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

血病脈證並治第十六

脈證十二條方五首

一、驚悸

1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

講解:本條言驚悸之脈。驚則氣亂,氣亂則脈跳突動不穩,非獨脈動,胸腹亦動,弱脈主血不足,血不足以養心則心悸不安。

二、衄

1師曰:夫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講解:尺脈浮為裏有熱,黑睛周圍發黃為瘀血之候,裏既有熱,又複有瘀,瘀熱還在,則衄血未止,若黃暈去,目睛光潔,可知衄血已止。

2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講解:本條恐非仲景原文,可作參考,臨床尚未見此規律。

3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講解:本條於《傷寒論》中已有論述。衄家為久失血之人,奪血者無汗,不可發汗,若強發其汗,奪其津液,血液更虛,鼻衄血虛於上則額上痿陷,脈失濡潤則緊急,目係失於滋潤而不能轉動,心失血養則不得眠。

4病人麵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講解:本條言衄血、下血、吐血脈應之不同。麵無血色,而無外感為失血之征,脈弦中空如按鼓皮,沉弦為虛勞之脈,可為衄血。脈浮弱手按之中空即芤脈,主大失血,可為下血,其量必大。煩咳為肺病,而吐血與肺關係最密,此處吐血,當為咳血之後吐出之意。此三種脈應,皆是根據麵無血色、無寒熱外證而言。

5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講解:咳逆上氣而咳吐鮮血,脈應不足,若脈數為肺中熱盛,正不勝邪則不得臥,正虛邪盛者死。

6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講解:嗜酒傷肺,肺傷則咳血,因其飲酒太過所致。

7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擊,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亡血不可發其表,汗出則寒栗而振。

講解:本條已詳述於虛勞篇中,此不贅述。因本篇非論虛勞而專論亡血,故去“失精”二字,亡血者不可發汗,發汗再奪津液,使人虛極,轉為陰寒證,汗出寒栗而振。

8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

講解:本條言瘀血證見。瘀血痹阻胸陽則胸滿,唇舌為人體血華顯現之處,血不榮於唇則唇痿,瘀血在裏,外見舌上瘀青。口幹舌燥為有熱,熱則當渴欲飲水,若血分有熱,熱蒸精血,則雖渴而僅欲漱水不欲咽下。無外邪則無寒熱,脈微主津虛,大者有外無內即芤脈,微大之脈為瘀血造成。血不足,氣行滯塞則脈來遲緩。腹不滿,但內有瘀血,患者自覺腹中急結脹滿,當下瘀血則愈。

9病者如熱狀,煩滿,口幹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狀(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講解:本條承接上條言瘀血。如熱、煩滿、口燥而渴為裏熱之征,但脈未見滑數之熱象,為熱伏於陰血之中,而為瘀血證,當下之,瘀除熱退。

10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桂枝救逆湯】

桂枝(去皮)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牡蠣(熬)五兩,龍骨四兩,大棗十二枚,蜀漆(洗去腥)三兩。

右為末,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講解:火邪,見於《傷寒論》第114條“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太陽病當以汗解,若火熏取汗卻不得汗,其人必驚悸躁擾,熱傷血絡而外越則清血。其治療當以桂枝湯解肌發汗,氣衝甚而去芍藥之斂,加入蜀漆、牡蠣、龍骨祛飲治驚,本條亦當與《傷寒論》第112條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證相參。

11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半夏麻黃丸】

半夏、麻黃等分。

右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講解:心下悸可由於多種原因,此條論由水飲所致者。心下有水氣,微者短氣,甚則悸,當去其水飲,半夏麻黃丸主之。方中半夏下氣祛水,麻黃散寒祛水,為丸服用,不致發汗。心悸一症,炙甘草湯證、桂枝甘草湯證、苓桂術甘湯證等均可出現,本條方證僅舉一例。

12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柏葉湯】

柏葉、幹薑各三兩,艾三把。

右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講解:吐血,以他法治療仍大吐血不止,極易發生虛脫,乃至死亡,當以柏葉湯止血。方中柏葉、幹薑、艾葉均可止血,再加馬糞浸水取汁煎煮,北京曾有一中醫即以馬通汁治療吐血重證無數,若依《千金》治療“內崩吐血”而加阿膠則更效,因本病為虛寒證,故可以加阿膠,但不能加寒性之生地。

13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黃土湯】(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幹地黃、白術、附子(炮)、阿膠、黃芩各三兩,灶中黃土半斤。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講解:下血即便血,先解下大便而後見出血,非痔瘡出血之近血,為內髒出血名之“遠血”,黃土湯主之。方中灶心黃土為收斂性的止血止嘔藥,臨床可用60~100克先煮,澄清取汁,再煎餘藥。阿膠伍地黃,增強止血之力,甘草、白術調中和胃,黃芩清出血後之煩熱以治其標,附子亢進血管機能,使之恢複收攝之功。以方測證,當屬陰寒,而與後文芎歸膠艾湯相對,二者僅是陰陽相對,而止血作用相同。

14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方見狐惑中)。

講解:近血,即指痔瘡出血,先出血後解大便,故以赤小豆祛濕熱治其本,當歸和血止血治其標。

15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瀉心湯】(亦治霍亂)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講解:“心氣不足”,非為虛寒,於《千金方》中改為“心氣不定”,即指心悸煩躁而言,血充於上則心悸、顏麵潮紅、吐血、衄血,為上焦熱盛之象,瀉心湯主之。方中大黃先以水衝泡,以浸泡之水再煮芩、連,不致大瀉。本方臨床可以治療下血、高血壓等,尤以小兒鼻衄療效最佳。

本篇至此結束,但未言瘀血證之治療,可從《傷寒論》及本書前後抵當湯、桃核承氣湯、大黃蟲丸、鱉甲煎丸、大黃牡丹皮湯、當歸芍藥散、溫經湯、下瘀血湯、桂枝茯苓丸等方中辨證選用。用藥方麵,不僅是桃仁、丹皮、水蛭、虻蟲、當歸、川芎、生地黃等等一般認為補血的藥物,均是祛瘀藥,如“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婦人易有瘀血,方中所用即平時說之補血藥,因其可以起強壯作用,故可以祛瘀,《神農本草經》言生地“解血痹”,性寒解血分之熱,即祛瘀血。臨**病人虛而有瘀血,則不可一味攻破,須選用強壯祛瘀藥:有熱者,用生地黃一類;有寒者,用當歸、川芎一類。病人不虛,則不必使用強壯性祛瘀藥,選用水蛭、虻蟲、蟲、桃仁、丹皮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