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身殘誌高的孫臏(1/3)

孫臏是中國古代卓越的軍事家和兵法家。他聰慧好學,深得先祖孫武兵法真傳,又是鬼穀子的得意門生。故遭到做了魏國將軍的龐涓的嫉妒,被騙至魏國慘遭陷害,“斷其兩足而黥之”(《史記?孫吳列傳》)。後逃回齊國,經田忌推薦,受到齊威王的重用,被任為軍師。他幫助齊國打勝了著名的桂陵和馬陵之戰,“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本來可以一展才華,但是,偏偏遇上了一個有心機的對手將其致殘,甚至要其性命。在危急的情況下,他忍辱偷生,不斷努力,終於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學業有成,被計致殘

孫臏,戰國時代著名軍事家,齊國阿(今山東陽穀東北)、鄄(今鄄城北)一帶人,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孫臏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後代。司馬遷說:“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作為將門之後,又生當戰亂紛爭的環境,孫臏很早就立下了獻身戎馬事業的決心。

孫臏天資聰慧。不幸幼年喪父,二哥孫虎因兵亂走失。孫臏立誌拜師學藝,造福百姓。當時楚國有位學者,姓王名栩,精通兵法,武藝高強,隱居鬼穀山中收徒傳藝,世人尊稱“鬼穀先生”,孫臏於是學藝於鬼穀先生。與孫臏一起學藝的還有龐涓、蘇秦、張儀,被後人稱為“鬼穀四友”。

孫臏早年曾與龐涓一起從師鬼穀子學習兵法。孫臏,為人忠厚,與師兄弟們相處和善。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加上天資聰明,很快便獲得了較豐富的軍事學知識。孫臏未出茅廬便顯示出超人的軍事才華。而他的同窗好友龐涓卻心胸狹窄,驕傲自大,嫉妒他的才能。

龐涓受魏惠王的聘請,比孫臏先下山,他出任魏國的大將和軍師,雖然春風得意,但一想到才能在己之上的孫臏,就深感不安。後來,魏惠王也聽到孫臏的名聲,便跟龐涓說起孫臏,想讓孫臏來效力於魏國。於是,龐涓便派人把孫臏請來,跟他一起在魏國共事。但這並不是他的本意,為了不讓孫臏在己之上,他便企圖加害於他。孫臏到了魏國,做了一個無名無權的客卿。這時,龐涓便加緊進行陷害孫臏的陰謀活動。他先派人偽裝受孫臏表兄的委托,勸孫臏返齊。待騙得孫臏的親筆複信後,加以塗改,隨即向魏王誣告孫臏私通齊國。魏王信以為真,大怒之下要處死孫臏。龐涓為了竊取孫臏的兵法著作,又當著孫臏的麵假意向魏王求情。結果“斷其兩足而黥之”,孫臏被削去了膝蓋骨後,成了殘疾人,並且是受人賤視的“刑徒”。龐涓倒是對孫臏的生活照顧得很周到,孫臏覺得過意不去,就想報答他,有一天,孫臏主動提出要替龐涓做點什麽,龐涓說:“你家祖傳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寫下來,我們共同琢磨,也好流傳後世。”孫臏想了想,就答應把《孫子兵法》13篇背誦下來寫在竹簡上。

孫臏於是每天都忍痛拚命抄寫,由於身體虧損,慢慢休整,進度比較慢。在一旁侍奉他的童仆實在看不下去,便把實情告訴了孫臏,此時孫臏才恍然大悟。

他開始思索著救己之法。一天,孫臏突然大叫一聲,昏了過去,等別人把他弄醒時,他已經什麽人也不認識了。隻見孫臏捶胸揪發,兩眼呆滯,一會兒把東西推倒,一會兒又把刻好的兵法扔進火裏,還抓地下的髒東西往嘴裏塞。從人連忙跑去報告龐涓說:“孫先生瘋了﹗”龐涓急忙來看,隻見孫臏一會伏地大笑,一會又仰麵大哭同,龐涓叫他,他就對龐涓一個勁地磕頭,連喊:“鬼穀老師救命﹗鬼穀老師救命﹗”龐涓試探著說:“孫兄,是我呀!我是龐涓呀!你連我了不也認識了嗎?”看孫臏沒有反應,龐涓便走了。

龐涓生性狡黠,恐其佯狂,遂命左右將他拖入豬圈中,孫臏仍然哭笑無常,累了就趴在豬圈中呼呼大睡。龐涓仍半信半疑,又讓人獻上酒食,欺騙他說:“吃吧,相國不知道。”孫臏知道這是龐涓用的計,一把打翻食物,猙獰起麵孔,厲聲大罵:“你又要毒死我嗎?”

龐涓又讓人撿起豬糞、泥塊給他。孫臏接過來就往嘴裏塞,毫無感覺的模樣。龐涓心想:孫臏受刑之後氣惱不過,可能是真的瘋了。從此,他隻是派人監視孫臏,不再過問。

孫臏瘋子般白天在街上躺著,晚上又爬回豬圈,有時街上的人可憐他給他點吃的,他就哈哈傻笑,隨即又嘟嘟噥噥,誰也聽不清楚他說些什麽。時間一久,魏都大梁內外都知道有個孫瘋子,沒有人再懷疑他了。龐涓每天都聽人匯報,覺得孫臏再也無法和自己競爭了,就消了殺他的念頭。孫臏靠裝瘋賣傻瞞過了龐涓才活下來,他並沒有放棄,還尋找逃出虎口的機會。

有一天,齊國大夫淳於髡出使魏國,孫臏得到這個消息以後,就設法以犯人的身份偷偷地會見了齊國的使臣,向他訴說了自己在魏國的悲慘遭遇、行軍布陣的策略及政治主張。齊國的使臣淳於髡大為感動,知道孫臏是個有才能的人,就秘密地把他藏在車中,將他偷偷地帶回了齊國。從此改變了孫臏的厄運。

從這兒我們就可以看出了孫臏的智慧,他靠“裝傻”躲過了龐涓的殺害。在這裏,“裝傻”成了一種非常時期的求生手法。麵對不置可否,手足無措的時候,把自己扮演成一個純真的傻瓜,好像什麽都與我無關,好像什麽都無法理解,整天畏縮在人情世故之外。對麵的人隻好放棄同一個傻子計較,不然,計較的人不是也成了傻子。在政治風雲

中,有時當危險要落到自己頭上時,通過裝傻弄呆,還可以達到逃避危難、保全自身的目的。當龐涓將其迫害致殘後,孫臏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偽裝發瘋,整日與豬同食、同住,胡言亂語以麻痹龐涓。當龐涓警惕性下降,放鬆了對他的看管時,孫臏利用機會,聯絡前來的齊國使者,最終得以保全性命。正是他這種“隱忍”的性格,這種“小不忍則亂大謀”的思想,為他日後的“名揚於諸侯”奠定了基礎。

我們不得不說,有時“傻子”要比“聰明人”更具有優勢,要知道如何收藏起自己“鋒芒畢露”的一麵。在人際交往中給對方多一些“麵子”、一些尊重、和一些表現的機會。能讓對方得到自我價值的肯定,這要比胡亂的自吹自擂和自我肯定顯得更有收獲!有人可能會把“裝傻”視作一種“虛偽”、一幅麵具。不可否認有人將裝傻作為一種可惡的工具在使用,可我仍然卻覺得在大部分情況下它更可以被看作一種善意而真誠的“隱藏”,客觀上的實力差距是永遠存在的。而這種差距往往會傷害到其他人,甚至會傷害到自己。所以,裝傻應該被看作是一種對他人的保護和自我保護的手段!

初顯智慧,奇計連出

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裏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意思是說,不外乎做人做事要靈活跳脫,不能死板;看待事物是否完美,也要從內到外考察,不僅要內涵好,外表看起來也要高雅精致,這就是追求完美。但從現實社會意義上說,不如理解為人的語言、人的身份、人的能耐、人的處事、人的為人,不拘泥於某個地方,要靈活變通,才能取得不可能取得的成功。

孫臏到齊國時,齊威王即位不久。齊國王公貴族常以賽馬為樂。有一次,孫臏去看田忌和齊威王賽馬。孫臏出主意說:“將軍先用下等馬和齊威王的上等馬賽,再用上等馬和他的中等馬賽,用中等馬和他的下等馬賽。”田忌照著做了,結果一負兩勝。以往比賽,田忌都會輸給齊威王,但是,這次他突然贏了,齊威王對此感到很奇怪,就問他用的是什麽辦法。田忌借機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召見孫臏,跟他談論兵法和治國之道,齊威王衷心信服,“遂以為師”。這就顯示了孫臏的才智。

如果孫臏不懂得變通,那麽他也就不會投奔他人了,很可能早已含恨而死了。因此,我們要知道,無論什麽事都不是死板不變的,都是可以改變的。就說這次賽馬,田忌之所以在次比賽中取得勝利,就是因孫臏靈活地改變了比賽方法,才使得田忌轉敗為勝。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了一個結論:隻有學會動腦筋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靈活多變,統攬全局,才會變劣勢為優勢,最終獲得成功。

在戰鬥中,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攻打。麵對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進行側麵打擊。孫子兵法也說: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弱者塞其虛。意思是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就要躲過衝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對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像築堤圍堰,不讓水流走。孫子的比喻十分生動形象,想理順亂絲和結繩,隻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鬥糾紛,隻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挫折,受到牽製,圍困可以自解。

公元前354年,趙國出兵攻打衛國,迫使衛國入朝。衛原是魏的屬國,於是魏國就出兵攻打趙國,精通兵法的魏國大將軍龐涓率領軍隊一直打到趙國的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城下。趙國危如累卵,於是派使臣求救於齊。齊威王想以孫臏為將,率軍救趙。孫臏辭謝說:“我受過酷刑,是個身體殘廢不全的人,不適宜擔任主帥。”以此理由拒絕了齊威王的請求。

齊威王見孫臏這樣謙讓,於是齊威王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八萬大軍伐魏。

戰爭一開始,田忌就想直撲邯鄲,攻打魏軍。孫臏認為不可,勸阻道:“且慢,將軍先聽我打兩個比方:凡是要解開雜亂打結的繩索的,切不可心急地使勁去扯,而要冷靜地找出它的結頭,然後慢慢地解;假如去排解互相凶狠地鬥毆的人,千萬不可卷進去打成一團,而要避開雙方的拳腳,隻消找個空檔猛擊其中一方空虛無備的腹部,待挨揍的那個對手捧著肚子跪了下來,那麽原來互相毆鬥的局麵,也就會改變了。”

田忌問:“您的意思說我們現在先不去趙國,是嗎?”

孫臏慢條斯理地說:“是的。現在魏國主力正在猛攻趙都邯鄲,國內相當空虛。我們隻要直搗魏都大梁,占據他們的交通要道,襲擊他們守備空虛的地方,那麽魏軍主力必然會從趙國撤兵,趕回去搶救。這樣,我們既可解邯鄲之圍,又能狠狠打擊魏軍,不是比趕到邯鄲去廝殺要便利得多嗎?”

田忌采納了孫臏“圍魏救趙”的計策,率領齊軍,浩浩****,直奔大梁。齊軍同進攻襄陵的衛、宋聯軍互相呼應,形成了兩麵夾攻大梁的形勢。魏軍主帥龐涓得到這個消息,隻得丟下邯鄲,慌忙回國解大梁之圍。魏軍長途跋涉,弄得人困馬乏,個個疲勞不堪。當他們經過桂陵(今山東菏澤縣東北)時,遭到齊軍的伏擊,疲憊不堪的魏軍剛一交手,就被打得潰不成軍。這一仗,龐涓損

失了兩萬人馬,自己也險些當了孫臏的俘虜。

“圍魏救趙”戰術運用在經營管理上的關鍵,就在於經濟利益的得失。隻有抓住對方利益所在,使其看到有遭受損失的可能,對方才會改變主張,做出有利於我方的選擇或讓步,使我方達到目的。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裏,想取得成功並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所以,我們不要一味地隻往前走,在與別人競爭中,動動腦子,想想是否會有一個更好的辦法讓自己取得勝利,否則的話,你一味地往前走也不會取得成功。

孫臏是一個很有智謀的人,圍魏救趙,與龐涓鬥智,在桂陵之戰中,采用“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戰法,率軍先攻平陵(今山東定陶東北),示敵以弱,爾後直奔大梁,逼使龐涓倉促回救,而在其回軍必經之途桂陵截擊,大敗魏軍。

馬陵之戰,孫臏率軍救韓,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撲魏都大梁,待龐涓撤圍,即還師回齊。然魏軍欲全殲齊軍而緊追不舍,孫臏因勢利導,以逐日減灶之法迷惑龐涓,誘其棄主力步兵,僅以輕車銳卒追趕,齊軍則以逸待勞,連車為壘,伏於馬陵(今範縣西南),大敗魏軍,殺龐涓,擄魏太子申。在此戰爭中,他不但取得了勝利,而且還為自己報了仇。

公元前341年,魏國又發動了侵略韓國的戰爭。韓國在魏國西南,國土包括今山西省東南部和河南省中部一帶,是七國中比較弱的一個。韓國抵擋不住強大的魏軍,於是派使臣到齊國求救。圍繞著要不要出兵救韓的問題,在齊國的最高統治層出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見。相國鄒忌主張拒絕韓國的要求,不出兵相救。大將田忌不同意鄒忌的意見,主張趕快出兵救韓,他認為:“弗救,則韓且折而入於魏,不如早救之。”孫臏雖然也主張攻魏救韓,但不讚成立刻出兵,他認為:“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於韓也。且魏有破國之誌,韓見亡,必東麵而愬齊矣、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重利而得尊名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齊王接受了孫臏的建議,在時機成熟後便任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統率大軍前去救援。

齊國這次出兵,田忌依然根據孫臏的建議,采取圍魏救趙的計策,率軍直攻魏都大梁。在魏國的邊境上,齊軍隻受到一些輕微的抵抗,就順利地攻入了魏境。龐涓得到齊軍進攻大梁的消息,立刻命令魏軍撤退,回救魏都。同時魏惠王也派太子申率領留在國內的軍隊,前去迎敵,打算與龐涓形成合圍夾攻齊軍之勢。在這種形勢下,孫臏便向田忌獻計道:“他們魏國的軍隊一向凶悍勇猛瞧不起齊兵,齊兵被稱作膽小鬼,善於作戰的將領就應該因勢利尋,變被動為主動。我們可以將計就計,兵書上常說,用百裏速度急行軍去追趕敵人,就會使部隊前後無法接應,我軍已深入魏國境內,可以用減灶之計來迷惑敵人,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田忌接受了孫臏的計謀。

龐涓率領的大軍從攻打韓國的路上趕回魏國,一直跟在齊軍的身後,第一天見齊軍的軍隊有十萬的爐灶;第二天爐灶減為五萬人的;第三天隻剩下三萬人的。龐涓得知此事後很高興,他認為齊軍膽小怕事,就丟下步兵,親自率領一部分輕裝精兵,直追著不放。齊地有一座馬陵山(今山東範縣境內),山中有一條八裏長的馬陵古道,古道兩旁懸崖絕壁,密林遮天。孫臏就在這裏巧布伏兵,等待龐涓自投羅網。龐涓率兵進了包圍圈,前邊的人過來傳報:道路為木石堵塞,寸步難行。龐涓很自以為是,他認為是齊兵害怕追趕而設下的障礙,下令部隊搬開木石繼續前進。繼而又報:前麵有一棵大樹,皮被剝去,上麵有字。那是十月酌下旬,晚上沒有月亮,天色非常昏暗,看不清樹上的字跡。龐涓命士兵點火。火把點著了,在漆黑的夜晚,火光顯得特別明亮,隻見樹上寫著幾個赫然入目的大字:“龐涓死此樹下!”龐涓大吃一驚,失聲叫道;“我中了孫臏的詭計了!”就在這個時候,兩邊山上火把通明,齊國的伏兵萬箭齊發,喊聲震天。魏軍因為事先沒有設防,與到這種情況方寸大亂,士兵紛紛死於亂箭之下,龐涓見難脫身,就拔劍自刎,歎息說:“沒想到竟成就了這小子的功名!”,齊軍乘勝大破魏軍,把魏國的太子申也俘虜了。魏軍經此慘敗,從此一蹶不振。孫臏也因此名揚天下,他的《兵法》也就為後世所廣泛流傳。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孫臏利用自己的弱點給敵人製造假象,就能夠牢牢套住敵人,贏得戰爭的勝利。孫臏減灶成為現在職場中人們經常的妙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法有定論,兵無常形。”在紛繁複雜的職場上,若能靈活、恰當運用逆向思維,往往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孫臏除了是一位身殘、誌堅、智高,善於因勢利導,避實擊虛,運籌於帷握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還是一位武能憂敵、文能著述的高參型軍事家。我們不僅要學習孫臏變通的智慧,更要學會在“戰場”上運用他的智慧與計謀。中國有句俗話說:人為為己,天誅地滅。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有自己的朋友,但是,朋友也分很多種,你要明白該與誰為伍。麵對另一種朋友,你應該多加小心,以防被其陷害,不妨用一下孫臏的計謀,好漢不吃眼前虧,日後另找機會“回報”。凡事都不可因為一時之恨而亂了陣腳,否則你將永無翻身之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