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精於謀略之範雎(1/3)

範雎是成就秦國強大的又一名丞相,他承受過人間最大的屈辱--**溺尿,也享受了當時最極致的榮耀--玩轉戰國,與商鞅一樣,他也是別國擁有而不懂使用的特殊人才,秦國以賢任人的招攬政策使類似範雎這樣正遭受或者將要遭受迫害的才人得到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經過他自己的努力,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抱負。

出身貧微,報國無門

範雎,又名範且,戰國時魏人,曾任秦丞相,對秦的強大和統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

範雎少時家境貧寒,但是他卻是人窮誌不窮,從小就胸懷大誌。作為魏國的一名百姓,他要實現安邦定國的抱負,當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國家。但當時的魏國在政治上一直實行的就是門閥製度,寒門士族基本上一生沒有晉升的機會。因為範雎家裏貧窮,所以連麵見魏王的機會都沒有,隻好寄身於大夫須賈門下當門客,可以說是英雄末路,一直鬱鬱不得誌。

但是,須賈卻是個心胸狹窄而且嫉妒心很強的小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次,範雎跟隨須賈出使齊國,連續數月都沒見到齊王,最後齊襄王見了須賈,齊王卻以當年齊國遭到五國聯合進攻,痛罵魏國當初不該幫助燕國來打齊國。須賈碰了釘子,覺得很沒麵子很是尷尬,說不出話來。範雎替他說:“如今大王即位,我們的國君打發使臣前來慶賀,兩國重新和好。難道大王不想學當年桓公爭霸業的樣兒嗎?”齊襄王聽了,很器重範雎,很佩服範雎的辯才,認為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便派使者賜給範雎十斤黃金,牛肉和酒,想留下他任客卿,範雎知道作為一個外交官,是不能隨便接受別國禮物的,於是婉辭。但回國後,須賈不但不讚揚範雎的高風亮節,反而向魏王誣告範雎,說他接受齊國的賄賂,裏通外國,把魏國的機密大事告訴了齊襄王。恰巧魏王也是嫉妒賢能的人,因此他聽後非常生氣,就不分實事地也懷疑範雎出賣了魏國的情報,先是把範雎打入了死囚,接著又親自拷問,令人鞭打範雎,範雎被打得折斷了肋骨,打落了牙齒,體無完膚,終於把範雎打得昏死過去。聰明的範雎裝死,魏齊於是命令把範雎用葦蒿卷起來,扔到廁所裏,讓賓客們往範雎的死屍上撒尿。遭到這樣的奇恥大辱,範雎反而出奇的冷靜,他對看守他的小吏說:“你要能放過我,若是有來日,一定不忘救命之恩。”於是小吏向魏齊稟告,人已死,可以清理死屍了。得到魏王的同意,範雎連夜逃走了,範雎讓妻子把他的結拜兄弟鄭安平找來,鄭安平把範雎隱藏到一個秘密地方,經過一段細心的治療,範雎的身體漸漸地恢複了健康。範雎傷好後,就化名張祿,躲進了深山。與此同時,範雎的妻子在家裏遵照範雎的安排,大舉喪禮,使魏王對範雎已死深信不疑。

範雎此次的“忍辱”為自己的後來創造了發展的機會,如果他不忍下去,怎麽會保住自己的性命,怎麽會有機會逃走,更不會有機會進入秦國效力,取得偉大的政治成就。所以說,“忍辱”是門學問,一個人能把損及個人尊嚴的事忍下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同時能將加諸自己的不公,視為對自己心性的考驗,更是難事。但各位應知“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困乏其身,增益其不能”。若司馬遷不因困囚,其怎能寫出《史記》?若勾踐不經臥薪嚐膽,忍辱十年,其又怎能複國?韓信**之辱,益堅其心,終於成西漢開朝之大將軍。故“忍人所不能忍”、“為人所不能為”應也不是難事。

範雎是一個心懷大誌的人,就這樣被冤死怎麽能行呢?他不甘心,因為自己的一腔抱負還沒有實現。於是,他以“死得奸詐”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這才使他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報仇的計劃。死就這樣成了一種可以掌握和控製的東西,死本身是種毀滅,而範雎卻用“死亡”讓自己得了發達的機會。

有一句格言說得好:“最能幹的人並不是那些等待機會的人,而是那些能創造機會,抓住機會,運用機會及以機會為奴仆的人。”成功者總是設法前進,他們不埋怨父母,不責備夥伴,而是自己去創造機會和運氣。如果你想獲得成功,請努力創造機會。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創造出機會。範雎就是這樣一直為自己創造機

會並抓住機會才有生來的輝煌成就的。

隱姓埋名,終成大業

過了半年的時間,秦國的使臣王稽到魏國招聘有才能的人。鄭安平得到這個消息以後,就設法見到了王稽,說他有個朋友叫張祿,才能同死去的範雎不相上下,不知秦國可否願意聘用他。王稽一聽有人有這樣的才能,便答應先見上一麵。

一天夜裏,鄭安平讓張祿打扮成獄卒的模樣,偷偷來會見王稽。他們談了一會,王稽就已認識到這張祿是個難得的人才,就勸說張祿隨他到秦國去一展才華。範雎說:“我張祿是魏國人,本應報效魏國,可魏國有我的大仇人,我在這裏住不下去了。既然您瞧得起我,我就跟您去秦國吧!”於是張祿就悄悄地隨王稽到了秦國。

到了秦國之後,由於秦昭王當時正為穰侯專橫跋扈而發愁,根本就沒有時間顧及張祿。這假張祿、真範雎就隻好在驛舍裏耐心等待。後來,他聽說穰侯要派兵去攻打齊國,就實在耐不住了,給秦昭王寫了一封信,請求昭王接見他。秦昭王這才安排會見範雎。

可範雎實在等不下去了,他知道,如果這樣等下去,不知道要等多久,與其在這兒無期地等待,不如去給自己創造機會,所以,他就開始他的行動了,他要為自己創造機會,不然永遠沒有機會。

範雎入秦時,戰國群雄已經有過二百多年的戰爭史了。齊、楚、韓、魏、燕、趙等國在戰爭中實力大損,國勢也日漸衰落。但秦國自從商鞅變法、奪取西河形勝之地後,一直對天下形勢和各國關係很細微的變化都注意,秦國還以外**合軍事,交替實施東進和南下的軍事行動,最後奪取了巴、蜀,因此秦國國力雄踞其他國家之上。所以,統一全國、結束割據的曆史重任顯而易見地由秦國來擔當。戰爭的目的已由從前的稱霸諸侯演變為統一天下。但是,在秦昭王執政時期,秦國的發展受到了一些因素的限製。在朝廷內部,由於後黨勢力太大,君權受到控製,而且還有權臣當道。對外,秦國也沒有一個好的能夠兼並統一的方略,所以常常勞而無功。而範雎雖然作為局外之人,但一眼就能夠看出問題所在。

於是便上書秦王:“聖主明於成敗之事,利則行之,害則舍之,疑則少嚐之,雖舜、禹複生,弗能改已。”(《史記》)也就是說聖明的君主善於洞察事情的成敗,對國家有利的就實施,對國家有害的就舍之,有所懷疑的就加以試驗,即使舜和禹複生也不能改變這種方略。而且還說:“臣願得少賜遊觀之間,望見顏色。一語無效,請伏斧質。”

秦昭王也不是昏庸平凡之輩,隻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能夠輔佐他的人,看見範雎之書,於是急忙召見範雎。範雎進入宮門有意走進隻有秦王才能進的道路,宦官看到與之爭執,他故意大聲說:“我從沒聽說秦國還有秦王,我隻知道秦國隻有太後、穰侯!”而這句話也正好觸動了秦昭王的痛處。昭王於是引範雎密談。範雎開門見山地說:“足下上畏太後之嚴,下惑於奸臣之態,居於深宮之中,不離阿保之手,終身迷惑,無與昭奸。”把秦昭王的處境道得明明白白。在這種曆史條件下,範雎適時地向秦昭王獻上了他的“遠交近攻”戰略。

據《史記》載,雎曰:“大王之國,四塞以為固,北有甘泉、穀口,南帶涇、渭,右隴、蜀,左關、阪,奮擊百萬,戰車千乘,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此王者之地也。民怯於私鬥而勇於公戰,此王者之民也。王並此二者而有之。夫以秦卒之勇,車騎之眾,以治諸侯,譬若施韓盧而搏蹇兔也,霸王之業可致也,而群臣莫當其位。至今閉關十五年,不敢窺兵於山東者,是穰侯為秦謀不忠,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

範雎高瞻遠矚,把國家的形勢分析地很到位。他說,秦國四周有要塞可守,北有甘泉、穀口,南有涇渭水,左有函穀關和崤山,右有隴西和巴、蜀,百萬精軍,千輛戰車,雖然老百姓都害怕內部的鬥爭,但若為國家卻都勇於奮戰,局勢有利時可以出關征討,形勢不利時則可守關拒敵。秦國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地利、人和與強大的軍隊等優勢去控禦其他各國,稱霸天下的大業可以唾手可得。但是,秦國至今還偏居西隅,霸業未成,這也成為秦王的一個比較大的心願,為什麽會這樣

呢?範雎認為,這都是由於秦國作戰方略上的失誤所致。範雎大膽指出,秦相穰侯派軍越過韓、魏攻打齊國,這是大大的失策。派出軍隊少了,齊國就不能很輕易地被攻下,但若派出軍隊多了,則有損於秦國的自尊。秦國打算盡量少派秦國自己的軍隊,而盡可能讓韓、魏兩國的軍隊拚死攻打齊國。這樣實際上是想讓韓、魏兩國犧牲兵力,但是這樣在道理上是講不通的。現在如果發現同盟國並不對我親善,而越過他們的國家去攻打另外的國家,這樣都是難以做到的。因此,範雎向秦昭王提出“遠交近攻”戰略,即對距離秦國遠的,就拉攏結交。

範雎把遠交近攻戰略的具體步驟指明。他建議先親韓、魏以威服楚、趙,從而齊國會受迫而親秦,然後回過頭來再消滅韓、魏。範雎分析說,天下形勢如此,韓、魏兩國因居於中原之地而為天下的門戶。秦國要想稱霸天下,必須跟處於中原的國家關係要搞好,然後才可以對付北邊的趙國和南邊的楚國。趙國強大了,我們就去親近趙國;楚國強大了,我們就去親近楚國。當楚、趙兩國都歸附於秦國之時,遠方的齊國就會害怕我們秦國,那時他們便會派使者帶著貴重的禮物來討好秦國。當齊國也屈服於秦國時,我們就可趁機收服韓、魏兩個國家了。秦昭王認為範雎之語言之有理,拜他為客卿,一起謀劃用兵攻戰之事。

自此,範雎平步青雲,成功地做了秦國的丞相。範雎做了丞相之後,便在內政外交上采取一係列的大刀闊斧的革新。在內政上,他建議昭王把穰侯攆到了封地去養老,接著又剝奪了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這些與穰侯狼狽為奸的人的大權,送到邊遠地方去居住。隨後又逼著太後退位養老,不讓她再幹預朝政,使國內政權得到了鞏固。對外,則實施“遠交近攻”的策略,派人與齊、楚通好,然後把進攻的目標對準了趙國和魏國等臨近的國家。經過幾年的征戰,把韓國攔腰斬為三截,把魏打得俯首稱臣,接著又把趙國打得大敗,一下子傷了元氣,從而為秦最後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範雎的遠交近攻戰略為秦國蠶食六國指明了方向和步驟,正如元人吳師道在《戰國策校注》中所說:“秦卒用此術破諸侯,並天下。”

範雎做丞相以後,須賈出使秦國,範雎用酒席來招待各國的臣使,單單隻給須賈桌前一堆草料,讓他強行吞吃。並且威脅他說:“為我告魏王,急持魏齊頭來!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魏國首都。”魏齊聽說後,連夜逃亡,但諸侯國攝於秦國威嚴,不敢收留,魏齊最終無路可逃,終於拔劍自刎。

著名劇作家蕭伯納曾說過:“征服世界的將是這樣一些人:開始的時候,他們試圖找到夢想中的東西。最終,當他們無法找到的時候,就親手創造了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人埋怨自己運氣不好,他們怨天尤人,怪罪父母沒有給自己創造好條件,責備社會沒有給自己提供好機會,感慨生不逢時,感慨成功者趕上了好時候、好機會……然而,除了抱怨和暗自辛酸外,他們沒有為自己做任何事情。殊不知“從來就沒有什麽救世主,也不能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隻有自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從範雎的故事中我們便可以看出。也許有人會說,機會可遇而不可求。其實,這隻是那些沒能成功的人給自己所找的一個借口。機會不僅可遇,亦可求。所謂可求,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創造機會。

韓非子說“袖子長的人善於舞蹈,錢多的人善於做生意。”範雎是人們所說的一代辯士,然而那些遊說諸侯直至白發蒼蒼也沒遇到知音的,並不是計策謀略拙劣,而是使遊說獲得功效的條件不夠。範雎能夠寄居秦國,相繼取得卿相地位,功名流傳天下,其原因本是國家強弱的形勢不同啊。但是辯士並不是沒有發展的機會,這範雎沒有發展的情況下,他為自己創造了機會。生活中,有許多像範雎一樣賢能的人,由於沒有機會,胸懷大誌卻無報國之門。那又怎麽樣,難道我們就等待機會嗎?機會不是等來的,機會會光顧你,但是你不懂得抓住機會永遠都不會成功。所以,我們要學習範雎的精神,要忍辱等待機會,還要創造機會並抓住機會,善於抓住機會的人才能成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