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汨羅江下的千古孤臣(1/3)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重要政治家。但因忠而見疑,信而見放,漠然的疏離終於擊倒了熱烈的忠耿。屈原隻空有報國之心濟世之誌,卻終因不能苟合於濁流而隻能在江湖之遠坐看國破家亡,以投身江波的方式來化解自己對疏離人生的無奈情結。

誌大才高,庸君疏遠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人。名平,字原,是楚國的同姓貴族。祖先封於屈,遂以屈為氏;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他一生愛國愛民,關心祖國命運,無論在政治革新、詩歌創作、哲學思想等各個方麵,都取得了光輝的業績與成就,形成了高尚的精神風貌,濡染百代,光照千秋。同時,又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在很小的時候,就胸懷大誌,立誌長大後要為自己的祖國--楚國建功立業。年輕時的屈原以學識淵博在當地很有名氣。他非常喜歡政治,強烈渴望投身於楚國的政治洪流中,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使楚國強盛起來。當時,經過長期的兼並戰爭,春秋時代100多個國家隻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這就是戰國七雄,其中楚國和秦國最為強大,秦國最善於打仗,楚國的版圖和財富又超過了秦國,兩強相爭,誰也不服誰。這兩個國家都有可能統一中國,當時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齊國,如果楚國與齊國聯合,楚國就可以稱雄天下。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屈原正是在這個關鍵時期登上了曆史舞台。長大後的屈原,毛遂自薦,向楚懷王談論治國的方法,並得到了楚懷王的賞識,被任命為左徒,經常與他商討國家大事。這時屈原非常興奮,他想:自己施展抱負、振興楚國的時機到了。很快,屈原在國內推行了一些很受老百姓歡迎的改革措施,對外聯齊抗秦。在屈原的推動下,楚國的國力又逐漸強大起來了,曾一度出現了富國強兵威震諸侯的大好局麵。

當時楚國朝廷中佞臣充斥,與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他心懷嫉妒,與屈原爭寵,屈原起草憲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奪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懷王進讒言,說:“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楚懷王本來就生性多疑,這時聽到上官大夫的讒言,當即罷免了屈原左徒的官職,不許他參與國家大事,從此便疏遠了屈原。屈原的被疏遠,根本原因在於他的政治改革計劃觸犯了貴族利益,遭到舊貴族們的中傷打擊。

滿懷大誌的屈原被突如其來的變故弄得不知所措,沒想到自己對楚懷王的忠誠,竟然落到這樣一個下場。這時,屈原的政治理想就這樣化為泡影了!懷著滿腔的憂愁,屈原心事重重的寫下了《離騷》這首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汙的鬥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詩中大量運用了古代神話傳說,以想象和聯想的方式構成了瑰麗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遊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詩中大量地運用了“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將深刻的內容借助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出來,極富藝術魅力。《離騷》具有深刻現實性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再次啟用,再遭貶逐

屈原痛恨楚王受迷惑於小人之言,不能分辨是非;痛恨小人混淆黑白,使楚王忠奸不明;痛恨邪惡的小人殘害忠良,使用正直之人為昏君讒臣所不容。雖憂愁怨憤,卻始終以祖國的興亡、民族的疾苦為念。他深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他卻矢誌不移,堅持忠貞;他明知自己麵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但他的愛國之心始終不改,光明峻潔的人格絲毫未變。在他心中仍然時時刻刻想著國家。這時的秦國想發兵攻打齊國,可是齊國與楚國早已簽訂了合縱的盟約,對此秦惠王非常擔心,就派張儀假裝逃離幫國,並帶著豐厚的禮品來到楚國表達自己願意降報的誌

願,說:“秦國非常憎恨齊國,但齊國和楚國有合縱的盟約,如果楚國能和齊國斷交,那麽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裏土地。”楚懷王貪圖得到土地就相信了張儀,和齊國斷了合縱後,便派使者到秦國領收土地。張儀欺騙了楚國,對使者說:“我和楚王約定的是六裏,你聽錯了。”楚國使者非常生氣地離去,回到楚國向楚懷王稟告了這件事。楚懷王大怒,便派兵攻打秦國。秦國也派兵迎擊,在丹水、淅水一帶將楚軍打敗。楚懷王醒悟,重新啟用屈原出使齊國,修好楚齊關係。不久,秦國提出願意割讓漢中一帶土地並以此與楚國講和,但楚懷王說:“我不指望得到土地,隻想得到張儀就甘心了。”張儀知道消息後,就說:“用我一個張儀來交換漢中之地,請大王允許我去楚國。”張儀到楚國之後,又給楚國重臣靳尚送上厚禮並用詭計欺騙楚懷王的寵姬鄭袖,楚懷王偏信了鄭袖的話,把張儀放跑了。屈原出使齊國歸來,問楚懷王為何不殺張儀,楚懷王追悔莫及。

這時的秦國為了及早吞並楚國,秦人同楚國的賣國賊暗中勾結,玩弄了聯姻獻池的花招。秦王假惺惺地寫信給楚懷王,邀楚懷王到武關會盟。這時的屈原得知楚懷王要前往秦國舉行會談時,連忙趕到國都,麵見楚懷王勸諫說:“大王,秦國是和虎狼一樣凶殘的國家,一直圖謀想吞掉我們楚國,以前曾經多次欺騙我們,您千萬不能去秦國呀!”但此時的楚王已經鬼迷心竅,偏信了他小兒子的鬼話,聽不進屈原的忠告。楚懷王剛到武關,秦朝的伏兵就將其歸路截斷了,把懷王扣留,威脅他答應割讓土地。楚懷王大怒,不肯答應。後逃到趙國,但趙國也不肯接受。後又來到秦國,最後客死在秦國。

當時屈原已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漢北地區。楚懷王死了以後,太子橫立為國君,就是楚頃襄王。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蘭這批一味向秦國遷就讓步、割地求和的人。屈原擔心楚國要亡在這批人手裏,心裏非常苦悶。他不斷地勸楚頃襄王遠離小人,收羅人才,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爭氣,替先王報仇。靳尚、公子蘭就怕楚頃襄王反抗秦國,自己不能過好日子。他們把屈原看作眼中釘,非拔去不可。他們勾搭起來在楚頃襄王跟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區。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誌向,一肚子的富國強兵的打算,反倒給排擠出去,他簡直要氣瘋了。他不想吃,不想喝,憋著一肚子憂憤沒處去說。日子過得挺快,十幾年過去了,屈原還沒有得到楚王召他回去的消息。他憂慮國家的前途,日裏夢裏,老想回楚國的國都郢都。他想借山川景物來排解他的愛國憂愁,他在《哀郢》中深情地寫到:“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放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楚國的政治這麽腐敗,秀麗的河山逐漸被秦國搶去,楚國太危險了。他在洞庭湖邊、汨羅江(在今湖南東北部)上,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歌。他麵容憔悴,披頭散發,骨瘦如柴。

有一天,屈原來到江邊,披散著頭發,且行且歌。內心憂國憂民的痛苦與憤折磨得屈原臉色憔悴,和往日之判若兩人。有一位打魚的老翁看見了他,問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麽來到此地呢?”屈原回答說:“整個天下一片渾濁,隻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隻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不被濁世所容,就被逐到這裏了。”漁翁聽罷就勸他說;“有高度修養的聖人,對於事物的看法、態度,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形勢的變化不斷改變。整個天下都汙濁不淨,你為什麽不隨波逐流呢?為什麽還懷抱著美好的品德守身如玉,與世俗相背,而招致被放逐呢?”屈原回答說:“我聽說剛剛洗過頭的人,必定把帽子上的灰塵撣掉才戴;剛剛洗過澡的人,必定把衣服上的塵土清除掉才穿。一個人,怎能以自己潔淨的身體去蒙受外界的汙垢呢,我寧願跳進滾滾不息的江河中葬身魚腹,也決不讓自己純潔高尚的品格受這渾濁的世界汙染!”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痛難禁。是啊!報國的理想已經破滅,國土已經淪喪,再苟活於世還有什麽意義呢?既悲傷國家的危亡,也心痛人民的

苦難,懷著悲憤的心情跳入了汨羅江,以自殺來殉國。

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靈魂已不屬於他的軀體,他的靈魂早已融入了祖國的山山水水。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為了使他那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紮根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在屈原投江的這天,也就是農曆五月初五,人們就要吃粽子、賽龍舟。而且這一習俗世代相傳,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屈原在政治雖是失敗的,但卻留給後世子孫許多美麗而不朽的詩篇;其也是他愛國思想的結晶,字裏行間凝聚著屈原熱愛祖國、眷戀故土的深摯情感;也表達了他追求正義、追求理想的人格特質。

屈原一生不惜為祖國、為實現政治理想而努力,卻受群小排擠迫害,但他仍奮不顧身和他們抗爭到底,誓死不悔,成功地創造一個崇高峻潔的人格風範。在奸佞黨人橫行、懷王不能明察,怒而疏遠自己的境遇裏,屈原依然嚴守著他的“美政”理想,懷著一顆為國為民的火熱的心奔走於楚國的土地。然而憂國憂民的三閭大夫最終卻因觸及了當時權貴和秦國的利益,被聽信讒言的頃襄王放逐江南。雖然也有人曾說:“以彼其才,遊諸侯,何國不容,而原若是。”是的,以他的才能在楚國不為所用,大可到其他諸侯之國去經營,但屈原就是屈原,就是這樣一個忠於君王,忠於國家,忠於人民以及堅持理想的人。

其次,屈原也是一個明確自己目標、了解自己的需要的人,在“愛國主義”的價值觀指引下,他堅持自己的個性,堅持做一棵“香草”,放棄一切也不會和奸佞小人同流合汙,所謂“屈心而抑誌兮,忍尤而攘垢”、“雖九死其猶未變兮”。這種高潔的品質是難求的,這種堅持的精神亦是十分難得的。

此外,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古往今來曆朝曆代都是如此。隻有常懷憂患,才會令人時刻警醒,從而避免可能發生的災難。屈原的憂國精神就是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和為之寧死不屈的犧牲精神。這個理想就是希望自己的祖國變法圖強,是植根於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的。雖然“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屈原仍堅信“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種矢誌不移的愛國精神和高潔品格,是永遠光照後人的。今天,我們要建設強大的國家,更需要每個炎黃子孫發揚這種愛國精神,樹立強國理想,並為之而不懈追求、不斷奮鬥。

屈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一生留下《離騷》、《九章》、《天問》、《九歌》等許多不朽的詩篇,後人將其作品輯為《楚辭》,千古流傳,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逸響偉辭,卓絕一世”。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後世仁人誌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屈原及屈原精神,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甚至於不同的國度,都具有強烈的感染力。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屈原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誠如***所言:“(屈原)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裏。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

屈原,身為一位文人、一名政客,在所有的辛勞都毫無效用之後,以自己的生命對這個荒謬的世界做出了最後一次抗爭,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正是這抱石一投,屈原的精神境界達到了極至,曆史記下了這個偉大的名字,世人記下了“屈原”二字!

一個民族不僅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而且還要有體現本民族精神的典範。楚國的屈原就是這樣一位跨越時空、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典範。

屈原的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是他讓民族的血脈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體內奔流不息,人們懷念這位跨越時空的民族精神的典範。

屈原不是一個成功的英雄,甚至說是一個失敗者,但在千年之後,我們再品坊這位失敗者,依然會為他的高潔忠直而不吝讚賞,為他永不苟且偷生而心生敬佩。也正因為如此,屈原,這棵已流芳千古的香草,仍將會繼續遺澤後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