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2)

木防己湯中大量應用人參治其胃虛,桂枝平衝降氣,木防己祛水,大量使用可通利二便,石膏不僅用於祛熱,於此方中更發揮稀薄痰結之作用以治痞堅、喘滿。

16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澤瀉湯】

澤瀉五兩,白術二兩。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講解:冒者,頭沉如戴重物,眩者頭暈目眩,心下支飲常見此症狀,澤瀉湯主之。方中澤瀉甘寒入胃,祛胃水,白術苦溫健胃祛水。入胃祛水止冒眩之藥主要有三種:一是澤瀉,祛水力強,但其性偏寒;二是白術,溫性祛水;三是茯苓,治眩冒力量較弱,但長於治療心悸。

17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

【厚樸大黃湯】

厚樸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講解:支飲裏實,氣不下行,與水飲同時向上衝逆,厚樸大黃湯主之。本方為小承氣湯加重用量而成,厚樸、枳實不僅行氣,還可行水、行食滯,大便閉結不通,而加大黃,臨床大黃最重可用至10克。

18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見肺癰篇中)。

講解:支飲逆滿太甚,水飲充斥壓迫於肺,而呼吸困難,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中葶藶子用治肺水,其位在上,甘遂、大戟、芫花雖亦治肺,但其位稍偏於下。

19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千金》雲:小半夏加茯苓湯)。

【小半夏湯】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講解:胃中停水則人嘔吐,支飲向上衝逆,嘔吐更甚,吐傷津液,其人口渴,口渴當胃中水去,故為欲解。現反不渴,為心下有支飲,隨吐隨聚,小半夏湯主之。

方中生薑散寒祛飲,半夏降逆祛飲,以治支飲上逆之證。

20腹滿,口舌幹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己椒藶黃丸】

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講解:本病相當於前文所講狹義痰飲,飲下之水均走於腸間,不能化生津液,不充形體則人瘦,不潤上焦則口舌幹燥,水蓄腸間則腹滿,己椒藶黃丸主之。

方中防己、椒目、葶藶子皆可利尿逐水,大黃既利大便,又利小便,可使水飲由二便排出。臨床實證腹水多有應用本方機會,四藥均用10克煎服,或將大黃稍酌減量,水去津還,口中有津液即是見效。渴加芒硝之說不足取。

21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講解:膈間有水,即胃中支飲,向上衝逆則驟然嘔吐,而為水痞,與小半夏湯證相似,但複見眩、悸症狀,當加茯苓利水而止悸眩。

22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

澤瀉一兩一分,豬苓(去皮)三分,茯苓三分,白術三分,桂枝(去皮)二分。

右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講解:此條亦論狹義痰飲,痰飲走於腸間,則臍下悸,津液不布則人瘦,水飲可引起癲而眩冒、吐涎沫,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集豬苓、茯苓、白術、澤瀉四種利水藥,既可治悸,又可治眩,還可治渴,另加桂枝降其衝逆,以止其上攻眩冒、吐涎沫。本篇討論了諸多水飲可產生的病症,故有“怪病多問水”一辭,臨床當注意審察。

附方

【《外台》茯苓飲】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人參、白術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薑四兩。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裏進之。

講解:心胸中有痰飲停蓄,嘔吐出水後,心胸間水去則空虛,但複又有水上逆而氣滿,胃中有水則不能食,以茯苓飲健胃,祛水進食。

本方即是四君子湯去甘草而加入橘枳薑湯,臨床可用治胃虛停食停飲之胃部不適症狀,方中橘皮用量較少,臨床見不欲飲食、呃逆噯氣者,可酌加用量,若嘔吐較重,可與小半夏湯合方。

23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方見上)。

講解:飲脈多弦,因水飲而咳者,既可為懸飲,又可為支飲,或者二者兼有之。十棗湯主之。

24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歲,宜十棗湯(方見上)。

講解:本條承上條而言,支飲頻繁咳嗽不止,懸飲心中痛,此又為二者相兼之病,當時不死,其病遷延至一百天,甚至一年,仍當服十棗湯祛飲。

25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講解:多年久咳,其人正虛,脈當弱,若脈實大而數,說明邪盛,正不勝邪,當死。臨床非咳嗽如此,凡久病正虛者,都有這樣的規律。脈虛可治之人,若胸中本有支飲,其人苦冒眩,當根據治療水飲之法治之。

26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方見上文肺癰中)。

講解:久有支飲潛伏,遇風寒外感誘發,而出現咳逆倚息不得平臥,小青龍湯主之。

27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麵翕熱如醉狀,因複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複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

【桂苓五味甘草湯】

茯苓四兩,桂枝(去皮)四兩,甘草(炙)三兩,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溫服。

講解:服下青龍湯後,咳逆倚息不得臥症狀好轉,口燥為服小青龍湯後,水飲消散的效驗,但飲未全去,故仍多唾。寸脈沉為裏有水,尺脈微主血少津虛,血虛不達四末則手足厥逆,手足麻痹不仁,胃水稍去,其熱浮現,致使翕然發熱,麵紅如醉酒狀。雖服青龍湯胃中之水有所消散,但支飲特點即是由下自上衝逆,補其消散之水,則自覺氣從小腹上衝胸咽,如欲作奔豚,水氣上衝稍有停息,則複向下流於陰股間,但時有衝逆,衝則水不下,故小便難,時時眩冒,總體來看此時治療重點應在止其上衝,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本方以桂枝甘草湯為底方,治療氣衝心悸,另加茯苓利水治其眩冒,五味子治其本病咳嗽。

28衝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幹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苓甘五味薑辛湯】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幹薑三兩,細辛三兩,五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講解:服桂苓五味甘草湯後,氣衝得降,但反而咳嗽、胸滿症狀突顯,故去桂枝,加入幹薑、細辛辛溫發散,配合五味子溫中散飲以治咳滿,名為苓甘五味薑辛湯,臨床此方常用。

29咳滿即止,而更複渴,衝氣複發者,以細辛、幹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複內半夏,以去其水。

【苓甘五味薑辛夏湯】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細辛二兩,幹薑二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講解:服上方後,咳嗽、胸滿即愈,但細辛、幹薑為熱藥,服後出現口渴,但僅渴片刻,之後支飲複上,口渴即止,為水飲未去之象。此處衝逆複發非氣上衝,乃是因內有支飲向上衝逆所致,故去桂枝。支飲上衝,法當眩冒而嘔,應加半夏降逆祛飲,名曰“苓甘五味薑辛夏湯”。

30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苓甘五味加薑辛半夏杏仁湯】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幹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去皮尖)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講解:服上方水飲去則嘔吐止,若其人身體水腫,當加麻黃利水消腫,但因為其人血虛手足麻痹,不可再以麻黃奪其津液,若再用麻黃,血虛奪津,便由手足麻痹發展為四肢厥逆,故以杏仁代替麻黃,雖利水而不大發汗。名曰“苓甘五味薑辛夏仁湯”。

31若麵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麵,加大黃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薑辛半夏仁黃湯】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幹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黃三兩。

右八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講解:若麵熱如同醉酒,乃是胃熱上衝其麵,胃熱在本病一係列症狀中為最輕,於治療水飲方劑中稍加大黃利之即可,名曰“苓甘五味加薑辛半夏仁黃湯”。

32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方見上)。

講解:前文小半夏湯條言“嘔家本渴”,本條“先渴而嘔”,因其渴而飲水,水入不化,停積胃中,久則嘔出,此屬飲家,當服小半夏湯,若方加茯苓,症必見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