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辨陽明病脈證並治(3)

講解:太陽篇第176條言脈浮滑,表有熱裏有寒,為表裏俱熱。此處脈浮而遲,實為表熱裏寒,此表指少陰而言,少陰亦為表,下利清穀說明裏虛寒,不化水穀,故舍表救裏,以四逆湯,但不若白通湯更為合拍,方中以附子、幹薑溫裏,蔥白性溫發汗而解表,兩解其表裏。故下利兼有表證,可分兩法,兼表陽證以葛根湯,兼表陰證以白通湯。本條及以下幾條均非陽明病,乃是不可下之證,放於本篇中,以資鑒別與重視。

226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講解:胃中虛冷則不能食,名中寒,胃虛指胃氣虛,冷指胃有寒飲,胃虛有飲,再飲難化故噦。

227脈浮發熱,口幹鼻燥,能食者則衄。

講解:脈浮發熱為表熱,口幹鼻燥,為熱傷津液之象,或可見於少陽熱證,能食為裏熱,表裏內外俱熱,極易傷人體津液、血液,故易發衄。

228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講解:陽明病,裏尚未實當以白虎湯清肅表裏,若下之過早,熱不除則外有熱而手足溫,所餘虛熱鬱於胸膈,則心中懊,因結胸證亦可發為心中懊,故特別指出“不結胸”三字,以資鑒別。有熱則善饑,但此熱為客氣邪熱,不能消穀,而不能食,鬱熱上攻則頭汗出,梔子豉湯主之。

229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講解:陽明病,潮熱、下利、而小便自可,則除外小便不利,水走腸間所致之便溏,此病多見於熱性痢疾。痢疾一病,小便不利,可利小便而實大便。若小便自可,則不可再利小便,若再通利,津傷而熱盛,為誤也。若胸脅滿而現少陽證,則可以小柴胡湯既治胸脅滿,又可解熱治痢。臨床小柴胡湯有治痢疾的機會,甚至“噤口痢”都可使用,若有熱而無實,可加石膏。本條說明,小柴胡湯可治熱痢而現柴胡證者。

230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講解:脅下硬滿,即胸脅苦滿,胸脅苦滿而嘔為少陽證,不大便為陽明證,苔白,主熱而未實,結實則苔色轉黃,不大便而現柴胡湯證,可與小柴胡湯。柴胡湯證正邪交爭,結於脅下,影響津液上下交通,故而大便幹,服小柴胡湯,脅下結消,三焦通暢,津液輸布,胃氣回複調和,汗出而病解。

231、232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麵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講解:少陽脈弦,太陽脈浮,陽明脈大。腹都滿,即上下腹俱滿的意思。短氣而腹都滿,為裏有水氣。脅下及心痛,指脅下和心下俱痛,為少陽證。久按之氣不通,謂按其脅下和心下稍久,則覺呼吸困難的意思。鼻幹屬陽明證。不得汗,即不得汗出,屬太陽證。嗜臥屬少陽證。一身麵目悉黃、小便難,為黃疸病。有潮熱,屬陽明證。時時噦、耳前後腫,屬少陽證。由以上的脈和證,可知此為三陽合病而又發黃疸證。刺之小差者,謂耳前後腫,經過針刺後而小差也。外不解者,謂仍不得汗出,其他外證不解也。病過十日,脈續浮者,則可與小柴胡湯;若脈但浮而無餘症者,則可與麻黃湯。至於黃疸,雖以利小便的方法治之,而終不得尿,腹內水氣不消,腹滿有增無減,又見噦逆者,屬胃氣已敗,故稱不治。

此兩條所述,很近似黃疸並發腹水而現三陽交錯互見的重證。臨床觀察,肝硬化腹水而發黃疸者,或黃疸型肝炎並發腹水者,預後多凶,謂為不治,並非虛言。而治用小柴胡湯,可以理解,但麻黃湯之用,實難理解,其中必有錯簡。

233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蜜煎導】

食蜜七合。

右一味,於銅器內,微火煎,當須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撚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土瓜根導】

用鮮土瓜根,削如指狀,再蘸豬膽汁,納入肛門。

【豬膽汁導】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少許法醋,以灌穀道內,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講解:陽明病汗出,若再發汗,小便頻數,津液亡失太過,組織枯燥而大便硬,此大便硬非熱邪所致,故不可攻,可使其大便自行通下即可。用蜜、土瓜根、豬膽汁都可以通導,此種方法類似於現代西醫灌腸療法。

蜜煎方:將蜜入銅器中微火熬,黏稠至可以和丸的程度,趁熱用手搓成挺,一頭稍尖,如小指大小粗細,做好後晾涼備用。用時以稍尖一頭向裏,放入肛門中,用手捂住,等待大便即可。方後言“疑非仲景意”無根據,用之多驗。

豬膽汁法:取大豬膽汁1枚,剪一小口,倒出少許膽汁,再於豬膽內加入少許食醋,用毛筆(竹製)插入小孔一部分,封住,筆管另一端抹少許蜂蜜或蠟,納入穀道,擠壓豬膽,膽汁即可流入穀道。土瓜根即苦瓜根,根中含有黏液,亦可用之。

本條說明大便硬亦當詳審情形,不可一見便硬,便用承氣,沒有大滿、大實、大痛、大熱不可妄用大承氣湯。

234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講解:脈遲,主陰虛血少,津液不足。汗出多,津更虛,但表未解,仍微惡寒,本病是裏實不顯,陽明外證已現,故冠以“陽明病”,實際是太陽病表證未解,裏實不著,法當解表,宜桂枝湯。

235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講解:上條言太陽中風轉屬陽明,本條論述太陽傷寒轉屬陽明,兩者均是太陽陽明證。脈浮、無汗而喘,為傷寒表實證,雖已現陽明外證,但仍當發汗解表,宜麻黃湯。

236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兩、梔子(擘)十四枚,大黃(去皮)二兩。

右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講解:陽明裏熱,發熱汗出,熱越於外,有所出路,則不能發黃。若僅僅頭部出汗,劑頸而止,頸下無汗,為熱不能外越,小便不利,濕不得下泄,渴引水漿一則為熱盛之象,二則又為內濕之助,此為熱與水濕瘀結在裏,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方中茵陳,為利尿藥,其性苦寒又可解熱。梔子、大黃亦是苦寒解熱藥,三藥相合,正是治療瘀熱在裏,小便不利之法。

237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講解:陽明證,說明隻具有某些陽明症狀,未計入陽明病中,其人好忘,與前文桃核承氣湯之“如狂”同為腦係症狀,其中必有蓄積之瘀血,體內原有之瘀血,不足發病,此時與陽明之熱一起,熱瘀互結,影響腦係,故令喜忘。大便雖然硬,但血性濡潤,血與便合,解大便時反倒容易,但便中有血色故黑,即便有潛血之意,可以抵當湯去熱下血。

本條說明兩點:一為腦係神經狀態之異常,多由於瘀血證而起;二為凡出血證,有很多是由於瘀血而成,不可一見出血便止其血,瘀血不去則出血不止,《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丸證即是此意,臨**實證出血多應考慮祛瘀法。

238陽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講解:陽明病,本應下,下後心中懊而煩。心中懊而煩是承氣湯與梔子豉湯共有的症狀,此時必須細辨,若內有燥屎、腹大滿、按之痛,則為承氣湯證,可以大承氣湯攻之。僅是腹微滿,雖有裏實,但初頭硬而後溏,非大承氣湯可攻之證,當為虛煩,與梔子豉湯。

若沒有“潮熱、譫語、手足漐漐汗出”這些提示內有燥屎症狀時,當以腹診辨別,《金匱要略》言:“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另本條大滿與微滿,均可資鑒別。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講解: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燥屎內結,阻於腸中而生熱,熱起則煩躁,腸蠕動欲將燥屎向下推動,而燥屎結於腸壁,二者用力相較,則圍繞肚臍而作痛,腸道不蠕動時,燥屎安於腸中,則不痛,故曰“發作有時”,當以大承氣湯攻之。

燥屎、大便硬、宿食三者稍有不同:大便硬為大便幹,欲排出而難以排出;燥屎為大便久結腸中,不向下行,未有排出之意;而宿食所居位置更上。但三者均宜以大承氣湯攻下。

240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講解:“又如瘧狀”《玉函經》中作“複如瘧狀”,“複”作“反”意。病人煩熱,結合“汗出則解”,可斷定此煩熱乃是大青龍湯證,汗出病雖解,反而像發瘧疾一樣,日將暮則定時發熱,此病轉屬陽明。若脈沉實而有力,為由表傳裏,應以大承氣湯下之;若脈浮虛,為表不解,前文亦提到桂枝湯可治“時發熱,自汗出”,故與桂枝湯。

241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講解:大下之後,除非特殊情形,一般不會再不大便。大下之後六七日又不大便,且煩始終不解,大下之後理應腹中暢快,而反而滿痛,為實,有燥屎,因其人飲食不節,本有宿食,六七日後,胃中宿食移於腸腑,而為新的燥屎,去病務盡,仍當以大承氣湯下之。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講解:病人小便不利,水走腸間,多為下利便溏,而大便不稀反時難時易,有燥屎則大便可硬,水在腸中則大便可稀,為有燥屎之明證,雖然偶爾發微熱,但喘冒不能臥,說明內熱不現於外而上攻特甚,不可輕視,宜大承氣湯。

243食穀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吳茱萸湯】

吳茱萸(洗)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切)六兩,大棗(擘)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講解:食穀欲嘔,為胃虛有寒,不能消穀,與胃家實之陽明病不符,故應將“屬陽明也”,改為“屬胃也”,以吳茱萸湯溫胃止嘔。若服吳茱萸湯嘔吐反劇者,病在少陽,此處上焦即指胸腹腔間少陽而言,少陽邪熱激動裏飲,亦可作嘔。本條論述吳茱萸湯與小柴胡湯的鑒別。

吳茱萸湯以吳茱萸、人參、大棗健胃,大量生薑以去飲,不僅可治食穀欲嘔,還可以治療胃虛有寒飲,向上攻衝頭腦,而見頭暈、頭疼,如:美尼爾氏綜合征、偏頭痛,都可應用吳茱萸湯,且本方溫胃去飲可治胃疼。

244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複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講解:本為太陽病,脈“寸緩關浮尺弱”,緩,與緊相對,弱,與弦相對,理論上雖有差別,但指下實難分辨,均為不充實、鬆緩之感,在論中常為互詞,故此脈即是脈浮緩,為中風證之脈,為何采取這種寫法,因關以候胃,脈浮除主以表證之外,胃中有熱而作熱痞時關脈亦可浮。發熱、汗出、惡寒為中風證,不嘔為未傳少陽,此時又見心下痞,多為誤下所致,表邪未解,誤下虛其裏,表邪內陷,而為心下痞。治法如前所述先以桂枝湯解外,再以瀉心湯攻痞。若出現心下痞不是由於醫者誤下,而不惡寒、口渴,說明內熱已現,發為太陽陽明並病。小便頻數,津液外流,大便必硬,雖不大便,而不發生譫語等症,說明熱尚未盛,不可攻裏,若有熱則可用麻子仁丸,熱不著則可以蜜煎導之法導便而出。若口渴欲飲水,可少少與之,不可過多,多飲則喘,令胃氣回複,津液複還則可。“渴者,宜五苓散”是承接上兩段而言:下之後表熱未解而作心下痞,小便不利,微熱而渴,可服五苓散;未下,病人微熱不惡寒而渴,非是轉屬陽明證,而是水飲停聚而為心下痞,常見小便頻數,亦可服用五苓散。

245脈陽微而汗出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於裏,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講解:浮為太過屬陽,沉為不及屬陰。脈陽微,指脈浮按之微,即太陽中風之脈浮弱。陽脈實,指脈浮按之不微而實,即太陽傷寒之脈浮緊。中風則自汗出,若汗出少者,津液無大損傷,故謂為自和。若汗出多者,則津液大量亡失,故謂為太過。太陽傷寒當發汗,但發汗宜取微似汗出者佳。若大發其汗,使汗出多者,亦為太過。無論自汗或發汗,若汗出太過,則亡津液,其結果必使陽絕於裏,大便因而成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