惠公代立,封他的小兒子在鞏這個地方,號東周惠公。

元前425年登基元前401年去位威烈王(午)出生:不詳——去世:元前401年(在位24年)考王子.威烈王二十三年,正式給與韓、魏、趙諸侯的身份.

元前401年登基元前375年去位安王(驕)出生:不詳——去世:元前375年(在位26年)威烈王子.即位這一年,楚國盜殺楚聲王元前375年登基元前367年去位烈王(喜)出生:不詳——去世:元前367年(在位8年)安王子.

元前367年登基元前321年去位顯王(扁)出生:不詳——去世:元前321年(在位46年)烈王弟.顯王五年,秦獻公稱伯。四十四年,秦惠王稱王。其後諸侯皆為王元前320年登基元前314年去位慎靚王(定)出生:不詳——去世:元前314年(在位6年)顯王子.

元前314年登基元前256年去位赧王(延)出生:不詳——去世:元前256年(在位58年)慎靚王子.王赧時東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