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痙濕暍病脈證並治第二(2)

講解:風濕相搏,類似現代所言風濕痛,發作時周身疼痛,依法應當發汗,此病因濕盛,故於陰天、下雨、刮風、日暮時加重,疼痛不止。醫者雲其可以發汗而解之,病卻不愈,因其發汗,致大汗出,汗出流漓,病必不去,風性輕揚,隨汗而出,濕性重著,稽留於裏,故而不愈。治療風濕,應發汗,但必須微微汗出,使風濕隨汗而解。

6濕家病身疼發熱,麵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脈經》雲:病人喘。而無“濕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講解:“濕家病身疼發黃,麵黃而喘”,說明此病乃是外邪內濕並發黃疸之重證。而後半段所言僅是傷風頭痛、鼻竅壅塞,為輕證,解表發汗即可。故此兩條並於一條為訛誤。

7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術湯】

麻黃(去節)二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炙)一兩,杏仁(去皮尖)七十個,白術四兩。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取八合,覆取微似汗。

講解:本條承第5條而言。濕家身煩疼,可以汗解之,與麻黃加術湯自裏至外發汗為宜,若在外火攻可變為壞病,其害已詳於《傷寒論》中。

本方以麻黃湯解表發汗,以術祛濕解痹,此處以蒼術為當。人體水液外出最主要的途徑有二:汗與小便,方中蒼術可利小便,小便多則汗少,故為一小發汗法。文中此方冠以“可與”,說明表證未解之風濕並不一定專主於此方,若出現柴胡證,可與柴胡湯加蒼術治療,臨床應詳審細辨。

8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去節,湯泡)半兩,甘草(炙)一兩,薏苡仁半兩,杏仁(去皮尖,炒)十個。

右剉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講解:本條病證與上條相似,“日晡所”即日將暮,與前文所言“天陰雨不止”同義,與陽明病無關,為“風濕”。人體汗出,一為散熱,二為排出廢物,若汗出之時當風,毛竅閉塞,廢物欲出不能出,當發之汗鬱於肌膚變而為濕,久而久之,蓄積於濕中之毒素,最易停聚在筋骨相接之關節縫隙內,毒素刺激,而發關節疼痛。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本方在麻黃加術湯基礎上,減去溫性之桂枝、蒼術,而加入寒性利尿、解凝之薏苡仁,治療風濕偏熱者。

9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防己黃芪湯】

防己一兩,甘草(炙)半兩,白術七錢半,黃芪(去蘆)一兩一分。

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沉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講解:風濕脈浮,為仍有表證,但身重者濕多,汗出惡風者表虛,防己黃芪湯主之。

方中黃芪,一般認為其功可補氣,為誤,《神農本草經》言“主大風”,即治療氣虛於表而惡風特甚,故謂黃芪作用主要在於補表虛,防己、白術利尿祛濕,炙甘草、生薑、大棗安中化飲。方後加減亦為後人加入。

10傷寒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

桂枝(去皮)四兩,生薑(切)三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三枚,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術附子湯】

白術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半,甘草(炙)一兩,生薑(切)一兩半,大棗(擘)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講解:本條兩方證已於《傷寒論》中談及,此處再做一略講。風濕相搏發作無汗,故冠以“傷寒”,日時,常常傳裏,不嘔者未傳少陽,不渴者未傳陽陰,因其本為“風濕”,故不內傳。風濕證見身體疼煩而不能自行轉側,脈浮虛而澀,虛者按之無力,澀者血少血行不暢,以脈觀之,當轉為表虛之少陰病,此時不可用桂枝湯,更不可再與麻黃劑,以桂枝附子湯主之。

本方以桂枝湯去芍藥增量桂枝加附子而成,桂枝不但可以解表還可治痛,本證身疼特甚,故桂枝增量。附子祛寒濕,解痹痛,入於陰證者,非此藥不可治。芍藥收斂,不利祛濕故當去之。方中桂枝有效成分多在皮內,故臨床應用不可去皮。

若泌尿係出現障礙而小便頻數,喪失體液而致大便幹,不可再發其汗,故去桂枝,桂枝一去,降氣作用減弱,小便數亦可減輕。而於附子劑中加入白術可以恢複泌尿功能,治療小便頻數。方後注中所言身痹、眩暈等症狀,為附子毒性所致,故臨床應自6克起少量服用。

11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

甘草(炙)二兩,白術二兩,附子(炮,去皮)二枚,桂枝(去皮)四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複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為妙。

講解:“掣痛不得屈伸”指牽掣痛、拘攣痛,影響活動,不但不可轉側,且畏觸碰;水飲衝逆則短氣、小便不利;表虛入陰則汗出惡風,不欲去衣;濕重則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本方由桂枝甘草湯加減而來,主要治其氣上衝,使水下行,另加術、附以祛濕解痹。

三、暍

1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其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講解:中暍,即中暑,常見到發熱惡寒、身體酸痛沉重等症狀,脈弦細芤遲,主津液喪失。津液已少,小便再去津液,則身灑灑然毛聳,津液虛不至,手足則手足逆冷。虛不任勞,故小有勞則身熱。熱盛氣促,則開口呼吸,前板齒幹燥。本病看似陰寒裏虛,實為中熱汗出,津液亡失所致,不可發汗,汗之則津液更虛,惡寒更甚。亦不可加以溫針,以熱治熱則發熱更甚,數下之又失津液,則小便淋漓難出。

2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

知母六兩,石膏(碎)一斤,甘草二兩,粳米,人參三兩。

右五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講解:中熱而發熱惡寒,貌似太陽病,但其內有熱,津液不足則渴,當以白虎去熱,人參健胃生津。

3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一物瓜蒂湯】

瓜蒂二十個。

右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講解:中暍在表,發熱、身重而疼、脈微弱,為夏月貪涼飲冷,裏濕生成之象,以一物瓜蒂湯主之。瓜蒂不做散而煮水,不致湧吐,功可祛濕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