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中國汶川的一場巨大震動給當地帶來了嚴重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在政府緊急救援的同時,普通人的互助精神也空前高漲,湧現了大量感人的事跡。無論多少,各方都在紛紛捐款,血庫裏也擠滿前來無償獻血的人。大批的誌願者從四麵八方趕來,在鮮血與瓦礫混雜的場所,他們挖掘出了更多令人震撼的場景:有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以給他人帶來一線生存的希望。

這並不是本章的主題,人類的利他行為及其解釋將另行闡述,因為這涉及道德與倫理的因素,以及一些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和心理活動。在此之前,本章首先關注動物利他行為,這最終將有助於我們對人類利他行為以及道德層麵的生物學理解。

互幫互助在動物界及至整個生物界都不是單獨現象,從簡單到複雜,似乎都存在一定的利他行為。

質粒是一種環狀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有極少為核糖核酸(RNA),主要生活在細菌中,並可以在細菌之間轉移,與細菌大體上形成一種類似共生的關係:它們利用細菌提供的一些設備用於自我複製,並為細菌提供某種程度的保護。這種小小的環狀DNA竟然也可以表現出利他行為,當環境不利時,部分質粒就指導它們所在的細菌合成出一種毒素。這種毒素會把這個細菌殺死;如果認為質粒有生命的話,那麽質粒自己也同時被殺死了。

質粒的死亡帶來什麽效果呢?它所居住的細菌被殺死後破裂,毒素被釋放出來,繼而殺死附近沒有質粒的細菌,而含有這種質粒的細菌則可以免遭毒手。通過這種奇特的方式,這個質粒被認為是通過自己的死亡而幫助了那些與它序列相同的質粒,那些質粒所在的細菌因為競爭得到緩解而可以生活得更好,當然也就意味著住在它們體內質粒的日子也會更好過些。

質粒這種犧牲自己而幫助同類的行為,正是典型的利他行為。

大致可以把利他行為簡單分為親緣利他行為、互惠利他行為和純粹利他行為。親緣利他行為一般出現在親族之間。下麵的蜜罐蟻和蜜蜂的故事即屬於此種類型。

在蜜罐蟻蟻群中,各類螞蟻有嚴格的分工。其中有些工蟻的生活極為奇特,它什麽事都不做,一輩子都被吊在蟻巢頂部,腹部極度膨大而透明。相比之下,它的頭部竟然變成了一個淡淡的小點,而它的脖子裏麵卻塞滿了食物,純粹是作為其他工蟻食物的倉庫而存在的,並且有一定的保質期。這個大肚子的家夥明顯地是在做一件利他的工作,因為這件事實在是沒有什麽意趣可言,連女朋友都找不著。

而在蜜蜂群中則有更出格的事情發生,蜂後的女兒自己不生育兒女,卻一生勤勤懇懇全力以赴地喂養自己的親兄弟姐妹,幹起活兒來任勞任怨,可是它們卻並不期望從中得到什麽好處。它們根本不產生後代!

高等動物也是如此,鯨魚會背著行動不便的同伴到處遊動以幫助它們恢複健康;不可一世的雄獅可以為了共同利益而結成終身戰鬥小組;狒狒的舉止更是感人,遇到險情時,狒狒群中的帶頭大哥往往會大吼一聲,一邊讓同伴們躲開,一邊奮不顧身地向敵人衝去,死力掩護同伴撤離險境。此種壯舉,就算是蕭峰在世,也得要抱拳相向。

湯姆森瞪羚是研究利他行為的一個著名樣本。這種動物在發現敵人後,會不斷高高跳起,以此提醒夥伴注意危險來臨,而跳躍者本身卻會因為這種過於招搖的動作而暴露在捕食者的血盆大口之下。然而大批生物不顧此種危險,仍然存在明顯的報警行為,特別是鳥類的報警行為最為著名,因為它們的叫聲往往也會被人類聽到。

另一種利他行為稱互惠利他行為。在互惠利他行為中,個體之間不一定存在親緣關係,甚至是在不同種之間互幫互惠。比如海葵與寄居蟹,海葵的刺細胞可以起到保護寄居蟹的作用,而寄居蟹可以背著海葵到處跑尋找食物,兩者離了對方日子都不好過。白蟻之所以能夠大啃木材,是因為腸道寄居著一種鞭毛蟲。這種鞭毛蟲有效地幫助白蟻消化木材纖維,當然,鞭毛蟲在白蟻的肚子裏日子過得也很溫暖舒適。

在鷹捉兔子的遊戲中也存在這種互惠關係。幾隻鷹會臨時組成戰鬥小組,有一隻鷹先在地上亂走,把草叢中的兔子嚇出來,然後在空中盤旋的鷹就會飛速攻擊。通過這種合作,捉兔子的成功率就會大幅度提高。

有一種吸血蝙蝠,隻能靠吸食其他動物的鮮血為生,三夜吸不到血就會餓死。但是吸血這個事情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工作,並非每隻吸血蝙蝠每夜都能吸到血,這時,那些吸到血的蝙蝠就會很大方地把自己吸來的血吐給身邊快餓暈了頭的笨蛋,大家得以共渡難關。這種行為聽起來是如此高尚,根本不會因為吸血蝙蝠這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名字而受到半點削弱。

如果說前麵兩種行為聽起來還可以理解的話,那第三種利他行為,也就是純粹利他行為,則有點不可思議了。因為這些個體看上去簡直就是在不求任何回報地在犧牲自己造福別人。用人類那充滿煽情效果的話來說,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種行為大多發生在人類身上,當然,動物也有,比如螳螂,這種冷峻的動物在舉手投足之間看上去是那麽的具有高貴氣質,但是其婚姻形式卻讓人大跌眼鏡。**之後,雌螳螂就會毫不心疼地將雄螳螂吞入腹中,而此種慘無人道的暴行絕非雌螳螂所特有。悲壯的雄螳螂似乎就是在從事純粹的利他工作。

蜜蜂不但是勤奮的,也是勇敢的。它們總是毫不猶豫地將尾刺紮向敵人,並把刺留了下來,同時拉出毒腺和內髒。它的生命雖然因此而斷送,但它的使命卻沒有就此結束,尾刺在敵人身上仍然不斷散發出報警物質,以招集其他戰士繼續參戰,直到把敵人蟄到渾身腫胖逃之夭夭方才罷兵。

非洲白螞蟻群中有一種戰鬥蟻,其行為更是激烈。在與敵人作戰時,它們會從嘴裏噴出黃色**,把自己與敵人黏在一起然後進行廝打;有時由於用力過猛,導致腹部炸裂,黃色**便四處噴射,殺傷力極強;當然,它自己也壯烈犧牲。

隻要認真去尋找,還可以發現很多種出人意料的利他行為,比如放棄食物也是利他行為。母親餓著肚子卻要把唯一的一塊餅塞進孩子嘴裏始終是文學作品中最感人的場景之一。對敵手的容忍也是利他行為,明明有實力也有機會把對手置於死地,卻有意地高抬貴手放他一馬,是兵法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

隨著對利他行為認識的深入,現在傾向於不承認純粹利他行為。除了人類以外,其他動物的壯舉完全可以列入前兩種行為。

利他行為是對達爾文理論的一個嚴重挑戰。他對此大惑不解,承認這對自然選擇理論是一些特別困難的反例。生存競爭和利他行為,是不容易在同一個體係中同時得到完美解釋的。雖然達爾文不承認大自然的每一個爪牙都沾滿了血腥,但也還不至於寬容到允許生物界到處都充滿了利他行為。而事實上,這種行為幾乎遍地皆是。撇開人類報紙上的充滿了正義與深情的報道以外,從單細胞生物到與人相近的大猩猩,似乎都懂得利他行為,並且也都做得像模像樣!

從自然選擇的角度看,生物個體完全應該理直氣壯地自私自利。他們為了爭奪資源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就是沒有理由幫助他人。對於這種明顯沒有理由的行為,達爾文沒有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華萊士對此也是一籌莫展。

第一個對生物互助現象進行係統考察和研究的是過去的俄羅斯貴族克魯泡特金(PyotrKropotkin)。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並在西方引起熱議後,這個克魯泡特金正深入中國滿洲進行考察,並一直深入到黑龍江和鬆花江流域,後因政治原因而輾轉流亡,1886年移居倫敦。安居以後的克魯泡特金撰寫了大量著作,並於1902年出版《互助論,一種進化的因素》。與達爾文的生存競爭觀點不同,他主張動物界還存有另一種重要的法則,那就是互助合作。組成群體的動物更適於生存,而那些不懂得互助合作的動物種類更容易走向滅亡。

基於這種認識,克魯泡特金提出了著名的無政府主義理論。他認為人類社會應該是鬆散結合的團體,以簡單的互助與合作來組成社會,而不需要政治、宗教和軍隊的強力幹預。然後他走得更遠,提出取消私人財產,實行按需分配。所以,克魯泡特金死前受到了蘇維埃政府的優待。

畢竟不是一個嚴格的生物學家,充滿理想主義的描述本身就是一個缺陷。克魯泡特金對合作進化的概念表達得過於模糊和簡單,加上生物學家本身對於利他行為也缺少足夠的認識,僅僅認為這是一種具有適應性的現象,所以一直沒有開展係統性研究。一直到1964年漢密爾頓(WilliamHamilton)提出親緣選擇理論,才開啟了對利他行為的係統研究序幕。自此以後,大批相關理論出台。這些人都很聰明,表達起來都很流暢,聽起來也都很有道理,可以給人一次完美的智力洗禮。

英國生物學家愛德華茲(WynneEdwards)於1962年出版《群體選擇理論》,開始對利他主義作出了初步探討。群體選擇理論認為遺傳進化是在生物種群層次上進行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生物個體的利他行為有利於種群的整體利益。種群生活得好,個體當然也就生活得好了。這是對利他行為最基本的理解,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緊接著,漢密爾頓就提出了親緣選擇理論,又稱漢密爾頓法則。該理論認為,利他行為主要出現在親族之間,親緣關係越近,利他行為越是明顯。因為親緣關係越近,表明它們體內的相同基因就越多。幫助他人的同時,其實是在間接地幫助自己。

比如,在與人類似的二倍體物種中,父母各有一半的信息遺傳給子女,所以父母與子女之間有一半的基因大致是相同的,而兄弟和姐妹之間也同樣擁有一半的相同基因,同卵雙胞胎的基因則完全相同。以此類推,祖父母與孫輩之間就隻有四分之一的相同基因了。經過不同的婚姻鏈條,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是可以計算的。親緣選擇理論最漂亮和最直接的陳述就是,在特殊條件下,如果可以犧牲自己去換取兩位兄弟的性命或是八個表兄弟的性命,也是一個不虧本的買賣。

蜜蜂的社會分工是各種理論都關注的典型,也是運用親緣選擇理論加以解釋的漂亮案例。如果把它們的情況介紹清楚,後麵談起來就方便了。

蜜蜂雖然也有雌雄兩性,但與人類生殖方式略有不同。蜂後產下的卵子不經受精也可以發育成個體,這就是孤雌生殖,長出來的是雄蜂。在一個蜂巢中,所有雄蜂的基因都是其母親的一半;受精卵會發育成二倍體的工蜂或蜂後,它們有一半基因與母親相同,一半與父親相同。

所以,一個蜂巢中會有三類蜂:蜂後、雄蜂和工蜂。這裏麵當然屬蜂後的日子過得最爽了,每個蜂巢隻有一個蜂後,如果有兩隻蜂後出現,就意味著要分家了。蜂後得到最好的照顧和最優質的營養保證,而且整天啥事不做,主要工作就是**和產卵。

雄蜂的任務非常簡單,隻負責與蜂後**,但這個工作也有很大的風險,因為在**四溢的飛行**過後,**就拉不回來了,雄蜂也因此而命喪石榴裙下,平均壽命隻有幾個月。雄蜂忍痛舍命留下它們的小是為了防止蜂後再與其他雄蜂**,但事實上收效甚微。因為蜂後在每次**後會飛回蜂巢由工蜂取出前夫的小,然後飛出來繼續大戰其他雄蜂。蜂後收集到的精液會貯存在體內,以後的幾年中,就靠這些**來和卵子配對了。雖然蜂後的老情人們早已命喪黃泉,但蜂後並不會懷念它們,在**數量不夠時,蜂後會再次出行,另行采集其他雄蜂的精液。雄蜂因為沒有手藝,一旦蜂巢中營養不足,就首先會被工蜂處理掉,人老珠黃並不隻是美女的悲劇。

工蜂,顧名思義,就是要不停地工作的蜂子,一切髒活累活全是它們的。工蜂也有內部分工,有的負責采蜜,有的負責當飼養員,甚至有些工蜂專門負責處理生病和死亡的蜜蜂。所有的工蜂本來都有機會發育成蜂後,但因為受到蜂後的激素控製,加上營養不足,所以隻能做苦力了。

在這種結構的蜜蜂社會中,有一個明顯不符合達爾文理論的現象,那就是工蜂雖然整天忙忙碌碌,但卻不生育後代。現在知道,此種現象在生物界裏並非獨一無二,有些鳥類也與此類似。它們自己不生育,隻是在兄弟姐妹的巢裏幫忙照看小鳥而已。

漢密爾頓用親緣理論來解釋這一現象,工蜂忙忙碌碌,是有其生物學原因的。因為每一隻工蜂和它們的姐妹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基因共性,它們都從父親那裏繼承得到完全相同的基因,然後從母親那裏得到一半的基因。所以,工蜂姐妹們之間的親緣關係比較近,是3/4;而蜂後和工蜂之間的親緣關係隻是1/2。也就是說,工蜂姐妹之間的關係要比母女之間的關係還要親密。

如此一來就好理解了,假如一隻工蜂自己生育的話,它與子女的親緣關係也不過是1/2而已。這樣反而不如好好照顧蜂後得到的結果來得劃算,因為蜂後生下來的孩子和這隻工蜂的親緣關係是3/4。

可是,在雄蜂與工蜂之間,也就是兄妹之間,情況又有不同。它們之間的關係遠不如人類的兄妹關係來得親密,隻有區區1/4罷了。既然如此,工蜂當然對雄蜂的照顧就遠不那麽熱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