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會化媒體公民政治參與有序化的對策建議

傳統上,政府對基本價值理念的宣傳,是通過教育機構、宣傳機構以及家庭等渠道,通過政治社會化來完成的。在信息化加速發展的時代,新興的社會化媒體具有出眾的社會穿透力,它將分散的社會緊密地聯係起來,社會化媒體超強的參與性和獨特的傳播效果,為新世紀的公民政治參與提供了便利。隨著社會化媒體的興起與發展,人們在網絡上的話語權得到了空前的釋放,人們也越來越習慣於通過社會化媒體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進行政治參與。當下,雖然我國公民政治參與因社會化媒體的應用而具有一定的基礎。然而,由於公民素養有待提升,社會化媒體用戶行為需要進一步規範引導,故社會化媒體下的公民政治參與還存在著諸多的困境,參與主體麵臨諸多的矛盾衝突,從而導致非理性的參與,甚至會有部分網民因為社會化媒體的移動泛在性,而陷入網絡暴力的漩渦。因此要通過規範引導公民參與行為、加強公民素養的教育以及搭建公民參與合理的平台與運行機製,促進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

一、規範引導政治參與行為:促進公民有序參與的保障

本書試圖從法製化、秩序化、規範化三個層麵來給予對策建議,當然三者之間有一定的交集。依法治網,法製是保障、是前提,秩序是一種法製化的狀態,規範是群體自我約束力。公民政治參與的法製化需要政府來把關,秩序化需要技術做保障,規範化需要公民的理性與智慧。隻有法製、秩序、規範三者結合,才能更好地維持社會化媒體公民政治參與的正常進行。

(一)促進社會化媒體公民政治參與的法製化

(1)網絡立法: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基礎

法製是現代民主社會的一個根本特點,也是實現社會民主化的一條路徑。現實社會和網絡社會的正常運行必須要在法製環境下運行,依法治網是必然選擇。依法治國,必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依法治網。

近年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網絡的管理,出台了很多與互聯網相關的法律法規。我國自1994年起先後出台了一係列互聯網方麵的法律法規,如《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維護互聯網的決定》、《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互聯網安全管理辦法》、《中國互聯網絡域名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係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等。

但總體來講,我們的網絡立法缺乏整體規劃,網絡法律規定存在盲點,現有法律可操作性不強,立法部門規章多而法規不足。政府部門了解社會化媒體的傳播路徑和運行方式,從而建立適合社會化媒體的法律體係。而這必須得結合社會化媒體的特點,通過認真研究當前社會化媒體中出現的問題來健全法律體係,必須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麵來完善:一是內容方麵,我國屬於大陸法係,一般隻規定公民不能做什麽,而不會規定公民有權做什麽,在新媒體時代,立法部門應該進一步看到海洋法係的優點,從以往案例事件中吸取精華,積極借鑒國外已有經驗。同時要明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健全和完善信息網絡係統,加強信息服務、做好信息認證和報名工作等方麵的法律。也要建立懲罰機製,對侵犯信息安全行為加大懲罰力度;二是形式方麵,社會化媒體的創新性,很多應對措施都隻是嚐試,所以不太好出台法律,多出台一些規定、條例也是可取的,一旦某個規定或者條例經過實踐證明是可行的,就一定要上升到法律的層麵。

網絡立法是社會化媒體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基礎,重點在於立法部門改變思維,了解社會化媒體的發展模式。

(2)網絡民主建設: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動力

網絡民主是指“通過信息通訊技術實現民主過程中的價值觀念、政治立場或個人意見等的交流和反映,主要形式有在線競選、在線選舉、在線民意調查、被選舉人和選舉人的電子交流、在線立法、在線政務公開和公眾參與等等”。

網絡民主為政治參與提供了新的廣度和深度。“媒介即訊息”體現在政治方麵,就是媒介帶給我們的一種民主性,互聯網的誕生根本性地改變了人們政治參與的方式、結果和目的,打破了信息傳遞的壁壘。與工業文明時代國家集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網絡民主”能夠克服傳統民主政治中單向式、集中化的政治傳播模式,從而突破傳統民主模式的某些局限。

社會化媒體下的公民政治參與由於進入門檻低,極易形成群體極化現象,這就需要網絡民主製度建設的跟進。具體來講,政府要不斷更新政治參與的理念,促進政治參與行為的理性化;政府要推進現實政治的民主化,營造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寬鬆氛圍;政府要加強網絡民主製度建設,促進公民有序網絡政治參與;政府要立足本國實際發展網絡民主,積極借鑒國外網絡民主經驗,切實通過網絡民主建設來防止網絡民主暴力,真正實現網絡民主化。

網絡民主建設是社會化媒體下公民有序參與的動力。網絡是信息時代公民進行政治參與的一種有效的新途徑,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能夠拓展政治參與渠道,促進政府信息的公開化和透明化,激發公民政治參與熱情,完善民主參與

程序,提高民主運行效能,構建民主社會。

(3)網絡監管: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助推器

網絡監管,意在監督和管理,通過監督來實現管理,以有效管理來強化監督。而在社會化媒體下,監督作為獨立於主體和客體的第三種勢力,重要性尤為突出。

從宏觀方麵來講,網絡監管的主體是政府,客體是網絡信息係統。從主體方麵來看,需要培養相關領域的專業化人才,從而打造高素質運營團隊;公安係統要整合各級各類部門現有的網絡監管資源,建立全國聯動的多層次網絡監管體係;政府內部要設置網絡監管專項辦公室等專門機構,對在社會化媒體中出現的不良事態進行及時的糾偏和引導。從客體方麵來看,需要加強對網絡行為主體的監管。既包括對信息傳播的監督也包括對網絡政治參與行為的監管。監管主體應該做到在網絡空間內監督管理的“不越位、不缺位”,這樣才有利於網絡政治參與持續健康的發展。

而這裏需要重點強調一下“管理”,在社會化媒體中,信息安全是一個重要話題,這種信息既包括傳播渠道的信息也包括參與主體的信息,即主體個人信息和渠道內容信息的安全性。隻有確保個人信息不被泄露,渠道內容信息不被扭曲異化,才能更好地激發社會化媒體政治參與度的熱情,也才能更好地發揮社會化媒體的特性。

從微觀方麵來講,網絡監管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宏觀監管,還應包括網民對信息安全的認知和采取的行為。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2012年中國網民信息安全狀況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網民隻是簡單地被灌輸了要“重視信息安全”,但其實對其原因認識並不清晰,較大部分的中國網民對信息安全事件的危害並不清楚。

[1]

類似於免中毒或木馬、賬號或密碼被盜、個人信息泄露、假冒媒體(如欺詐誘騙信息、手機惡意軟件等)等網絡安全維護知識被不為大家所掌握。

而在社會化媒體下,隱私問題已經凸顯矛頭,雖然目前看來並沒有嚴重影響到社會化媒體的發展,其原因在於社會化媒體還沒有形成對用戶資料有

[1] 2012年中國網民信息安全狀況研究報告[D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 2013-1-4. http://wenku.baidu.com/view/e3f2340b03d8ce2f00662381.html.效地利用。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用戶數據的挖掘必定會成為互聯網發展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需要政府普及網絡安全知識和公民積極獲取相關知識來達成。新媒體環境下公民的政治參與要法製化,必須加強網絡立法、加強網絡民主建設、加強網絡監管。

(二)加強社會化媒體公民政治參與的秩序化

尼古拉斯·巴瑞強調:“沒有網絡普遍接入和電腦的普及,個人電腦將會成為進一步加劇社會經濟和教育不平等的工具。”

網絡的平等性以及公民政治參與的平等性是建立在網絡普及的基礎上,互聯網的發展破除了傳統媒體下的政治參與不平等性,但是網絡建設作為信息資源基礎工程,目前發展比較快,但是還沒有到飽和階段。

(1)消除數字鴻溝,保障公民政治參與的平等權益

在互聯網時代,個體的信息擁有量比傳統社會的肯定要大,即第一道數字鴻溝(或者稱為接入溝)慢慢縮小。而網絡政治參與的平等實現,除了要繼續縮小第一道數字鴻溝,還需要在使用層麵加大力度。在網絡的海量信息環境下,使用哪些信息、如何使用這些信息,使用程度如何等都影響網絡政治參與的平等性。而這些對公民自身的選擇性接觸和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會化媒體下的政治參與比傳統網站下的接入更為方便,對參與主體的信息使用形成了巨大挑戰。原因在於社會化媒體的“社會性”,即低門檻性、情緒性等特點,會造成網絡群體極化現象,也就是勒龐講的“烏合之眾”。而且政治參與不同於其他參與,其參與議題的重大性和權威性,更是考驗著社會化媒體用戶。

總之,在社會化媒體環境下,第一道數字鴻溝在逐步縮小,而第二道數字鴻溝的存在也召喚著參與主體的智慧和理性。

(2)推進政府電子政務建設,促進公民政治參與互動

電子政務是指政府機構在其管理和服務職能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和工作流程的重組優化,超越時間、空間和部門分隔的製約,建成一個精簡、高效、廉潔、公平的政府運作模式。電子政府的建設不僅是網絡民主建設的要求,而且是構建廉潔政府、高效政府、服務政府的題中之義。

首先,要健全政府網站建設。深化政府信息公開機製,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強化政府網上服務職能,暢通網絡安全維護

[1]

;要加強政務微博(包括政府官方微博和官員微博)建設。可以通過建立官員考評機製來促進政務微博的發展,重點是避免微博作秀。

其次,要擴大電子政務應用範圍,增強回應能力。上下聯通,全麵覆蓋,打造電子政務無縫對接,並為民眾提供一個公共參與的平台。政府要建立一套合理、科學和健全的跟蹤、處置反饋、聯係群眾的機製。在政府與群眾之間建立一條暢通的信息渠道,保證群眾和政府之間有效的溝通。

再次,政府在加強自我監督和防範能力的同時,也要鼓勵公民的自主意識,積極參與到與政府的互動中來,監督政府行為,提供寶貴

意見使電子政務的建設更加科學、更有效率,切實維護民眾利益。

最後,電子政務的建設關鍵是需要政府轉變傳統觀念,樹立電子管理思維,電子政務作為政府執政管理的新路徑,政府官員要認真學習相關知識,並且積極借鑒外國電子政務發展模式。

要消除數字鴻溝、實現電子民主,除了需要公民通過媒介素質的提高來主動、切實地參與到現代化建設中來,也需要政府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站在時代的前沿來積極推動。

(三)加大社會化媒體公民政治參與的規範化

道德和法律都是調整社會關係的行為規範,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法治以法律的權威性和強製性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道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

(1)促進網絡倫理道德建設

網絡社會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但同樣需要道德的規範和約束。網絡道德

[1] 聶紅.當代網絡政治參與的新發展[D].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是以網絡技術為媒介的調整網絡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行為準則,任何一種新技術革命都會對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而程度最深的就是道德層麵的改變。新技術變革會對傳統觀念帶來挑戰。網絡的虛擬性以及網絡社會的仿似現實性使得網絡與現實的矛盾、網絡倫理規範等也在考驗著網絡參與主體的道德性。

我國網絡參與的發展總體上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也存在著突出的問題,如網絡謠言掩蓋事實真相,誤導大眾,混淆視聽;人肉搜索盛行,侵犯公民隱私權;網絡水軍製造虛假新聞,煽動輿論,製造混亂,更甚者利用網絡聚眾鬧事等。互聯網上出現的種種無序和非理性的參與行為很多都是由於網民越過了道德的底限所造成。作為網絡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麵,政府需要承擔倡導網絡道德自律的責任。“少幹預,重自律”已經成為當前國際網絡管理的一個共同思路。

首先,加強網絡環境下倫理建設,培育公民的政治責任意識。倫理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是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內心的信念來維係的。

其次,要將加強網絡倫理道德建設作為一項係統工程來對待。所謂係統性,就是得靠全係統的人來努力推進。再次,教育部門也應加強網絡教育,正確引導網民對於大量的網絡信息持揚棄的態度。尤其對青少年在學校教育中應增加網絡倫理的“網風、網德”教育,增強廣大青少年對全球網絡文化的警覺能力和抵誘能力,加強自我約束,提高自身道德修養。

隻有盡快建立網絡倫理規範體係,使公正、誠實、平等,守法的網絡理念深入人心,實現網絡信息交流中的倫理約束,正確引導網民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參政議政,有序地參與公共生活,才能真正提高公民網絡政策參與的整體素質。

(2)提升網民政治文化素質

政治文化屬於主觀意識範疇,是人們對於政治生活的政治價值取向模式,他能夠影響著政治體係中每一個政治角色的行動。

在我國,由於現代教育水平的滯後,公民的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處於較低水平,公民缺乏理性思維和參與意識的現狀仍然十分突出,在網絡中宣泄個人情感、發布不良信息和網絡攻擊等不良現象就顯得比較嚴重。由於網絡所獨具的開放性特點,要實現政府對網絡的完全監控幾乎是不可能的。在我國,大部分網民是青年,所以現在所描述的種種網民的思想和行為,幾乎可以等同於青年的思想和行為,所以要開展思想教育,提高網民的政治文化素質。

要遵循社會主義價值觀,積極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目標體係,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

首先,要培育公民主動參與精神,網絡參與本質上是公民自主自願的行為。如果不調動公民的參與熱情,就難以得到良好的參與效果。政府要積極創造、廣泛宣傳網絡參與的方式和途徑,為公民網絡參與提供便利,引導公民樹立政治參與主體意識,調動公民的參與熱情,在全社會倡導網絡參政、議政、問政的社會氛圍。

其次,要培育公民政治參與中的依法參與精神。要大力倡導公民依法進行網絡參與,政府應該宣傳、普及、解釋互聯網相關法律,讓公民意識到在享受網絡參與和言論自由權利的同時要依法履行相應的義務,違法需要承擔相應責任。在虛擬世界中,網民要嚴格規範自身行為,在法律法規的框架內行使權利。

再次,要培育公民政治參與中的權利意識。從思想觀念上來看,人們習慣於被治理,被約束,對周圍世界冷淡漠視,在公共事務上常常保持沉默,缺乏參與的習慣,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以其自身所具有的虛擬、即時、互動、平等、開放等特點,極大地激發了公民參與的熱情。公民隻要簡單注冊就可以用“網名”發表自己對政府的看法、意見、並隨時表達自己的利益要求,從而行使了公民自己擁有的參與權利。

總之,網絡不是萬能的,我們不可能單單依靠網絡或者技術來實現推動民主政治的實現,但是網絡確實可以起到部分作用。實踐能證明一切,近年來發生的事情告訴我們,網絡確實是強大的,而且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如何運用好網絡以及社會化媒體,已成為新媒體社會發展的重大挑戰。要實現突破,必須社會全體來共同推動,除了政府製定政策和宏觀把握外,更需要每個公民的理性和智慧來共同打造“綠色網絡”。

(本章完)