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嘔吐噦下利病脈(2)

21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

【生薑半夏湯】

半夏半升,生薑汁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

講解:“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欲喘不得喘、欲嘔不得嘔、欲噦不得噦,自覺胸中逆滿、煩亂、惡心,“徹”者全也,即整個心裏,“憒憒然”即心煩悶亂,以至於無可奈何,生薑半夏湯主之。

方中生薑、半夏兩藥相似:生薑半夏湯以生薑汁一升為主藥,功可健胃,治療胃虛有飲;而小半夏湯中半夏是主藥,治療胃中停水而嘔。臨**惡心的厲害,胃中感覺特別不適,可以多用生薑,後世用生薑3片,用量過少,若嘔吐甚者可加量半夏。

22幹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橘皮湯】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講解:幹嘔,或噦,則氣機逆亂,而手足厥冷,橘皮湯主之。本方不用半夏,而用橘皮行氣下氣,氣機一暢,厥逆嘔噦自愈。橘皮一藥,下氣止咳、健胃進食,古之橘皮,現分陳皮、青皮,配合生薑,既可行氣下氣,亦可健胃祛水,降逆止嘔,臨**用於氣逆而致手足厥冷者,可謂覆杯而安,下咽即愈。

23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橘皮竹茹湯】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生薑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右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講解:噦逆不斷,頻繁不止,如《三因方》中雲噦逆連連,至於驚人,橘皮竹茹湯主之。方中橘皮二升,即使分為三服,用量也相當大,因其對於呃逆療效極佳。另加竹茹下氣,以人參、甘草、大棗溫藥健胃止噦。噦,古人認為由胃虛而起,用橘皮二升治之,可見橘皮非後世所雲強力破氣,不敢大量使用,臨**遇到心下逆滿、打嗝,而非旋覆代赭湯證者,大多屬橘皮湯證,其中橘皮必須多用,臨證常常用至30克,病人服後覺得舒暢,並不破氣。

二、下利

1夫六府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藏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講解:本條為下利總綱。六腑為陽,陽行於外,若六腑氣絕於外,則無以溫煦體表,而手足寒、腳縮,即《傷寒論》所言“踡臥”,陽虛,陰寒上攻,發為嘔噦上氣;五髒為陰,陰藏於內,若五髒氣絕於內,則津液無所依附,而下利不止,甚則機能沉衰,以致手足不仁。這是古人一種看法,可作參考。

2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講解:下利,脈沉弦,沉為在裏,弦為裏急,即腹中拘急,裏急後重,此利當為熱利,故而下重,下重為裏急後重之簡詞。脈大者,主熱盛,故熱利不止。脈微弱數者,數本有熱,若脈現微弱,說明利後人虛,邪氣亦衰,雖脈數、發熱,但熱勢已衰,為欲自止,其病不至於死。下利若脈數、滑,發熱不止,最為危重。

3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講解:本條言陰寒下利的。下利,手足厥冷,心髒衰竭以至於無脈,為虛脫證候,急灸之,若脈複手足溫,病有轉機;若手足不溫,脈亦不還,反氣脫於上而作喘,為胃氣已絕,必死。本條與上條熱利相互對照,以示下利有陰陽之分,虛實之別。

趺陽脈候胃,少陰脈候腎,古人認為土不製水,則水泛成災,而下利不止,若趺陽勝於少陰,水有所製,為順。《傷寒論》中亦有此句,與整篇關係不大,當為衍文。

4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講解:下利當先看渴與不渴,渴者為熱,不渴為寒,即太陰病下利之類。此處口渴,為熱利,但僅是微熱,而脈弱,熱勢不甚,邪氣已衰,很快即可自愈。熱利,脈微弱是好現象,雖然渴而微熱,但脈證均示邪氣已衰。

5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講解:下利脈數同下利而渴相同,均為有熱。下利,脈數為熱利,但身微熱而汗出,說明邪已從表而解了,下利當愈。假設下利脈數且緊,數主熱,緊主實,既有熱,複有邪實,為未解。

6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講解:下利,脈數口渴,為裏有熱,何言“今自愈”?本條所述病症起於平素不戒慎飲食,致裏有宿食積熱,若下利,熱可借利而解,故曰“自愈”。設裏熱太甚,不能夠通過自體調節以下利解決,日久,熱蝕血脈,必清膿血。

7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講解:脈弦與緊相同,主實,但是症見發熱汗出,為邪從表解了,表解則脈弦自去,其病可愈。臨床下利兼有發熱、無汗、脈緊弦,可與葛根湯,使表和病解,但無表證則不要使用解表劑。

8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講解:下利氣即下利同時排出大量矢氣,此病多由於水穀不別所致,當利其小便,分清別濁即愈。若真正虛寒者,當以溫藥收斂溫中。

9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講解:寸口脈中,寸以候外,尺以候裏,若下利寸脈浮數,為邪氣盛,尺中自澀,為血虛,當是熱邪傷及陰血,清出膿血而致邪盛於外而血虛於內。

10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講解:胃中虛寒,不能消化水穀,下利所排出者盡是未化之完穀,此時雖有表證,不可攻表,若誤汗,津傷氣衝挾胃虛所生之飲上攻則脹滿。

11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麵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麵戴陽,下虛故也。

講解:下利,脈沉遲,為裏虛有寒,脈沉遲這種下利,但其麵紅赤,身有微熱,為邪氣怫鬱在表,欲以汗解卻不得發汗。陰寒下利,反而怫鬱在表,說明此病,有自表而解之機,可與小發汗法。但虛寒下利,欲從表解,定發鬱冒、汗出、微熱之瞑眩狀態。所以然者,以其麵戴陽而知怫鬱在表,以下虛知其必發瞑眩。

12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講解:本條亦見於《傷寒論》第368條。下利已止,卻無脈而手足厥冷,為虛脫之象。若晬時即周時脈還手足溫,說明由於瀉利太甚,致人虛極,雖下利已止,但胃氣未複,而脈絕手足冷,現胃氣已複,當愈;若脈不還者,為胃氣已衰,當死。本條所言下利為陰寒下利。

13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四逆湯方(見上).

【桂枝湯】

桂枝(去皮)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

講解:本條見於《傷寒論》第372條。下利有所損,腹中反而脹滿,當是虛脹虛滿,屬太陰病,還可見到“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等症狀,此種裏虛寒之下利,雖有表證而身體疼痛,但不應先治表,當先溫其裏,再救其表,此為定法,溫裏以四逆湯,解表以桂枝湯。攻表之時,因下利裏虛,不可以麻黃劑傷津,以桂枝湯解肌,安中養液即可。

14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講解:下利脈平,本無大礙,但兼有心下堅,為實證,當拒按,說明此病一邊下利,一邊結實,所謂“結者自結,下者自下”,即吳又可所雲“瘟疫”,病情極為凶險,且最易耽誤,當急以大承氣湯下之,不可疑慮。若延誤時機,待津液虛極,人不任藥,便無法應用大承氣湯,下之死,不下亦死,無可措手。

15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講解:本條亦見於《傷寒論》中。脈遲本為不及之脈,主虛主寒,但與滑同見,滑主實,實到相當程度,阻礙氣機,血行不暢,則脈遲。此利裏實太甚,當以大承氣湯急下之。

16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講解:本條證見與上條僅差一“遲”,脈滑主裏實,但實不太甚,未到阻礙氣血而脈遲的程度,故雖當下卻不必急下,以大承氣湯一攻即愈。

17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複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大承氣湯方見痙病中).

講解:本條言休息痢。下利已愈,但到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複發,當責之邪氣未盡,當以大承氣湯攻之**邪。

臨床治療痢疾,很多人喜用酸收之品如烏梅,或當攻不攻,或妄用補法,雖經治療後下利可止,但裏仍有餘邪未清,早晚必作禍患,或下利複發,或變生他病。

18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厚樸(炙)二兩,枳實(炙)大者三枚。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講解:胃不和則譫語,裏有燥屎,因其未見潮熱,故不用大承氣湯而以小承氣湯主之。說明臨床應用大承氣湯須當機立斷,但定要詳加審證,不可主觀、武斷。

19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

赤石脂一斤(一半剉、一半篩末),幹薑一兩,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講解:本條與《傷寒論》少陰篇第306條相近。下利便膿血者,實熱證占十之,初起不可使用此方,以防助熱而留邪於裏,若久利無熱,確有虛寒滑脫之象,有用桃花湯的機會。

方中以收斂藥赤石脂一斤,一半剉後煎湯,一半篩成細末,單放衝服,而以幹薑溫裏,粳米和胃生津。

20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兩,黃連三兩,黃柏三兩,秦皮三兩。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講解:熱利下重,即裏急後重,以白頭翁湯祛濕清熱。據臨床實踐,本方加用6克大黃療效更佳,便血者,可加阿膠,若所下皆是血水,可服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21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香豉(綿裹)四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

講解:下利愈後,人當安和,但其人反而更煩,說明裏仍有熱,但按其心下濡軟不堅,裏無所結,胃家不實,當是虛煩,以梔子豉湯除煩即可。

22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

附子(生用)大者一枚,幹薑三兩(強人可四兩),甘草(炙)二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講解:下利清穀而四肢厥冷,為裏有寒,卻身熱汗出,此為裏寒外熱,行將虛脫之象,熱為外散無根之火,汗為脫汗,當急以通脈四逆湯溫之。

本方即四逆湯加重溫性亢奮藥附子、幹薑之用量,溫中散寒,恢複胃氣。

23下利肺癰,紫參湯主之。

【紫參湯】

紫參半升,甘草三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疑非仲景方)。

講解: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紫參為苦寒藥,作用近似柴胡,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利大小便”,既利小便,也通大便,可見其治下利,當為熱利滯下不爽一類。但以紫參配伍甘草治療肺癰,不可理解,恐有錯簡。

24氣利,訶梨勒散主之。

【訶梨勒散】

訶梨勒(煨)十枚。

右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疑非仲景方)。

講解:下利虛脹,裏有冷氣,為虛寒證,以溫性收斂之訶梨勒治療。本條與前文“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一條,有虛實之別。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氣湯】

治大便不通,噦數譫語。(方見上)。

講解:噦數即噦之甚者,如果大便不通,噦逆頻數,再發譫語,可用小承氣湯,治其胃氣不和,通其穀道,本條與“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一法相應。

【《外台》黃芩湯】

治幹嘔下利。

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幹薑三兩,桂枝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講解:本方與前文所講四物黃芩湯不同,可稱為六物黃芩湯,方中人參、幹薑、大棗健胃,半夏祛飲止嘔,桂枝平衝降逆止嘔,黃芩解煩止利,其組成與功效近似半夏瀉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