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中風曆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十一首

一、中風

1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講解:風之為病,即指中風,當半身不遂,若隻是手臂拘急疼痛活動不利,為痹,而非中風。中風脈微數,微者血虛,數者有熱。古人將腦血管意外認為風邪中人,有待思考。

2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僻不遂。

講解:寸口脈浮而緊,緊為受風寒之邪,脈有外無內謂之浮,浮為血虛,血虛而受風寒之侵,邪留於皮膚。血少而細小血管空虛,此時風寒之邪稽留不去,一側血虛,邪氣即偏於一側,或左或右,著而不動故稱“反緩”,血虛正氣不足,無力抗爭而急速退卻,正氣越退,邪氣越進,猶如正氣引邪氣而行,形成口眼斜,半身不遂。

3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髒,舌即難言,口吐涎。

講解:邪氣在淺表周圍小血管,則肌膚麻木不仁;邪氣在四肢大血管,則一側偏重而不能抬舉運動;邪氣入於腑,九竅不通,則不能識人;邪入於心髒,舌為心之苗,則舌不能動而難言,口吐黏涎。

以上三條皆為古人錯誤認識,臨床腦血管意外或腦血栓形成,若真以祛風藥治之,萬無一愈,仲景僅述條文,未出治法,後列幾方,當為林億等加入。

附方

【侯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台》治風癲)。

**四十分,白術十分,細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蠣三分,桔梗八分,防風十分,人參三分,礬石三分,黃芩五分,當歸三分,幹薑三分,芎藭三分,桂枝三分。

右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講解:本方外散風邪,同時配五人參、幹薑、當歸、川芎溫中補虛、補血,臨床可用於中風後遺症屬虛證者。方後冷食熱食之說,為臆斷。

4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講解:寸口脈遲而緩,遲為風寒,緩為虛,榮行脈中,沉取脈緩則脈中血少為亡血;衛行脈外,浮取脈緩則為中風。邪氣入於經絡之間,尚為在表,則身體瘙癢而見癮疹,此疹不搔不現,一搔一片,故名“癮疹”。若心氣不足,邪氣乘虛而入裏,則胸滿短氣。

附方

【風引湯】

除熱癱。

大黃、幹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右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瘛疭,日數十發,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雲:腳氣宜風引湯)

【防己地黃湯】

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防己一錢,桂枝三錢,防風三錢,甘草二錢。

右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咀,蒸之如鬥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頭風摩散】

大附子(炮)一枚、鹽等分。

右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疢疾上,令藥力行。

講解:以上幾方:風引湯治癲,防己地黃湯治癲狂,頭摩風散治偏頭痛,均與中風無關。

二、曆節

1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曆節黃汗出,故曰曆節。

講解:曆節,為多發性關節疼痛,節為筋骨相交之處,腎主骨,肝主筋,古人認為其與肝腎關係密切。若在裏之肝腎俱虛,則脈見沉弱,腎虛則骨弱,肝虛則筋緩,筋骨不利,客邪易趁虛而入關節。且邪熱內擾而汗出,不知攝生而入於冷水,寒水抑製心陽而汗不得出,鬱而為濕,留於關節發為曆節病,濕熱鬱蒸可發為黃疸。

2趺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曆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講解:趺陽脈候胃,滑為實熱之脈,主於宿食,浮為在表,主於汗出,此處略去貪涼飲冷而致曆節者。少陰脈以候腎,弱者腎虛血不足,其骨必弱,脈浮主風,外邪乘虛而入於關節則疼痛如掣。盛人指身體壯盛之人,其脈不應澀小,脈澀小者,多為濕盛血虛之證,裏有水則短氣,自汗出為有熱,濕熱內盛,若飲酒增其濕熱,而汗出當風,則致曆節疼痛,不可屈伸,此三種均是曆節所發之病因。

3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桂枝芍藥知母湯】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薑五兩,白術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炮)二枚。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講解:尪,畸形也,羸,瘦弱也。病人諸多關節疼痛,身體瘦削而畸形,腳腫痛如將脫落,行動不利。胃有停水則頭眩、短氣,氣逆上衝,欲吐而不得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本方以桂枝湯去甘味壅滿之大棗為基礎降其衝逆,加麻黃、防風疏散外邪。知母解煩,祛下焦之水,附子、白術祛濕解痹使水氣外出。臨床下肢關節疼痛,腳腫明顯者,多可應用本方。本方加石膏亦可用治風濕熱而見此症狀者。

4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禦,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曆節也。

講解:本條言飲食不節亦可發作曆節。酸入肝,過食酸則傷肝,肝主筋,肝傷則筋弛緩不收,名曰泄;鹹入腎,過食鹹則傷腎,腎主骨,腎傷則骨痿廢不行,名曰枯。枯泄相搏結,阻礙人體血液通行全身,如阻斷下泄之水,故名斷泄。榮氣居於脈中,受到阻礙不能暢通,衛氣不能獨自運行,榮衛皆不能發揮正常作用,三焦不得通利,氣血不能灌於四旁,則形體失溉而羸瘦,津液停滯而為濕濁,其性重著,下注於足則腫大,濕熱蘊結則黃汗出,若小腿冷則為黃汗病,發熱則為曆節病。

5病曆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烏頭湯】

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芍藥、黃芪各三兩,甘草(炙)三兩,川烏(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五枚。

右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講解:曆節疼痛而不可屈伸,為病較重,烏頭湯主之。

方中以蜜二升先煎川烏,去一升則出烏頭,僅用蜜與他藥煎煮,去其毒性,而留其除寒解痹之功,其中蜜既可解烏頭之毒,亦有止痛之用。麻黃、芍藥、黃芪、甘草發汗而解外邪。本方表證為實,可與後文寒疝篇中烏頭桂枝湯表虛證相對比。

附方

【礬石湯】

治腳氣衝心。

礬石二兩。

右一味,以漿水一鬥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

講解:此為附方,礬石即明礬,煎水浸腳外用,祛濕收斂,可治濕腳氣,但若是腳氣衝心,恐非此方可救之。

【《古今錄驗》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姚雲:與大續命同,兼治婦人產後去血者及老人小兒)

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幹薑、甘草各三兩,穹窮一兩,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幾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麵目浮腫。

講解:痱,亦風邪也,人中風邪,半身不遂,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昏冒而知覺減弱,或身體拘急,難以轉側。本方難以治療此病。

本方以麻黃湯加石膏發汗解表祛風,人參、幹薑溫中補虛,當歸、川芎強壯補血,臨床中風用此方當慎。

【《千金》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二分,黃芪三分,黃芩三分。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講解:《千金》中三黃湯,可治療風邪傷人,手足拘攣,諸多關節疼痛,心煩惡寒,不欲飲食。

方中黃芪補其表氣不足以祛風,細辛除痹止痛作用與附子相似,麻黃、獨活、黃芩發表除濕解熱。方中藥物用量較小。方後心熱即心煩熱,當加黃連;氣逆當加半夏、生薑,因人參補虛,但中虛未必見到氣逆;渴者可加栝蔞根,但不是任何渴症都用栝蔞根治療。

【《近效方》術附湯】

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術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半,甘草(炙)一兩。

右三味,剉,每五錢匕,薑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講解:本方組成即“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可治療關節痛而無表證者。《傷寒論》中在桂枝附子湯證基礎上而見“小便數,大便硬”轉用此方,因其小便頻數,而致大便硬,故去解表之桂枝,而以術、附一解痹痛,二收腎關,減其小便,津還而便自調。方中白術健胃,胃喜燥而惡濕,胃中停水則眩,故可以白術止其眩,其他症狀則均是因白術而臆想。

【崔氏八味丸】

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幹地黃八兩,山茱萸、薯蕷各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各三兩,桂枝、附子(炮)各一兩。

右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講解:本方治療腳氣上衝而少腹麻木。少腹不仁,或少腹虛軟無力,均是應用八味腎氣丸之征候。

方中生地既通血痹,又去煩熱。山茱萸為強壯性收斂藥,與山藥相伍,健胃強中。茯苓利水配伍附子可調暢小便而治濕痹。桂枝降氣平衝。後世六味地黃丸,以腎氣丸去其桂、附,則無恢複沉衰機能之功。

【《千金方》越婢加術湯】

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曆節風,下焦腳弱。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白術四兩,大棗十五枚。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講解:六腑對應六極,脾胃主肌肉,故胃熱可出現肉極,發熱同時經曆風氣則腠理開泄,大汗出,津液外脫,不得輸布下焦而腳弱無力,以成裏有熱表未解之勢,當以越婢湯解表清裏,加白術健胃生津。若惡風寒,關節疼痛,則加附子止其痹痛。

臨床曆節病,若兼表證,表虛者桂枝湯加術附主之,表實者葛根湯加術附主之;腫甚越婢加術湯主之;僅腳腫如脫,身瘦弱,桂芍知母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