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

蛔蟲病脈證並治第十九

論一首脈證一條方五首

一、趺蹶

師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刺腨入二寸,此太陽經傷也。

講解:趺蹶,趺即腳背,泛指腳,蹶者僵也,隻能前行,不能後退。關於“腨”古人說法不一,有言腳後跟者,有言腿肚子者,但本證描述不清,亦未出治法,當有錯簡。

二、手指臂腫

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者,藜蘆甘草湯主之。

藜蘆甘草湯方(未見)。

講解:病人手指及臂膀腫,而且動,同時身體亦當隨之而動,藜蘆甘草湯主之。本條有方證而無用藥,但臨床表現與水氣病篇所講皮水“四肢聶聶動”相近,可以防己黃芪湯治之。

三、轉筋

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屎白散主之。

【雞屎白散】

雞屎白。

右一味,為散,取方寸匕,以水,和,溫服。

講解:轉筋即日常所言“抽筋”,使人或臂或腳攣直,臨床多見下肢抽筋,故有人提出“臂”為足“背”之訛誤,筋肉攣急則脈弦,直上下行,此病可自愈,不需治。轉筋甚者,從足入於小腹,不會自愈,雞屎白散主之。但雞屎白散一向未見有人應用,曆代醫案亦無記載,故僅作參考而已。

四、陰狐疝

陰狐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蜘蛛散】

蜘蛛(熬焦)十四枚,桂枝半兩。

右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講解:陰狐疝氣,症見:外腎時而出來,時而縮回,兒童多見,俗稱“氣卵”,現屬外科治療範圍。但本方不常用,野外蜘蛛大多有毒,不可服用,古人所服概為屋裏的一種小蜘蛛,偏遠地區常食屋中蜘蛛以解毒,治療出疹。

五、蛔蟲病

1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

【甘草粉蜜湯】

甘草二兩,粉一兩,蜜四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內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差即止。

講解:腹中疼痛,若為氣滯血瘀而起,其脈當沉,若不沉反弦而洪大,可知其內有蛔蟲擾動。

蛔蟲病,令人吐涎,蛔蟲擾動則心口胃中疼痛,發作有時,非尋常藥物可治,甘草粉蜜湯主之。甘草、蜜味甘,緩急止痛,亦可誘蟲外出,再以鉛粉殺之。本方治療疼痛效果極佳,臨**治療胃痛,常將鉛粉換為祛瘀、止痛、止血之白及,如潰瘍病,大便有潛血,即可以將甘草24~30克、白及12克同煎,煎好後去滓加蜜45克再煎,重者頓服,輕就再服,效果很好。但需注意,甘草用量過大易引起下肢水腫,故而利尿劑中很少使用甘草。

2蛔厥者,當吐蛔,今病者靜而複時煩,此為藏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複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烏梅丸】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幹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炮,去皮)六兩,蜀椒(去汗)四兩,桂枝(去皮)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鬥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講解:本條曾於《傷寒論》厥陰篇中出現。蛔厥與髒厥相對而言,髒厥為死證,蛔厥則易治,二者的鑒別方法即:蛔厥吐蛔且患者時而安靜、時而煩亂;髒厥不吐蛔而躁擾不寧、無休無止。蛔厥胃有寒,蛔蟲被寒所迫而上入膈,蛔蟲擾動,人即煩躁,待膈上稍暖,蛔蟲轉靜,則煩躁亦止,但食則蛔蟲被擾,人發嘔吐,將蛔蟲與食物一並吐出,此為陰寒證,烏梅丸主之。

方中以細辛、幹薑、川椒、附子大量溫性藥祛裏寒,而以烏梅之酸斂製其辛散,黃連、黃柏味苦,辛苦並用,可以驅蛔。此外,本方亦可治療陰寒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